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不聽諸葛亮生前遺囑,說北伐大事,豈能因諸葛亮一人而廢止,背景是什麼?
3
回覆列表
  • 1 # 9紫氣東來

    諸葛亮死後,為什麼魏延不肯退兵?

    由於諸葛亮連年北伐,屢敗屢戰,魏延曾經也提出來了子午谷計劃,曾受諸葛亮否決,心裡肯定不爽,論資排位魏延徵西大將軍的身份在當時的蜀國軍中已是元老級人物,所謂的北伐也是蜀國的國策,魏延的意思不能因為諸葛亮一人死了就下令撒退,而魏延對諸葛亮的作戰方案本生就不認可,自劉備死後魏延一直不被重用,說嚴重一點是受打壓的,而諸葛亮寧死前把指揮權又交給了楊儀,魏延更加是不滿,他本人認為諸葛亮死了,這支隊伍就沒有人指揮得了了,除了諸葛亮仗就不打了,以在軍中的地位及威望是沒有人能再管他了,作為魏延不想撤兵的目的並非是要造反,而是想透過自己的想法施展一下自己的才能,甚至想由自己來指揮這支大軍,知果勝利了即證明諸葛亮用兵不行,從此兵權就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欲治兵者誰不想或得軍權呢?這就是魏延不想退兵的理由。

    後由於與楊儀的爭鬥中魏延失敗就不再贅述!再見!

  • 2 # 日青繁花

    諸葛亮死後,魏延為什麼不肯退兵?我們不是魏延,無法瞭解當時魏延的想法,但是我們可以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魏延這個人。據史料記載,大家都應該知道。劉備入川之時,就任命魏延為牙門將軍。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會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外走一條路攻打關中,最後於諸葛亮會師於潼關。但是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再加上魏延一直贍養士兵,勇猛過人,屢建戰功,但是他的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芒。種種跡象表明,魏延與諸葛亮在戰略部署上意見不同。

  • 3 # 傲視蒼穹39

    諸葛遺命魏延斷後,燒燬棧道等等,絕不是歷史真相。歷史真相應該是;諸葛亮雖然在作臨終善後的大事,但也沒想到自己那麼快斷氣,以至於來不及指定誰來領導這支處於敵國前線的大軍。《三國志》的很多記述是矛盾的、是經不起推敲的!絕對是楊儀、費褘、王平等等的篡命之詞。所以,他們拿不出諸葛亮的任何證據;說諸葛亮命楊儀領軍,魏延斷後!以軍中慣例,在主帥臨終,沒來得及指定(必須留下文字手書,諸葛亮沒留下;證明諸葛亮‘遺命’說純屬偽造)代理人的前提下,慣例就是軍中次帥自然代理掌握軍隊。何況魏延還是除諸葛亮外,唯一“假節”的最高軍銜的大將。這裡不討論遺命真假,只需看看當時的情況;

    1、諸葛亮五次北伐,親臨的其實只有四次。第三次北伐的是陳式,諸葛亮只是在後面做了一下樣子,郭淮嚇退了也就完事了。四次北伐,都沒有在魏國立住腳跟。這一次,是唯一一次在魏國立住了腳跟的,而且屯田已經超過百日,所種莊稼眼看就要收穫了。這可以說是諸葛亮一生辛苦,唯一一次有可能以此擴大蠶食,奪取關中的機會。也是最正確的一次北伐方略!

    2、魏延是劉備的半家奴出身,深受劉備大恩。而且,他從來不問政治,是個純軍人,有極高的軍事素養和韜略。不要以為司馬懿就會比魏延強;四次北伐時,諸葛亮只是命魏延率高翔、吳班於路阻擊司馬懿大軍的進攻——“赴拒”。魏延卻把這一阻擊戰打成了擊潰戰;不但大破司馬懿,還殺敵無數、繳獲無數,直接把司馬懿打回了老巢,打成了縮頭烏龜!這樣的能力,蜀漢還真沒誰能夠做到!

    3、一個不問政治的人,說他會成為司馬懿就是扯淡!看《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述就很清楚;他“善養士卒”,卻只和兒子逃跑。證明他既不養自己的部曲,也不蓄私黨,更沒有幕僚。這樣的人會有野心?試問他任何私人幫手都沒有,怎樣奪權?他只要稍有私心;比如養有部曲的話,馬岱能斬殺他?有私黨、幕僚的話,就必定有野心。魏延手握重兵,稍有野心,楊儀就是刀下之鬼了,幾時輪到他有機會攻擊魏延?所以,從這些就能看出,他心裡只有劉備的遺願,只有耿耿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念頭。才會一切只以軍事角度考慮問題!

