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地通
-
2 # 湯姆與巧克力工廠
講的不對,單耳戟叫青龍戟,雙耳戟才是方天畫戟。側重點兒不一樣,單耳戟速度快,力量相對弱點兒,殺傷力減半。雙耳戟增加重量,速度慢,威力大,殺傷力強
-
3 # 人渣嘯西風
在傳統器械中,單月的叫青龍戟,雙月的才叫方天畫戟。方天畫戟是因為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呂布使用方天畫戟而聞名。但實際上在歷史中,最早出現這種形制的器械,是北宋時期的單月戟,當時被稱為戟刀。在三國時期呂布是沒法穿越到近一千年後拿方天畫戟當武器的。同時期出現的還有著名的偃月刀,當然,關羽也一樣不可能穿越去北宋拿偃月刀當武器。這只是因為明承宋制,明代的小說家不是考古學家,他們沒法考證歷史上這些著名武將真的使用什麼武器,些小說而已,當然是自己見過的,覺得好看的器械放進小說裡更吸引讀者。
而即便是北宋出現的戟刀,也並不是實戰用的武器,這種器械在當時也不過是儀仗器,禁軍侍衛,站兩排舉著這種戟刀,看起來非常威武。但這只不過是鎮場面用的而已,方天畫戟確實好看,因為設計思路就從來不是為了實戰對抗,就是為了好看而已。要知道這種長杆武器,為了發揮出長度優勢,頭不能太重,因為你靠後拿著才能發揮出長度優勢,而如果頭太重,根據槓桿原理,你需要花費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力量才能舉起來。這樣非常耗費體力也不靈活,舉個簡單的例子吧,你如果拿一根同長度棍子,即便沒練過的人用力揮舞也能揮出呼呼的風聲,但是拿方天畫戟的話,沒練過的人基本揮不出風聲,這說明揮舞的速度差別很大。再厲害的武器,你的能打到人才有傷害,如果可以被對方輕易躲開攻擊,難以變招應對,那麼你一擊不中就死了。同樣,古代一場仗動不動打一天半天的,你拿很耗費體力的武器,揮十分鐘就沒力氣了,那你就是去送死的。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存世的古代方天畫戟,可以清楚地看到,結構就是鉚釘隨便固定了一下,這種結構即便沒練過的人砍大樹砍個幾十分鐘都能玩壞了,把那月牙小枝玩鬆脫都用不了半小時。所以這種器械根本就不是武器,只是儀仗器而已。當然你要說能不能傷人,畢竟拿棍子用力打都能打傷人,別說帶尖帶刃的鐵器了,萬一遇到刺客的時候,這些拿儀仗器的也能充當武器靠人多和武器長度去打死刺客,但是上戰場分分鐘就被玩壞了
-
4 # 板磚楔前臉啦
戟在先秦時期已然存在 由於先秦時期騎兵還沒有馬鐙(參見秦始皇兵馬俑騎兵俑)所以配備給步兵 當時衝陣多用車兵 車兵也不用戟用戈而且也沒有方天畫戟 只有卜字戟 項羽 呂布用戟也是可能的 不過西漢出現了鉤鑲 所以卜字戟的戰力大大打了折扣 方天畫戟出現在宋朝 不過多為禮器不用於戰場 戰鬥力的話也一般 畢竟長矛類的兵器更加適用於戰場 如果看到有人拿戟不管是方天畫戟 還是卜字戟 之遙你拿個鉤鑲基本就限制了戟的作用
-
5 # 火器工坊
先說明一點,方天畫戟是雙月牙刃,單月牙刃的是青龍戟。事實上,古代冷兵器裡面越華麗的兵器越沒有實戰能力,方天畫戟就屬於這種兵器,他被設計出來之後,就是用來做儀仗兵器的。
青龍戟也好,方天畫戟也罷,其實都是民間武術家和評書家起的名字,在宋代的《武經總要》裡面,這些“戟”是被歸類到了刀這一範疇,而青龍戟的真名字叫做戟刀,方天畫戟在南宋的時候才出現,也是被稱作雙刃戟刀。因為樣式華麗,方天畫戟才會成為評書中各種武力高強的英雄的專配武器。而方天畫戟的套路,也是民間武術家自行編創的。
之所以方天畫戟沒能用於實戰,一方面是鑄造困難,雙月牙的結構其實在人力冶金上是很困難的,因為要能保證實戰,戟的小支必須能抵抗住其他武器的劈砍,這在淬火時要特別注意,很多工匠是控制不好的。即使控制的好,也引出了第二個問題-費用高昂,像好好打一把能實戰的方天畫戟,要比一把唐橫刀貴多了,因為費用高昂,根本沒希望廣泛裝備入軍。另外就是宋代是具裝時代,宋遼西夏金的將士都是身披重甲,得用大斧大刀長槍鐵錘鞭鐧這些武器才能破甲,而方天畫戟的穿刺能力受到了月牙刃的限制,其實用性很差,故而只能看起來威風了。
-
6 # 劉慶濤9
這些怪異的武器實際後來都不怎麼出現,原因是對武器操作者要求太高,舉個例子,方天畫戟,如果把對方武器卡住,你手勁一定要大過對方很多,否則別說一打一,一對多,一個延遲就至自己危險地步了
-
7 # 漱石愛羽球
關於這把兵器我想說:
這種不能普及的兵器正是給高級別的人用的,不用大規模生產。
實用性,月牙除了可以劈砍以外,當槍尖刺入敵人,月牙可以阻擋避免刺穿,能夠迅速拔出來繼續戰鬥才是關鍵。
還有一點就是月牙可以避免敵人被穿刺以後死命抓住槍尖。
-
8 # 歷險的丁丁
中國一直很少有人用單戟,不過在大航海時代的歐洲,長戟很常見,是步兵對付騎兵的利器,可以刺殺,也可以用月牙把騎兵從馬上勾下來,瑞士和西班牙的戟一邊是月牙斧,一邊是鉤,根據參加全甲格鬥者的說法,全甲戰士裝備笨重,很容易被扯倒。
