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韓信比較幸運,他的上面只有劉邦,沒有諸葛亮。魏延比較倒黴,他的黃金年齡時,沒有劉邦式的豁達主公。更悽慘的是;黃金年華時,上面壓的是諸葛亮。
1
回覆列表
  • 1 # 傑哥000

    不是。

    因為他們兩個。都得罪了自己的上家。

    韓信想當假齊王的一句話,不去救他。得罪了劉邦。

    魏延得罪了諸葛亮。到諸葛亮死之後派人殺了他。

    他們兩個不是不懂政治,也不是什麼反骨。呂后殺韓信是為了保護漢王朝。

    諸葛亮派人殺魏延也是為了保護蜀國政權。

  • 2 # 潘不安講究史

    在歷史之上,這兩個人可以稱的上是野心家,但還不能稱為反骨仔。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前半生默默無聞,但卻都非常幸運的得遇明主,並被無條件的信任重用,但是他們都有巨大的性格缺陷,過低的政治智慧為他們引來了殺生之禍。

    首先我們來聊聊韓信,關於韓信是如何一步步的逼“劉邦”殺自己的我在之前不久的一篇回答中詳細的分析過,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關於韓信的個人形象,我們來看史記中的記錄: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一個身無分文,又不事生產,整天拿著劍在鄉里遊手好閒,蹭吃蹭喝的形象躍然紙上。我想如果沒有遇到天下大亂,韓信只會是當地治安重點的關注人物,哪家出了點事情,誰家丟了點東西,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到他,就這樣一個讓街坊四鄰討厭的角色。

    這種並非無端的猜測,不僅是經常給韓信飯吃的漂母也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所透露的只是漂母的善良和她對韓信的鄙夷,對啊,一個有手有腳的大丈夫,不能自己掙飯吃,反而需要自己一個年老的漂母來施捨。

    另外在胯下受辱的故事中,一般只描寫了屠夫少年的蠻橫,韓信的忍辱負重,卻沒有看到市上眾人的推波助瀾和嘲笑。換言之,不是屠夫少年一人在羞辱韓信,而是身邊所有人在發洩對韓信的不恥和厭惡。如果換個角度來描述,恐怕就是“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式的“屠夫少年勇懲市井無賴”了。

    但所幸的是亂世很快到來,而韓信還是非常有能力,且相貌出眾的人。所以在項梁的軍隊渡過淮河的時候,韓信千萬從軍,但沒有什麼名聲,直到項梁戰死,歸屬了項羽,項羽提拔他做了郎中。韓信之後向項羽提了不少意見,但都不被才難,因此懷才不遇的離開了項羽投靠劉邦。

    不過投靠劉邦的韓信開始只是做了迎接賓客的小官,卻很快又犯法要被砍頭。當時同案的十三個人都被砍了,結果輪到韓信時,他對身邊的藤公說:“漢王還沒有統一天下,為什麼要殺壯士?”這就很裝逼,很無賴了,你說為什麼?你犯了法啊!但是當地劉邦的確是急需人才,加上藤公看韓信一表人才,就生了愛才之心,便報告劉邦,不僅放了韓信還給了一個治粟都尉的小官,也就是糧庫管理員。如此說來,藤公和劉邦對韓信是有救命之恩的。

    治粟都尉雖然是小官,但那時候和主管後勤的蕭何有非常多的接觸機會。工作接觸中蕭何逐漸發現了韓信的能力,並多次向劉邦舉薦,但劉邦當時還未放在心上。於是韓信導演了一出出逃的戲碼,因為你想,如果一個人真的想逃,靠蕭何一個人是怎麼在黑燈瞎火的大晚上找到的。

    後來蕭何追回了韓信,又極力勸說,終於使劉邦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軍。這裡可以看到劉邦的魄力,和最後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如此的舉動不是一般人能夠決斷的。

