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宮音樂館
-
2 # 小兒外科王曉軍
看到大家普遍認為這個比率太低了,應該是所有家長都對孩子有過語言或肢體上的暴力傾向。這樣想其實也沒錯,畢竟養育孩子的過程至少要十幾年,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肯定會在某個階段受不了孩子的頑劣、任性等等,對孩子進行批評、說教,甚至是手動教育。一直以來我們是不推薦對孩子進行辱罵和動手的,但是幾乎沒有父母能夠做到這點,畢竟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而孩子就是不斷在挑戰你的底線,逼你出手!
那我們教育孩子時應該打他嗎?還是要分情況,打孩子的目的一方面宣洩了父母的情緒,一方面是讓孩子知道後果,就是懲罰,而這個懲罰的過程也是幫助孩子去記住不去違反某些規則的記憶點,即便是父母真的忍不住動手打了孩子,也要讓他知道他為什麼捱打,是因為違背了某些規則,並不是父母很生氣就要打你,而這個溝通的過程要等孩子和父母都平靜下來再進行教育,這樣孩子才會聽得進去。
再有就是父母對教育孩子中的某些事情上也要眼光放遠,不要一味限制孩子,保證孩子不會做出惡劣事情的條件下,可以適當給孩子“放權”。
-
3 # 在下潘不胖
這是官方統計資料也好,非官方統計資料也好,重要的在於給為人父母者帶來什麼樣的提示。
我作為心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接待的來訪者很多,來訪者大部分的問題都是來自於原生家庭,有些問題看起來好像與原生家庭無關,但是剖析起來發現很多都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的關係複製或者受到了原生家庭的重要影響。
長期的暴力或語言暴力對未成年人的打擊很大,對人格架構、心智模式、社交模式,對自信心、情商、安全感等都有重大的負面影響,這樣的家庭是神經症患者、自殺者培養器。
至於如何面對家庭教育?首先的定位是什麼?要把孩子培育成什麼樣的人?這必須清楚,最核心的是把孩子培養成能自食其力、快樂生活的“健康”人。
健康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標準可參考弗洛伊德“愛和工作的能力”、科胡特“自信和熱情”
請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早年的心理創傷(內化、外化)會在成年後找回來的。
以上僅供參考。
-
4 # 瀟雲
沒有確切的調查統計不敢苟同,有這麼多家長還長期對自己孩子有暴力傾向?不是親生的嗎?孩子都是父母心頭肉,愛還來不及,當然有時氣在頭上罵兩句打幾下,正常,如果經常性的長期語言或肢體暴力,那這個家長真有心理問題了。我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是好父母。
-
5 # 品味話
這個問題,不是贊同不贊同的問題;
(1)70%,這個資料是經過準確的統計的麼,是否有人做個這樣的調查?
(2)語言和肢體行為的暴力傾向,注意,這裡是暴力的傾向,不一定是真正的發生了暴力,所以這種太模糊的行為,就算進行了統計,那麼統計出來的資訊也是不正確的;
(3)如果有官方統計或者非官方統計資料,重要的在於給為人父母者帶來什麼樣的提示。
最後,我想表達一下對暴力的看法:長期的暴力或語言暴力對未成年人的打擊很大,對人格架構、心智模式、社交模式,對自信心、情商、安全感等都有重大的負面影響,這樣的家庭是神經症患者、自殺者培養器。
專注於每一個回答,認真做每一篇文章,喜歡我的答案麼,更多精彩請關注@職場娛樂由你分享
-
6 # 鄒博士生涯教育講壇
越是親人有時候傷害得越多,當然關鍵的時候付出的也是親人多。有人問媳婦和婆婆關係怎麼才能處好,有笑談曰:最好的方式就是當同事處。其實這話不無道理,試想一下,同事之間能拿起話就說嗎?肯定不能,但是婆媳之間就能,有的是婆婆說媳婦,有的是媳婦說婆婆。親子之間也是一樣的,正因為是親子關係,所以當父母的有很多時候說話是脫口而出,完全不過大腦的,也很少會從子女的角度考慮,這是從小到大父母的絕對主導權導致的,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父母是很少會主動交權,尤其是我們華人,父母高高在上已經習慣,所以反而一旦子女一旦對父母有微詞,老的便受不了了,感覺子女大逆不道。如果細品味一下,父母很多對子女說的話都不是平等地在交流,命令是常態化,批評更是張嘴就來,不分場合和地點。有的孩子是習慣了父母的頤指氣使,有的會覺得不平等,一反抗,矛盾就來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要有意識地放權、讓步、放低自己的姿態,提高孩子的地位,給孩子以應有的尊重,這是必須的。