-
9 # 混世一刁民
方天畫戟不是打仗用的,只是儀仗用的。就是好看,實戰不行。
原因有二,
一是,古代工藝達不到,不能一體成型,而且其造型決定了工匠很難鍛打,所以脆弱,只是個花架子。
二是,戰場上哪有那麼多華麗的招式讓你耍,就基本就兩招,一是捅而是砍。誰力氣大速度快誰就活著。
-
10 # 小院之觀
戟的歷史
戟是一種古老的兵器,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世本》言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蚩尤是神話傳說人物,可信度也許不足。《詩經 秦風》:王與興師,修我矛、戟。可見戟的出現時期較早。它從最早的冷兵器矛和戈演化而來,矛以刺擊為主,戈以鉤啄為主,古人在實戰中就將矛和戈結合起來,創造了既能直刺又能鉤啄的兵器,這就是戟。
目前發現最早的戟的實物,在商朝就已出現,在河北藁城臺西的商代遺址中曾經出土,不過那時的戟還是簡單將矛和戈連線在一起,西周時期,出現了整體鑄造而成的戟,在春秋戰國時期,戟已經廣泛列裝,成為軍隊制式武器之一。在1974年發掘的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中,近萬個武士俑手持的兵器就是刀、劍、戈、矛、戟等,也證實了這點。
戟的形制說到戟的形制,由於呂布的存在和《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認為呂布的方天畫戟就是戟的標準形制,實際上這是不準確的,呂布用的本是矛,方天畫戟只是小說中為了突出呂布的英勇而為他特製的兵器,是一種雙刃戟,戟上以畫為裝飾,所以稱畫戟。
在現實中,方天畫戟上是一種儀仗用的戟,這是由於技術原因,用一塊鐵打完整鍛打出一支方天畫戟以古代的條件幾乎不可能,只能兩個以上半成形工件熱鉚拼接,而決定了方天畫戟不耐撞擊只適合做儀仗。
真實作戰用的戟,也是文物中出土的戟,隨著年代的不同,有多種形制,戰國末期的鐵戟,最初為卜字外形,其後慢慢演化成戟援上翹的雙叉型。到了隋唐時期,雙叉型鐵戟會在戟援的對側鑄出一個與戟援形狀類似,但翹向的方向相反、且較小的小枝。
除了長戟和短戟,還有手戟,這是一種投擲類武器,三國時期的猛將典韋除了一雙大鐵戟,還是使用手戟的高手,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懼,疾言:“虜至矣!”韋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
連孫權也善用手戟:“(孫權)親乘馬射虎于于庱亭。馬為虎所傷,帝投以雙戟,虎卻廢。”
戟的重量,有記載的不多,三國志中記載典韋的一雙鐵戟是八十斤,漢代一兩是16克,一斤16兩,大致是256克,八十斤的雙戟換算成今天的重量,大致是在41斤左右,對於典韋來說,這是個可以承受的重量。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給呂布的方天戟設定的重量是24斤,換算過來,只有12斤多,對於呂布的人設來說,似乎稍顯不夠。
戟的應用從戰國到隋唐是戟廣泛應用的年代。
在漢代,戟是軍隊長兵種最重要的武器。“今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項羽自己也經常用戟,“自披甲執戟挑戰。”三國時期也有許多用戟的將領,《三國志 魏志 張遼傳》(遼)披甲執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
從漢到唐,項羽、董卓、劉備、孫權、呂布、典韋、甘寧、李靖、薛仁貴等都留下了使用記錄,呂布轅門射戟,更是傳為美談。
從兩晉到隋唐,戰場上的甲冑越來越重,出現了山文甲、明光甲這樣的重甲。對付重甲,不是戟的特長,反而不如簡單易用的矛或馬槊,而對付重甲敵人,側面的小枝已經很難起到傷害,反而成為累贅,在這樣的背景下,戟逐漸被棄用,到了唐朝,鐵戟已經不是軍隊的常備兵器,僅有僅少量將領繼續使用,五代時期和宋代也大致如此。
不過戟並沒有消失,而是保留了下來,造型也越來越華麗,出現了方天畫戟那樣的造型,這是因為戟成為了一種裝點門面的儀仗武器,在隋唐時期,就有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下州以上的衙署才能列戟裝點,官員們更是以能夠列戟為榮。
儀仗用的戟,造型華型,多帶戟刀,戲曲舞臺上的武將手持方天畫戟,就是按照這種戟的樣子設計製作的。
回覆列表
現代方天畫戟這個器形實際上是舞臺型制,實用器類似的是月槊、就是槊上加個月牙斧的型制。這種型制的制式武備,中外都有。典型的就是端典的歐戟與中國的宣花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