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洋蔥先生投資APP

    別擔心,地級市的發展也是在穩步向前的。

    首先,留在省會城市的成本只會愈來愈高。很明顯的是,近年武漢、西安等地的地價不斷攀升,使得一些企業不得不向其他城市轉移,資源也就慢慢從省會溢位,配置到周邊城市。

    然後,省會城市的產業逐步向知識經濟、服務經濟轉化,一些大的製造業和工業慢慢向其他城市轉移,我們當然不能忽視這部分實體經濟的力量。

    最後也要考慮到實際生活,目前大城市的房價與工資根本就是不匹配的狀態,儘管一些“搶人”政策看似吸睛,可諸多人才仍然會選擇往小城市迴流,他們在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同時,也履行著建設家鄉的使命。

    湖北省黃岡市▲

    最後補充一點,說到省會佔盡資源不禁想到一個話題,就是“去大城市打拼or留小城市生活”的問題,恐怕已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討論到現在了。大城市有夢想、有資源、有諸多可以施展你能耐的廣闊舞臺,小城市有家人、有時間、有環繞在你身旁正能量爆棚的幸福感,可隨著國家的發展,大城市人口漸漸達到飽和,資源不得不向小城市流入,小城市各種公共設施也在日益完善,基建專案逐漸落實,到那個時候,大還是小的話題可能就沒現在這麼糾結了,地級市會不會衰落,也顯而易見了。

  • 2 # 吉月文

    首先,在絕大部分省份,地級市的發展一直是弱於省會城市的。擁有強勢地級市的省份其實非常少。

    其次,不能用計劃單列市來代表地級市。五大計劃單列市,雖然不是省會城市,但其實政治地位和省會平級,廈門的政治地位還高於福州。他們有獨立的財政權,人事上也相當獨立,省政府的管理權很有限。因此,省政府無法抽調這些城市的財政資源來支援省會發展。這是這些城市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地級市的數量眾多,分化也非常明顯。如果將這個問題限制在強勢地級市的話,那麼答案確實是肯定的。湖北,四川和河南三個省份全力打造省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對於東部沿海地區的省會是一個重大刺激。強化省會建設成為一種趨勢。而這種趨勢必然會打壓強勢地級市。但強勢地級市主要的分佈,就在東南沿海地區。客觀來說,三個中西部省份省會建設確實不錯,但是省內其他城市的建設滯後也是非常明顯的。這就是建設強勢省會的代價。東南沿海地區的省份如果採用強省會政策,付出的經濟成本要更大。實際上是不符合當地的經濟實際情況的。

    最後,中國城市在資源分配當中的地位和政治地位是完全一致的。對於地級市而言,在這場強省會運動浪潮當中,如果不能提升自身政治地位,比如升級成計劃單列市,恐怕相對衰落的命運是免不了的。

  • 3 # 解放禁錮的自由

    眾所知周江蘇省會南京並非江蘇最發達的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從未以經濟實力登頂。前兩三年才趕上了經濟轉型中的無錫。

    以下是2014-2016年江蘇省內各市的GPD排名:

    由圖可見在GDP上南京是由2015年實現對無錫的反超。無錫之前由於藍藻事件,遷離化工類、低技術類的企業,導致近幾年來無錫的GDP沒有呈現出正常的增長速度,城市還處於轉型期,一旦轉型成功,有望重返江蘇第二的位置。

    剛剛是經濟方面,如果說科教方面,省會南京無疑是獨樹一幟的存在。江蘇最好的大學,如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等,幾乎佔盡了江蘇所有的最好的大學。江蘇其他城市的大學屈指可數。論高等教育,南京毫無疑問江蘇第一。

    其他省份,如安徽,四川等等的一些省份的城市發展確實不夠均衡,舉全省之力發展確實有點誇張,但佔了大半資源確是不爭的事實。長此以往,其他地級市的人口越往省會城市遷移,小城市的發展就越發滯後,有可能真的會引發其小城市的衰退。當然小城市的領導人,應該制定更多的人才引進政策,放寬制度,鼓勵自主創新創業,帶動全民發展。城市的發展不能等待別人伸來援手,要懂得自救。

  • 4 # 哲哥ZZ

    省會城市超過其他地級市,有人會說省會城市吸血,省會城市如果不如其他地級市,有人又會說你一個省會城市,居然連地級市都不如,不如干脆把省會的位置讓出來或者要求變成直轄市,林子大了,叫喚啥的鳥兒都有!

