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李擁軍40

    第一條,殺戮太重,雖在一定程度摧毀敵抗力量,但更激發了敵軍的反抗決心,結怨于山東諸國。第二條,屢屢對抗王命,埋於殺身的誘因。第三條,範睢忌其功高,讒言他。最終官職一貶再貶,成為一名小軍,自裁身亡。

  • 2 # 微史論

    白起戰功一直很顯赫,是戰國四大戰將之首。所謂的功高蓋主,雖然說白起不會謀反,但是秦王心裡肯定會忌憚,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是主要的原因。

    然後,就是白起在秦趙長平之戰中坑殺了四十萬趙軍,殺戮有點過大了,所謂過猶不及,這麼一弄,別人就不會說你抗戰英勇了,會說殘忍,會被政敵所利用。

    還有,就是昭王讓白起再次領兵攻趙時,可能白起心存不忍,畢竟之前殺了四十萬趙軍了,就抗命了,沒有擔任秦軍主帥,這就加劇了秦昭王的不滿。

    最後又被政敵誣陷,被秦王賜死了。

    哎,自古伴君如伴虎呀!

  • 3 # 一點點歷史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富盛名的軍事家,毛澤東曾評價白起“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可是戰神白起最終沒有死於戰場而是被秦王賜死,不免讓人唏噓。

    白起之死一方面源於他的性格,另一方面只能歸咎於宿命論。

    戰國後期,關東六國中能與秦國抗衡的唯有趙國,公元前260年雙方因南韓上黨郡的歸屬問題爆發了長平之戰,此戰最終以秦國大勝而告終,趙國士兵被坑殺四十萬人,元氣大傷從此再無力對抗秦國。

    長平之戰秦軍的主將就是白起,戰爭結束後白起打算一鼓作氣攻佔趙國都城邯鄲,一舉攻滅趙國,但是秦昭襄王卻在宰相範睢的建議下退兵而要求割地。秦兵雖退,但是趙王卻食言以割地交好齊、楚、魏等國共同抗秦。

    秦王大怒再派秦軍出戰圍攻趙國都城邯鄲,白起因病沒有領兵,或許在錯過了最好的滅趙機會後白起早就明白邯鄲之戰絕無勝算,因為趙國長平雖敗但是北境尚有名將李牧大軍,而且長平之後趙國得到了非常寶貴的喘息機會,想要攻滅趙國已非一朝一夕之事。

    果然五大夫王陵在邯鄲城下久攻不下,秦軍死傷慘重,秦王又改派王齕為將繼續攻趙依然沒有實質性進展,期間秦王數次想用白起替換前線主將都被白起因病推辭,白起還曾力勸秦王退兵,以保證有生力量。

    按照當時情況來看,此時白起如果領命出兵即便戰敗恐怕也不會遭到秦王過多責怪,但是白起拒不領命讓秦王非常不悅,再加上前線戰事不容樂觀,白起最終被罷官奪爵遷居他鄉。

    與此同時趙國方面已經說服魏、楚兩國出兵相救,最終導致秦軍全線潰敗。白起被罷官後,秦軍失敗的訊息不斷傳回咸陽,秦昭襄王顏面掃地,再加上趙國之前遊說了秦相范雎,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白起,最終一代戰神白起在杜郵被賜死。

    除了用白起執拗和高傲的的性格導致他犯了政治錯誤,來解釋他的死因之外剩下一種原因就只能歸咎於宿命論,白起一生征戰殺戮太重,尤其長平一戰坑殺四十萬趙兵,白起最終不得善終或許也是一種報應,據說白起死前想到坑殺的四十萬趙卒,也就釋然了。

  • 4 # 明離子

    一將成而萬骨枯,這句話說白起真的是再恰當不過了,大家可能只知道他在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這之前白起已經可以稱得上是殺神了。

    秦昭王時期,孟嘗君聯合齊、魏、韓、趙、宋諸國攻打秦國,秦國不得不節節敗退,割地失土。

    秦國國勢衰微,韓魏再次攻打,已有覆滅之危,白起臨危受命,大敗韓魏聯軍,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殺神的威名從此傳遍天下。

    白起出任大良造,發兵攻魏,奪取魏國城池61座,昭王三十四年,攻打趙巍聯軍,斬敵13萬,接下來攻打南韓陘城,又斬敵5萬。

    長平之戰,更是坑殺40萬趙軍,大家可以數一數,白起一生殺了多少人,怪不得如今的遊戲中,白起的角色都是死神的形象,當之無愧啊!

