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遙

    這個問題我大學近代史的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當年甲午戰爭的失敗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一個恥辱,因為單單從裝備實力來講,中國比日本強的太多太多,但是為什麼依舊會失敗了 原因就是清廷的腐敗。但是即便甲午海戰失敗,之後的戰役一敗再敗。清政府也是有獲勝的機會的,當時的戰爭拼的就是國力, 當年的清廷的國力強國日本太多太多,即便打不了勝仗,堅持下去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日本就不同了,日本當時的國力幾乎消耗殆盡,只要戰爭多持續幾個月,清政府多硬氣幾個月,取得勝利的就會是清政府。

    與此同理,假如清政府拒不賠償,日本方面也無力再發動第二次戰爭,但是有一點,合約已經簽訂,倘若不履行,就會給一些國家落下口實,日本可以以此為藉口邀其他國家出兵,甚至會引起西方其他國家的聯合制裁。

    這就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征戰一般,師出有名則不落人口實,即便師出無名也要徵得一些強大國家的同意。這樣才不會戰後被制裁。

    也正是因為如此,關於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賠款從未拖欠過。

  • 2 # 街頭說評書

    清政府不可能繼續抵抗,巴不得借這機會把北洋水師消耗盡,你以為清政府沒有自己的小心思麼,一個漢族官員,手握重兵!在京城門口還有鐵甲艦隊,一個漢族官員整個京城甚至世界都有聲望,長久下去肯定不利於貴族勢力,在加上跟洋人往來頻繁難保以後生變,所以乾脆借日本人的手咔察了他!!二虎相殘!正好藉機會把權利收回來!光用軍費限制漢族軍隊太慢,不如借戰爭削弱他!!!

  • 3 # 陳悅漫步海邊

    有關甲午戰爭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回答。

    按照1894年6月日本戰時大本營的戰略謀劃,其實日本大本營並不想看到清王朝過早投降,後來的馬關議和,對日本大本營的很多人而言可謂是並不想看到的事件。

    根據日本大本營發動戰爭的總體謀劃,就能很清晰地看到如果清王朝沒有能夠求和的話,整個局勢會如何發展。

    按照日本大本營的規劃,甲午戰爭中第一軍侵入北韓、渡過鴨綠江侵入中國東北,以及第二軍登陸遼東半島攻佔旅順、登陸山東半島攻佔威海,都是在為一件事做準備,即“直隸平原決戰”,這是日本大本營甲午戰爭戰略中的終極目標。

    (為執行直隸平原大決戰而前設至旅順的日本大本營派出機構——徵清大總督府)

    根據計劃,當第二軍與聯合艦隊攜手在1895年春季到來前將北洋海軍殲滅後,由日本陸軍近衛師團等6個師團組成的一個新的軍團“徵清軍”將開始出動,正式發起全面入侵中國的作戰,由到達中國的徵清大總督府直接指揮。1895年冰雪消融的3、4月份,徵清軍將首先海運,從日本本土等地集結向遼東的旅順、大連灣,而後海運至渤海灣內,在秦皇島附近的北戴河登陸,直接攻向直隸平原,奪取天津、北京。並且日本大本營當時還有個極為狂妄的目標,即遷都北京。

    (日本陸軍陸地測量部在1894年11月完成繪製的秦皇島、北戴河登陸地地圖)

    由此可見,如果清政府方面兵敗如山倒,在軍事、外交上都拿不出任何阻滯日軍攻勢的措施,最後的結果就是日本直接自行吞併佔領區(由徵清大總督府直接作為殖民地統治),甚至於日本定都北京,入主中原,導致中國面臨更可怕的災難。事態如果這樣發展下去,西方列強不會坐視,可能就會發生列強為了確保自身利益而瓜分中國的歷史提前上演。

    瞭解了上述的歷史情況,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議和時會遭到日本憤青刺殺,因為在當時已經充滿戰爭狂熱的日本社會看來,李鴻章前來議和是中國阻止日本進一步擴大戰爭的詭計。

    另外有個關於馬關議和的段子,說日本方面為了恐嚇李鴻章在談判桌上就範,每天白天調集商船從馬關海峽駛過,裝作向中國運兵的模樣。事實上這並不是裝出來的樣子,而是真的在向中國運兵,李鴻章到達馬關議和時,正趕上了徵清軍主力從日本本土向遼東半島運輸。倘若當時議和談判破裂,徵清軍登陸北戴河、兵進北京,是可以預見的事情。