    事實也證明,韓信沒有讓劉邦失望,他此後幫劉邦定三秦、滅趙國、齊國,最後垓下一戰一舉成功。在這個過程中,韓信雖然手握大軍,但本質上對劉邦表現的一直是忠誠的。這從兩次考驗中都可以看出: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韓信以劉邦有知遇之恩的藉口,謝絕了項羽平分天下的同盟建議。之後韓信的重要謀士蒯通勸說韓信自立。面對蒯通“兔死狗烹”的多次勸告,韓信最後的迴應是。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韓信依然堅信自己勞苦功高,劉邦是不會對自己下手的。可以看出,韓信雖然在軍事上有過人的天賦,政治卻不及格,或者就和年輕時表現的一樣,情商過低。韓信有個人的野心,但也是止於封侯拜相,成為一方諸侯,成就當年姜太公一樣的霸業,而對劉邦有著如對周天子一樣的忠心。卻是不知道,時代已經變了,不再允許這樣的諸侯國存在,而韓信的一次次危險舉動,讓劉邦和身邊的謀士都認為韓信是一個不安定的危險因素。

    韓信的錯誤表現在,攻打已經投降的齊國,害死代表劉邦的使者酈食其;在劉邦被圍困滎陽時卻要求成為“假”齊王;劉邦譭棄鴻溝之盟攻擊項羽時,韓信按兵不動導致劉邦戰敗,在劉邦許諾增加領地的好處之後才出兵。

    韓信在手握重兵,最容易自立的時候,卻在保持對劉邦忠心的同時做出種種危險的挑釁。等到被劉邦奪取兵權,改封為淮陰侯的時候,才體會到了危險,不思低調,反而慫恿陳豨造反。在陳豨造反後,又積極和他聯絡,並準備裡應外合攻擊呂雉和太子,最後訊息走漏被蕭何騙入宮中擒獲,反給了劉邦呂雉可以殺他的藉口。

    再觀魏延此人,和韓信極其相似。魏延的早期甚至是沒有歷史記載,只是在劉備入蜀時率兵跟隨。但是在劉備得到益州和漢中後,卻出乎意料的將漢中要地交給魏延鎮守。這在當時是大出眾人意料的,和當年劉邦拜將韓信時非常相似。

    但可惜的是知人善任,對魏延有知遇之恩的劉備卻很快因為夷陵戰敗而病逝白帝城。之後季漢的政權一直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中。現在很多人說,諸葛亮一直打壓魏延,我覺得這是受到《三國演義》中的劇情影響。

    雖然歷史上諸葛亮偏保守穩重,魏延偏激進投機,在風格上有衝突。但卻對魏延並沒有打擊,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對魏延進行了容忍和保護。

    魏延在政治上和文官集團有很大的矛盾,尤其是和楊儀之間。三國相關的文獻都記載他們兩人私德並不好,而且針鋒相對,經常在公開場合爭吵,甚至有魏延當眾拔刀想要殺死楊儀的記載。

    而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很顯然在魏延和楊儀之間起到了調節的重用,使得雙方的矛盾沒有爆發。

    而在諸葛亮死後,大多數認為的魏延造反,實際上是觀點上的不同,屬於季漢的內部矛盾,魏延從未想過背漢投魏。在《三國志》中記載: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給延曰:“當為郡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很明顯,魏延作為主戰派是希望接管軍隊繼續和魏國作戰,同時這也是魏延希望繼諸葛亮之後掌握季漢政權的野心。但很顯然,當時軍中大多數人是不支援魏延的決定的,因此出現了分裂。

    當時魏延和楊儀同時向劉禪上表,指責對方叛逆,但是劉禪身邊的蔣琬和董允等人無疑都是偏向於楊儀的。實際上也是因為楊儀是文官更好控制,而作為武官的魏延掌握兵權後過於危險。我想這時候魏延應該是可以發現,失去諸葛亮的調節和維護,季漢滿朝上下,尤其是劉禪身邊的文臣集團都是自己的敵人,都希望置自己於死地。