  • 5 # 勇談樓市壹貳叄

    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省會城市佔盡優勢資源,地級市會走向衰落”的觀點現在是很多地級市朋友都會提到的問題,今天藉此機會針對這一社會現象跟大家進行分享。

    省會城市與地級市資源爭奪由來已久

    在中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發展程序中,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和城鎮化建設的加速,省會城市對於省內優勢資源的佔用越來越多是事實,尤其是在中西部城市更是如此,比如:各省會城市佔據全省生產總值比重,武漢(36%)、成都(37%)、西安(34%)等等,基本上有點舉全省之力發展省會的意思。作為各個地級市的民群眾,肯定希望自己的城市發展也越來越好,但是實際情況是發展緩慢或者不理想,所以很多城市居民就把責任歸咎於省會城市的吸血效應。

    省會城市都是吸血的嗎?

    在中國省會城市基本就是全省的佔據交通、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所以資源優享的特權是歷來都有的,一般來說省會城市的各個方面都會比其他地級市發展要好,但是省會城市都是吸血的嗎?或者說省會城市會一直吸血嗎?個人覺得有待商榷,幾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證明,隨著城市化程序和經濟發展省會城市在某些方面確實不如地級市,未來的城市發展越來越有經濟、政治、文化等中心分開的趨勢。比如:福建省會福州,經濟沒有泉州好,級別沒有廈門高;山東省會濟南,經濟資料比青島差很多;江蘇省會南京,同樣企業和經濟資料沒有蘇州和無錫好等等例子說明了一個道理,省會城市不可能一直吸血或者說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省會城市的反哺作用會體現出來的。

    為什麼現在基本這種情況大部分發生在中西部?

    其實看過我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這是經濟發展必須經歷的階段,尤其是如今全國經濟形勢緊張和企業招商引資困難的情況下,舉全省之力發展省會城市是必然和迫不得已的選擇。我們可以回想下20年前,基本上東部地區的區域發展情況跟今天中西部有點類似,省會城市的經濟發展要比其他地級市要好很多,但是隨著企業和資本的大舉入駐(跟當時國家政策有關優先開放東部城市)如今普通地級市的經濟發展也不錯。

    但是如今情況比當時還要複雜,最明顯的就是中國處於工業轉型時期,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發展使得中國本身工業轉型提前了(個人感覺至少是10年)。目前情況是,東部地區城市對於一些產業並沒有放棄的意思(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轉型沒有完成),中西部地區對於這些產業又是急需的不得了,所以就會出現招商引資困難的情況。舉例:2008年富士康遷入內地時候,有媒體爆料出來有意向接收的中西部省份就不下5個。基本上如今情況比當時更加嚴峻,而中西部地區唯一能夠吸引這些企業的優勢除去政策外(其實全國大差不差),主要就是區位優勢,包括交通、基礎配套和服務能力。無疑舉全省之力建設一個區域要比攤大餅似的要有競爭力的多,可以說以省政府出面來進行洽談要比普通地級市要容易的多,而且很多企業都是衝著區位優勢來的,而中西部地區大多數地級市的基礎配套和區位優勢不明顯。所以資本和企業優先入駐省會城市就成了最優選擇。

    沒有省會城市強勢,地級市只會越來越弱

    上面的分析相信大家已經基本明白了我的意思,那麼如果中西部的省會城市不去搶奪這些資源,那麼地級市會變好嗎?個人是有懷疑的,第一、就是上面講的基礎配套,交通、物流、服務等等地級市是不是有能力;第二、如果沒有省會城市去吸引這些專案和資本進入,地級市有機會引進嗎?也是值得懷疑的。第三、目前來看中西部一些省會城市已經開始對於周邊地級市開始有了溢位效應。簡單就是湖北武漢,目前湖北確立了兩個區域中心城市宜昌和襄陽,這兩個地方作為重點發展城市這些年在交通(高鐵)和專案上已經享受了紅利,從其經濟增長就可以看出來。當然還有河南鄭州,目前確定的重點發展城市是洛陽和商丘,正在著力打造兩座城市(豫東和豫西)成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如今的城市競爭說白了就是交通配套等基礎的競爭。

  • 6 # 濟南時報

    看到題主這麼說,福州、石家莊、南京、瀋陽……

    還有答主所在濟南,表示壓力很大啊!

