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詩很容易記住,也能記住很多,但是對聯卻很少能記住。那麼對聯和詩相比有什麼區別?還是說對聯只是一種文字遊戲,而詩卻是對於真實(景、物、人、故事、情感等等)的描繪?
12
回覆列表
  • 1 # 文都楊稼

    對聯和詩的區別是: 對聯有對聯的規律,詩有詩的規律。

    對聯是兩句話,是斷章取義,以七字規律是:

    平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

    對聯上聯最後一個字是去聲,下聯最後一個字是上聲,這樣讀起來才押韻,也很對應,才覺得對文很上口,有朝氣。

    而詩文則是敘述一個故事的整體,有前因有後果,所概括的空間很大,所表達的事情很具體,所渲染的藝術力有更深的內涵,給人是一種完美的感覺。

    詩文的格式很多,有“七律”、“七絕”;“五律”、“五絕”,還有的詩必須按“詞牌”名的格式去寫,既讀起來朗朗上口,又覺得蒼勁有力,大氣輝煌。

    毛主席的許多詩詞既是詩文中的佳作,又可用於對聯,我們小時候就寫過,象:

    飛雪迎春到,紛雨送春歸;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2 # 柳清軾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並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於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在中國古建築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並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楹聯是題寫在楹柱上的對聯,亦指對聯,是中國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北韓、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詩詞,是指以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詩歌。通常認為,詩更適合“言志”,詞更適合“抒情”。 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而詩人、詞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嚴格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中國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中國詞起源於隋唐,流行於

  • 3 # 建立新世界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一)句數字數不同

      格律詩,除排律外,無論是五絕七絕,還是五律七律,前者四句分別為20字和28字,後者八句分別為40字和56字,這就是所謂“首有定句,句有定字”。對聯則“副無定句,句無定字”,句數、字數多少不拘,少則一字,多則上千言。這個篇幅長短、字數多少的不同,影響甚至決定著聯和詩在創作自由度上的差別。一首格律詩,每句字數相等,排列整齊,句與句之間的平仄安排不是相對就是相粘,在詞彙選擇上限制較大。對聯則不同,由於沒有句數和字數的硬性規定,不僅在文字選擇上具有較大的自由度,而且每邊句與句之間一般也沒有平仄相對相粘的限制,因而活動空間要大得多。

      (二)葉不叶韻不同(押不押韻)

      不僅格律詩要有叶韻,而且自《詩經》以來所有的詩、詞、曲甚至當代的大部分新詩都是叶韻的,所以詩屬於韻文。詩中的律詩,除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外,所有偶句都必須叶韻。對聯,不管多少句多少字,從理論上說,只能排成“兩兩相對”的兩行,所以也就不必叶韻。況且,最初的對聯只是四至七字的短聯,這樣的上下句也不可能叶韻,因為一個偶句根本就不需要同誰叶韻的問題。由此,人們有理由將對聯列入非韻文。由於對聯不要求叶韻,就更增加了語言選擇的自由度。以格律詩為例,《平水韻》中“十五鹹”韻部只有41個平聲字,最多的“四支”韻部也只有464個平聲字。一首詩的韻腳用字只能在一個韻部內挑選。可對聯由於不叶韻,所以不受韻部的限制,幾乎所有漢字都可作為選擇物件。雖然近些年有韻聯出現,但這是對對聯品種的豐富,並不改變對聯不要求叶韻的本質。

      (三)平仄匹配不同

      所有律詩包括排律在內,對仗的平仄匹配,實際上只有兩種相對句式。以七律為例:一種是以仄仄平平仄仄平對平平仄仄平平仄;一種是以平平仄仄仄平平對仄仄平平平仄仄。由這種平仄交替所形成的句式稱為律句,違者稱為失律。對聯,當然也講究當句的平仄協調,但不完全同於律詩。對聯的平仄句式,既可以是律句,也可以是非律句。一般認為,五言、七言等短聯,採用律句較好。但總的講,不必用律句來束縛對聯的創作。因為,對聯沒有字數句數的限制,長短參差不齊,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非得句句按律句安排。再說,對聯具有不同於律詩的語言特點,既可以用詩的語言,也可以用散文語言,還可以用俗語、諺語、成語、既定語、口頭語甚至俏皮話,它們不可能句句由律句組成。所以,對聯平仄匹配句式,相較於律詩要靈活得多、豐富得多。