    可嘆很多人都認為遇到諸葛亮是魏延的不幸,但最後卻發現失去諸葛亮才是魏延真正的不幸。

  • 3 # 小滔在農村

    我認為1.魏延太狂妄.封五虎上將時並沒有他.他去找諸葛亮要.就錯了.領導說給你的東西就是你的.他說不給你要也沒用.諸葛亮那時候是劉禪的亞父(乾爸爸).蜀國的相國.蜀國他說的算.你魏延找劉禪都沒用.何況諸葛亮還有點妒忌英才。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正月,這位漢初三傑之一的大功臣卻被殺予長樂宮中,甚至被夷三族。窨是什麼原因導致韓信的人頭落地呢?過去有的論者認為這是劉邦出於消除統一隱患的考慮。西漢初年,六國舊貴族和關東豪傑的分裂活動雖然基本上被控制了,但還存在著另一種割據勢力,這就是諸侯王。 西漢初年,功臣為王者七人,韓信為楚王。異姓諸王據有關東的廣大區域,擁兵自重,專制一方,實為統一隱患,是中央集權的嚴重障礙。這就迫使漢高祖採取斷然手段,來消滅包括韓信在內的各民姓王,韓信因此被貶為淮陰侯後,雖然再無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蓋天下的威望,仍使劉邦感到威脅,終於動了誅殺之念。 有的學者指出,韓信被殺,禍起於自請封王。在平定三齊之後,韓信與劉孝正被楚軍圍困在滎陽的危急關頭,竟上書劉邦,自請代理齊王。後來,韓信對劉邦沒有主動封其為王而深表不滿,藉故不肯發兵,致使劉邦在固陵一役吃了敗仗。對此,劉邦極為惱火,只是迫於當時形勢,不便立即誅之。以後隨著局勢的穩定,韓信也就成了刀下之鬼。 關於韓信被殺的悲劇結局,歷來為人們評論的一個課題。粉碎“四人幫”以後,中國史學界不少同志就韓信是謀反被殺、其罪當誅,還是劉邦、呂雉猜忌名將、殺戮功臣討論。韓信因謀反而被殺的事件,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件疑案,學者之間歷來有不同的看法。 一種意見認為。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謀反。司馬遷、班固、司馬光以至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學家王鳴盛等人,都認為韓信被殺是罪有應得的。王夫之在《讀通鑑論·漢高帝》條中,從韓信鼓吹有功當封。貪功以及破項羽後猶擁有強兵這三點來論證“雲夢之俘,未央之斬”是韓信自己造成的惡果。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信自立為假王》條,也認為韓信自立為假王,已種下被殺的禍根。韓信早在楚漢戰爭量緊要關頭時就曾逼劉邦封他為齊王,完全暴露了野心家的中嘴臉。因此,楚漢戰爭一結束,劉邦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並把他徙封為楚王,都於下邳。韓信到楚後,野心不死,巡行所轄縣邑,出入陣列兵仗,被人告發。劉邦採用了陳平的調虎離山之計,以出遊雲夢,會諸侯王於陳為名,乘韓信前來朝會之際,逮捕了他。劉邦念其大功。赦免了他。 改封為淮陰侯,使居長安。韓信從此“常稱病不朝從”,“日怨望,居常怏怏”。公元前200年,他勾結握有重兵的邊將陳豨,再次陰謀叛亂。公元前197年,陳豨在代地叛亂,劉邦率兵親征。韓信託病隨,並乘機派人與陳豨約定,他在長安裡應外合。正在這時,他的陰謀也再次被人告發。於是,蕭何與呂后設計捕殺了韓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險。 有的同志還認為。亡周亂秦兵革之後,漢初社會各階級都迫切需要休養生息,韓信從個人恩怨出發製造新的動亂,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和廣大人民的願望和利益。所以呂后殺韓信直接避免了第二次楚漢戰爭的動亂,帶有歷史進步的色彩。這不僅為新建的西漢王朝除掉了一個大禍患,而且在客觀上也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願望。 然而,有些學者則從剖析韓信謀反出於誣陷出發,肯定他的被殺是一大冤獄。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清初詩人馮班。清代考據學家梁玉繩,都有這樣的看法。梁玉繩《史記志疑·淮陰侯列傳》條說:“信之死冤矣!前賢皆極辨其無反狀,大抵出予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蕭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清人郭嵩燾認為, 信“貴賤生死一取資於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即是說韓信不可能謀反。近人朱東潤也指出:“論者以為疑獄,真偽不可知”。照他們看來,韓信無意背叛劉漢王朝,他的被殺完全是呂雉猜忌名將,殺戮功臣的陰謀。說韓、陳勾結謀反,實是他們枉殺韓信所製造的一種藉口。 總之,韓信為呂后與蕭何深文周納而死,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劉邦殺功臣特別是剪除異姓王,是他為了鞏固新王朝而必然採取的政治方針;韓信死於正想乘隙攬權的呂后之手,這也不是偶然的事。當時身為丞相的蕭何,卻也深受劉邦的猜忌,自身難保。他原是韓信的保薦人,這時候不得不屈於呂后的意旨,誘殺韓信;如果他態度猶豫,就有遭受誅連的危險。結果,蕭何就因誅韓信功。從丞相晉升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 那麼,我們應當怎樣看待劉邦和呂后殺韓信(韓信雖為呂后所擅殺但在事後得到了劉邦的認可)這樁公案呢?這要聯絡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考察。 在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漢戰爭的過程中,劉邦身邊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獨立的王國。這些強大的異姓王的存在,對於漢封建國家的統一政權是嚴重的威脅。劉邦當初封他們為王,原是不得巳的權宜之計。他在做皇帝以後的第六個月,就藉口諸王謀反,開始一個一個地收拾他們。對於韓信,劉邦既佩服他那“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才能,自稱“不如”,同時又對他這種才能極不放心,一向“畏惡其能”。自然不會放過。從國家要統一的觀點來看,漢初如果不剪除異姓王,戰禍就不會消 除,人們就不可能休養生息。所以劉邦殺功臣,儘管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味道,客觀上卻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然而,韓信謀反的罪名出於莫須有,劉邦也並沒有立即殺掉韓信的意思。而呂后偏偏趁劉邦出兵討伐陳豨的機會,迫不及待地主,設下圈套把韓信騙進未央宮,綁到鍾室偷偷斬首,而且誅滅三族,則是為自己以後篡權掃除一大 障礙。謀反云云,實是呂后的一個藉口而已。這就是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

