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景帝平七國之亂,在武功上也不錯。
7
回覆列表
  • 1 # 殷蜜密

    漢初的“文景之治”,放到歷史角度上是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的。然而所有帝王家都會有自己“家天下”的一套小九九,無論是漢文帝劉恆還是漢景帝劉啟,其實都幹過不少陰暗自私的事情,跟影視作品裡“正人君子”的形象並非一回事。對此,漢初名將周勃一家是最有發言權的了。

    周勃為人敦厚,功高但從不居功胡為

    周勃是漢高祖劉邦起家時期的功臣,還是劉邦的同鄉兼發小。在功成名就後,劉邦一直都很信任周勃的為人,認為他“可以委以大事”,因而在臨終前,命周勃與陳平警惕呂后的隱患。

    其後的事情果然正如劉邦擔心的那樣,呂后都幾乎將劉邦的子孫滅得七七八八了,於是周勃與陳平斷然出手平定了呂后之禍,擁立劉恆為帝,大漢朝這才得以安然度過了建國之初的“滅國”之患。

    歷史上的漢文帝,毀約不守信的事情不少見

    按理說,這時的周勃已是“三朝元老”(高祖、惠帝、文帝),足可獲得至高至尊的待遇。這時有文帝的親信告訴已為右丞相的他:“長居高位,恐怕接著就有災禍降臨了!”,謹慎敦厚的周勃非貪戀權貴之人,當即向文帝請辭,漢文帝果然馬上就答應了——這說明他心裡一早就這麼盤算著,只是不好意思開口罷。

    一年多後,丞相陳平去世,當時朝中尚無他人有此威望可繼任丞相,文帝只好讓周勃回朝接任;然而不足一年,又藉口封國無人願意前往,免去了周勃丞相之位讓他到封國去了。

    三朝元老也要在這樣的獄中受小小獄吏欺凌

    那時的封國就相當於現在一個縣而已,周勃所在的封國就是“絳縣”,其實就等於個小小縣長。縣上面還有郡,每當郡守郡尉(郡上面的文武官員)巡視到絳縣時,已成驚弓之鳥的周勃害怕上頭無故降罪,每次都披上了鎧甲才敢去拜見,作為一名三朝元老,周勃心裡不鬱悶才怪呢!有人根據此事告發周勃想要謀反,漢文帝居然腦子都不動動就相信了,馬上就將周勃下獄治罪。

    在獄中,連小小獄吏都可以欺負這位三朝元老,周勃只好靠重金賄賂才免於刑罰。接著,他又用全副身家去賄賂文帝的小舅子薄昭,讓薄昭找薄太后去求情。於是薄太后對文帝說:“周勃從前在北境拿著皇帝印綬親率大軍都沒有造反,現在只是區區一小縣治,他有造反的必要嗎?”

    文帝無語,只好將周勃放了,但不久就找個藉口殺掉了“始作俑者”薄昭,畢竟他有受賄的把柄被文帝抓著。從以上種種來看,文帝劉恆確實很“小肚雞腸”的。

    七國之亂險些顛覆了劉啟的江山

    回到絳縣封地的周勃,不久後抑鬱而終了,作為三朝元老,在文帝登基的十一年裡,他就有十年屈居小小的絳縣上,還差點丟了腦袋。

    漢景帝劉啟繼位之初就遇上了“七國之亂”,一時間江山岌岌可危。這時劉啟想起文帝臨終前交代他的話:“關鍵時刻可找周家”(有點厚臉皮了不是?平日就撂一邊,關鍵時刻才會想起周勃家),於是啟用了周勃的二子周亞夫為太尉,命其平定七國之亂。

    周亞夫只因一役就位列史上名將榜

    周亞夫確實也深得其父之風,用兵從不按常理出牌。就是這樣的“不按常理”,導致他在平叛過程中得罪了梁王,儘管最後大獲全勝,但這也為他後面的人生埋下了禍患。平叛有功的周亞夫,開始時確實為景帝所器重並拜了丞相,但景帝耐不住梁王整天到竇太后那裡吹風說周亞夫的壞話,逐漸也對他心生嫌隙了。

