回覆列表
  • 1 # Artherson

    瀉藥。諸葛亮必須北伐,諸葛亮北伐時的蜀國丟失了荊州和上庸,也就是說失去了東征的出口。他的選擇也就只有北伐了。我們看一下下面的地圖:

    武都陰平都是崇山峻嶺。巴東郡是現在三峽的位置,也是山地。南方均為蠻夷,沒什麼人口和糧食收入。也就是說蜀國僅能自保而難圖強。蜀國內部政治也分益州本土派系和外來的荊州派系。劉備死後,益州派系抬頭,而荊州派系逐漸式微。為了緩和內部矛盾諸葛亮不得不北伐。從全域性看蜀國太過於封閉,缺乏人才、人口和資源。諸葛亮北伐也有掠奪人口的用意,例如姜維就是從魏國天水郡俘獲的。蜀國如果不北伐也就只能等死,北伐也許有一線機會,如果魏國主臣昏庸或者陷入內鬥,蜀漢可以切斷涼州與內地的通道,伺機奪取上庸和南陽郡。那樣也許能翻盤。總而言之,就是反正都是死,看是死得窩囊還是死得轟轟烈烈了。

  • 2 # 上策視覺

    假如諸葛亮不北伐,而改為執行休養生息戰略,這樣的話,估計蜀漢人口會增長較快,並且老百姓的生活會過得好一點。但是蜀漢會提前被曹魏滅掉。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句話絕對不是諸葛亮在煽情。四川盆地如果純粹防守的話,絕對是守不住的。姜維後期就是改變戰略,將兵力收縮到劍閣等險要關隘,轉變為重點防守。但很快就守不住了。

    蜀漢所據的成都平原四面雖有高山作為屏障,但相對於東吳以江淮天險作為防線,可靠性差遠了。

    這對應了一句老話,叫做:欺山莫欺水。高山再高,就算是貢嘎雪山,也有很多人可能攀越過去。但水就不同了,你不會游泳,就可能會被淹死。東吳水軍有非對稱優勢。

    所以諸葛亮在隆中對戰略破產,北統中原無望的形勢下,唯一追求的就是努力使蜀漢的存在時間更長點。

    於是諸葛亮開始了以守為攻的騷擾戰術,目的是透過主動進攻使曹魏慌亂起來,疲於應付,組織不起反規模的反攻。就如現在的釣魚島,我們的海警船時不時突然進入12海里宣示主權,日本自慰隊就要派出好幾艘船來應對。

    還有就是諸葛亮的北伐還有一個目的是掠奪當時作為最重要戰略資產的人口。蜀軍每攻佔一個地方,就把當地人口遷到漢中或益州腹地來。在蜀魏邊境製造大量無人區。這種堅壁清野使蜀國更加安全。

  • 3 # 種地的秀才

    不北伐就沒有出師表,就沒有今天的諸葛亮,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內政大臣罷了!

    不北伐就不能統領軍權,沒有軍權就沒有話語權。在朝內諸葛亮雖然政權大握但官員大部分是益州人,如果軍權再在益州人李嚴手裡,那荊州系會越來越難混,也許會被踢出局,所以才有了南征北伐,就是為了掌握軍權,只要軍權在握益州系就翻不了,只要軍權在握就不會出什麼大亂子。

  • 4 # 掌心記

    讀史可以明古今,知興替。劉備畢其一生建立的蜀漢政權,本來坐擁荊、益二州,加之漢中、上庸等地,本來形勢一片大好,怎耐劉關張三兄弟關鍵時刻玩嗨了,沒把持住。關羽一大意丟了荊州,張飛一任性丟了性命,劉備一任性,丟了國運,阿斗在風雨飄搖中接過皇位,諸葛亮臨危受命接過劉備留下的爛攤子。

    諸葛亮面臨的形勢是曹魏統一了北方中原九個州,日漸強大,東吳穩定佔有將近三個州,在江東地位越來越穩。反觀蜀漢,由於劉備三兄弟的瞎折騰,夷陵之戰大敗,荊州全面丟失,只佔有一個益州,綜合國力最差,人口、軍隊、耕地數量都處於絕對劣勢。作為顧命大臣,蜀國實際最高統治者諸葛亮對蜀漢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當然是心知肚明,瞭然於心。