    但,長平之戰後,卻是白起衰落甚至走向死亡的開端,秦昭王被勝利衝昏了頭,命令白起繼續攻打趙國。

    但白起看形勢不好,拒絕攻打,秦昭王無奈,便派王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結果卻大敗而歸。

    白起知道此事,對昭王說,看你不聽我的,失敗了吧?從此君臣嫌隙。

    秦昭王依舊派白起出兵,再次遭到拒絕,這次昭王不聽了,強制白起出兵,並讓丞相范雎陪同。

    范雎在途中向昭王稟報,說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這下觸犯了昭王的敏感神經,於是派使者賜劍給白起,令其自殺,一代殺神就此殞命。

    關於白起的死,其實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白起的性格,有點類似於後來的韓信,屬於打仗牛逼,但是政治智商基本為零的那種,他知道長平之戰後,趙國舉國上下同仇敵愾,勢不可擋,此時出兵肯定不能打勝,但是卻沒有明確的解釋給昭王聽,只是在王陵戰敗後冷嘲熱諷,惹怒了昭王。

    然後是秦昭王的戰略失誤。作為統攬全域性的君主,應該可以看到白起的意見是對的,攻打趙國的時機確實不對,但是卻聽信了不懂軍事的丞相范雎一家之言,出兵趙國,卻慘遭失敗,在對待白起的態度時,有些缺少容人之量。

    第三點,白起的功高震主,不僅引起了秦昭王的忌憚,更是讓范雎眼紅,加之兩人因為魏冉之死,早已成了政敵,於是范雎利用了秦王對白起的忌憚,將其殺害。

    諷刺的是,一代殺神白起,最後居然以這樣的方式落幕,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 5 # 楊柳青青春之聲

    武安君白起者,殺敵無數,未尚敗績,功高蓋主直到自以為是,頗有微詞,多方引起秦王的不滿與注意,加之丞相應侯範睢從中挑撥用事,武安君以病不聽君命,秦王怒,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秦王遣白起不得留咸陽,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範睢及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怨言。秦王乃賜白起劍,自裁。武安君引劍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殺。武安君死在公元前二五七年十月。死而非其罪,秦華人都同情他,所以無論城鄉都祭祀他。一代兵家雄主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斬百萬兵而自刎者武安君白起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司馬遷評價說: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而卻不能對付應侯給他製造的禍患,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白起自身的自不檢點是有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功高蓋主的將軍,自己的修身非常重要,白起走到這一步不也是自己自身的毛病造成的嗎?

  • 6 # 中孚鑑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他和廉頗、李牧、王翦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很會用兵,他為秦國征戰沙場,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其為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是古代兵家中的代表人物。

    白起在秦國為將的時間裡,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為之後的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作出很大的貢獻。

    白起一生七十餘戰少有敗績。曾在伊闕之戰中殲滅韓魏二十多萬的聯軍,從而打開了秦國東進之路。他又曾破楚國郢都,讓楚國實力不再。並且在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一舉消滅趙軍四十餘萬的兵力。

    白起為秦國攻下七十餘座城池,消滅敵軍近有百萬之多,而整個戰國初期戰死的也就是兩百萬,可見白起攻城拔寨和殲敵的數量。白起也以他的軍事能力和戰功,被封為武安君。

    但是白起最終還是被賜死自盡。那一代名將為什麼會落下被賜死的下場呢?