      (四)詞性寬嚴不同

      律詩的對仗,在詞性要求上是十分嚴格的,除上下句相對部位用語必須詞性相同外,甚至還有一些細化要求,如名詞相對,要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動物名對動物名,植物名對植物名,方位詞對方位詞,數量詞對數量詞,等等。對聯在對仗上的詞性要求較之於律詩則要寬鬆些。語法上古已有之的詞性互用,律詩允許,對聯自不必說。即使是一些非常明確的不同詞性之間的對仗,對聯中也時有所見。如北宋名將宗澤墓聯:“大宋瀕危撐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撐”是動詞,“尚”是副詞。再如一副賀馮玉祥五十壽聯:“為民族存正氣;是抗戰之前驅。”“存”是實詞,“之”是虛詞。由此可見,聯律與詩律在詞性對仗上,總則相同,細則有別,詩較嚴格,聯較寬鬆。

      (五)同字處理不同

      同字必須用同字相對,是對聯與律詩共同遵循的規則。但在一首律詩中,頷聯的同字不能再在頸聯中出現。對聯卻不同,同一個字,不僅可以在本邊各句中反覆出現,而且可以在上下聯兩邊錯位出現。最大的不同是,律詩絕對不允許同一個字處於對仗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即不允許同位重字。在對聯中,卻允許帶有襯字性質的虛詞同位重字,諸如之、乎、也、者、矣、焉、哉之類。如彌勒佛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之”字就是虛詞同位重字。還有更寬者,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甚至允許實詞同位重字,如在皖南事變中犧牲的新四軍政治主任袁國平《自題》聯:“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不忘”就是實詞同位重字。

      (六)音步句式不同

      陳東成副會長著文說:五言聯的音步,可以是“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式;七言聯的音步,可以是“二、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二”式和“三、四”式以及“二、三、二”式。而五言、七言律詩的音步只限於上述“可以”的範圍,而不能進入“也可以”的領域。與律詩對仗句字數相等的對聯尚且如此,其餘就可想而知了。陳東成把聯律與詩律在音步句式上的不同點講到家了.如果還要羅嗦幾句的話,在“其餘可想而知”裡,由於對聯“副無定句,句無定字”,其音步句式的不同組合量在理論上是個天文數字。這就使得對聯的音步較之於律詩更加紛繁多變和交錯鏗鏘。

      (七)自對方式不同

      自對是對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從大的方面分,有本句中字與字的自對,如鄭板橋聯:“花開花落僧貧富;雲去雲來客往還。”其中“貧富”是形容詞並列形成自對,“往還”是動詞並列形成自對。這種雙字對上下聯互對可以不論詞性。這是聯律和詩律所共有的。另一種自對方式,就是本邊自對。這種自對主要分三種情況:一是本句內片語與片語的自對,如用“富國強軍”對“風調雨順”,前者為兩個動賓結構詞彙自對,後者為兩個主謂結構詞彙自對;二是本邊內句與句的自對,如用“一元復始,永珍更新”對“燕語鶯歌,龍飛鳳舞”,每邊兩句各自相對;三是本邊句與句對排比方式形成的類似自對,如馬蕭蕭名譽會長的一副聯就是這種情況:“山水好,人文好,誰不說俺嘉祥好;石雕鄉,嗩吶鄉,無非壯咱宗聖鄉。”由於字數句數上的不同,這種本邊自對是律詩所不具備的、所望塵莫及的,但恰恰是對聯獨樹一幟、引為自豪的。