  • 4 # 土豆143986092

    日本倭寇自明以來就開始襲擾中國沿海,但主要是掠財。甲午戰爭其主要目的依舊是取得賠款,並不敢有領土覬覦。但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國力提升,取得甲午戰爭後氣焰越發囂張。彈丸小國對天朝大國在心理上已經徹底發生變化,由忌憚自卑向狂妄蠻橫轉變。覬覦大陸領土的心理萌芽已經產生。但滿清孱弱,國力衰微,胡亂猜測一番,不賠款推翻滿清的可能就不是孫先生了。歷史不能假設,但必須以史為鑑,惡鄰日本過去、現在以及將來都必定是我們的強敵。日本人嚴謹認真,日本製造技術含量高,抵制日本應從“拿來主義”入手,低頭向世界先進學習,學習他們的經驗,學習他們的技術。從炒房,炒股,炒這這那那的把戲中走出來,把精力放在資訊產業的創新和製造。霸權主義暗流湧動,孤立打壓我們的勢力一直存在,華夏子孫莫要再等到苦難降臨才幡然覺醒。

  • 5 # Buskybozar

    1,日本當時實力確實有限,而且山東有德華人的利益,東北有俄華人的。日本並不敢,也並不打算在中國佔多大的土地。所以就算清朝不投降不賠款,也有可能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後果。

    2,但是,日本從甲午戰爭得到的利益,就算沒有馬關條約,也已經充分獲得。賠款實際真是看著數字大而已,之後八國聯軍的辛丑條約賠款數字更大,但實際恐怕就賠了幾分之一吧,因為拿不出錢啊。賠款的意義相對於區域的統治利益簡直是個附加零頭,否則日本怎麼會說減一半就減一半呢。

    3,日本實際登陸的陸軍數量有限,如果清朝真心要幹到底,調兵過來趕走這些登陸的陸軍問題不大。但是援軍遙遠,就算你再堅決,北洋水師也已經完蛋過了。北洋水師完了,剩下的福建和南洋的那點中國產破船,是不可能和日本聯合艦隊抗衡的,從此制海權就失去了,中國好容易建立起來的抵抗殖民的希望就又喪失了,這次就算你打過了,下次還是打不過。

    4,清朝可以趕走登陸的日軍,但不可能重新控制北韓,失去了海軍的支援,本來形勢就很差的北韓戰場更沒有希望。北韓落入日本手裡,日本就有了和沙俄在東北較量的資本。而歷史上正是日本透過贏下日俄戰爭獲得了在中國東北的利益。所以可以看出,就算清朝不投降,日本該拿的利益基本拿到了,北韓到東北到全中國這樣一個路線仍然在一步步進行下去。

    5.,本質上看,日本是一個已經開始工業化的國家,和靠幾個漢族大臣搞點洋務運動塗飾其表的清朝已經有了本質區別。雖然清朝暫時在兵員實力上還有優勢,但是被扭轉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

  • 6 # 楓林沙洲

    一群豬,過了100年的戰爭都看不明白。

    甲午戰爭,中國打的是非常好的,從英法聯軍,到甲午戰爭,再到八國聯軍,決定性的改變了中國面臨的亡國滅種的重大歷史危機,只不過蠢豬老百姓看不明白,精英也沒空給蠢豬說道理。

  • 7 # 文史不假

    首先回答:幸虧李鴻章簽訂了《馬關條約》 ,不然,結果可能會更慘!

    1894年,北韓國內爆發東學黨起義,北韓國王眼看不支,趕緊向老大清政府求援。畢竟!保護費不能白交,需要你履行義務的時候到了。小日本一看,可以趁亂摸魚,也立馬派兵進入北韓,名義上是幫忙,實則意圖先佔北韓,再侵略中國。

    東學黨基本上也算是一幫烏合之眾,儘管清軍戰鬥力有限,但收拾他們卻是綽綽有餘了。很快,東學黨就被鎮壓了,好歹沒丟正規軍的臉。

    按理說,起義鎮壓完了,幫忙的也該撤了。可是,小日本非但不撤兵,反而繼續增兵北韓。這樣,意圖就非常清楚了,清政府就是再二,也看出勢頭不對了,雙方氣氛開始緊張。

    終於!小日本不宣而戰,直接攻擊清政府的運兵船,致使數千人葬身海底,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先後投入63萬兵力,而日軍則投入24萬大軍,共分為兩個階段,先後在北韓戰場和中國戰場進行。

    戰爭的過程大家都清楚,清軍戰死3萬多人,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軍則僅僅戰死1千多人,取得完勝。

    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同意割地賠款議和,承認日本對北韓半島的佔領,割遼東半島、臺灣諸島給小日本,賠款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給日本。這個條約,對於中國的危害,僅次於幾年後的《辛丑條約》,在屈辱榜排名第二。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個條約如此惡毒,假如當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結果又會如何?

