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黍離稷穗
-
2 # 師範小王子
謝邀。有人說是孔子剛處理完女眷之爭後說得一句話。孔子未說明做出這種判斷的依據,後來儒家有關書籍也未對孔子說這句話時的語境進行描述。至於後人猜測,不足為據。這句話確實對女性有貶底作用。原始人類,母系社會女性作為領導者恐怕也有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歷史吧。怎能忽視女性的能力呢?
-
3 # 王新莊律師
孔子這麼說,談不上隨口無心,也談不上深思熟慮。而是屬於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說法,就是合乎規矩的,合乎他的思想的說法。說是理論肯定談不上,孔子沒有理論,他的思想還達不到理論程度。
關於這句話的意思,我說過了,記不準在哪裡說了,這裡簡單再說說。
“養”這個詞,據我所知,在中國歷史和現實中,養的主體,也就是養者,一般都是指人。被養的,也就是養的客體可以指人,也可以指動物。特殊情況下還可以指植物或者非生物。
中國傳統認為,不是人民養官僚,而是官僚養人民。養牛馬和養人都是一個意思,養人一般參照養動物。劉備曾經官職是徐州牧。徐州牧的意思是把徐州百姓當做牛羊,把劉備當做牧童,劉備管理百姓,就像牧童放羊一樣。
我說這麼多有關養的知識,是為了解釋孔子這句話。
女子與小人難養,這意味著成年男人是養者,就是牧羊人,而婦女兒童是被養者,就是牛羊。
難養的難,是相對某個參照物說的。如果只有一個養的物件,沒有比較,是無法得出難易的結論的,難易的結論,必須先比較,然後才能得出來。
因此,我們需要考慮孔子是把婦女兒童和什麼進行比較的?
我想,非常清楚的一點是,他肯定是和被養的其他東西比較的,而不是和養者比較的。
成年男人作為養者,除了養婦女兒童,經常還需要養貓養狗,養牛羊。我想,孔子在得出婦女兒童難養的結論時,就是把他們與家養動物進行比較的,也就是和禽獸比較的。
孔子比較的結論是,禽獸比較好養,主要是它們不會說話,所以不會埋怨。禽獸也不敢傲慢,否則可以用暴力狠狠教訓。
但婦女兒童不一樣,他們不滿意的話,會又哭又鬧,還會用言語發洩不滿,讓人聽了心煩。打他們嘛,他們又不耐打,而且經常也捨不得打。婦女兒童還會模仿,你玩他,把他當玩具,他很快就學會玩你,把你也當玩具。這要是沒人看見還好,被人看見了就挺丟人的。
所以孔子說,婦女和小孩難養。
-
4 # 楊朱學派
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在五四運動時,此言已被視為封建糟粕——歧視奴性。
在文.革時,更是孔子的滔天大罪。在21 世紀的今天。孔子此言也飽受非議。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中,曾如是解析:在《論語》中,常把君子與小人並稱。先秦時代,國君的嫡出之子稱君子,而庶出小宗則是小人。孔子之言是指女子像小宗之人一樣難養。
易中天所言並非空穴來風,有《禮記》為證:
《禮器》有曰:“君子大牢而器。”
《玉藻》有曰:“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天子配白玉……”
《玉藻》又曰:“君賜車馬,乘以拜賜;衣服,服以拜賜……凡賜,君子與小人不同日。”
以上君子確實是指大宗之人,即國君嫡子;小人則是庶出的別支。但《論語》與《禮記》卻有所不同:
《里仁》有曰:“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
《述而》有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顏淵》有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衛靈公》有曰:“君子固窮,小人斯爛矣。”
上述君子是指有道德,有修養之人。而小人則指沒有志向,沒有道德操守之人。整部《論語》上百次提及的君子,皆是如此。只有四處例外:
《先進》有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吾從先進。”
《泰伯》有曰:“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顏淵》有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陽貨》有曰:“君子勇而無義為亂,小人勇而無義為盜。”
但此君子並非指國君嫡子,而是泛指貴族,包括國君和卿大夫。小人亦不是庶出的小宗之人,而是平民百姓。
縱觀整部《論語》,沒有一例君子是指嫡子,小人是指庶出別支。故易中天老師之論是不可取的。
于丹教授在百家講壇中,則將“小人”理解為嬰幼兒,因為沒長大的小孩兒很小,所以叫小人。鄙人遍讀儒家經典,未見有小人是指嬰兒者。于丹之論不值一駁。
鄙人就班門弄斧,述己之見: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之後,孔子又言道:“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這是解析此言的關鍵。
其一: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是因為小心眼兒,難伺候。男人工作忙,妻子就抱怨不關心她。男人把她當寶貝寵著,她就犯公主病,上房揭瓦,無法無天。這顯然是指女人的性格很像心胸狹窄的小人。並非指女子的道德像小人一樣敗壞。
就如女性的平均身高低於男性一樣,女性和男性相比,確實普遍小心眼兒,沒度量。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對極個別小心眼兒的男人,所有人都會說他——“真像個女人!”既然我們可以說實話,那孔子當然也有說實話的權利(而文革則是一個說謊的時代)。
其二:既然女子很難伺候,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那該如何應對?