    不過,這樣“弱省會”的情況在中國算是少數,“省會城市佔盡優勢資源,地級市會走向衰落”的說法才會流傳,不過,答主部分同意前半句,不太同意後半句。

    不可否認,省會城市在行政資源與政策優勢方面會有領先於省內其他地市的機會,但是,地市的發展更在於自己城市的路子是否走的正確,省會城市的經濟體量佔比在省內處於絕對優勢的省份,多是中西部經濟發展較為薄弱的省份。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2017年GDP總量的省會佔比中,銀川GDP佔寧夏GDP比重超過的一半,達到52.2%,是全國佔省內GDP比重最大的省會城市;而答主所在的濟南GDP佔山東GDP比重最小,僅為9.9%,說明了全國各省會城市GDP佔全省GDP比重存在巨大落差。

    不過,同樣也能從表格中看出,2017年GDP總量的前5省份,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排名都偏後,而其中,廣東、江蘇、山東2017年GDP總量之和佔中國GDP總量30%,這三個省份,省會城市的經濟體量在省內都不是第一,廣東的深圳,江蘇的蘇州,山東的青島,是這三個省份的GDP總量第一,而濟南更是排在了煙臺之後,位列全省第三。

    另一個現象是,在 “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中,GDP總量的前四強,山東、江蘇、廣東、浙江分別有15個、13個、10個和8個城市上榜,山東在數量上排名全國第一,江蘇的13個地市則全部入選,入選率100%,百強城市由東向西呈階梯式遞減,62個位於東部,22個位於中部,16個位於西部。

    所以,這種情況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反而少見,發展偏薄弱的中西部是這種現象的多發地,所以,要大力發展本省的經濟,以點帶面,打造城市經濟圈十分重要,中國也在近年提出了多個區域經濟帶,強調均衡發展。

    所以,這個說法只能適用於部分省份,是片面的存在。

  • 7 # lova

    省會和地級市的較勁博弈由來已久,省會在自上而下的行政壟斷和資源分配上有先天優勢,省會城市近水樓臺在上級領導目前吹枕邊風和曝光度高,再加上市委書記還兼省領導常委,往往有省會弱則省弱這種虛榮心。因此省會往往有重點照顧和稅收特權,一個大家庭也會集中力量讓長子來帶弟妹,除非長子太不爭氣。

    有些省會確實不爭氣先天不足,扛不起一省老大的重任,例如福州之於泉州廈門,濟南與青島,海口與三亞等等,還是老大老二掰手腕,

    更有甚者殷實大省子女皆強,不存在一家獨大,廣佛一體都蓋不過港深珠中,南京對蘇錫常,杭州也有甬臺溫虎視眈眈,這正說明對於市場經濟發達地區,多中心城市群和城市帶是超越行政資源配置的象徵。

    至於內地各省,我過去曾經說過一句笑話,押寶在省會往往是集全省之力,賭一省之運,關鍵還看春運

  • 8 # 城市發展報告

    “省會佔盡優勢資源”這句話只適用於中西部地區,而東部沿海省份完全沒有這種問題,由北向南從經濟規模來說,遼寧大連勝瀋陽、河北唐山勝石家莊、山東青島勝濟南、江蘇蘇州勝南京、福建泉州勝福州、廣東深圳勝廣州,只有浙江的寧波比不過省會杭州,但浙江偏偏卻是民富水平最均衡的省份,全華人均收入30強城市當中,浙江獨佔9席。所以東部目前基本是處於百花爭豔的格局,沒有任何一省是省會獨大的局面。