    當時的清朝,雖然看似風光的進行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但只有區域性的效果,根本沒能統籌全國經濟的發展。除了幾個形象工程外,像是中部和西部地區,依舊是原地踏步。而且,最大的形象工程——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已經全軍覆沒。

    而反觀日本,自1868年進行明治維新後,君臣一心,同仇敵愾,舉全國之力發展教育、軍事和工業,尤其軍事方面,進行了跨越式的改革。到甲午期間,已經初具規模和戰鬥力,儼然已經成為亞洲第一的軍事強國。

    不投降的結果,就是日軍登陸後,繼續胖揍清政府,慈禧會在“八國聯軍”侵華前,就提前西逃西安,根本不會有動員全國抗日的決心和勇氣。當打得清軍哭爹喊娘時,最終還是會投降,到那時,必然會丟失更多的國家利益。

    甚至於!在外敵入侵時,清政府將會加速奔潰,會有另一個或者幾個,像太平天國一樣的起義發生。各地都會蠢蠢欲動,捻軍和西北地區的回部,都會再次趁勢而起。

    真要出現這種風雨飄搖的景象,以清政府的秉性,必然會加大賣國求榮的力度,依靠列強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那麼,北方面臨的沙俄、西南面臨的法國和英國,山東面臨的德國,甚至於美國等國,都會趁機大撈一筆,引狼入室在所難免。

    那麼,今天的中國,很可能會像非洲的版圖一樣,被切割的整整齊齊。即便沒有十個國家,也得有八個獨立的國家存在。

    儘管這話說得沒有底氣,可也是事實。你覺得呢?

    回答完畢!

    參考資料:

    《甲午戰爭史》

    《李鴻章傳》

  • 8 # 本草百曉生

    1895年3月24日,日本下關,春帆樓與引濟寺之間的小道,李鴻章因簽約一事突遭刺客伏擊,這日本刺客生怕清廷與日本達成停戰協議,因日本風頭正盛,現在停戰無疑將和平拱手送給清國,最終導致清政府再次抗日,當時和日本和談是被逼無奈的最佳解決方式,要只戰不和,情況可能會這樣。

    1895年,北京郊外。秋風吹起地上的落葉,黑壓壓的人群,湧到道路旁。隊伍中有乘車的,有騎馬的、有騎騾子的..他們個個目光呆滯,垂頭喪氣。人群中有人議論倭寇已打到通州了,可逃到哪裡才算安全,他們也不知道!

    日軍自攻佔北韓以來,先是派出第一聯隊越過鴨綠江,聲勢浩大的向遼東半島進發,途中遇上淮軍將領劉盛休阻擊,誰知清軍不但輸了仗,還給敵人送來621支槍、129門炮、3300多萬顆子彈,還有250萬發炮彈,大大豐富了日軍的物質。

    日本派出的第二聯隊則佔領“東亞第一要塞——旅順口”,在這年的三月初,日軍已成功霸佔山東半島,配合第二軍,對北京已形成鉗形攻勢。清軍與日軍的人數比例超過二比一(約6萬對2.5萬)。不過更多的日軍正大量調往中國,他們要對付的是駐守在直隸北部約20萬清軍主力。

    南方諸將,聽說北方失守,紛紛向駐守在上海的英軍求助,英人分析要是讓日本人佔領南方,會嚴重影響自己在華的利益。便派出使節向日本提議:上海和周邊區域為英國勢力範圍,任何人不得進範。日軍怕英軍與清軍聯手,便應承下來。

    愛國有志之士,請求南洋艦隊出兵援助北洋。新上任的兩江總督張之洞有意授權,但很快發現此計太爛。他向李鴻章抱怨“南洋兵輪皆系木殼,且管帶皆不得力,炮手水勇皆不精練,毫無用處,不過徒供一擊,全歸糜爛而已。”在一天夜裡,南洋艦隊士兵偷偷鑿穿自己的船,看著戰艦沉船於海底,他們狂呼,大喊“老子不要為走狗朝廷賣命!”

    日軍第一聯隊抵達營口外國居住區

    慈禧撥開簾子,望著城牆慢慢退去,忍不住老淚縱橫。她知道這一去,將客死它鄉,北京再也不見。滿清皇室車隊一路浩浩蕩蕩,他們要逃亡自己的發跡地——盛京。

  • 9 # 歷史步道

    如果清政府一直不肯投降,也不賠償的話,拖得時間越久,被推翻的可能性越大。地方本來已經在財政、軍事上需要的資本越來越來,加上軍隊的開銷以及對抗,提前5年結束清朝的統治並非沒有可能。

    北方被追的像傻狍子一樣的慈禧太后地位極可能不保,被迫向光緒交還大政還得看日本人的臉色,搞不好日本人推出漢族候選人,保不齊就是東南聯盟推出的那一位,那可真是清政府完全不可承受之重了。可以說當時不停戰的話,是滅滿族統治的這個國家,停戰,是保住滿族對這個國家的統治。

  • 10 # 孚朗頁

    如果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死不投降,並拒絕賠款,結果將是怎樣?結果是除非是不叫大清,或許是中國一開始就沒有奄人的大醬缸文化,就不會有甲午海戰的敗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完賓士維權女車主發的三篇檄文,你是支援她還是想聲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