      (八)違規犯忌不同

      律詩,包括所有的律句,為了保持嚴格的平仄交錯句式和整齊的抑揚頓挫聲調,明確規定:一是不得失替;二是不得有三仄尾、三平尾;三是不得有四連平、四連仄;四是不得有孤平。這些規則,凡是會寫格律詩的人都很熟悉並嚴格遵守,稍有違反就會引起違律和犯忌的議論。

      對聯本句的平仄交替,可以像律句那樣進行,也可以不像律句那樣兩字一轉換,如七言句的音步,可以分為三個,也可以分為兩個,其極端的可能只有一個,所以就不忌諱失替和四連仄、四連平;上下聯平仄相對,只要求節奏點的字平仄安排必須相反,非節奏點的字平仄可問可不問,因而也就不忌諱三仄尾、三平尾;由於這兩種情況與律詩的不同,所以也就不存在孤平的忌諱。這樣一來,就使得對聯在遣詞造句上享有更廣闊的空間,實際上也使其所運用的語言具有更強的表現力。

  • 4 # 行舟看雲起

    詩是文學,對聯是實用性文體。

    詩歌更講究意境美。詩歌講究平仄,押韻,對聯除平仄外,還講究對仗工整。

    詩歌的主旨情感是相對獨立的,對聯的思想情感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可以相關相對相反等。

    詩歌的題材體裁豐富,對聯相對單一。

    詩歌是韻文,對聯不一定。

  • 5 # 端溪行水

    律詩是對聯的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而對聯與詩的區別很大,以下細說。

    (一)句數字數不同

    格律詩,除排律外,無論是五絕七絕,還是五律七律,前者四句分別為20字和28字,後者八句分別為40字和56字。對聯則“副無定句,句無定字”,句數、字數多少不拘,少則一字,多則上千言。這個篇幅長短、字數多少的不同,影響甚至決定著聯和詩在創作自由度上的差別。一首格律詩,每句字數相等,排列整齊。對聯則不同,沒有句數和字數的硬性規定。

    (二)葉不叶韻

    不僅格律詩要有叶韻,而且自《詩經》以來所有的詩、詞、曲甚至當代的大部分新詩都是叶韻的,所以詩屬於韻文。對聯,不管多少句多少字,從理論上說,只能排成“兩兩相對”的兩行,所以也就不必叶韻。由於對聯不要求叶韻,就更增加了語言選擇的自由度。以格律詩為例,《平水韻》中“十五鹹”韻部只有41個平聲字,最多的“四支”韻部也只有464個平聲字。一首詩的韻腳用字只能在一個韻部內挑選。可對聯由於不叶韻,所以不受韻部的限制,幾乎所有漢字都可作為選擇物件。

    (三)平仄匹配不同

    所有律詩包括排律在內,對仗的平仄要求匹配,違者稱為失律。對聯,當然也講究當句的平仄協調,但不完全同於律詩。對聯的平仄句式,既可以是律句,也可以是非律句。一般認為,五言、七言等短聯,採用律句較好。但總的講,不必用律句來束縛對聯的創作。對聯具有不同於律詩的語言特點,既可以用詩的語言,也可以用散文語言。所以,對聯平仄匹配句式,相較於律詩要靈活得多、豐富得多。

    (四)詞性寬嚴不同

    律詩的對仗,在詞性要求上是十分嚴格的,除上下句相對部位用語必須詞性相同。對聯在對仗上的詞性要求較之於律詩則要寬鬆些。語法上古已有之的詞性互用,律詩允許,對聯自不必說。即使是一些非常明確的不同詞性之間的對仗,對聯中也時有所見。如北宋名將宗澤墓聯:“大宋瀕危撐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撐”是動詞,“尚”是副詞。由此可見,聯律與詩律在詞性對仗上,總則相同,細則有別,詩較嚴格,聯較寬鬆。