    透過上圖可看出,省會GDP佔比較高的全都是省域經濟實力較弱的省會,其中包括中部龍頭武漢、西部龍頭成都,以及新晉國家中心城市西安等等。反觀兩個全國百強市入圍數量最多的省份山東和江蘇,省會GDP佔比都是最少的。

    中西部省會城市未來一城獨大的格局可能還會延續,越是省會領先優勢巨大的省份,可能越是難以扭轉這樣的格局,比如成都吧,作為外出務工人口第二大省省會,其區域影響力其實並不比杭州、廣州在東部的影響力差,其向心力不言而喻,周邊城市上學想去成都、看病想去成都、遊玩想去成都、定居更想在成都,而四川大多數富人都有在成都置業或營生。而與此同時省內老二綿陽目前經濟規模連成都零頭都不到,基數差距如此之大,經濟增量自然也會繼續擴大差距,兩者相距只會越來越遠,不出十年,川A的經濟規模就會十倍於川B,這個過程中聰明資金都知道該選擇誰,這是市場自然形成的判斷,並非誰佔誰的資源,就像某企業主觀性的投資,放著成都不選,難道選德陽選瀘州嗎?可如果在東部,一個省可以有很多種選擇,省會未必是優先順序。

    目前的城市經濟地位的格局是,東部最均衡,中部其次,西部省會獨大情況最明顯。

  • 9 # 魯遼一家親

    旗幟鮮明的說“省會城市佔有絕對優勢資源,地級城市與省會城市將拉大差距”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後面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省會城市作為全省政治、文化、教育、醫療、交通、經濟中心,在全省佔有絕對優勢資源,這樣說沒有問題!

    地級城市走向衰落表述不準確,但與省會城市拉差越來越大將是事實!

    當前個別地級市在一些方面,尤其是經濟方面領先省會城市。這種現象是少數情況,且存在一些特殊原因,不能作為重要依據!

    以省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建設將成為今後城市發展的主要模式。

    中國省會城市絕大多數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本就是全省政治、文化、教育、醫療、交通、經濟中心。這是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周邊人口、歷史文化、交通、軍事等選擇的結果,本身就具備一定優勢。在全省佔有絕對優勢資源,這樣說沒有問題!

    絕大多數省會城市的歷史延續性很強,部分城市作為區域中心城市,上千年都沒有更改,例如:廣州、福州、武漢、長沙、杭州、南京、成都、西安、瀋陽等等!

    一些省會城市本不是歷史上的區域中心,但在特殊歷史時期,成為省會城市。這些城市在區域內優勢不是很大,但時間會改變這些。

    例如:河北石家莊市。在河北地域內有北京市、天津市,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放棄河北省會,承擔更大責任,石家莊自然缺少一些歷史底蘊。

    長春市,吉林省會由吉林搬到長春主要是鐵路交通的原因。

    鄭州市,也是隴海鐵路和京廣兩大鐵路拉來的省會城市。

    這類城市較多,主要是交通樞紐的原因。

    當前個別地級市在一些方面,尤其是經濟方面領先省會城市。這種現象是少數情況,且存在一些特殊原因,不能作為重要依據!

    隨著海洋貿易,一些重要的港口城市得到巨大發展,例如:大連、青島等,但這兩個城市本身地位就高於大多數省會城市,是副省級計劃單列市。

    改革開放設立的經濟特區,例如深圳、廈門。本身地位也高於大多數省會城市。

    綜合上述,除去這些特殊情況。全國還有那個地級市和省會城市全面交辦?工業化城市的快速崛起,城市病已經出現。

    擁堵的交通,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路上,效率低下;

    一切以利益為重,沒有時間陪伴父母,沒有時間教育子女;

    無序競爭破壞社會秩序,偷稅、作假、強迫員工加班等等;

    霧霾籠罩城市,沒有了藍天、Sunny。特大城市人已經失去生存最起碼的生活要素!

    這類特大城市及省會城市人將得到名利,但失去了健康,在用生命換取利益!

    當前特大型城市是我們嚮往的嗎?

