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羽諾池唯

    關東聯軍與董卓之間的利益衝突,漢朝的天下,有13個州。除司隸(中央)外,還有12個州(地方),各州下面的那(小國)多者有12個,少者也有5、6,大約有105那。因此,郡以上的地方盲員至少有17處。袁紹、曹操號召大家都來打董卓,傳單發遍全國。在這117處的地方官員中,一共只來了17處。還有至少100處的沒來。(若按正史,沒有18路的說法,打董卓的隊伍只會更少。)

    公開反對董卓的佔14、5%,是少數人。他們基本上都是位於關東地區的各路諸侯。關東地區在全國的東北方向。還有大多數佔85、50%的沒有頭腦發熱。這85、50%的多數人究竟是反對重卓呢?還是支援董呢?不知道,因為他們沒有明確表態。此時,全國的格局為:

    1、董卓直接控制的勢力,是北方西邊的涼州,和北方中間的司隸

    2、關東聯軍的主要力量聚集在北方東邊的7個州。因為是在司隸的東邊,故稱為關東。(進攻方)

    3、除了北方的9個州外,在漢朝的南方,共有4個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他們不表態。(觀望方)

    戰爭只發生在北方,南方的4個州很平靜。簡言之:東北方以袁紹為首的反政府軍和西北方“以董卓為首的政府軍”之間展開對決,南方的各路諸侯們不支援,不反對,不參與。南方為什麼不參與呢?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南方的益、荊、揚三個州的面積幾乎要比北方的九個州略大,而每個州的級別又都是大致相等的,這就只能說明:南方不夠發達。凡看地圖,有一個很重要的規律:劃分越密集的地方越繁榮。

    好比今天的蒙疆藏地區,從地圖上看,大得很,卻不一定有人願意去。益州是古巴國、古蜀國,荊州人是南蠻,交州是天涯海角,即使董卓的涼州,也被戲稱為胡漢雜交,這些大地盤在當時人的眼裡都不過是少數民族,並不像現在這麼富饒。南方的益荊揚三個州相比,揚州是沿海的,所以又比那兩個強。荊州其實不是什麼好地方,在這個時候還不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起不到樞紐作用。不過荊州北部和司隸接壤的那一塊還是比較好的。

    南方不夠發達,這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個更重要更直接的原因,就是董卓儘管作惡多端,但還沒有把魔掌伸過來傷害他們的利益。在上面北方的9個州中,西邊只有一個很大的涼州,除中間的司隸外,東邊還有7個小州,這7個州,才是當時全國最好的地段。這和做生意開門面搶碼頭是一個道理,越是鬧市區的門面,面積越是趨小,租金越是趨貴,越是郊區的門面,面積越是趨大,租金越是便宜。

    董卓當然要優先考慮這上面東邊的7個黃金地段,所以,他現在沒有精力對下面南方的四個州下手。因此,對於南方的四個州來說,不存在利害得失,你們打你們的,我們搞我們的,不關我們的事,所以不參戰,只看戲。尤其是最遠的交州,從秦始皇時起,就一直在看戲啦。北方發生戰爭,南方還算是安定的。董卓的涼系不僅霸佔了京城,而且還要繼續向東推進,儘量把自己涼系的幹部安排到這東邊的7個地方上去,這就意味著:要把這東7州原先的各路諸侯們都換下來,趕滾蛋。

    如果董卓能夠成功的得到關東7州,那就很有條件進一步向南侵佔,從而得到整個全國。董卓想把自己的勢力延件到東邊來,可是,這東邊個州的人民不答應,怎麼辦呢?那就只有打!

    東邊的這7個州中,藏州最影強,天下之重輔也,不僅是關東最富的,也是全國願富的,除戴州外,又屬充州最香。因為:

    1、充州面積最小,相對最密集,人均收入相對就高,

    2、充州接壤最多,與5個州為鄰,起到了樞紐的作用。

    所以,藍州、充州就是董卓優先考慮的物件,乃是這一時期的兵家必爭之地,如果董卓能夠成功得到這2個州,就很有條件進一步擴張,從而得到另外5個州。討董卓的隊伍,基本上都集中在關東的這7個州里面。其中,馬騰是關西的,本來就喜歡和董卓作對。袁術、孫堅是從南方荊州過來的,這3路人馬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關東軍。但他們打重卓的目標是一致的,所以一起被統稱為“關東聯軍。

    在正史中,並沒有18路的說法,但討代重草的核心力量仍是關東7州的各路大小儲候們,所以這一點沒有什麼衝突。董卓企圖吃掉關東的全部地盤,擴張自己的勢力。而關東聯打重卓則是為了自保,否則就會被董卓一個個吃掉。最終演變的結果,無非只有以下2種情況:

    1、董卓達到目的,成功得到了關東地盤。

    2、聯軍達到目的,成功守住了關東地盤。

    這兩方的關係,勢同水火。能滿足1,就絕不能滿足2;能滿足2,就絕不能滿足,雙方沒有均衡點。因此,這就註定了:必有一方的目的不能得逞。究竟準能達到目的,誰不能達到目的,這在事先是不可預知的,只有博了之後,才會有個結果出來。而在關東聯軍的陣營裡面,由於大家都是自發組合的,派系眾多,那就必然會人心不齊,動機各異。

    從各方勢力的利益角度來看,無非有3類目的:

    第1類:朝廷中舊系失勢的京官(比如二袁、曹操)。他們最希望打死重。打死了董卓,他們就有望回京擔任要職。

    第2類:關東各路諸侯,即地方上的土皇帝們。他們希望打跑或打死重卓都是可以的。只要董卓不侵害他們的利益就行了。

    第3類:不一定受到董卓威脅的人。他們只是想乘機渾水摸魚,從中漁利。至於能不能打贏董卓,倒不是十分重要。除了利益目的之外,可能還有其他的非利益目的,比如:或許與董卓有私仇的,也或許真的是為公伸張大義的。等等。

    總之,這18路諸侯,在打董卓這個大目標上還是一致的。而打董卓的目的動機,則各有各的想發法,並不太一致。這個變數就大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種植的茉莉花只開了一季便不開了,怎麼樣才能養好茉莉,讓它多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