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彬全

    陳大惠原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後專職演講,以獨特的形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宣揚儒家思想,發起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公益論壇。要求團隊所有老師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懺悔自己的過錯,大力宣傳仁、義、禮、智、信五常,並將這五常列為人類社會最基本的行為準則。精心推出最新力作《聖賢教育 改變命運》長達48集影片教育;我看過幾集,比如:“愧對先祖的問題”,“世界企業家們必看的一堂課”,“我不敢再恨父母了”等。說實話這是一套非常難得的影片,他反覆提倡品行,仁德,感恩,禮儀,讓人們在日常行為規範中始終堅守: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八德!而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命脈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傳承了中華五千年,他保護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逢凶化吉、平安幸福。

    陳大惠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這種智慧體現在他獨特的思考和不同凡響的品位,同時他沒有因為智慧的天份成為一個專注捷徑的投機分子,而是一直穩健勤奮地堅定著自己前進的步伐。在他的骨子裡有一種桀驁的本性,這讓他能夠時刻讓自己的思考更加敏銳和成熟。如今我們應該做全世界的好榜樣,向世界展示璀璨的中華文明歷史,向賢人聖人學習,重新認識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這塊瑰寶的重要性,讓中華民族在世界發揚光大,讓中華歷史經久不衰!

  • 2 # 見微45

    今天是第一次嘗試來了解這個人,然而我所得到的最直觀的印象是,他就是培訓行業裡的一個講師。

    先不管那些有關他的正面或負面的評價,我們來看一下他關於陳曉旭之死的言論。其言下之意,陳曉旭得癌症去世是其為酒業打廣告及出演紅樓夢的“現世報”,讓人大跌眼鏡。

    宣揚這般違背常識的歪理的,竟是所謂“老師”,這就很讓人懷疑其所從事的是什麼了。其直可與“成功學”所代表的培訓講座行業及傳銷洗腦這樣的事物歸為一類了。

    假使真的是我這樣的人搞錯了,關於他辭去優厚工作而“擁抱傳統文化”的描繪的確是如實地展示了一個高尚的人的自覺,那麼他也還是一個誤入歧途的人。然以子昏昏,又豈能使人昭昭?

    動輒就“傳統文化”,那究竟什麼是“傳統文化”?在當前語境下,傳統文化是被我們曾經忽視、誤解、冷落的優秀的本國本民族文化,是我們文化上的根 。然而從歷史遺留到今天的那些東西里面,不止是有精華,亦有糟粕。所謂“傳統文化”於是已被我們限定了唯積極意義,是一個褒義詞。

    “文化”與“自然”相對,所有帶著人類社會印記的事物,都是文化的現象。可以說,無所不文化。而傳統文化絕不等於“過去的東西”。變化是恆常的,傳統本就是隨時代而發展的,保持不變的那是木乃伊,那是標本,那是博物館的藏品。真正的文化,不是歷史的陳跡,而是伴生在社會生活中的鮮活的存在;文化的傳承,所依靠的也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傳遞。而傳統文化之所以是傳統文化,那是它傳承了下來,在發展中傳承著,融入進了新的時代——因為它能適應新時代,甚至其一開始就蘊含了超越時代的價值。

    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積澱,歷經了過往漫長歲月的檢驗,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於今天的我們而言,它是一個寶庫,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我們今天的前行提供了借鑑,它還是我們自我認識的必由之路。然而恢復舊物,向古人學步,卻是不可取的——因為正如前面所言,變化是恆常的,傳統文化也必是與時俱進的。

    真正有利於保護傳統文化的措施不是“保護”,而是挖掘這個寶庫,讓其參與新時代的文化構建。這是“建設新文化”,是“文化復興”,也是“建設新時代”。

    並且,我們不能只強調傳統文化,還應汲取一切文化優秀積極的因素和全人類的發展成果,只有這樣我們成能構建一個強有力的、符合人類今日命運的文化。

    至於個人學習某個文化體系的經典及其風物,也是有意義的。然而,就像看書的目的不應是為了用作者的思想代替我們自己的思考,而是為了幫助我們思考,學習文化的目的可以是因為興趣,可以是現實需求,也可以是為了構建自己的思想,但絕不應是皈依或伏拜。