  • 4 # 健康與諮詢

    歷史上從來不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所以在每個朝代都會有一些功高蓋主的功臣,急流勇退想辦法保全自己和家人。當然,也有不懂其中利害,不懂得藏其鋒芒,最終罷官削爵是小,就怕不只身首異處還會連累宗族,被滅族者也不少。

    你說韓信何人也?漢朝的開國功臣,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其軍事思想一直是“謀戰派”的代表人物。跟隨劉邦,睢水之戰滅魏國,改河東郡;井陘之戰東進滅趙,垓下之戰、誅殺項羽,每一戰都為劉邦統一天下奠定堅實基礎。每一戰都是改變了歷史走向。

    魏延又是何人也?魏延早期跟隨劉備,立下了不少戰功,尤其在劉備212-214年的取川之戰和217-219年的漢中之戰,都有突出的表現。劉備曾考驗魏延,魏延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表現了其何等英勇氣概。魏延擔任漢中都督、太守一共八年。這八年期間魏軍沒有來犯,無從驗證魏延“拒之吞之”的豪言。不過有時候,沒有敵人來犯,也可以部分程度說明守將的威嚴。雖不及韓信功勞卻但也是蜀漢後期舉足輕重的人物。

    然而可惜韓信一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千古將軍,竟被一介女流呂雉給斬殺於長樂宮的鐘室,並夷其三族,於是成就了兩個千百年來流傳的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千古牛比人物,卻落得如此慘淡收場痛哉,惜哉!還有商鞅、李斯、韓非子、岳飛、劉伯溫、方孝儒等千古人物。比起有些功臣將領非常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們最後不光全身而退,還贏得了統治者的信任和寵幸相比,是不是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呢?

  • 5 # 幫我取個好名字

    先說韓信,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被呂后害死之時也只有35歲,歷史告訴我們,許多有能力的人在老年會變的不理智,但是作為韓信,尤其是35歲的韓信是不會有這麼荒唐的想法的,從我們熟知的“胯下之辱”我們可以知道韓信的容忍與大智慧,從“蕭何月下追韓信”可以從側面瞭解到韓信的能力,所以在手握重兵之時不反,反而是被奪了兵權之後再反是極不理智的。

    而且劉邦沒有準備殺他,只是把他幽禁起來,所以劉邦是不相信韓信造反的事實的,真正殺了韓信的是呂后,因為呂后後面要造反才是真的,忌憚韓信的帶兵能力,然後栽贓潑髒水而已,所以韓信不是什麼不懂政治的野心家、反骨仔!只是擋了別人前進的路而已!躺槍!