    律詩是對聯的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

    而對聯與詩的區別很大,以下細說。

    (一)句數字數不同

    格律詩,除排律外,無論是五絕七絕,還是五律七律,前者四句分別為20字和28字,後者八句分別為40字和56字。對聯則“副無定句,句無定字”,句數、字數多少不拘,少則一字,多則上千言。這個篇幅長短、字數多少的不同,影響甚至決定著聯和詩在創作自由度上的差別。一首格律詩,每句字數相等,排列整齊。對聯則不同,沒有句數和字數的硬性規定。

    (二)葉不叶韻

    不僅格律詩要有叶韻,而且自《詩經》以來所有的詩、詞、曲甚至當代的大部分新詩都是叶韻的,所以詩屬於韻文。對聯,不管多少句多少字,從理論上說,只能排成“兩兩相對”的兩行,所以也就不必叶韻。由於對聯不要求叶韻,就更增加了語言選擇的自由度。以格律詩為例,《平水韻》中“十五鹹”韻部只有41個平聲字,最多的“四支”韻部也只有464個平聲字。一首詩的韻腳用字只能在一個韻部內挑選。可對聯由於不叶韻,所以不受韻部的限制,幾乎所有漢字都可作為選擇物件。

    (三)平仄匹配不同

    所有律詩包括排律在內,對仗的平仄要求匹配,違者稱為失律。對聯,當然也講究當句的平仄協調,但不完全同於律詩。對聯的平仄句式,既可以是律句,也可以是非律句。一般認為,五言、七言等短聯,採用律句較好。但總的講,不必用律句來束縛對聯的創作。對聯具有不同於律詩的語言特點,既可以用詩的語言,也可以用散文語言。所以,對聯平仄匹配句式,相較於律詩要靈活得多、豐富得多。

    (四)詞性寬嚴不同

    律詩的對仗,在詞性要求上是十分嚴格的,除上下句相對部位用語必須詞性相同。對聯在對仗上的詞性要求較之於律詩則要寬鬆些。語法上古已有之的詞性互用,律詩允許,對聯自不必說。即使是一些非常明確的不同詞性之間的對仗,對聯中也時有所見。如北宋名將宗澤墓聯:“大宋瀕危撐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撐”是動詞,“尚”是副詞。由此可見,聯律與詩律在詞性對仗上,總則相同,細則有別,詩較嚴格,聯較寬鬆。

    (五)同字處理不同

    同字必須用同字相對,是對聯與律詩共同遵循的規則。但在一首律詩中,頷聯的同字不能再在頸聯中出現。對聯卻不同,同一個字,不僅可以在本邊各句中反覆出現,而且可以在上下聯兩邊錯位出現。最大的不同是,律詩絕對不允許同一個字處於對仗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即不允許同位重字。在對聯中,卻允許帶有襯字性質的虛詞同位重字,諸如之、乎、也、者、矣、焉、哉之類。如彌勒佛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之”字就是虛詞同位重字。

    (六)音步句式不同

    陳東成副會長著文說:五言聯的音步,可以是“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式;七言聯的音步,可以是“二、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二”式和“三、四”式以及“二、三、二”式。而五言、七言律詩的音步只限於上述“可以”的範圍,而不能進入“也可以”的領域。與律詩對仗句字數相等的對聯尚且如此,其餘就可想而知了。

    (七)自對方式不同

    自對是對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從大的方面分,有本句中字與字的自對,如鄭板橋聯:“花開花落僧貧富;雲去雲來客往還。”其中“貧富”是形容詞並列形成自對,“往還”是動詞並列形成自對。這種雙字對上下聯互對可以不論詞性。這是聯律和詩律所共有的。另一種自對方式,就是本邊自對。這種自對主要分三種情況:一是本句內片語與片語的自對,如用“富國強軍”對“風調雨順”,前者為兩個動賓結構詞彙自對,後者為兩個主謂結構詞彙自對;二是本邊內句與句的自對,如用“一元復始,永珍更新”對“燕語鶯歌,龍飛鳳舞”,每邊兩句各自相對;三是本邊句與句對排比方式形成的類似自對,如馬蕭蕭名譽會長的一副聯就是這種情況:“山水好,人文好,誰不說俺嘉祥好;石雕鄉,嗩吶鄉,無非壯咱宗聖鄉。”由於字數句數上的不同,這種本邊自對是律詩所不具備的、所望塵莫及的,但恰恰是對聯獨樹一幟、引為自豪的。