  • 3 # 玩易齋

    我感覺陳大惠先生對西方的文化持一概否定的絕對態度,有失偏頗,特別是看到一句話“ ... 西方的自由,就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所有目前中國社會的邪惡和腐化,都是西方帶來的,這樣的觀點,顯然這是並不瞭解什麼是西方的思想文化,也沒有打算去做了解的態度吧。

    中西方文化,起源不同,土壤不同,結出的果實也就不同,就近代以來,中華積弱,被西方列強徵服,西方文化可以說是強勢輸入,我們被迫接受了西方文明。但現在社會,已經是世界大同,文化交流不靠強權,而是自發的頻繁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能保留下來並傳播的,是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部分,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事物和文化,慢慢被淘汰。這是個自然的秩序。

    中華傳統文化,確實博大精深,但是到底什麼是中華的傳統文化呢? 按照陳大惠先生的觀點,就是儒釋道,但要知道追根溯源,中華文化可不是如此,先秦之前有諸子百家,到西漢董仲舒把儒學與皇權捆綁,才換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佛教等到東漢時的漢明帝感夢求法,才從古印度進入中原,而倍受尊崇的《弟子規》更晚到了滿清,秀才李毓秀才把它整理出來。既然如此,為什麼只說儒釋道(而且明顯目前只談儒家和佛)是中華傳統呢?

    所以,我對陳大惠宣傳的傳統文化不完全認同!

  • 4 # 島嶼探路者

    在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轉變的艱難歷程中,特別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與撞擊中,中國文化既顯示了其優秀的品質和豐富的內涵,同時也暴露了其種種缺陷與弊端。雖然經過現代化程序中的一系列巨大的歷史變遷,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已經瓦解,新的文化體系已初具規模,但是,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傳統價值觀的衝突並沒有得到完善的解決。這一方面表現在對傳統文化中積極健康、充滿活力的因素繼承發揚得很不夠,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其中消極陳腐、不利於現代化的東西批判得還不徹底,這些都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著消極影響。

    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封建專制思想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由家長制帶來的尊官貴長觀念阻礙了民主意識、民主風氣的形成,是束縛現代人走向民主生活方式的巨大障礙,也是封建專制主義權威傳統的表現之一。比如商鞍“貴長而尊官”、韓非“以吏為師”等都是這種權威性的反映,它積澱在傳統價值觀中,便是普遍的“尊官敬長”或“長官意志”。誰一旦當了官或做了什麼長,便在社會上受到尊敬,而不問其政績如何。在這種觀念的束縛下,往往把“民主”當作“長官”的恩賜,自已不敢爭取。這種觀念與社會主義民主精神相對立。至今在一些地方和單位,個別鄉村幹部的長官意志和霸道作風嚴重地影響著幹群關係,甚至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需要對傳統文化予以民主化、法治化的改造。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深厚的人治傳統,《中庸》中的“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便是比較典型的人治觀念。這種觀念認為,政治好壞完全取決於為政之人本身品格和道德的好壞,因此不論為政者還是平民百姓,都把希望寄託在聖君賢相、清官廉吏的身上,很少從制度上、法制上考慮為政的根據與方法。這種不重法制而重人治的傳統一直延續到近現代,形成一種牢固的價值觀念,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的有法不依,有禁不止,執法不嚴,甚至以情代法的現象都是傳統人治觀念的反映。顯然,如果不改變這種傳統價值觀念,即使有種種立法,建立起法制制度,也難以真正實行。

    重農抑商作為一種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在漫長的農業社會演進過程中,與儒家“重義輕利”的思想相結合,具有了普遍的道德意義,“為仁不富,為富不仁”,“工商眾則國貧”等思想主張影響深遠。而現代社會是以工業文明為特徵的商品經濟,促使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對現代工業文明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淵源,而且時現代中國社會乃至借界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分別從傳統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構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礎,是提升中國綜合實力的精神資源,是建設現代文明的基本條件,是促進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等五個方面研究了對現實社會的積極影響,並就傳統文化中“羊官貴長”的權威主義對現代社會民主、“人治傳統”對現代法治、“重農抑商”時現代商品經濟、因循守舊對現代革新創造精神等四個方面的負面影響進行了論述.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具有強大的遺傳性,滲透在每一位華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華人的行

    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為建設今天中國的新文化提供了歷史的基礎和客觀依據,它對現實社會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化工專業將來的就業方向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