    我們不需要隔絕Sunny,沒有藍天、沒有白雲,沒有新鮮空氣、沒有新鮮水的籠罩在巨大霧霾穹窿下的鋼筋水泥土巨獸!

    我們不需要冷冰冰的經濟巨獸。就業不是遠離家鄉、遠離父母、遠離子女而在春節急匆匆的探親生涯!從下面這張圖表,能看出多少留守兒童、多少空巢老人的孤獨和青年的無奈。

    我們更不需要這樣的工作,企業提供宿舍、提供一日三餐,每天加班到深夜。三十多歲就脫光頭髮,三十多歲就被迫離職的高薪職業需要嗎?

    大型、特大型人口密集型的城市不是將來發展的目標,以核心城市為中心多衛星城環繞的城市群模式將是發展的新選擇。

    嚴格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和工業數量,環境友好是主要指標,至少不能在沒有Sunny的霧霾下生存。

    加快、加密主城與衛星城,衛星城與衛星城之間的交通,尤其是環形城際鐵路的建設。

    省會城市周邊城市基礎相對較好,更容易實現。

  • 10 # 大美LY噴子走開

    百強市跟百強區的數量能說明一切,那些數量少的基本都是省會獨大。可週邊基本都沒法看。山東就是反例,濟南的首位度不高,可15個百強市這種均衡度除了江蘇基本無省能及。珠三角夠發達可是非珠連皮毛都沒有,這也是廣東有一半的城市沒進百強全是非珠地區。所以濟南不管第三還是第四都沒事,只要山東依舊各市均衡發展這才是我們想要的。說不定明後年就能16個百強了

  • 11 # 洛陽隆達商貿

    往往省內經濟第一名不是省會城市的,基本都是沿海城市。而中部西部地區必須是省會一城獨大,其他地級市難以超越省會地位。

  • 12 # 金水70490441

    我是地級市退休人,在省會城市生活8年了。省會城市有豐富的經濟資訊,有快捷的交通網路,有便捷線上、下購物體系,有高科技裝備醫療保障網點,當然還有二級政府及各職能部門和高校集中的地方和廣泛資訊和國際觸角,這些資源優勢是地級市望塵莫及也奈何不了。但是,地級市也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一座山一條河,一個小氣候環境都是很好的資本,當然這要當地政府、政策、資金、人才、理念有機的揉和就可以改變當地並可成為不可複製的明星。

  • 13 # 浪遏飛舟389999

    這個觀點不夠正確與全面,各省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當前,各省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推進城市化程序中,基本上推行的都是強省會戰略,即集中全省之力,發展壯大省會城市,提高省會城市經濟首位度,擴大省會城市人口規模,虹吸全省資源人才資金,做大做強省會城市。

    這種強省會戰略有利有弊,利是把省會建成了名符其實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中心,提高了省會城市的建設管理水平和知名度,增加了省會城市的經濟實力,促進了在全國城市的排位度,從而增強了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幅射力與帶動力。弊的方面是由於集中主要精力,集中全省生產要素,重點發展省會,一切服從服務於一城獨大,從而放鬆了對地級城市的領導指導和資金科技人才支援,虹吸了地市的資源資金,削弱了地市的發展動力與活力,延緩了地級城市的發展程序,甚至造成了某些地市的衰落。

    因此,在實行強省會城市的發展戰略中,要從當地實際出發,統籌省會與地市發展的綜合平衡,防止強行侵佔搶車地市資源,兼顧大中小城市一體化發展。在這方面,江蘇、浙江、廣東等省是做的比較好的,不但保證了省會城市廣州、南京、杭州的強勁發展,多數地級市也同時保持了高速發展的勢頭,甚至形成蘇州超南京,深圳超廣州,寧波趕杭州的地市發展超過省會的局面,也沒有用行政手段剝奪地方資源,去片面追求省會的經濟首位度。各省應該學習借鑑這一成功經驗,在推進城市化程序中,尊重科學,實事求是,順應規律,避免偏頗,力求形成一龍騰飛,群城崛起,各展優勢,均衡發展的新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讚揚家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