    4、這是最有機會奪取關中的一次,諸葛亮屯田,打下的民眾基礎都非常好;“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如果此時退軍,這一切的努力,又將付之流水了。退軍後,司馬懿必定以此為防範,再要重來一次,幾乎是不可能的了。魏延是純軍人,這樣的基礎、機會,自然絕不願意放棄。俗語云:“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事實也是應該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所以魏延說的“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的話,放在任何政治角度看,都是絕對正確的!

    所以,在敵國紮下良好根基的基礎,與敵國民眾的關係(民心),一旦放棄,是難以重建的。從純軍事角度看,從當時的戰略態勢上看,從魏延對司馬懿的瞭解看;此時撤軍,就是最蹩腳的方略。這才是魏延不願退兵的原因!

  • 4 # 仁府

    一,魏延實話實說有勇有謀。其人善出奇謀,劍走偏鋒往往能一劍封喉!然孔明在世時不被重用,故心存疑慮。

    二,諸葛亮臨終交權於楊儀,使文武雙全又資歷深厚的魏文長心懷不滿!

    三,楊儀此人心胸狹隘與魏延素來不和。加之丞相委以楊儀重任,故魏延不聽其指揮。

    四,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和孔明都以辭世,魏延自視蜀漢碩果僅存元勳,野心漸漸膨脹!因此不執行諸葛臨終遺言和撤兵,搞政變投敵。

  • 5 # 無敵小欽差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是一個有反骨的人,作為一個反面的形象,那麼在演義中,就很明顯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魏延忌憚三分,諸葛亮去世後,那麼魏延開始施展才能的機會來了。諸葛亮要退兵,魏延覺得不能因為一個人的死,而荒廢了北伐的大事。所以拒不退兵。我們需要了解魏延為什麼不肯退兵,那麼我們先了解下真實中的魏延是怎樣的。

    歷史中的魏延和演義中的魏延差距其實還是很多的。至少誤區還是比較多。演義中是魏延先跟了韓玄,後來跟了劉備。其實魏延開始的時候就是自由身份,第一次出場後就一直跟著劉備,並不是說殺了韓玄再跟了劉備。所以反骨一說,完全是演義中的事情。那麼魏延沒有反骨,為什麼演義中要這麼寫,並且最後魏延的下場會是這麼慘呢?

    接著上面說,魏延不但沒有反骨,反而還很得劉備的賞識。漢中佔領後,漢中太守是魏延。漢中的地位跟荊州挺像的。荊州是蜀國跟吳國交接,也是打仗的第一場所。而漢中就是蜀國跟魏國的第一戰場。魏延在漢中的幾年裡,把漢中治理的很好。雖然後面漢中戰事少了,但是魏延也是很好的防住了。所以魏延的能力至少是可以肯定的。

    魏延還做過牙門將軍。牙門將軍這個職位當年趙雲當過。說白了,就是劉備的保鏢頭子。當年趙雲七進七出救了劉禪才被封的。魏延來蜀國後,要是沒得到劉備的信任,也不會做到這個位子。當初選舉漢中太守的時候,劉備考慮過很多人。而且很多人都會認為,會是張飛來做這個漢中太守。但是劉備就是給了魏延這個機會。魏延也沒辜負劉備。

    劉備問魏延,要是曹操來犯,你怎麼處理?魏延大聲答道:要是曹操來十萬軍,我將為主公擊退他,要是曹操傾國來犯,我將為主公抵擋住他。可以說,這波回答真的很理性而且很有大將風度。

    後來劉備去世後,魏延跟著諸葛亮後面也是很賣力的。在北伐中也是戰功赫赫。提出過子午谷奇謀,無論這個計謀能不能成功,至少可以看出來,諸葛亮比較謹慎,而魏延比較大膽,比較有想法。這兩個人的行事風格不一樣。所以魏延一直覺得,諸葛亮太過謹慎,一直覺得魏延自己有才能,卻不能得到發揮,這也間接能解釋為什麼諸葛亮去世後,魏延還是堅持北伐的原因之一了。但是魏延這個人有個缺點。人際關係不好,尤其跟楊儀關係不好。性格孤傲,目中無人,跟關羽性格有點像,但是關羽有他大哥這個保護傘。魏延什麼都沒有,只能靠自己。