    再來說魏延,蜀漢名將,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深得劉備信任和諸葛亮倚重,在諸葛亮北伐之時所獻“奇襲子午谷”之計,只是諸葛亮素來謹慎沒有采用,如果採用了說不定北伐就成功了也未可說,只是魏延為人孤傲,可能是人際關係處理的不怎麼好,所以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想接替諸葛亮的位置,違了諸葛亮生前的撤退命令,攻打了同樣接到撤退命令的楊儀,被死對頭楊儀誣陷謀反,被誅九族,首先攻打自己人,固然有錯,但絕無謀反之意,只是他們之間的私人恩怨而已,所以魏延不是不懂政治的野心家、反骨仔,只是成王敗寇而已!

    綜上想要幹掉一個文武雙全的人,那就給他開一個“謀反”的藥方,不花錢還見效快,再加上最高領導的猜疑做藥引子,保證藥到病除,百發百中,類似的藥方還有“莫須有”送走了岳飛“意欲”幹掉了于謙,人死了隨你怎麼說,哪有什麼不懂政治的野心家、反骨仔呢?

    最後我是個歷史迷,遇到歷史類的問題,我都會盡量趣味化,我的偶像是《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當年明月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寫了明史,我希望可以把中國的歷史全部都用這種方式呈現出來,來普及歷史,如果你也喜歡歷史,就關注我吧,和我一起完成這偉大而又幸福的事情

  • 6 # 星下靜思

    韓信和魏延是漢初漢末的兩個大將,都是為漢家天下捨生忘死的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卻落了個造反的名聲被除掉了。作為身經百戰、飽讀兵書的名將來說,真的在政治遊戲面前是無知的野心家和反骨仔嗎?韓信和魏延,都深得劉邦和劉備的信任,在征戰中也建立了互相信任的關係。兩人隨同君王多年,耳聞目染,對他們的政治手段和用人權術都比較清楚,之所以能在手握重兵重權時沒有造反,說明他們是懂政治的,為了博得流芳百世封妻萌子的功名,他們是有分寸的。但是,劉邦、劉備身邊的人就不這樣想了。劉邦得天下後,他老婆對韓信看不下去了;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對有個性的魏延看著越來越不順眼了。這兩人,再懂政治,受到了君王身邊人的猜忌,再大的本領也難施展,效力與否都會授人以柄!

    在被逼無奈下,韓信受劉邦老婆呂后猜忌,魏延受諸葛亮猜忌,必須把這些功高蓋主的將領除之而後快。到了這個地步,韓信、魏延再懂政治,在權力遊戲面前要麼任人宰割,要麼造反,他們都是因能力強而害了自已!

  • 7 # 李治亞文史部落格

    都是著名將領,尤其是韓信,秦末著名的將領,也是劉邦手下滅掉西楚霸王的不二人選。此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排兵佈陣,樣樣精通。