首先,是包容對方。正如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男子漢大丈夫,更應該度量大一點。
從方法論上看,這又與中庸之道相關。所謂中庸,以中為用也。鄙人謂之:處理事情恰到好處,不走極端。
面對女子之難養,應對之策有二:一是包容;二是中庸之道,即不遠不近。
在此,可設定孔子說此言的可能場景:
一是孔子講學結束後,有位弟子稱自己有了心上人,幾個月後就婚配。希望老師能主持婚禮。最後還讓老師贈他一言,作為新婚的祝福。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這側面提醒了弟子,愛情是浪漫的,而婚姻則是現實的。此言之女子是指孔子弟子的戀人。
二是一位弟子心不在焉,魂不守舍。仲尼問其故。弟子稱,是他老婆昨日發飆,河東獅吼所至。孔子便送他一言,以解救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此言之女子是指孔子弟子的妻子。
還有其他的可能場景,不在一一例舉。無論真實情景如何,眾弟子們覺得。可將此金口玉言,作為待妻之道,終身受用——一方面要關心老婆,但又不能把她們寵壞;另一方面要多包容,多理解她。弟子們真正理解了夫子之言。於是在編著《論語》時,將此言選入。這也符合儒家最核心的道德價值觀——親親之愛。只有家庭和睦,才能更好的治國平天下。
綜上所述,孔子之言的女子是特指妻子或未婚妻,小人則是指心胸狹窄之人。孔子將其並稱,並非指女子的道德像小人一樣敗壞,僅是其性格相似而已。正因為女性小心眼,孔子才要我們多包容對方。
此外,儒家還特別講究對等:君守君道,臣守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所謂父母有慈愛,兒子有孝;兄長有愛,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儒家從來都是對雙方的共同要求,所以,孔子斷不會只要求丈夫包容妻子,而對妻子沒有任何要求。
夫妻怎麼相處才完美呢?丈夫對妻子包容六分,妻子對丈夫包容四分。丈夫多包容一點。這才完美。家庭才會幸福和諧。
行文至此,再回顧易中天與于丹之論,更覺得荒謬無比。為何兩位學識淵博的教授會誤人子弟,曲解孔子之言呢?
鄙人以為:于丹本身是女子。正如韓非子所言:眼睛不見睫毛。她是無法看清自己的。而易中天老師的妻子與其他女子相比,可能不那麼難伺候,比較有度量。他只看到了女子的個性,而無法看到女子的共性——難養。
若要讀透經典,需要幾個條件:一是學識,二是悟性,三是實踐。沒有親身實踐的體現,又豈能領悟到聖人之言的真諦?
附錄一:塗磊在天津衛視主辦的節目《愛情保衛戰》中,曾兩次十分恰當的引用孔子此言。此之謂學以致用。塗磊做到了“畏聖人之言。”
-
5 # 山色歸讀
個人認為這應該是孔子生死熟慮後總結出的理論!
很多人都知道孔子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裡的“養”,從謙和一點的角度可理解為“奉養、供養”;站在“聖人”居高臨下的視角,則有“蓄養、教養”的意思;一般採用平和折中的解釋,意為“相處”。
這句話的整體意思就是: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難同他們相處。過於親近、寵溺,他們就會驕縱、不知道謙恭遜讓;對其疏遠、遠離,他們又會心生怨恨!
儒學博大精深,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主要載體和集大成者,其包含的人道、仁道、和諧等思想的是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財富。但是毋庸諱言,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對婦女不公平不合理具有普遍性,孔子及其思想學說在其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以致後來演變為“男尊女卑”、“夫為妻綱”、“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男權至上的理論體系。
孔子所處年代的時代和文化背景,是一種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結構。女性大多數沒有受過哪怕最基本的教育,對外界事物陌生,被知識所遮蔽,經濟地位低下,又沒有什麼謀生技能,而孔子這類所謂“聖人”,對自己和別人的要求自然遠比常人高。
基於當時的社會現實,在孔子看來,女人就該克勤克儉、任勞任怨、謹言慎行、相夫教子,最好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生活中女子有任何凸顯自己個性、風采和能力、提出自己見解和主張、埋怨或責難男人的行為舉止都是“逾矩”的,甚至是大逆不道。
女人的任何自主性、嘗試或實際的自我訴求和抗爭在孔子看來都是不合時宜,不得體的。正是這種對女人的輕視和歧視,孔子就感覺到和女人相處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近,近不得;遠,遠不得。
對她們太愛護了,太好了,她就恃寵而驕,不知天高地厚,挑戰你、冒犯你;對她不好,她又埋怨個不停,說你對不起她,恨死你,至死方休。結果是男子在與女人相處時,度不好把握,不是“過”就是“不及”,動輒得咎,所有“女子難養”也就呼之欲出!