    (八)違規犯忌不同

    律詩,包括所有的律句,為了保持嚴格的平仄交錯句式和整齊的抑揚頓挫聲調,明確規定:一是不得失替;二是不得有三仄尾、三平尾;三是不得有四連平、四連仄;四是不得有孤平。這些規則,凡是會寫格律詩的人都很熟悉並嚴格遵守,稍有違反就會引起違律和犯忌的議論。

  • 6 # 宋鳳洲書法

    對聯,只有一句,而由上下兩個分句組成。其上下分句語意相聯,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相應,音律平仄相反,也是獨立的文學形式或體裁。

    詩,如五律、七律中也有聯。但多稱對仗句,其撰寫方法與單獨對聯相同。只是一般不獨立存在,而是與上下句子相聯絡。這是聯與詩的不同之一。因為,律詩有八個半句(兩個半句實際是一句)組成,俗稱“八句”。在寫作技巧(程式)上,叫做“起、承、轉、合”。第一句(第一、二半句)為起句,第二句為承句,第三句為轉句,最後一句為合句。即:引由而起詩的話題,承接續言,轉話改題,綜合情境。一首詩是有四句連帶,互補相輔而成的。詩句可以含虛,也語言豐富;聯句則以一句概蓋所有要說之情境。這是不同。

    聯和詩的第二個不同在字數要求上。古律詩多為五言和七言的,而聯不拘字數,多少不限。少者三言二言,多者八言九言,甚至上百言,根據內容需要而多寡。

    聯還有更多優勢與詩不同,那就是可以作為藝術品張掛門、楹,賀壽、賀春,賀帳。方便為多種活動烘托氣氛。……

  • 7 # 老頭156934080

    答:我這樣比喻,詩和對聯的區別,比較好理解。

    詩好比是一個完整蘋

    果樹。

    ①對聯是樹杈。

    ②詞是側枝。

    ④詩詞的題就是果實。

    由此可見,詩是有對聯組成的,一首完美的五言詩和七言詩,都是有兩付精製的對聯組成的。所以,要想寫好詩,你就得先學會寫對聯。

    我認為詩與對聯的區別,就在於它文字句子上的不同,對聯是兩句話,而詩最少是四句話。

  • 8 # 皋城之戀

    對聯和詩歌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對聯既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品種,又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它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並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 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稱為張貼的詩。

    但對聯又不同於詩,主要區別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字數、句數不同。

    格律詩,除排律外,無論是五絕七絕,還是五律七律,前者四句分別為20字和28字,後者八句分別為40字和56字,這就是所謂“首有定句,句有定字”。而對聯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 對聯少至一兩個字,多則十言、幾十言、上百言。 如一字聯:天;地。二字聯:山花;海樹。魯迅少年時曾以三字“比目魚”巧對先生所出的“獨角獸”,頗受誇獎。在中國古建築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如有“天下第一長聯”之稱的昆明大觀樓180字長聯。對聯無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並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第二,起源和發展時期不同。

    詩歌始於商周,盛於唐宋。而對聯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 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 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 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 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第三,押不押韻不同

    不僅格律詩要押韻,而且自古以來所有的詩、詞、曲甚至當代的大部分新詩都是押韻的,所以詩屬於韻文。對聯,不管多少句多少字,從理論上說,只能排成“兩兩相對”的兩行,所以也就不必押韻。況且,最初的對聯只是四至七字的短聯,這樣的上下句也不可能押韻。對聯由於不押韻,所以不受韻部的限制,幾乎所有漢字都可作為選擇物件。

