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的評論都是胡編的
-
2 # 平常新語
怕死,是對世間有留戀,對未來有恐懼,如果相信人是有靈魂的,下輩子可以到一個更好的地方去,就不會怕死了,讓老人瞭解一下佛教,相信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是老人最好的歸宿,這是兒女所能做的最大的孝敬。
-
3 # lady請淡定
我認為主要是中國文化的死亡教育全是鬼復仇,鬼迷人,鬼吃人,鬼害人,做鬼不放過你,做鬼之後世上的好事都得不到了,沒有對死亡的正確認識。
其實死亡並不可怕,既然都知道生老病死人自然現象,為什麼要害怕?害怕失去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說句不好聽的,你能有啥?錢,你活著的時候掙過,情,你出生的時候就有父母兄弟姐妹,長大了結婚,有孩子,有孫子,三種基本感情都體驗過了,你放不下啥?最後都一樣,都活在盒裡,頂多地段不一樣?其他有區別嗎?
有些老人怕死就是怕花不到錢了,怕死了啥都帶不走。誰都帶不走,你就能帶走啊?活著把遺憾能補的補,不能補的緬懷一下就可以了,要什麼腳踏車!
所以我認為老人怕死就是沒事閒的。
-
4 # 大千極微
死亡是所有生物的宿命,不僅僅是人類,然而由於人類是具有情感與思維的高等生物,對死亡的恐懼與擔憂也會更強烈。尤其是到了老年,時光尤為可貴。這時的老人,需要的是精神境界的豐富與感悟,擁有精神境界的寄託與追求,對死亡就能看得更開,也更豁達。
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人生已歷大半,風物人事,歲月變遷,都已看過,不過鏡花水月,一場空!因此,應懷著厭離心,一心念佛,執持彌陀名號,直至一心不亂,最後往生自性極樂淨土,功到自成,也不枉費今世光陰,得去極佳境界。那時死亡之懼,就不值一提了!
-
5 # 彩視
死,不僅是老人害怕,只要能區分生死概念的人都害怕,只是老人更害怕死亡,因為他們的身體面臨著健康的考驗。
死亡,是每個人都刻意迴避的一個字眼; 先來說說老人為什麼怕死 其實,他害怕的是不死亡而是“死亡的未知”帶給他的恐懼,尤其是上了年紀距離死亡越來越近,就會越來恐懼。
人害怕的不是恐懼某一個事物,而是因為對事物恐懼造成的恐懼這一行為讓人產生了更加恐懼;而面對死亡,活著的人是不可能有經驗傳給將死之人的;死亡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唯一一次經歷,對於死亡這件事未知就已經讓人心裡惶恐,而人們對惶恐又產生了恐懼感,所以怕死;
還有一種民間說法,將死之人會通靈看到已經死去的人痛苦不堪,這種痛苦讓他害怕死亡;
那老人怕死怎麼辦?有兩點
第一、延續他的生命;
第三,讓他有信仰,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有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人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既然是塵埃就一定有歸土的時候,不要把生死看的太重,既然生在人世,那就隨緣!
難得瀟灑,活在當下!
-
6 # 心理諮詢師鄭莉
今天,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了。他和死神搏鬥了五十年,積極生活,做出了斐然的成就。他可以說每一天,都在“向死而生”,其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當然,最後,他安然而了無遺憾地被死神帶走了。死亡雖然帶走了他的軀殼,但並沒有帶走他的精神。
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逃脫一個結果,那就是死亡。老年人的死亡恐懼,其實是很正常的,其實每一個人,或多或少也都有著死亡恐懼。
如何面對老人的死亡恐懼呢?