    擺在諸葛亮面前無外乎兩種選擇,一是守,關起門來過安穩日子,做偏安一隅的小朝庭。二是戰,以戰求變,與時間賽跑,變被動為主動,尋找勝機。

    我們先看守。由於周邊都是崇山峻嶺的地利優勢,加之人煙阜盛,經濟繁榮,巴蜀大地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府之國,世外桃源。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守是可以守,但能守多長時間的確是個問題。自古在巴蜀稱帝的小王朝,有七八個,公元25年公孫述在成都建立成家王朝,公元35年被東漢所滅,享國僅11年。當然這是諸葛亮能看到的,在蜀漢之後,巴氐族人李雄建立的成漢政權存活了36年,被東晉桓溫所滅;漢人譙縱建立的譙蜀政權存活了8年,被東晉所滅;王建建立的前蜀政權存活了18年,被後唐莊宗李存勖所滅;孟知祥建立的後蜀政權存活了33年,被宋太祖趙匡胤滅亡;張獻忠建立的林西政權僅存活了3年,被清朝滅亡。以上五個王朝諸葛亮肯定看不到,但沒有一個國祚超過40年的是事實,非同凡人的諸葛亮肯定知道關起門來堅守,是守不住的,被滅只是儘早的事。

    這其中的原因,諸葛亮肯定也是清楚的。由於交通閉塞,易守難攻,當中原陷入分裂,沒有形成強大的政權時,巴蜀小政權還能苟且偷安,過小日子,但是一旦中原形成了強有力的統一政權時,好日子就到頭了。另外如果長期閉關鎖國,必然造成人才匱乏,內生動力不足,外面先進的中原文化、人才、技術等進不來,就只能坐等滅亡了。

    所以,諸葛亮極力主張北伐,高舉匡復漢室的大旗,一是可籠絡天下忠於漢室的有志之士,投奔復大業;二是趁中原未穩,先聯吳北伐攻下長安洛陽,改變不利局面,贏得戰略主動。

  • 5 # 酒騎風

    我們從黨爭的角度梳理下北伐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三國故事發展到諸葛亮北伐,基本上就不存在什麼正兒八經的人才問題了。

    比如對魏國來說,等曹操死了以後,再活躍在政壇上的,要麼就是曹操的老部下,要麼是曹操老部下的孩子。

    胳膊擰不過大腿,新來的小孩子們離開了亂世,又缺乏必要的政治鍛鍊,導致自曹丕死後,曹家的親戚們,大家都玩不過司馬懿,最後魏國就捐了。

    對蜀國也是一樣的。如果蜀國上下缺乏一個必要的目標,時間長了,不管巴蜀地區多大,大家總會有:蛋糕已經做的足夠大了,該分蛋糕了。

    這個念頭一旦產生,我們再看巴蜀的格局,還是挺複雜的。

    比如魏延,是荊州系的,虎將;

    關興、張苞:劉家嫡系的,虎將;

    楊儀——益州系;

    費禕——諸葛亮嫡系。

    這幫人,不要說諸葛亮鎮不住,劉備在的時候,也鎮不住。

    但是,有了北伐就不一樣了。

    大家目標是一致的,為了北伐,每個人分工一部分,反正魏國又打不下來,專案沒完結,分什麼提成呢?

    所以國內就達到了空前的統一。當然,劉禪也不是善茬,眼看諸葛亮真打下來了,馬上指示個太監進個讒言,當一把昏君。平時該幹嘛幹嘛就行了。

    我們看諸葛亮死後,到姜維北伐的這段時間。費禕、楊儀這些老臣們,各種鬥爭失勢,被按在地上摩擦。

    蜀國肯定比不北伐的時候存在的時間短。

  • 6 # 達維說

    蜀國的北伐戰爭的關鍵,不是一次,而是終諸葛一生不停的數次,這才是關鍵。

    攘外必先安內。劉備建立的蜀國政權對於蜀地來說是外來軍閥建立的軍政府,在本地缺乏根基,是依靠戰爭建立的權威。蜀地本地社會結構本來相對成型和穩定,由本地世家貴族,士大夫階層,平民三者構成的三層穩定結構突然被外來軍事力量打破並一下佔據了最高層級,這是很難服眾的,封官許願並不能解決權力丟失和利益從新分配的問題,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會是整個蜀國社會不穩定的主要內因,暗流湧動。外來軍政府只有不斷對內施壓對外侵略,保持強硬的作風和形象,才能維護統治與穩定,所以諸葛亮採取對內高稅負,疲民以使無暇顧及其他,並且採取舉國為戰爭服務的狀態,可以更好的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對外則持續保持戰爭狀態,贏也要打輸也要打,樹立強硬的軍政府形象,以威嚇國內反動暗流。只有透過不斷北伐,才能在數年內維持住蜀國內政的穩定。