    後來只因周亞夫做了兩件丞相“該做的事”,就直接導致了其政治生涯的終結:一是反對景帝廢掉太子劉榮(漢武帝劉徹的兄長),二是反對裙帶關係封侯。不姓劉的不能封王,沒有功勞的不能封侯,這是高祖劉邦定下的規矩。

    漢景帝想給外戚王信封侯、又想給歸順漢朝的五位匈奴將軍封侯,這已違背了祖制,周亞夫僅是“盡職反對”而已,但就因此惹怒了景帝----他是劉恆的兒子,也是遺傳了“小肚雞腸”之傳統的。

    漢景帝的所為,其實深受竇太后的影響

    後因景帝批其“迂腐”堅持給匈奴人封侯,深感失落的周亞夫託病辭職,從此就不受景帝待見了,在多個場合下都備受景帝之辱。周亞夫的兒子見他年紀漸大,暗中買了五百甲盾,想著等其父百年歸老後發喪使用,卻被人告發“謀反”,周亞夫又隨父親周勃的老路進了監獄。

    漢朝的廷尉都頗有“酷吏”之名,在廷尉的審理下,許多人“沒罪”也是百口莫辯的,周亞夫也吃了廷尉的虧:“為何要謀反呀?”“兒子買的喪葬用品而已,怎能說謀反呢!”“這就對了,你就算在生時不謀反,歸於黃土後也要用這些甲盾謀反吧!”周亞夫生平何時受過此等大辱?於是絕食向廷尉表示抗議。景帝自然愛理不理,周亞夫因此就“餓死”獄中了。

    功勳越大就越與監獄有緣,周勃父子最有發言權

    周勃有立國護國之功,周亞夫有匡扶漢室江山之功,父子之功史上罕有。但周勃遇到了漢文帝劉恆,周亞夫遇到了漢景帝劉啟,最後都因這些“可罪可不罪”的小事情招致了悲劇收場。別說“為帝者需身懷大度”了,就周勃家的這些功勳,安享個一生榮光不為過吧……然而最終還是“富貴不過三代、不得善終”。

    周勃周亞夫父子的遭遇,全程都罩上了文帝景帝的“小肚雞腸”心眼,難怪西漢的雄起重任,得落到漢武帝劉徹身上了!

  • 2 # 陳夫子讀史

    諡法:布義行剛曰景

    武帝的諡號可不是隨便給的,“威強睿德”。這個“威強” 主要還是“攘夷”之功。劉啟平定七國之亂,看起來似乎也很“威強”了,但是在對漢朝主要的“夷”,匈奴人,政策上還是秉承了父親文帝劉恆息事寧人的和親法,很符合“布義”之義。但這樣也就沒有資格給“武帝”的諡號了。

    幸好也沒給,不然劉啟他兒子劉徹怎麼辦。“武帝”給老爹搶了,“昭帝”、“明帝”、“平帝”都不合適,難不成給一個“煬帝”?

  • 3 # 蕭湘居士__

    應該叫驚帝才正確。呂雉為惡婦,為洩恨基本把劉氏親王斬盡殺絕,多虧劉恆在外逃過一刦,使得覓為一帝。應為驚帝。

  • 4 # 西安—豐鎬遺子

    首先搞清三個皇帝專用名詞:

    廟號:皇帝死後在太廟供奉的名稱,如漢高祖,唐太宗

    年號:皇帝當政時期的稱號,如崇禎皇帝,乾隆皇帝

    諡號:皇帝死後蓋棺定論的封號,如漢文帝,隋煬帝

    漢文帝:何為“文”,如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修德來遠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漢景帝:何為“景”,如布義行剛曰景;致志大圖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漢武帝:何為“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威強恢遠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

