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壽輝手下四大金剛:鄒普勝、丁普郎、趙普勝、傅友德
傅友德(?-1394),明朝開國名將。宿州(今屬安徽)人,遷居碭山(今屬安徽)。元末參加劉福通軍,隨李喜喜入蜀。旋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讚傅友德功勳第一。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追封麗江王,諡“武靖”。
趙普勝(?-1359年),巢湖廬州路無為州廬江縣(今安徽廬江)人。元末紅巾軍將領。善用雙刀,故號“雙刀趙”。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在蘄州起義,趙普勝會同俞廷玉父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三子)、廖永安兄弟(弟廖永忠),以巢湖為根據地,發展水師,有水軍千艘。十二年(1352年),趙普勝等配合天完軍攻佔太平諸路,繼而攻下安徽無為、銅陵、池州、安慶等地,佔江西湖口、彭澤一帶。十三年(1353年),天完都城陷落,趙普勝退守巢湖結寨自保,發展有兩萬餘眾。十五年(1355年),天完政權重振於漢陽,遂又投奔徐壽輝。進駐樅陽,再取安慶。陳友諒忌諱趙普勝戰功赫赫,又有謠言說趙普勝欲歸吳者。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陳友諒詐以會軍為期,將趙普勝邀至安慶,趙普勝不疑有他,如期赴約,陳友諒聞其至,且燒羊出迎,於雁水義登舟見陳友諒,陳友諒以圖謀不軌的名義殺趙普勝,挾徐壽輝,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
丁普郎(?—1363年)明代開國將領。元末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人。初為陳友諒部將,守衛小孤山。後與傅友德一起投降朱元璋,授行樞密院同知。當時在南昌戰役時候,大戰鄱陽湖。後身中十餘處傷,仍然堅守,後戰死。追封濟陽郡公後降朱元璋,授行樞密院同知,數有功。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從元璋援南昌,與陳友諒戰於康郎山,身被十餘創,頭斷,仍屹立不倒。
鄒普勝,麻城(今屬湖北)人。元末農民起義將領。少以鍊鐵為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密謀抗元,攜鐵至他家,囑代制鋤鍬等武器,普勝告之曰:"今天下尚須鋤治耶?當為煉一劍贈君耳。"於是共謀大舉,用紅巾為號。徐壽輝稱帝后,被封為太師。 陳友諒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鄒普勝仍稱太師,至明朝建立,隱姓埋名,自名為何野雲,取野鶴閒雲之意。後雲遊潮州府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一帶,以相風水謀生,其人形骸放蕩。民間稱其為蝨母仙、邋遢道士,尊稱何野雲仙師、龍尾聖王、龍尾爺、龍爺。
徐壽輝手下四大金剛:鄒普勝、丁普郎、趙普勝、傅友德
傅友德(?-1394),明朝開國名將。宿州(今屬安徽)人,遷居碭山(今屬安徽)。元末參加劉福通軍,隨李喜喜入蜀。旋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讚傅友德功勳第一。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追封麗江王,諡“武靖”。
趙普勝(?-1359年),巢湖廬州路無為州廬江縣(今安徽廬江)人。元末紅巾軍將領。善用雙刀,故號“雙刀趙”。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在蘄州起義,趙普勝會同俞廷玉父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三子)、廖永安兄弟(弟廖永忠),以巢湖為根據地,發展水師,有水軍千艘。十二年(1352年),趙普勝等配合天完軍攻佔太平諸路,繼而攻下安徽無為、銅陵、池州、安慶等地,佔江西湖口、彭澤一帶。十三年(1353年),天完都城陷落,趙普勝退守巢湖結寨自保,發展有兩萬餘眾。十五年(1355年),天完政權重振於漢陽,遂又投奔徐壽輝。進駐樅陽,再取安慶。陳友諒忌諱趙普勝戰功赫赫,又有謠言說趙普勝欲歸吳者。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陳友諒詐以會軍為期,將趙普勝邀至安慶,趙普勝不疑有他,如期赴約,陳友諒聞其至,且燒羊出迎,於雁水義登舟見陳友諒,陳友諒以圖謀不軌的名義殺趙普勝,挾徐壽輝,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
丁普郎(?—1363年)明代開國將領。元末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人。初為陳友諒部將,守衛小孤山。後與傅友德一起投降朱元璋,授行樞密院同知。當時在南昌戰役時候,大戰鄱陽湖。後身中十餘處傷,仍然堅守,後戰死。追封濟陽郡公後降朱元璋,授行樞密院同知,數有功。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從元璋援南昌,與陳友諒戰於康郎山,身被十餘創,頭斷,仍屹立不倒。
鄒普勝,麻城(今屬湖北)人。元末農民起義將領。少以鍊鐵為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密謀抗元,攜鐵至他家,囑代制鋤鍬等武器,普勝告之曰:"今天下尚須鋤治耶?當為煉一劍贈君耳。"於是共謀大舉,用紅巾為號。徐壽輝稱帝后,被封為太師。 陳友諒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鄒普勝仍稱太師,至明朝建立,隱姓埋名,自名為何野雲,取野鶴閒雲之意。後雲遊潮州府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一帶,以相風水謀生,其人形骸放蕩。民間稱其為蝨母仙、邋遢道士,尊稱何野雲仙師、龍尾聖王、龍尾爺、龍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