    所以,我的觀點就是,不北伐的蜀國政權絕不會穩定,一定會陷入內亂。因為所謂修生養息安心被統治,對於蜀國原先龐大的舊貴族勢力是絕不被認可的。北方曹家又虎視眈眈巴不得蜀國自亂,南方孫家同樣如此,一旦發生,孫曹任何一家出兵,蜀國會立即陷入內亂與外敵的雙重打擊。而不管輸贏都保持北伐的進攻姿態,則何以大大緩解這種壓力的到來,一個答案解決兩個問題。諸葛亮確實不愧是頂尖的政治家。

  • 7 # 同順號古樹茶莊

    參照孫權,他沒有主動北伐,結局一樣被做掉。要麼選擇推車輪,要麼選擇被車輪壓過,歷史就是這樣。具體分析,首先,北伐行不通,這是歷史事實。其次,韜光養晦也不一定行得通:三家都想當地主,幹掉其他幾家,如果不結盟,1v2很難取勝,這也是歷史事實(曹魏花了多少時間才幹掉他倆)。下面再說結盟2v1的可能性,通篇三國。守義的少,反覆的人多,誰臉皮厚,誰存活的機率大,所以不排除曹劉、孫曹、孫劉三種可能。不管曹劉還是孫劉結盟,只要劉備安心發育,不打架,那被滅的一定是東吳,一旦曹魏騰出手來,你覺得劉備還能活幾集?更不用說孫曹聯手了。戰爭拼的就是人才儲備和後勤供應,在當時只有曹魏領先。你想一直髮育,別人不會坐視你強大起來,蜀魏必有一戰,蜀漢後期就不是你北伐不北伐的事了,最後一戰繞道入川破成都,雖說有蜀國國力不濟的原因,可是也應該看出大魏睥睨天下的野心,即使你強大如大魏,你能保證打得過大魏嗎?你沒有一統天下的決心,就沒法在那個年代生存,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一生窮盡蜀國國力北伐。

  • 8 # 摩旅觀景

    根據歷史猜測,諸葛亮北伐的要解決的問題如下:

    1.完成先主和亮的理想,統一中原恢復漢室江山,估計他自己也認為遙不可及,從資源、人材等各方面綜合考慮如果不是魏自己出亂也就是所謂天下有變是比較難實現的。

    2.震懾蜀人之心,收擾蜀人之心。劉家入蜀時間不長,蜀人之心還未盡附。根據當時歷史條件主要是門閥世族之心未附,如何收擾這些人心是蜀漢政權能否長治久安的關鍵。將蜀國打造成一部戰爭機器應該是諸葛亮處理這個矛盾的關鍵,類似於商鞅變法將蜀人令行禁止在一部戰爭機器上是諸葛亮想到的解決問題大方向,以公平公正公開做事,出了事就算是馬謖也要殺。以理想收擾人心,以規則規範行為是諸葛的統治人心之道。

    3.收擾人材,培養人材,為國儲備人材

    4.積極準備以待天時,說不定哪次北伐剛好魏國鬧革命就可以趁機成事,這也是諸葛求穩不求險反對子午谷奇謀的原因。以蜀的實力首先不擅於攻城,傷亡太大,勉強打下長安也是一座破城了,很難守住,一直困擾諸葛亮的就是糧草,無糧草很難守住長安,此時長安經過黃巾起義,董卓禍亂早已不是物富民豐之地了。相反曹魏的兵力及糧草調動能力雖能被奇襲奪取應該也可以在奪回來。諸葛要的不是與魏硬碰硬,他要的是趁你病要你命的機會。

    蜀沒成功的原因也就在此了

    1.諸葛死後,他的意志沒法得到灌徹了,門閥世族離心離德,劉禪併為有效的收擾人心,倒致有事了都是勸降的無人死戰效忠,諸葛家除外;

    2.數次興師後遺症是蜀國生產力大幅下降,勞動力人數少,經濟過度依賴蜀錦的出口,普通人民的生活困苦,普通百姓也與他離心了;

    3.人材匱乏了,領導不培養人材,人材產生少流失大,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

    4.關鍵的關鍵是蜀國直到滅亡也沒等到若天下有變的這天,天欲亡劉若其乃何

  • 9 # 醉愛侃足球

    諸葛亮是否應該北伐已經爭執了一千多年,有人認為蜀國應該北伐,也有人認為蜀國就應該修身養息。筆者認為諸葛亮的北伐戰略是完全正確的。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第一、為了爭奪漢室的正宗法統。