    第四,分類不同。

    按所寫內容詩歌大體上可分為送別詩、思鄉詩、邊塞詩、田園詩、山水詩、哲理詩、詠物詩、閨怨詩等種類。而對聯大體可以分為名勝類、喜慶、哀輓類,諧諷類、文藝類、行業類、集句類等。如“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就是屬於喜慶類。而東林書院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就屬於名勝類。

    第五,對仗不同。

    詩的對仗沒有對聯靈活,因為在格律詩的句式裡,五言就是五言、七言就是七言;而對聯的句式是沒有固定的字數,非常靈活。因此,句式決定了對仗形式。詞與對聯的句式都是相對靈活的,但詞的對仗卻比對聯更見寬鬆,那是因為詞不必嚴守對仗法則;往往對仗用得好,整首詞也就活起來了。而在對聯中,對仗的形式是它的生命,必須貫穿於全聯之中,這與詩詞有著本質的不同。

    比如陳海晏曾分析安徽省桐城中學那副絕聯“桐中敲銅鐘,童男童女同上學”在對仗上有四個難點。第一、同音。“桐中”與“銅鐘”是兩組同音名詞,漢語拼音都是“tóng zhōng”,這相當於一對孿生兄弟。但後面還拖著兩個“尾巴” 同音字即與這兩同音名詞的首字“桐”和“銅” 同音的另兩個字 “童”和“同”,這四字的拼音都系“tóng”。 這也就是說這一著名絕聯的上聯含有兩組同音名詞和四個同音字。第二、同聲。“桐中”、“銅鐘”和後面的“童”、“同”字是多組多同聲詞,即上聯中的“桐”、“銅”、“童”和“同”四字的漢語拼音聲母均相同,都是“t”。第三、同韻。“桐中”與“銅鐘” 是一組同韻詞,即“中”與“鍾”字的漢語拼音的韻母均一樣,都是“ōng”。 第四、同旁。“桐中”與“銅鐘”及上聯後面的“同”字兩詞的偏旁都相同,都是“同”,實際上“中”與“鍾”也同旁。而且,“鍾”的繁體字“鐘”右邊也是一個“童”字。有諸多如此的“硬骨頭”卡著,要想按照楹聯創作對仗的要求相應的對出這一奇特的下聯,難度可想而知。難怪一百多年來,中外無數的作家、楹聯專家、文藝愛好者都望之卻步。這也正好說明了對聯的對仗與詩歌的不同。由於對聯的字數沒有限制,用詞又非常靈活,長聯的對仗就比詩歌難得多了。

    當然,對聯和詩歌在其他方面也還存在一些不同,在此就不作敘述了。

  • 9 # 使用者碧家小玉

    對聯和詩詞的區別是

    對聯;寫的是一個相應景觀的意向與表象。

    詩詞;觸景生情,有感而發。藉助景物表達出內心的訴求與渴望。其寓意深刻而引領出不期的謀合與通匯。

    比如《理想》

    對聯式

    寒窗苦讀十年書書看百靈

    燈前怒寫百年字字墨年華

    橫批;惠譜萬家

    詩詞式

    牧年楊鞭聽駝鈴,

    桌前鬱解南北桐。

    師長縱言難盡意,

    裹書行囊寄蒼生。

  • 10 # 新星滿滿

    對聯和詩,它們的共同點是:能用最簡短的語句展示出所要表達的主要的,完善意思。

    對聯與詩的區別:對聯的格式可以理解為,一共兩段文字(上下聯),每一段文字的數量不限制,但必須兩段文字數量一樣,且要求兩段文字相同位置的字,詞性要相同,平仄(發音)要交替。

    詩分種兩種形式:l,近代詩,絕句為四句,格律為八句,分七言和五言兩種,平仄有固定格式,律詩的頸聯和頸聯要求對仗,要求押韻。

    2,現代詩,句數,字數,平仄,對付勻無固定要求,可押韻,亦萬無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手機都買貼膜和保護套,真的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