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史趣聞
-
2 # 賤痞二叔
進擊de策略師為你解答!
我的答案:龍且戰死,於項羽而言,損失並不僅僅是一員猛將,還有二十萬楚軍。這將使項羽在未來獨木難支,面臨多線作戰和無優勢兵力保障糧草運輸的困境,所以作為“兵形勢”代表人物的西楚霸王又怎能不知敗亡就在眼前呢?
項羽的敗亡有一個繞不開的人物:梁王彭越
後世多認為彭越是中國古代兵家最早採用"遊擊"思想作戰的軍事家,為後世的游擊戰術的形成具有開拓性的指引作用。公元前204年,彭越在粱地伺機出戰,不斷攻擊後方楚軍的糧草供應,遲滯了楚軍的進攻節奏,嚴重干擾項羽的軍事部署;
同年冬,趁項羽和劉邦對峙時,彭越率軍連攻睢陽、外黃等十七座城邑。迫使項羽不得不分兵進行雙線作戰,這極大的牽扯了項羽的精力,也減緩了劉邦的壓力;
公元前203年秋,項羽領軍暫退夏陽,彭越便趁機攻佔昌邑旁二十多個城邑,繳獲糧食十多萬斛,這對本就糧草不濟的楚軍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彭越,採取避其銳氣擊其軟肋的戰術,在楚漢爭霸的過程中,為劉邦立下功勳,後被列為漢初三大名將之一。
若龍且不亡,二十萬楚軍的主力尚在,彭越的游擊戰術將會黯然失色,項羽也不會深陷糧草不濟的窘境,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是否叛楚也猶未可知,戰爭的天平究竟倒向誰,誰知道呢?
龍且[jū](?-公元前203年)項羽帳下的五大名將之一,可以說龍且是項羽五大將之中,最為信任的一個。因為項羽和龍且的關係不比尋常,他們兩個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兩個人都是驍勇善戰之士。
他們因為相互瞭解,相互欣賞而走到了一起。
在滅秦的過程中,龍且的功勞是僅次於英布的。可以說英布若是滅秦過程中,項羽帳下的第一功臣,那麼龍且就是第二功臣。
他們兩個是不差上下的。
後來我們都知道,大秦被滅掉之後,英布背叛了項羽,歸順了劉邦。在這期間對付英布的人一直都是龍且。
龍且把英布的族人全部給殺掉了,就剩下英布一個人跑到了漢中去找劉邦去了。這就是驍勇善戰的龍且,可以說他和英布比起來絲毫不差。
這就是為何龍且被項羽倚重的原因,不得不感慨龍且確實是項羽最為得力的一名虎將。
在項羽和劉邦爭霸天下的時候,龍且也被項羽安插到最為重要的一個位置。他被項羽安排去對付韓信去了。
那時候韓信已經成名了,他不但活著了魏王,吞併了代國,而且還在趙國打了背水之戰,正是背水之戰,他僅僅用了三萬人馬,就打敗了趙國的二十萬精銳部隊。
此戰之後,韓信也成為了那個時代最為傑出的名將,光環可以比肩項羽。
當燕王聽說韓信在背水之戰後滅了趙國,他也就很知趣的投降了韓信。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韓信要進攻最後一個國家,也就是齊國了。若是韓信把齊國也給滅了,那麼他就可以和劉邦前後夾擊項羽了。
項羽意識到了齊國的重要性,所以,他給了龍且二十萬大軍,讓他去幫助齊國阻擊韓信。要知道當時的項羽只有三十萬大軍,他只留下十萬和劉邦在滎陽對峙,剩下的所有的都交給了龍且。
也就是說龍且的勝敗,關係到他項羽的勝敗。
就這樣命運之神把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決勝之戰,交給了龍且和韓信。
龍且帶領著項羽給他的二十萬大軍來到齊國之後,他覺得這個仗自己無論如何打,都是會取得勝利的。
因為在他看來,韓信只不過是個執戟郎(看大門的),根本就不配和他龍且交手。他還說韓信這個人最是懦弱,總之,他是看不起韓信的。
韓信對於龍且也是瞭解的,韓信知道龍且這個人十分的驕傲,對付他只要出奇就能致勝。
所以,在兩軍交戰的時候,韓信充分利用了濰水河裡的水,他先是命令手下把濰水河裡的水,用麻袋給堵截在上游。
等到兩軍交戰的時候,龍且的大部隊在濰水河的下游透過的時候,他就命令上游的人把堵截水的麻袋給挪開,這樣大水順勢而下。就把龍且的大部隊給衝散了,就這樣龍且的一多半的兵力全部給淹死了。
大將龍且也在亂軍之中被殺了,就這樣韓信很容易的就取得了勝利。
當龍且失敗的訊息到了項羽那裡,他就知道自己要完蛋了,因為項羽計程車兵只有十萬了,我們在看看項羽的對手,韓信有三十萬,劉邦有二十萬,在加上英布,彭越等人的軍隊,最起碼也有六十萬。
項羽的十萬大軍,對韓信劉邦的六十萬大軍,他無論如何也是難以取勝的。所以,龍且的死亡,項羽也就意識到自己離敗北不遠了。
後來,果不其然韓信和項羽打了垓下之戰,最後韓信勝出項羽逃到烏江並且自刎在了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