    所以在諸葛亮去世後,諸葛亮也跟手下說了,大軍回撤,魏延要是跟一起回來就一起回來,要是不願意,就不管了。其實諸葛亮是看透了魏延的性格,所以演義中諸葛亮讓馬岱殺了魏延的事情在歷史中是不存在的。

    在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抗命不肯退兵,就去燒燬擱道,阻止大軍回撤。其實當時就是蜀國內部鬥爭,魏延不回撤也是想積極為他自己去爭取。但是魏延這一派幾乎沒什麼支持者。最後落得滅三族,死了後,頭顱還被楊儀在地上踩,可以看出楊儀什麼什麼好東西。

    綜上所述,魏延之所以不肯回去,其實他的內心是想成就一番功名。他的內心覺得諸葛去世了,蜀國還有他魏延,但是殊不知,其實他因為自己的性格,已經成為了孤膽英雄,徒留一時遺憾罷了。他也為了他自己孤傲的性格付出了代價。

  • 6 # 錦翼

    因為魏延壓根看不起楊儀,楊儀也壓根容不下魏延。

    楊儀是諸葛亮臨終託付後事的人。

    這個人善於籌措糧草,做後勤是一把好手。

    魏延是一個打仗做先鋒的好手。

    楊儀性子功於心計,魏延脾氣暴躁。

    《三國志》上說魏延和楊儀經常爭吵,一爭吵魏延就拔出刀來威脅楊儀,楊儀呢,臉上就鼻子眼淚一把抓。

    楊儀和魏延的不和,連孫權都知道。孫權預料若一朝無諸葛亮,楊、魏二人必為禍亂。

    所以諸葛亮死後託付楊儀後事,魏延就不服氣。

    他不退兵,主張不能因諸葛亮一個人的死廢掉北伐大業,除了因為和楊儀關係不和,還有一個原因是是魏延骨子裡是個很驕傲的人。

    羅貫中說他腦後有反骨,真是太冤枉他了。

    他不但腦後沒有反骨,而且對蜀漢忠心耿耿。

    首先這個人很有能力,劉備非常賞識他。

    當年就留他守漢中,這個工作跟關羽守荊州是一樣的。

    可見在劉備心中,魏延的能力是非常不錯的。

    劉備留他守漢中的時候,問他怎麼守,他說:““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

    豪氣之外,也透露著一股驕傲。

    後來諸葛亮北伐,他也是屢建奇功,他出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沒有采用,內心恐怕也是會有怨言的。

    所以諸葛亮死後,他喊出不能因丞相一個人的死,廢掉北伐大業。

    一半是擔心楊儀對自己不利,一半的確是出於公心。

  • 7 # 神舟六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閥竟然病死於五丈原。諸葛亮在病重時遺命楊儀費禕姜維率大軍緩緩撤退,命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號令,則讓其自便。

    魏延後來並未服從諸葛亮的遺命,而是領部下快馬插到楊儀大軍更後方,併火燒棧道,攔截蜀漢後撤大軍,結果被楊儀奏其謀反,所有朝臣都認為是魏延謀反,魏延只得逃到漢中後被馬岱所殺。

    那魏延為何不執行諸葛亮遺命而撤退呢?其實魏延已經同費禕說明白了,“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一、魏延有能力統領蜀漢大軍。魏延是蜀漢碩果僅存的開國大將,按蜀漢開國當時情況,魏延是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並列的大將,並在跟隨劉備諸葛亮時分別有統兵經驗,在任漢中太守八年守漢中,牢如磐石。魏延自認為能夠統領大軍繼續伐魏。

    二、以魏延當時的身份,是諸葛亮死後統軍的不二人選。魏延當時所任爵位和職位分別是徵西大將軍,前軍師、假節,南鄭侯 同時他還是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三、魏延不願受楊儀號令。楊儀是丞相府參軍,爵職位根本無法與魏延相提並論。

    四、魏延屢屢大敗魏軍。230年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所以魏延不把魏軍放在眼裡。

  • 8 # 荊州白衣

    諸葛亮是後蜀掌權第一人,從軍事到政治全都一把抓;這樣在當時可能會讓人覺得諸葛亮能力很強,讓人很佩服。但是從管理上來講,這樣限制了部分人的發展,特別是魏延。軍事上有了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傳人,政治上有蔣琬、楊儀等人;但是諸葛亮自己把自己累死了。

    魏延是後蜀第一大將,諸葛之下第一人。此人有勇有謀,在後蜀的地位上堪比關羽,他鎮守漢中數十年,北拒曹操,安如泰山,可惜的是諸葛不喜歡他,只是惜才才用他。

    1.年齡 由於魏延的出生日期不明,不知道具體的年齡,但是應該也在45-50歲左右了,姜維當時才30多歲,再往後拖,兵權就歸姜維了,由於魏延破壞了諸葛的七星續命,所以姜維恨他,當場就想殺了他。