-
7 # 悠然如歌
關於有些家長對孩子使用肢體暴力和語言暴比例暫時沒得到準確統計的資料。
不過暴力是不能控制自己憤怒情緒的父母常見行為。
對孩子偶爾的暴力行為是很正常也很健康,但這並不是教育他們,或者是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有時反而會增加父母內心的內疚感。
習慣對孩子使用暴力的父母,與其本身的性格、脾氣、童年的成長環境、家庭關係都有一定的關係。
一般學齡前孩子的常見行為比如:
1.父母需要安靜時,他還在不停地打鬧。
2.他為了尋求關注而一直纏著你。
3.做任何事情都喜歡磨磨蹭蹭特別慢。
4.故意摔壞家裡的一些東西。
5.對別人講髒話。
6.不能做好他的分內事。
等等這些行為,對於容忍度低的父母,往往會非常憤怒以至於使用暴力行為。有時候安靜的想想,憤怒可能不是孩子造成的,可能由自己對生活的焦慮和厭倦有很大的關係。
讓孩子為自己的壞情緒買單顯然是不公平的。同時也會讓孩子只懂得用暴力來處理問題。
-
8 # 這個秋天很冷
這個問題也是我最近在反思的問題,語言暴力傾向嚴重的話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俗話說“打是親,罵是愛”。事實證明小時候經常遭受打罵的孩子長大後大多心理上都留下了陰影。嚴重的心理扭曲造成人格的缺失,極易走極端。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同樣的兩盆花,一盆經常對它說讚美的話,另一盆經常遭受謾罵和指責,一段時間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盆生機勃勃,一盆則毫無生機。不管這個實驗的真實性有多高,但也引人深思。我們為父母老師的是不是每天都在詛咒自己的孩子?想想真讓人後怕,請善待自己的孩子吧!請別再拿“我是為你好”來傷害我們的孩子了!
-
9 # 令狐老老師
首先,我覺得不是傾向,而是現象,即70%的家長對孩子都有暴力現象。
其次,不知道這個70%是怎麼來的,如果沒有做過統計,那麼我認為是大多數或者絕大多數。
至於對孩子進行語言暴力或者肢體暴力對不對,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有時對有時不對,關鍵看孩子犯的錯和你的方法,以及掌握的“度”。怎麼說呢?
第一,孩子有錯你才暴力相向。但是孩子錯了,多數時候要給孩子講道理,耐心教育,或者用點其它辦法,決不能動不動以暴力訓斥。如果不該暴力都用暴力,或者暴力過度,都是不對的。
第二,有些孩子確實特別頑固,不給予強力,是無法改變的,這時候不用點強制力,也是不對的,這樣會讓孩子養成任性的性格,將來長大了就無法改變,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危害。所以當用時絕不心慈手軟。
總之,我認為絕大部分家長或多或少都對孩子有過語言或者肢體暴力。這個不能完全說對,也不能完全說不對。對孩子的教育,儘量不要用暴力,但是當總是適當用一點,也是必要的。
-
10 # 紅雲文化社
非常不贊同,比率比這個還要大。
基本上有90%的家長對孩子有語言暴力傾向。
做為成年人,面對自己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都會產生暴躁情緒,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動手打,也會從語言給給予孩子刺激。
回覆列表
我不贊同這個觀點,對於孩子教育方式有些父母甚至達到100%。
都說嚴父慈母,所以對於孩子教育問題我們要從教育角度出發,而不是肢體行為和暴力傾向這樣跟會使孩子有過早的仇恨和心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