1、建議,先接納他的這種想法。同時,幫助他建立一定的信仰,比如佛學的信仰。
可以和老人一起閱讀佛經,瞭解佛陀的生平,同時,還可以和老人一起學習《西藏生死書》《陪伴生命》等,去進一步地瞭解死亡,接受死亡。接納生命的有限性,以及人類精神、思想的無限性。不要因為有限,而感到失落、抑鬱。
2、陪伴老人去寺廟修行,透過正念禪修,學習養生養心之道。進一步地直面死亡的實相,但又可以活在當下,放鬆身心,但又不過於地活在恐懼裡。
3、當老人透過科學的學習,佛學的學習,基本瞭解了死亡的過程,接納了死亡的存在,可以陪伴老人去回憶自己這一生的成就。對自己的人生做一個總結,能夠對自己的過去所作所為有一個良性的把握,看到自己做到了什麼,沒做到什麼。能夠從正面的角度,看到自己所做出的貢獻,對自己產生一種圓滿而完善的感覺,升起智慧的心態。
4、要注意避免老人面對死亡的抑鬱心態。幫助老人策劃好退休生活,陪伴他去旅行,閱讀,學習,交友,參加社團活動等,昇華和滋養自己的生命。在朋友們的支援下,對自己的晚年生活產生樂觀積極的心態,每一天都比較充實,也都值得珍惜紀念。逐漸遺忘對於死亡的恐懼,降低晚年生活的抑鬱感覺。
-
7 # 一劍歲月
在死亡面前沒有人不害怕。所謂死有何懼只是外強中乾的蒼白豪情。大部分人當年齡到達70多歲時應該已經做好隨時迎接死亡的準備了。人老之後身體肯定有這樣那樣令人痛苦難當的疾病,有時身體上的傷痛會擊垮一個人的意志。感覺死亡才是解脫。又有一些老人因為自身體弱年老而給最親近的人帶來無盡的麻煩而希望早早解脫。最後還有一部分老人怕死一來因為老人本身還有未完成的心願。還有無法割捨的人和事。二來老人身邊經常沒人害怕故去時身邊沒人的恐懼感。我認為家人應該盡起責任確保每天都有人在老人身邊多關心多勸解。儘量幫助老人完成老人想要做的事。我想老人看到時刻身邊有人自然焦慮害怕情緒得到緩解。即便白天無法做到有人在老人身邊晚上必須要保證。因為夜晚的孤獨更加使老人產生精神壓力
-
8 # 鵜鶘心理
我們不是偉人只是平凡而普通的人,面對生命之鐘的停止擺動我們都會在內心生出深深的恐懼,這種感覺會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而愈加強烈,揮之不去。為了平衡這種感覺人們會用否認或無視的態度,會先後經歷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這五個階段。怎樣平靜度過這五個階段,使自己從容地走向死亡呢?
樹立客觀的人生態度。萬事萬物有生命的開始就會有生命的結束,這是生存發展的根本道理和趨勢,但不能因此就坐等死亡的到來,至少要讓生命的過程更具有意義和價值。在年老的時候我們透過學習、娛樂等活動,與死神爭奪時間,使人生更加完美。
克服懦弱。生存比死亡更具意義,任何人沒有權利浪費寶貴的生存時間。行屍走肉、麻木不仁都是害怕死亡的消極懦弱表現,有一天活著就要活出自我、活出精彩,不說是在死神面前亮劍抗爭,至少不能舉手投降。
積極治療。綜合一些研究和事實,積極的心理活動有利於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強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治療效果和控制疾病深化。老人過度的恐懼害怕只會貽誤治療,藥石無效。因此,以樂觀開朗的心態配合醫治療,按時服藥,是強者尊重生命的表現,是家人和朋友的楷模和榜樣。
老人正確對待死亡,戰勝死亡,還需要家庭的和睦和溫暖,還需要家人的體貼、理解和包容,還需要社會大眾的重視、支援和關心等等環境和氛圍。老人才能擺脫死亡的威脅和陰影,自尊堅強地走完最後的生命歷程。
-
9 # 鵜鶘心理陳小康
不知題主是否是老年人,但是這樣的問題確實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心理和哲學問題,就像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人類所具有的兩大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一樣,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認知,弗洛伊德將死本能更多的看作是一種破壞、攻擊、謀殺等形式。