    正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是蜀漢立國的根本。劉備建立蜀漢就以正統自居,正是依靠“大漢劉皇叔”的名號,蜀國吸引了無數有志之士前來投奔。

    蜀國的存在根本和使命就是北伐滅操,奪回正統匡扶漢室。蜀國在國力弱小的時候,就應該以小規模的戰鬥為主,以此達到騷擾魏國的目的。如果蜀國國力強盛了,那就應該大規模北伐。

    劉備之所以在蜀國成立以後就急於向孫吳開戰,並不僅僅是為了替關羽和張飛報仇,更重要的是為了奪回荊州,這樣才能保證荊、益兩條北伐的基地和進攻路線。只可惜劉備在夷陵之戰太過於驕躁,最終只能以託孤白帝城告終。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託孤大臣,他當然要繼續接過北伐的大任。

    第二、北伐可以讓蜀國軍隊隨時保持戰鬥狀態,忘戰則蜀國必危。

    北伐不僅是為了保持法統,還為了以戰養軍,凝聚人心。蜀國以四川成都為國都,這裡地處盆地,中間平原土地肥沃,四周有山川之險。如果只在蜀國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國民自滿和懈怠。只有保持戰鬥力,才能讓蜀漢的政權更加穩固。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寫道:

    “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諸葛亮的意思很明確,偏安一隅只會讓蜀漢最終走向滅亡。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進攻討伐。正是由於諸葛亮和姜維長期的北伐,以攻為守,讓劉禪得以在蜀漢當上41年的皇帝。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國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第一,放棄北伐即放棄爭奪漢室正宗法統,這讓以延續漢室自居的蜀國就失去了立國的根本。那些志在匡扶漢室的仁人志士必定會寒心,蜀國的中堅力量會分崩離析。

    第二,放棄北伐讓蜀國安於享樂,警惕性下降,戰鬥力急劇下降,蜀國將迅速被曹魏打敗走向滅亡。

    蜀國在建立43年後最終還是滅亡了,那是因為蜀國本來就最羸弱,能夠支撐那麼久已經很不容易。如果諸葛亮不北伐,最終蜀國的結果只有滅亡,而且是迅速滅亡!

  • 10 # 靖遠0204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統一是主旋律,從來就沒有偏安者能長期存活下去(包括今天的臺灣),做為偉大政治家的諸葛亮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針對蜀漢政權內部的反戰聲音,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名義上是三分天下,可事實呢?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東吳擁有荊州揚州交州等三州之地,而蜀漢呢?只有益州一州之地,說是一國,其實皇帝就是一益州牧而已。

    以一州之地對抗北方中國,蜀漢政權那些聰明人肯定會蹦出來說,人家不打咱就可以了,咱為啥還要主動打別人,這不是以卵擊石,自尋死路?

    可教訓就在眼前,不久前的劉表怎麼敗亡的難道忘了嗎?他可從來不曾想過北犯,也不敢去北犯曹操,那做為強者一方的曹操放過荊州了嗎?

    做為弱者,永遠不要幻想強者施捨給自己的仁慈。正因為蜀漢政權從劉備到諸葛亮都明白這一點,他們沒有選擇享受眼前的富貴,劉備六十餘歲還要親上戰場,諸葛亮終生矢志於北伐大業。

    當他們選擇繼承“大漢”的國號,而不是“大蜀”的時候,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像益州士人期望的那樣成為保土守境的守護者,因為他們的目標是要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 11 # 維蘇威藍爵

    蜀道難,難遇上青天,如果沒有北伐首先蜀中人口不會減少,經濟繼續發展,像東吳一樣守住入蜀的天險,最起碼不會六出祁山,其實勞民傷財。

  • 12 # 狼煙一九三一

    首先歷史就是歷史,不存在假設,不容質疑!

    其次蜀漢立國的目標就是統一全國,失去了這個目標,就沒有了方向。

    其三蜀漢意在恢復漢朝統冶,這樣才有吸引力,意在與曹魏爭正統。

    其四滅魏強漢是一面大旗,不管誰執政,這杆大旗不能丟,一旦丟了,對內就失去了凝聚力,對外就失去了正統性,內外一置疑政權就崩塌了。

    其五小國存在,寧示有餘,不可示不足。一旦龐大的對手看到對方衰弱,如果曹魏一進攻,東吳看到蜀漢弱不禁風,雙方一夾擊,蜀漢沒有不亡的。

    因此諸葛亮制定的北伐政策是對的,因為最好的防守是進攻。對於兵法大家諸葛亮怎能連這點道理都不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茶之前通常需要洗茶嗎?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