    2.人緣 魏延政治上與楊儀不和,但偏偏楊儀是諸葛的心腹,諸葛死後大權名義上是在楊儀身上,政治向來是黑暗的,所以魏延處境很不妙;魏延提出的”子午奇謀“本應該是拯救蜀國的良策,可惜沒有被諸葛採用,魏延恨諸葛。

    3.資歷 魏延在蜀漢待了23年,他覺得諸葛死了以後,他應該是第一人,不願意聽從楊儀的調遣,也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兵權被姜維奪取。

    4.期望 魏延前番兩次謀反都是為了劉備,所以魏延對蜀國是有感情的,他不希望看到蜀國的滅亡,再加上他的統兵能力確實很強,所以他不希望因為諸葛亮的死而放棄北伐,不願意撤兵也很正常。

  • 9 # 阿慶還是阿慶

    諸葛亮死後,魏延不願意退兵,其實眾說紛紜。如今我們只能夠從歷史的記載中搜尋出一些蛛絲馬跡,然後分享給大家。

    其次魏延很受劉備的器重,這一點很關鍵,魏延在劉備死後,跟著諸葛亮,每次諸葛亮有什麼想法他都敢於反對也是因為這一點。所以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會自己覺得不能因為諸葛亮死了而荒廢了北伐大業,因為這也是劉備的夢想。

    再次諸葛亮並不是非常重用魏延。從諸葛亮點將用兵就可以看出來,魏延很少用來當先鋒大將。唯一的一次還是馬謖失街亭之戰,而魏延帶領本部出馬卻也因為貪功冒進而中了魏軍的圈套。所以魏延心中一定也非常生氣,於是動不動和諸葛亮派系的謀臣武將發生矛盾,尤其是受諸葛亮重視的楊儀。

    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依然沒有接過指揮權,而讓楊儀帶領諸軍撤退,這樣讓魏延覺得自尊心受到很大羞辱,所以才有魏延敢帶兵攔截楊儀的事件。

    而劉備每每給予魏延重任,讓他獨自帶兵鎮守一方,魏延更能突出發揮個人全力,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了。

  • 10 # 巴山夜雨涮鍋

    謝邀。諸葛亮死後魏延不肯退兵,主要源自三點,一是魏延的自負,二是魏延對諸葛亮的不滿,三是魏延對楊儀的仇視。

    這裡我們主要討論歷史。在諸葛亮時代,魏延是蜀漢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其職位僅次於李嚴,李嚴被罷官後魏延就是武將中的老大。魏延同時對自己的軍事才能也非常有信心。他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軍職最高,所以諸葛亮一死,就該他當老大。這造成他在諸葛亮死後,不想退兵,想要繼續大幹一場。

    其次,魏延對諸葛亮是有不滿的。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如演義一樣故意想除掉魏延,但魏延每次北伐想要單獨帶一支軍隊出奇兵都被諸葛亮否定,這讓自負的魏延很是不滿,覺得諸葛亮懦弱,耽誤了他的妙計雄才。現在諸葛亮去世了,魏延覺得這個石頭終於搬掉了,該我露臉了。要是我來帶兵取得比諸葛亮更大的成就,豈不是讓諸葛亮九泉下羞愧?抱著這個念頭,他要自己帶兵,繼續北伐。

    其三,魏延在蜀漢因為地位高脾氣大,大部分人都怕他,只有楊儀和他矛盾最深。在魏延的角度,覺得楊儀就是個膽小的文官而已。那曉得諸葛亮遺囑居然是讓楊儀帶領軍隊退位漢中。雖然其實並不是要楊儀繼承諸葛亮地位,但楊儀和魏延都不知道。魏延頓時覺得,我這麼牛一個武將,居然要聽楊儀的命令,給他斷後,這豈不是奇恥大辱麼?所以他表示要自己帶兵繼續北伐,其深層次原因是要違抗這個“楊儀掌權”的命令,同時自己來奪取兵權。

    總之,魏延在諸葛亮去世的緊要關頭,不顧蜀漢北伐大軍的安危,一心只考慮個人的喜怒和權位,做出違背遺囑,企圖武裝奪權的妄動,後來更是直接發動叛變,差點害死全軍。最終導致部下眾叛親離,被人所殺也是很無奈的事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加7 Pro的多個配置,在印度市場分別售價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