    白起被賜死自盡,因為他功勞大、戰功高、能力強,所以很容易受到君王的猜忌。同樣也受到了同僚的嫉妒和猜忌。在加上秦王要攻邯鄲、要他出兵,但是他卻認為不可攻趙,不願帶兵,如此讓秦王很生氣。

    因為君臣失和、將相失和,從而導致他被賜死的下場。而白起本人覺得他長平之戰後。用欺騙的辦法殺趙軍降兵,這大傷天和,這一點他覺得也足以是死罪了。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趙國大敗,趙國損失慘重,當然秦國作為勝利的一方,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本來長平之戰後,白起打算繼續攻打趙國。當時秦國平定上黨,而後秦軍一分為二,分兩路進軍,而白起則圍攻邯鄲。當時的韓趙兩國見到這樣的陣勢非常害怕,所以決定使用離間計。

    就是派人賄賂當時的秦國相范雎,同時又對范雎說,“白起在長平之戰中立下大功,在加上白起其他的戰功,今又圍邯鄲,趙國若滅,白起定被封為三公。你雖也有大功。但到時你也會在白起之下。就算你不想在白起之下,那也是沒有辦法的。而秦國如今連連征戰,天下也怨秦久矣。不如讓韓趙兩國割地求和,這樣白起也不會有滅趙的大功,你也不會居白起之下。不然白起一旦成功滅趙,你定將居於白起之下了。”

    范雎聽後,於是對秦王說秦軍需要休整,應該答應韓趙兩國的求和。秦王聽了范雎的建議後,就採納了。白起聽到這個訊息,就非常怨恨范雎,從而導致范雎和白起之間的將相失和。

    然而後來秦王又讓王陵攻打邯鄲,結果王陵並沒有功下邯鄲,那時白起正在生病。秦王為了攻下邯鄲,於是又給王陵增兵,但是結果秦軍還是沒能成功,並且損失慘重。

    這時秦王就想起了白起,於是想讓白起為將攻打邯鄲,但是白起卻認為那時不適合攻打邯鄲,也不可發兵攻趙。秦王見白起不願出兵、也不認可以攻趙。秦王很生氣,於是就讓王齕去接替王陵。

    但是王齕去後,還是不能攻下邯鄲,而後春申君又和信陵君帶領數十萬大軍攻打秦軍,結果秦軍大敗而損失慘重。白起聽到秦軍大敗後就說秦王不聽他的,你看結果如何!意思就是不聽他的,結果就是損失慘重的結局。

    秦王聽到白起說的這個話後,更加生氣,於是強令白起帶兵,而白起這時以病重為由還是不願出兵,就算范雎來請他,還他是以病為由。當時雖然白起沒能立即去帶兵,但戰事還是在進行著。之後秦軍就不斷傳來戰敗的訊息。

    這時的秦王把秦軍戰敗的原因歸怨於白起,覺得白起是名將,他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若他願意帶兵,不會戰敗的,可是他卻一再推託,所以秦王更加生白起的氣。於是這次秦王強令白起立刻動身不能在逗留。

    這時的白起也沒有辦法,於是就帶病動身。但是之後范雎和秦王卻覺得,白起之前就是不肯動身,如今他雖然動身,但他心裡肯定很不服氣,也會有所怨言,恐怕對秦國不利。於是秦王就賜白起自盡。

    就這樣一代名將落下被賜死的下場。

    不過白起雖然被賜死,但是卻不能否定他的軍事成就和軍事能力。後世對他的名將的身份還是頗為推崇的。在唐朝時,有十位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為武廟十哲,白起就是其中一位,同時在宋朝追封的七十二名將和《百將傳》中,白起都是在其中的。

  • 7 # 驚心鳥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白起不是被賜死的,是被秦昭襄王派兵抓回來殺掉的。白起的死往主要原因還是與範睢的政治鬥爭,是爭權奪利失敗者的必然結局。秦昭襄王殺白起也是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因為白起對秦國王室的威脅太大了。

    白起是戰國名將,為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不論是早期加入五國聯軍,跟著樂毅攻打齊國,還是後來獨立領軍攻打魏國、楚國,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未嘗一敗。這種驕人的戰績,即便是在名將如雲的秦國也是首屈一指的。隨著功勞的增加,白起開始變得囂張跋扈,尤其是對文臣缺少應有的尊重,在秦國朝堂上開始激烈的政治鬥爭。

    白起的權勢在長平之戰後達到頂峰,同時也開始受到秦昭襄王和範睢的猜忌。他本可以藉助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趙軍的威勢,一鼓作氣拿下趙國都城邯鄲。但是由於猜忌的緣故,範睢在秦昭襄王面前說了白起的壞話,使得白起從攻打邯鄲的前線被換下。