    可見諡號都是根據皇帝生前的主要歷史功績來定的,相比“漢景帝”,漢武帝更合適這個“武”字……

  • 5 # 過期大還丹

    這是因為文帝、景帝、武帝都是諡號,就是帝王死了之後對其一生功績的總結,和輩分沒有關係。也沒有文後面必須是武這一說法。

  • 6 # 梅里一了

    謝邀,華人為什麼注重修史?除了總結歷史的經驗之外,還有一項功能,就是通過歷史評價,約束帝王的肆意妄為。因為正常人都還有一份榮譽感,帝王作為天之子,昇天後世人會給他一份成績單到天庭彙報,就象學生拿作成績單交給家長簽字,多少還是有些顧慮的。這種做法產生於西周的禮制,對君主的蓋棺定論,稱為諡法,用一個字概括他一生的特點,比如高,太,文,武,景,哀等等。漢文帝的兒子劉啟繼位後,一生最大的成績就是平定了“七王之亂“,打了不少仗,為什麼沒諡為武,而諡為景。主要是這打仗的性質決定的。景的含義是布義行剛。武的含義是克定禍亂。劉啟平定的七王之亂,是老劉家的家務事,七個諸侯王都是叔伯兄弟,不講規矩(義),以下犯上,咋整,來硬的,拳腳相加,讓他們懂規矩,這就叫布義行剛,所以諡為景帝很貼切。劉啟的兒子劉徹,窮兵黷武,也好打仗。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打通河西走廊,克定匈奴多年對王朝的禍亂,這是對外侵擾的還擊,不需要講義的道理,打服為止,這就叫克定禍亂。所以劉徹諡為武帝妥妥噠。

  • 7 # 涼州七里

    首先要搞明白廟號、諡號和年號的區別。

    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諡號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年號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

    年號是自己定的,想怎麼叫都可以。

    而諡號是皇帝去世之後由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史官評議之後給的,比如漢景帝的諡號全稱是“孝景皇帝”,漢武帝的諡號是“孝武皇帝”,生前討論這個是要殺頭的,所以本人完全決定不了,也並非“武繼文後”的傳承關係。且景字的諡號含義還是不錯的,而武字則是功過參半。

    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剛彊直理曰武。威彊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逸周書·諡法解》

    所以看著《康熙王朝》裡大玉兒一口一句“我孝莊”,的確是瘮得慌。

    廟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按照典制,廟號只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會特別追上,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所以自唐太宗之後都叫xx宗,而之前都稱xx帝。漢武帝之孫宣帝時上廟號世宗,而漢景帝沒有廟號,換而言之他還不夠格。

    在唐太宗開了沒事就慰問史官的惡劣先河之前,歷史上的諡號和廟號大多是客觀而公正的,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至於為何漢景帝要用景字,不是沒有原因的。

    就事論事漢景帝確實是一位有為的賢君,在位期間繼續文帝時期的輕徭薄賦政策,為漢武帝與匈奴的決戰積累了雄厚的資本,並任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消弭了內部隱患。

    但漢景帝確實幹過一些缺德事,以晁錯和周亞夫為例。一個獻“削藩策”,等到七國之亂不可收拾之時就被拉去“朝服斬於市”,榨乾最後的價值去消除對方“清君側”的合法性;一個立下不世之功,卻無端受辱於刀筆吏,最後活活餓死。

    至於武功,對外然仍以和親為主,對內“七國之亂”就是他惹的禍,幸虧有周大將軍替他擦屁股,不然可比“靖難之役”的局面危險太多了,這點顯然武功不夠看。“景”亦是上諡,想必劉啟本人也不會糾結於此。

    而漢武帝北擊匈奴,南滅越國,東擊東越,西奪河套,一輩子開疆拓土,赫赫武功,雖然勞民傷財,窮兵黷武,但這個“武”字顯然當之無愧,也正因為這曠古絕今的功績才會有後來的“世宗”廟號。