而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人類心理社會發展的八階段理論,65歲之後被稱之為成年晚期,即自我整合與絕望的對立階段,這個階段人們開始思考自己過往的一生,思考自己一生中的成果或遺憾,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這一生的經歷問心無愧,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規劃都實現,就會覺得活得很有價值,通常他們都會較為滿意的接納自己的過去,最終達到良好的自我整合;與此相反,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過往的一生持否定態度,認為自己一生都在碌碌無為,虛度年華,一事無成,認為自己活得毫無價值可言,那麼就會對自己的過去感到絕望、悲觀和沮喪。
死亡是我們每一個都必須經歷的事情,沒有一個人可以逃脫,即便他是豐功偉績的英雄,或者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亦或是街角的乞丐等等。而當死亡離我們越來越近的時候,我們的心理變化也會有不同表現,心理學上將其心理變化大致分為以下五個階段:拒絕接受現實、憤怒、對剩餘時間的討價還價、沮喪和最終的接納。例如,當一個人得知自己患有某種不治之症後,起初都會變現的十分震驚,不可思議,拒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之後可能會感到憤怒,認為自己怎麼會遭遇這樣的不幸?怎麼偏偏得病的是自己?接下來,當人們發現這已然是既定事實,大多數人就會期望自己能夠再多活一些時日,或去完成某件事情,或實現某個願望等等,此時即上文所言的“討價還價”;與此同時,面對這樣的情況人們通常還會為自己即將逝去的生命感到沮喪和悲哀;在經歷了上述這些痛苦的階段之後,人們通常會承認並接納這個殘酷的事實,面對死亡也會表現的平靜與安寧。
總而言之,針對題主的問題,可以逐漸瞭解、認識、學習與死亡和人生等相關的話題,人們對某一事物表現出拒絕、否定的行為,更多源於內心的無知進而產生的恐懼心理,因此可以嘗試改變對死亡的認知,建立對死亡的合理認知,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已經獲得的成功和收穫中,調整心態,珍惜當下,如果有條件可以配合專業的心理諮詢。
-
10 # 思想粗糧
負責任的說:沒有什麼好辦法開解老人的這種心理,或許最好的辦法就是多陪伴。
原因如下:
1、對於一個“死亡觀”已經根深蒂固的人來說,你無法從根本上轉變他面對死亡的態度。
2、題目也已提到:沒有人不怕死,這裡我們引出了死亡觀。其實,華人沒有正確的死亡觀。在中國傳統觀念裡,談死是不禮貌的,尤其對老人,特別忌諱。就連偉大的孔子,他的學生問他關於死亡的事,孔子回答到:活著的事情還沒有弄明白,談死幹什麼?這大概了也代表幾千年來我們對死亡的態度-逃避。
3、與中國追求“永生”,逃避死亡相比,深受基督教影響的西方,更能平和的接受死亡,甚至是讚美。他們從小就被教育,活在這個世界上是暫時的,死才是永恆的。他們活著的時候想著為了死後進天堂,在這種信念下,他們大都與人為善,寬厚包容,樂於助人。
4、實際上,生與死是生命的兩面。當我們明白了死亡的意義才能真正的活,更進一步說是死亡讓生命更有意義。如果每個人都能無限活下去,便沒有世界這一切的文明,便沒有奮鬥與進取,因為你有無限的時間去揮霍。
活著是為了體面的死去;直到死亡我們才能定論人生意義。
以上,請參考。
準確來說,沒有人不怕死。尤其是上了一定年紀的人,對死更是恐懼。人一旦對死產生了恐懼,就會喪失生活的信心,呈現出一付生無可戀的狀態。身為家人的我們,如何才能開解老人這種心理呢?
回覆列表
我覺得還是分人的,普遍來講農村的老人比較看淡生死,我奶奶活著的時候突然有一天覺得自己可能過了年就要死了,於是就給自己縫了一套壽衣放在枕頭邊。並且讓我叔打造一口棺材放在院子裡,我叔就說甭打一個,我直接多弄幾口吧,然後我爺爺點點頭說也對順路幫我也準備準備。然後我叔就一次打造了四口棺材,還有倆是給他岳父岳母準備的,不懂的人可能覺得這個盼著老人死,但是在我們這裡這樣做是孝心,因為我們這裡很多老人都是自己提前給自己打造的,只有子女孝順了的才不用自己打造棺材。所以我們這裡你可以經常看到有老人的家裡院子裡牆邊放著棺材,這是很平常的事,所以我們這裡老人對於死亡看的很淡,我就沒看到有老人害怕死亡的。所以可能是這個想法的緣故,我們這裡老人普遍都是喜喪,也就是自然老死的居多,基本是睡了就再也沒有醒,包括我的爺爺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