    白起被從前線叫回咸陽,既有範睢的原因,也是平原君趙勝為了救邯鄲也搞的離間計。當時邯鄲危在旦夕,趙勝請燕國大夫蘇代去範睢出當說客。蘇代是蘇秦的弟弟,嘴炮一流,說得範睢心花怒放,於是向秦昭襄王進了讒言。範睢怕白起攻下邯鄲後權勢大增,對自己在秦國的權力不利。而請昭襄王又怕白起軍權過重,威脅到王室的地位和統治,於是兩人決定撤回了白起。

    白起回到咸陽後對此很不滿,於是耍起了大將軍的脾氣。平時稱病不上朝,對範睢和秦昭襄王都愛理不理的。私下裡與軍隊中的將領聯絡,扯邯鄲前線的後腿,讓秦軍攻打邯鄲的戰事受到很大挫折。由於白起兵權太重,秦昭襄王也沒有辦法,只能暫時忍讓。

    接替白起攻打邯鄲的是秦國將領王齕和王陵,他們沒有白起厲害,又受到白起暗中掣肘,面對的又是以防守著稱的廉頗,於是久攻不下。秦昭襄王見如此下去不是辦法,於是緊急調白起前往邯鄲前線指揮。然而白起很不給秦昭襄王面子,卻藉故不去邯鄲,在家裡養病,看秦昭襄王和範睢的熱鬧。

    白起不但耍大牌脾氣,讓秦昭襄王下不來臺,還暗中組織軍隊奪取咸陽兵權,想要一舉拿下範睢。範睢搶在白起發動前彈劾白起,說白起要造反。秦昭襄王大怒,剝奪了白起所有官爵,將白起被逐出咸陽,命令他回封邑養老。

    白起離開咸陽後,範睢繼續在秦昭襄王面前黑白起。他說白起回到老家必定起兵造反,以白起的軍事作戰能力,秦國無人可以對敵,到時候秦國易主也輕而易舉。他勸秦昭襄王,不要讓白起輕易活著回到封邑,那是對秦國來說有亡國的巨大風險。

    秦昭襄王本身就猜忌白起,再加上範睢說壞話,於是派人帶軍隊去追白起。最終白起在返回封邑的路上被軍隊抓回咸陽,然後以擁兵造反的罪名被殺。

  • 8 # 世界史圖鑑

    白起的死是政治鬥爭的產物,作為一代名將白起在魏冉時期與丞相甚是想和,兩者的合作給山東六國帶來很大困擾,白起一生的戰績似乎到時魏冉和宣太后的支援下完成的,在贏稷任用範睢掌握實權以後贏稷對於自己是事業是十分有信心的。而白起作為國將,一生恐怕都是忠於國家,在贏稷奪權時閉門謝客。在贏稷親政以後也頗為依賴。

    兩人的齟齬實際上是長平之戰開始的,對於這一曠世大戰,贏稷很顯然有必勝的慾望,但似乎又沒有完勝的心態,戰爭使秦國的代價也很大,傷亡過半。贏稷之前都是在魏冉等人的幫扶下掌權的,很多事情雖然親身經歷但如今的大戰讓他也措手不急,其實贏稷一直沒有長大,他在經歷前期秦國戰無不勝的環境下認為秦國可以容許自己的固執,認為六國即便聯軍也不是秦國的對手,在白起負氣不出時,認為秦國軍隊不會因為一個白起而玩不轉。

    白起戰陣能力毋庸置疑,在起初看清六國如驚弓之鳥,順勢攻下趙國邯鄲一舉可下,而秦王顯然不能完全相信白起,認為軍隊需要修整,白起也是人生第一次戰略觀點被批駁,之後贏稷反悔,認為應該聽白起。此時時機已過白起拒不領軍,這就是贏稷不成熟的一面,雖然已經50多歲,面對親政以來的第一次大戰,同時又是舉國大戰,贏稷的王心不容許失敗以及任何瑕疵,作為天下首霸,贏稷想要實現自己的功業,白起卻將一切都否決,在贏稷認為秦國必勝的時候,白起說息兵止戰尚可存國,這是贏稷無法理解的。