    韓信當年在項羽手下僅為執戟郎,眼看自己的大好青春被埋沒,才投奔劉邦,費了好多周折,在蕭何的推薦下,做了大將軍,然後攻城破寨,堪當大任。

    韓信最厲害的是做了齊王,那個時候齊國很強大,項羽曾派人勸說韓信中立,韓信的謀士也勸說韓信自立。但韓信沒答應,終於協助漢王滅掉楚霸王。

    不過韓信最後慘死在呂后手下,其實終其一生都是劉邦的忠臣;至於魏延也是如此,只是死於諸葛亮的猜忌之下。

  • 8 # 掌心記

    韓信和魏延雖然結局都差不多,被反賊含冤而死,著實令後人扼腕嘆息。但掌心覺得講兩人類比其實不算妥當,因為兩人的死因還是有所不同的。

    韓信的死更多是不懂政治,性格原因次之。在劉邦陣營甚至那個時代,韓信領兵打仗的水平如果說第二,沒人敢排第一,他彷彿就是為打仗而生的,劉邦的江山大半部分都是韓信打下來的。就是這樣一位戰神級人物,軍事素質超一流,政治素質卻嚴重不及格。劉邦被困榮陽的危難時刻,韓信竟然要挾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在劉邦心裡留下大面積陰影。劉邦一統天下後,韓信竟然直言,劉邦最多隻能帶十萬兵馬,自己則是多多益善,特別是功成名就後,不知“走狗烹,良弓藏”的道理。被貶為淮陰侯之後,仍不知收斂,羞與周勃、灌嬰等人為伍,發牢騷。甚至在劉邦著手清除異姓王的時候,與趙相國陳豨關係曖昧,而丟了性命。縱觀韓信的一生,可以說,其政治眼光的確太短淺,不敏銳,而且性格也不堅定,特別是在生死關頭,舉棋不定,猶豫不決,這與他在軍事指揮上的表現簡直是判若兩人。

    魏延的死更多是性格所致,政治因素欠之。魏延在蜀漢,絕對是實力派,作為一名投誠過來的將領,要人脈沒人脈,要資歷沒資歷,硬是憑著自身的一身硬本領,征服了慧眼識才的劉備,被破格提拔為漢中太守,成為實權派人物,實際地位應該說已經超過張飛。劉備在世的那段日子,應該說是魏延最風光的日子。當然,有本事的人,在哪總有地位,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對魏延同樣不敢馬虎,攻城撥寨,克難攻堅,基本上都是魏延包圓。劉備的寵愛,諸葛亮的重用,形成了魏延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性格,一言不合就動武。史書稱,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特別是物件楊儀這樣的謀士書生更是不屑,有一次甚至拿刀威脅要殺楊儀。諸葛亮死後,楊儀主政,便藉機以叛國罪誅殺了魏延。所以說,魏延的死其實更多的是與其性格的有關,不懂得與人為善團結人,為人太方。“政治就是妥協的藝術”,這句話魏延真應該好好地琢磨琢磨,軍事家如果不懂政治,後果很嚴重。

  • 9 # 大飛熊騎士

    韓信,魏延不是不懂政治,而是不夠懂政治。但是,野心家就誇張了,很多朋友還認為韓信是野心太小了,但是從一介布衣到登臺拜將,到齊王,這個過程一個再有野心的人,也被劉邦餵飽了,沒幾個人傻到要造反。所以,從客觀上,也不能怪韓信的野心小。至於所謂的“反骨仔”,更是無從說起。特別是魏延,筆者已經有專門一篇分析了所謂的腦後長反骨的無稽之談。

    韓信其實也並非不懂政治,否則也不會要求封個“假齊王”,來鎮守齊地這樣的話。可見,韓信是知道政治的力量。但是,最後還是被呂后殺了,原因就是韓信有謀反之心。韓信的謀反之心並非是一種野心,而是對既得利益的不滿。換句話說,韓信只是想得到他認為應該得到利益,而非真的稱王稱霸,成為一國之君。韓信攻下齊國前,和張耳平定了趙地,於是張耳被封趙王,韓信則繼續征戰。攻下齊國後,韓信要求“”假齊王”過分嗎?再加上之前的平定三秦,滅魏,脅燕的功績,這一點不過分。問題是,齊國已經被酈食其說服歸漢,但是韓信還是攻滅了齊國,酈食酈被烹殺,強取滅齊的功績,這就不地道了。

    (韓信身邊的謀士蒯通)

    另外,韓信是自己要求的代理齊王,劉邦最初是很生氣的,但被張良和陳平按住了。於是乾脆給了齊王,這裡韓信是犯了大忌了,以劉邦的駕馭人才的功夫,他會忘了韓信的功勞?韓信主動要求,就犯了大忌。當時,在漢的陣營裡,封王的不多,幾乎都是楚霸王時期封的,張耳,吳芮,英布等等,本來就是王,剩下的就是韓信了。此時,韓信在劉邦心裡就成了刺,早晚要除去的。所以,韓信犯的錯,是自己權衡利益的問題,外加蒯通亂出的主意,即使韓信在齊國獨立,就能三足鼎立於天下?恐怕未必。劉備擁有楚人和秦制的資本,又順應了天道,不是人力可以改變。韓信死後,劉邦又喜又憐,喜的是拔除了一根刺,憐的是韓信如果沒有一意孤行為了自己的利益,也許不會落得這種下場。至於蒯通,劉邦甚至放了他,可見劉邦就沒打算用他,不是大才,更非大患。蒯通的主意,不過是利用了人性,滿足了韓信,也害了韓信。