《論語·泰伯》中有一段話,“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用現代漢語來講就是:周武王說過:“我有十個幫助我治理國家的能臣。”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和虞舜之間及周武王這個時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個大臣當中有一個是婦女,實際上只能算九個人而已。
這段話中的“婦人”就是周武王之妻邑姜,主管內務。相傳邑姜道德賢惠,母儀天下。周武王取得江山,論功臣十人,他自己都認為邑姜應該計算在內。哪知孔子在論述時,點到十人,說邑姜是婦女,就不算了,只能算九人。據說邑姜是個聖女是個道德無雙的聖女,就是因為邑姜是“婦人”,孔子沒有把她算進去,即使面對母儀天下的國母邑姜依然這麼輕忽藐視,只能說明孔子對婦女有一貫的成見和歧視。
孔子對“女子難養”這種性別歧視觀點當然是由當時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經濟基礎和文化生態決定的,但是其個人經歷和家族傳統強化了他內心的這種偏頗看法。孔子家族從其父親叔梁紇[hé]開始就連續出現三代或四代的“出妻”(出婦)行為,儘管歷代儒家弟子都試圖淡化和遮掩這些史實。
中國古代的“禮法”規定丈夫有權將違犯了“七出之條”的妻子強制趕回孃家,叫做休妻,因為其行為依據是“七出之條”,所以也叫“出妻”或“出婦”。
孔子父親叔梁紇曾娶了一妻二妾。首先娶施氏女為妻,一連生了九個女兒;於是納了施氏一丫環為小妾一號,生一個跛腿兒子伯尼(又名孟皮)。六十多歲才躋身“大夫”之列的叔梁紇,顯然覺得伯尼作為貴族繼承人很不體面,因而66歲時娶了顏家18歲的三女兒顏徵在(孔子母親)做小妾二號。
《孔子家語》的《後序》中就明確提到叔梁紇“出妻”的事實,但具體“出”的誰,沒有交代得很清楚。不過從孔子繼承了貴族的身份、作為頂戶的男丁能夠與孔母生活在一起、孔母死後孔子能將父母合葬於防等史實來看,叔梁紇出的應該是正妻施氏或小妾一號,而不是孔母顏徵在。
至於孔聖人本人“出妻”在正史《禮記·檀弓上》有明確記載載:“伯魚(孔子之子孔鯉,字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孔子原配妻子亓官氏(孔鯉生母)屬於被休之人,過了一年就不應該再哭,兒子孔鯉在喪期滿後依然為死去的母親哭泣,孔子聽到了就很不高興地說:太過分了!唯唯諾諾的孔鯉聽了父親的教導馬上“改過自新”,不哭了!
孔鯉的生母被孔子所休,他長大後學樣父親孔子,也把自己的老婆——孔伋(孔子孫子,字子思)的母親休了。《闕里述聞》記載:“伯魚(孔鯉)前妻無德……妻不可化,乃出之。後妻賢,生子伋。”這說明孔伯魚是出過妻的,第一任妻子德行不佳,後來被出。
說句題外話,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得意弟子宗聖曾子(曾參)都曾“出妻”,被尊為“亞聖“的孟子也曾想“出妻”,當然這都是孔子身後之事了!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被公認為最博學者之一,後世統治者尊其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歷代的孔氏門徒及儒學擁護者,很多人不能接受這些孔門出妻的史實,為孔家辯護的有,破口大罵小人汙衊孔氏家族的也有,他們尤其不能忍受聖人飄飄白衣上的“汙漬”,至少對孔子出妻是堅決否認的!
所以在孔氏祖孫幾代出妻問題上,一直存在“三代”或“四代”出妻的爭議,也就是算上孔子就是“四代出妻”,不承認孔子本人有過出妻行為就是“三代出妻”。其實不管三代還是四代,孔氏家族對女子的冷漠無情是顯而易見的!在他們眼裡,妻關係跟朋友跟朋友關係差不多——“合得來就合,合不來就分”,如此而已。
由此可見,孔子無疑很偉大的至聖先賢,但是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並不是“完人”,即使他沒有出妻,也不是完人,世上根本沒有完人一說!一方面,侷限於他所處的男權至上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他從自己豐富的人生履歷和家族傳統體驗,讓他發出了那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千古抱怨,所以“唯女子難養”的實際上是他的理論總結!