    “漢稱七制,唐羨三宗。”—《增廣賢文》

    後人公認的漢代有七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兩位都位列其中,就不用計較這點諡號上的區別了吧。

  • 8 # 可食中國

    無論是漢文帝,還是漢景帝,亦或是漢武帝,這個都是諡號,是古人死後,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及性情功績等給予的稱呼。是對其一生高度的概括。

    要了解漢景帝為何叫諡號為“景”,我們就得了解景字的具體內涵。

    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致志大圖曰景;繇義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義而齊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漢景帝一生,主要做的事情1、是加強中央集權,大力推行削藩;2、是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農桑,輕徭薄賦,減免田租,發展馬政,與民生息,恢復生產生活;3、輕刑慎罰,穩定社會;4、重視教育,允許百家思想重新發展;5、與匈奴以和親為主,發展邊境貿易,6、面對匈奴騷擾,以積極防禦為主,很少進行大面積反攻,但培養了一大批名將。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景帝一生所做的事情已經是以“無為而治”為核心,是用心在“治”,在恢復國家生產生活,夯實國家基礎。而不是對外進攻和征戰。

    接著,我們在瞭解下漢武帝的“武”字諡號的含義。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漢武帝雄才大略,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世人將其與秦始皇並稱為“秦皇漢武”,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南平兩越、北伐匈奴、經營西域、通西南夷、東定北韓開疆拓土,建立空前的帝國版圖。設立中朝抑制外朝,實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鹽鐵官營發展國有經濟,通西域使中國與世界文明交匯,創立太學,形成中國獨特的文官制度。

    當然,四處征戰和後期巫蠱之亂,也讓他留下了窮兵黷武,殘酷嗜殺的罵名。晚年,漢武帝意識到了這一點,釋出《罪己詔》,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進行自我批評的君王。這也是很難得的,所以綜合其一生所作所為,最適合以一個“武”字概括。

  • 9 # 潘不安講究史

    古代皇帝有廟號、諡號、年號、還有尊號。

    廟號是皇帝死後建廟供奉用的號,但如果一直建下去,後代皇帝要供奉的廟就會很多,所以一般幾代後就會被拆掉,把神位放到太廟中一起供奉。所以“祖有功而宗有德”,早期皇帝不一定有廟號,只有有大功德的才能享受這個待遇。如西漢最後確定下來的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分別是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這裡漢景帝劉啟竟然是沒有資格享受廟號的。南北朝以後廟號才開始逐漸氾濫,所有皇帝都有廟號。

    諡號是對皇帝生前的評價,根據生平的作為有好有壞,分為上(美)諡、平諡、下(惡)諡。所有皇帝都是有諡號的,漢代以孝為先,所以劉啟的諡號應該是“孝景帝”,劉徹的諡號是“孝武帝”。因為漢代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以一般都是以諡號稱呼。不過後來諡號越來越長,到清朝時達到了最長的25個字,這個人就是努爾哈赤,其諡號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所以後代鬼才拿來日常稱呼,不怕祭祀的時候把子孫憋死。

    所以到了明清時期,民間開始習慣用年號相稱。年號是古代皇帝登基後所確定的,用來紀年,如洪武三四一年,萬曆十年等等。不過早期皇帝遇到好事改年號,遇到天災人禍也改年號,到了明朝朱元璋時期覺得煩,就規定一個皇帝就一個年號,所以明清都是以年號稱呼對應的皇帝。

    至於尊號,有的是生前加的,有的是死後加的,但大多是在位時的尊稱。如秦始皇的尊號是泰皇,唐高宗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聖母神皇。這在唐朝以後非常的流行。