    至於魏延,筆者有問題專門答過了。所謂腦後有反骨在歷史上是無稽之談,諸葛亮也沒有清除魏延的意思。魏延之死,死於有性格,因為他和楊儀不和,甚至羞辱楊儀,又怎麼會聽楊儀的調令,這輩子都不可能的,所以魏延有個性。說他不懂政治,是不可能的,費禕來傳達楊儀的安排,魏延不但抗命,還拉著費禕一起簽名,另外安排。只是費禕更是人精,找了藉口跑了。最後,魏延是死在了自己和楊儀的恩怨上,魏延計程車兵都知道錯在魏延,朝廷裡蔣琬,董允也認為錯在魏延,魏延自己難道不清楚後果?只是他在遵照自己內心的選擇,寧願死,也不會向楊儀低頭的。而害死魏延的楊儀,最後也自殺了。這一段的恩怨,無論在《三國志.諸葛亮傳》還是《三國志.費禕傳》都有描述,可見楊儀和魏延的恩怨,蜀漢大臣都洞若觀火。

    諸葛亮去世後,楊儀和魏延只能留一個,此時誰也管不了,除了劉禪。因為一個是荊州集團政治上二號人物,一個是荊州集團軍事上一號人物。所以,魏延的死,和個性有關,和很多蜀漢大臣都不和,和楊儀更有關,水火不容。只是,沒想到,二人先後被廢而死,這對蜀漢的人才是一個打擊,倒是成全了另外一個蜀漢的賢相,費禕。

  • 10 # 遨遊文史世界

    先亮出我的觀點,韓信不是野心家。魏延也不是反骨仔。韓信之死更多的是因為政治;而魏延主要是由於性格原因與同僚關係不和而被殺的。

    韓信之死

    韓信,漢出三傑之一,軍事家,被後世稱為兵仙,戰神。曾背水一戰勝陳餘,可以說韓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韓信為打仗而生,是軍事上的天才,但卻不懂政治。位居高位,不知收斂。被貶後,牢騷滿腹,恥於與樊噲等人為伍;在公開場合說劉邦領兵只能有十萬,當劉邦問韓信能領多少時,韓信說,越多越好(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與反叛的陳豨關係曖昧。最終被蕭何騙進宮中所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實謀反絕非韓信的本意,他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財富。可是韓信忘了"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以韓信的能力和他所處的地位,劉邦怎會允許,所以只能將他殺死。在韓信所處的環境,要麼像張良學習,早早棄官,找一閒職,要麼有點野心,早早謀反,而不是被貶之後再反。

    魏延被殺

    許多讀了三國演義的小夥伴,都說魏延有反骨。(重要的是大家以為小說中的魏延就是歷史中真正的魏延)其實,魏延冤枉呀!真的冤枉呀!只是老羅在小說中把他這麼一寫,許多人只讀小說,不讀史書,所以對魏延產生了誤解。

    歷史中的魏延並沒有反骨,也沒有想著謀反。諸葛亮也沒有遺計殺魏延。魏延與楊儀關係不和,在諸葛亮死後兩者矛盾徹底激化。先後上表說對方反叛(其實兩人都沒有謀反,不過魏延不遵守撤退的命令犯錯在先),由於平時魏延與同僚關係不和,劉禪詢問時,蔣琬等人都護著楊儀而懷疑魏延。加之魏延這邊理虧,兵士散去大半,被楊儀派馬岱帶兵殺死。

    魏延雖然沒有反叛,但由於平日與同僚關係不和,出了問題沒有人願意幫助,所以被殺。(殺害魏延的楊儀,後來因為官位不順,發牢騷訴說當時應該投奔魏國被廢為民)。

    韓信,魏延二人之死。一個由於政治原因,一個是性格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慶餘年》中,範閒的孃親到底經歷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