-
6 # 馬振廷1
那女人呢,不是指的某個人,而是全女性。對誰不滿意直接提名罵,才是光明正大,這樣可好啦,第一大不孝就是孔子了,他不是女人生?他母親不是女人嗎?有一千個理由也無法挽回。要說他弟子誤寫入文中,害了他還可說得過去。可見弟子無才。
-
7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這句話不見得是罵人的。因為小人唯利是圖,女性感性,所以就做事情來說,有時都會偏離正道。就比如呂后。能像武則天這樣比較理性的女性還是比較少的。
-
8 # 心似蓮花開好運自然來
隨口而言。估計是受到了老婆或者那一個女人的氣一時感慨而出,卻成了千古名句。
女人心,海底針。在感情的世界裡女人的情感往往都是很細膩的。她們需要的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關愛與照顧,也許只是渴了是的一杯水;餓了時的一碗麵;哭了時的一片紙巾;心情不好時的一句安慰……其實她們要的很簡單,但是包括的卻又很複雜……
所謂“一反一復小人心。”很形象的形容出了小人的心裡。它們看似有共性,其實也有很大的不同。
孔老夫子這句話的說出,足以說明他也是人而非神呀!
-
9 # 農家女在田園
拿了雞毛當令箭 ,很普通的一兩句話,就成了名言,這說明女子感情豐富, 易受情緒掌控,是熱血感性的人,太投入的結果,所以失去理智理性,遠不得 ,近不得,把握好尺度,其實沒有所謂的好養難養之說。這種話也是不負責任的,證明有這種想法的人冷酷無情。謝邀
-
10 # 愛讀名著的小星老師
這句話,從學者到普通人,已經吵得不可開交,我認為答案很明顯。
我先說說前人怎麼看,再談談我的看法。
一、為孔子辯護的第一隊主要是宋代的儒家聖人朱子和近代的錢穆先生。
朱子在《論語集註》中說:小人指的是僕人,不是說的一般人。是家裡的事。
錢穆先生更進一步,在《論語新解》中明確指出,既然小人指的是僕人,那女子指的就是妾,而且還用了一個“養”字,足以證明都是家裡的事情,是家庭內部矛盾,不足為外人道也。
二、認為孔子歧視婦女的第二隊這一隊不再認為“女子小人”指的是“僕人和侍妾”,而認為:女子就是普通女性,而小人指的是知識水平差一點的人。
寬厚一點的如李澤厚,在《論語今讀》中認為女子和小人,本來就難對付,過於親近他們不謙虛,過於疏遠他們又心生抱怨。你能怎麼辦呢?這本來就是一種女性的某種性格特徵啊!
孔子只是如實的描述出這種性格特徵而已,並沒有貶低的意思。
不客氣的如李零,他《喪家狗:我讀<論語>》中說:看不起女性就是看不起女性,何必那麼著急為孔子辯解呢?況且那不僅僅是孔子的問題,也是社會和歷史的問題。
三、我的看法是:跨過它我為什麼說答案很明顯,是因為:要麼認為孔子說的是家事,要麼認為孔子是真歧視。兩方答案都非常清楚,誰也說不過誰。
那怎麼辦?
兩方觀點都接受,但是不糾結。
這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選對了才能往前走。
我學習孔子的態度:“子不語怪力亂神”。為什麼孔子不談怪異、鬼神的事情,因為談不清,所以乾脆不談,我“敬鬼神而遠之”。
跨過它,繼續往前走。
因為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在這裡花不起時間。
《論語》一共 20 篇,492 章,犯不著在1/492上糾結著不肯往前走。
薄薄一本《論語》,幾天可以讀完,但是需要一輩子來踐行。
回覆列表
孔子說的這句話其實並不是為了諷刺女子,敵視女子,只是因為這句話的下半句在流傳的過程中,被忽略掉了。
實際這句話中的女子和小人指的那些內心黑暗,充滿了陰謀詭計,處處算計他人的人。其中的“養”是指“相處”,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和那些內心陰險狡詐、卑鄙無恥的人是最難相處的。
而最重要的是這句話的下半句,揭示了這些人難以相處的原因。
下一句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句的意思是和這種人親近相處時,他不懂得謙遜有禮,別人疏遠他的時候,他又多有埋怨,心中充滿怨恨。
而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人,因而,多多體會其中的智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