    再說回到諡號上來,一個皇帝在稱呼上都這麼麻煩,種類繁多,那麼評價一生的諡號,當然不能想當然隨便取了,必須嚴格的遵守諡法。大臣在取諡號的時候,都會用參考《逸周書·諡法》,《諡法解》等書,關於“景”、“武”兩個諡號是這麼說的。

    由義而濟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諡法解為: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

    我給大家翻譯一下就是:

    依靠正義的而獲得成功;佈施仁義德行堅定;善於思考謀劃深遠;這三種情況叫做景。

    意志堅定正直;與有德者為敵;透過戰爭的手段平定禍亂;用法律使百姓服從;志向遠大但最後沒有實現;這五種都可以叫武。

    所以從中也可以看到,景和武雖然都是美諡,但“武”其實也有暗含貶義,有窮兵黷武的含義在,如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諡號為武宗,便是貶義的。

    從漢景帝和漢武帝的一生來看,景帝繼續漢文帝“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雖然期間發生了七國之亂,但只用三個月便平定,仁政依然是景帝時期的主要內容。而且七國之亂中,漢景帝“布義行剛”,“耆意大慮”,最終“由義而濟”,可以說是非常適合“景”這個諡號的。

    而漢武帝在位期間雖然大破匈奴、閩越、南越、衛氏北韓、大宛等國,使漢朝的實力達到鼎峰,但也給百姓造成了比較大的負擔,這對古代文人來說是並不完全贊同,甚至是認為窮兵黷武。尤其到漢武帝后期,頻繁的對外作戰,加上其本身崇信方術、自奉奢侈,使國家陷入統治危機,更導致了“巫蠱之禍”的爆發。所以武字即指出了劉徹的武功,又暗指其窮兵黷武。

    從歷代皇帝諡號來看,一般“武”是比較矛盾的,即認可其武功,但又暗指其文治的不足,有用武過甚的含義在。

    因此,漢景帝、漢武帝兩人的諡號是非常恰當的。

  • 10 # 遺產君

    所謂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都是古代帝王的諡號,就是他們死後,由下一任帝王及大臣們把他一生的功過、事蹟及品德用一、二個個精闢的字來概括、總結,以示表彰,任何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諡號是什麼,只有在死後才有的,所以也叫追諡。

    給皇帝上諡號一般都遵循西周時的《諡法》來執行,上面列出很多有關帝王諡號的標準,後世根據先帝的品行及功績再依照諡法表相對應的條文即可得出先帝的諡號。(漢文帝)

    漢文帝的“文”根據“諡法”: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這個就比較適合漢文帝了,劉恆自呂后亂政以後,他撥亂反正、勵精圖治,勤政愛民,使西漢逐步走向繁榮。

    漢景帝的“景”字依據《諡法》:由文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在這裡取由義而濟之意,及用義而成,劉啟削諸侯之封地,平定七王之亂,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都比較適合由義而濟、布義行剛之"景”。

    漢武帝的“武”字根據《諡法》:威強睿德曰武、剛強直理曰武、克定禍亂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在這裡取克定禍亂、誇志多窮之意,就是說劉徹威嚴、堅強、明智、仁德,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劉徹改革兵制,集中兵權,加強了中央軍事力量,派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平定北部的騷亂,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西漢至中亞的通道,“武”就代表軍功顯赫。(漢景帝)

    既然劉恆能稱漢文帝,那麼劉啟為什麼不能順著叫漢武帝呢?過去給皇帝上諡號並不是按照1、2、3、4及A、B、C、D的順序來的,而是看你有沒有那個資質。

    劉啟在“武”的這方面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僅僅只是平定了七王之亂,這七個諸侯王所犯之事都是他劉家的家事,劉啟就是執行家法處置,這與“景”的“布義行剛”相適應,而不符合“武”的“克定禍亂”,劉啟在對待匈奴的政策上還是繼承了漢文帝劉恆的息事寧人的和親法,因此“武”用在劉啟身上就不合適。