    在出戰失敗以後,贏稷喪失理智,一定要打贏這場戰爭,白起再次潑冷水,贏稷在奪權以後對於自己的地位是很敏感的,不容許任何人在自己面前提出異議,白起原本就是魏冉和宣太后扶植起來的人,贏稷心裡很過不去,表面上是範睢的獻策,實際上贏稷不容許任何人否定自己,王做的事情都是對的,這是範睢曾經說過的話,面對不聽話的白起起了罷免之心,後白起聽前軍兵敗反而大笑,這更使贏稷起了殺心,不論白起出不出戰,白起在秦國的位置都很尷尬,功勞無人能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注定了白起的下場不會好。

    贏稷雖然戰略膽識見識不行,但是對於權利的維護還是很在行的,長平之戰秦軍打敗,函谷關之外的土地全部丟失,元氣大傷。國內還能平穩的將白起範睢處理掉,朝政風平浪靜。在失敗後翻然醒悟,還算明君。

  • 9 # 盪漾飛劍

    武安君白起,秦國的殺神,在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使得秦國入主中原成為可能。白起領軍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法阻擋秦國入侵,最出名的一仗當然要數攻打趙國的長平之戰,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軍隊戰鬥力顯著提高,而且趙國常年與北部胡人征戰,實戰經驗豐富,士兵各個都可以一當十,勇猛無比。但是如此強悍的趙國僅僅在秦國手裡支撐了三年而已,被白起活活坑殺40萬趙國士兵,使得趙國從此青黃不接,再也沒有問鼎中原的可能。

    長平之戰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並且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一人就屠殺了二分之一,奠定了白起被後世尊為一代殺神的基礎。

    雖然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就已經展現了他兇猛的獠牙,開始遠交近攻,但是秦昭襄王畢竟不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沒有始皇的容人之量。白起對軍隊的掌控力太過於強大,諸多士兵都只知白起,不知秦王。而且白起已經升無可升,地位已經堪比秦昭襄王,如果將滅亡趙國的功勞也放在白起身上,那他秦王豈不是要禪讓王位於白起,白起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秦王的地位,為了王位的穩固,只能殺之,然後留下趙國徐徐圖之,將滅趙國這一天大的功勞留給秦王。

    為了戰勝趙國,秦國使用反間計,使得昏庸無能的趙王用趙括替換了老將廉頗,最終趙國40萬大軍被秦軍埋伏,慘遭坑殺。為了趙國能夠苟延殘喘,留下東山再起的可能,趙國亦使用了反間計,此時的反間計更像是陽謀,功高蓋主啊,使得秦王對白起產生猜忌,最終殺掉白起,贏得喘息的機會。

    嗚呼哀哉,縱觀古今,為王為皇者,皆有屠戮功臣的做法,能力越強越先被殺,理由千奇百怪甚至可笑至極。唯有千古一帝秦始皇方有容人之量,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的王翦,照樣自信能夠掌控,這才是為皇者應有的胸襟,只有不自信者才會每天擔心有人要推翻自己的統治,搶奪自己的皇位。怪不得始皇之後再無帝王,強大的自信再也無人能夠擁有。

    如果白起能夠晚點出世,必定是始皇的肱股之臣,君臣之間能成就一番佳話,哎,痛哉!殺神白起,實在不該當的如此下場!

  • 10 # 積翠古亭

    一個人的最終命運,影響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其個人的性格或者天生的秉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這就是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今天就從個人秉性來簡要談一談這個問題。

    遍觀關於白起的一些歷史史料,白起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認事不認人,不管是宣太后還是魏冉,抑或是秦王,白起都認,又都不認。根本之點,在於白起唯謀國是從,只認事理,不認人情。閼與之戰前,白起不從宣太后,魏冉,結局是不可一世的秦軍,在閼與之中被趙國名將趙奢大敗,損失慘重。秦昭王后期從魏冉手裡奪權,沒有上將軍白起的支援,沒那麼容易,而實際上白起是宣太后和魏冉一力提拔起來的,關係緊密,但是白起同樣不認。長平大戰之後,秦昭王三次攻趙戰事,白起也是屢次抗命秦昭王。縱然很多觀點白起都是對的,可總教人不敢倚重。世間之事,豈是一個是非就能了結。白起雖是國家干城,卻不是君王可以隨心所欲使用的利器,也就是說白起永遠不可能成為秦昭王的真正心腹股肱。雖然說認事不認人是不錯的品質,但在一個人情社會,又處在權力架構極為複雜的國家高層,只認事理,不認其它,一味的老牛死頂,很難吃得開,稍有閃失,引起君王的不滿,再遭小人挑撥,很容易引來殺身之禍。