    而劉徹痛擊匈奴,打通河西走廊,除去了多年的隱患,這就是“克定禍亂”,這就是劉徹的“武”。(漢武帝)

    因此說諡號不是想怎麼取就能怎麼取的,主要是劉啟還沒有達到武帝應有的標準。象“文”這個諡號是多少皇帝夢寐以求都想得到的,關鍵是你有沒有那個資質,有沒有那個功德,這都是要由後人來平定,像楊廣絕對不想要那個“煬”的惡諡號,沒辦法啦,你壞事做絕,這個“煬”字就非你莫屬了。

  • 11 # 地生吐槽

    所謂“漢文帝”“漢武帝”、乃至於“唐太宗”“清世祖”等等對皇帝的稱謂,其實屬於諡號。而所謂諡號,是指人死後後人根據其一生的功過給予的評價。中國地大物博,幾千年封建王朝造就了太多的皇帝,而對於每一位大一統帝王,其功過是非不僅關係朝代的更迭,更為後世的帝王樹立榜樣以及寶貴的治國經驗。

    漢文帝劉恆

    比如,漢文帝劉恆的父親是漢惠帝劉盈。劉盈是西漢第二位皇帝,漢高祖劉邦的嫡長子,十六歲繼承皇位,在位雖只有七年,但其間廣施任政,任用賢臣,休養生息。因此,死後諡號為“惠”,有“仁慈、柔順”的意思,這個字也概括了劉盈的一生。

    漢景帝劉啟畫像

    因此,“文帝”之後不一定是“武帝”,漢文帝劉恆之後是漢景帝劉啟也就可以理解了。劉啟在位期間繼續推行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國政,社會經濟進一步得到了恢復,勞苦大眾徹底走出了秦末戰亂帶來的苦難。因此,劉啟死後,諡號為“景”,也是對其一生貢獻的肯定,這也是西漢“文景之治”的由來,

    漢武帝劉徹畫像

    事實上,漢景帝劉啟之後便是漢武帝劉徹。當然了,劉徹諡號為“武”,並不是因為他是漢文帝的孫子,而是在“文景之治”之後,西漢國力蒸蒸日上,劉徹四方征伐,大大擴充了西漢的版圖,這才是“武帝”的由來。我們熟悉的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就都是發生在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

    西漢名將霍去病

    另外,這也是為什麼開國幾代皇帝諡號多為“武帝”、“文帝”、“太宗”、“世祖”等,而末代皇帝多為“哀帝”、“少帝”等,一聽就不是好詞,不是末代皇帝們自己喜歡,只是丟了政權,後人調侃罷了。

  • 12 # 四川達州人

    皇帝諡號要接著來?

    其實,漢代對漢景帝的評價一般,甚至連廟號都不給。

    天子七廟,前面已經有漢太祖劉邦,太宗文帝了,畢竟得給後面的皇帝留位置,所以大臣認為,漢景帝只是延續父親漢文帝的治國政策,而且漢文帝因為有安撫治理國家,發展經濟,幾十年節儉的德,才給予漢太宗的廟號。

    文帝霸陵是所有皇帝裡最簡陋的,甚至沒有盜墓賊光顧。西漢末期赤眉軍攻破長安大肆破壞皇陵,唯見漢文帝陵墓的簡樸而主動磕頭退出,不敢破壞

    所以景這個諡號也是上諡,不錯了。至於七國之亂,漢景帝是平了,但七國之亂本就是倉促削藩造成的:

    真正解決諸侯王還是漢武帝的推恩令。

    從孝道來說,劉邦(本是太祖高皇帝)被圍白登,屈辱向匈奴閼氏送禮求和,然後多年和親,邊境被襲擊,此後的漢惠帝及文景都在沒有完成復仇,呵呵,這表明其他任何武功,都比不上漢武帝完成的對匈奴的大復仇,所以漢武帝擊敗重創匈奴得武的諡號非常合適。

    漠南之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浦歌第15首的簡單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