    但,這就是白起——縱然王命,也敢抗拒,只要他自己認定沒錯。

    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白起過分的愛惜自己的羽毛,堅決維護自己曠世名將從不錯戰的尊嚴,所以白起畢生所戰,未嘗一敗,但由此最終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最典型的當是長平大戰之後,白起三違王命,大敵當前,卻因秦昭王一次錯斷而執拗到底,據不率軍應敵,特別是後面六國反攻到函谷關,秦昭王再請白起,再遭拒絕。白起的意思也很明確,與六國聯軍大戰,白起死,不足惜也!然則,如果要老夫親手葬送秦國最後一支大軍,不敢奉命。

    此時的雄強君主秦昭王自然不能忍了,前兩次攻趙,你白起拒絕統兵也就罷了,畢竟是本王錯了。然則,如今六國合縱來攻,大秦國難當頭,你白起祖祖輩輩老秦人,一世為將,讓你在艱危之時出戰就這麼難麼?自己的名將羽毛就這麼重要麼?本王的面子是真的一點都不給麼?於是殺伐決斷之鋒銳的秦昭王,斷然下書,先是罷黜白起一切職爵,貶為軍卒,最後又處死了秦國長城一般的天下戰神。

  • 11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白起之死是個歷史疑案,為什麼這麼說,史記中記載,白起因為“諸侯救日至”,所以拒絕領兵攻打邯鄲,這句話有很大漏洞,當時各國沒有答應援救趙國,哪裡來的各國援兵呢?這樣明顯的推脫,秦王當場就會斬了白起。可見白起之死有很大疑點!

    司馬遷的先祖司馬靳,是白起的副將,好兄弟,和白起一起被賜死。如白起真的是因為拒不領兵被賜死,司馬靳幹嘛一起被賜死,說明兩人是同一個理由。司馬靳不會讓他帶兵打邯鄲,根本沒機會拒絕秦王,又是一個大漏洞!那麼白起被賜死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那就是白起和司馬靳共同參與的長平之戰,他們兩個對秦王撒了謊,一個導致秦軍邯鄲之戰失利的彌天大謊!簡單地說,按白起的說法,長平秦軍損失和趙軍相當,秦軍損半以上,所以趙軍45萬,秦軍50萬。這個數字,秦王可以接受,因為皮牢防線還有數萬趙軍,加上抵禦匈奴的趙軍,邯鄲幾乎沒有部隊了!邯鄲隨便虐了!其實,長平趙軍只損失20萬,包括了廉頗被消滅的近10萬人,趙括10萬換秦軍50萬,白起慘敗!另外被坑20幾萬是南韓馮亭的上黨軍民,他們因為廉頗不打秦國,還丟光了上黨,所以背叛趙軍,向司馬靳獻出故關,斷了趙括後路,最後還是被白起殺光,冒充趙軍,導致秦王判斷失誤。後來邯鄲秦軍損失慘重,久攻不下,秦王已經起疑心了。王孫子楚逃回秦國,帶來了趙軍真實數量的情報,秦王一怒之下,賜死白起和司馬靳!白起確實是咎由自取!

  • 12 # 電子鑄造

    白起,秦國郿縣(今寶雞眉縣常興白家村)人,在寶雞的釣魚臺旅遊景點有介紹。

    當時秦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秦國的政治軍事實力都很厲害。

    長平一戰,對趙國的軍事實力和心理上是極大的摧殘,趙國舉國震恐,趙孝成王估計當時準備撒丫子跑路了。白起欲乘勝追擊,一舉滅掉趙國。兵分兩路:

    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南韓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就此與范雎結下樑子。

    公元前266年,秦軍又一次圍攻邯鄲,白起稱病不出,因為滅趙國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秦昭王親自出馬也不能讓白起復出,估計秦昭王已經火的不要不要的。范雎這個時候瞅準機會再添言煽火,來一句什麼: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他對您滿腹牢騷,那張臭嘴到處抱怨。

    秦昭王也是忍的夠夠的,直接賜劍。一代戰神就此隕落,可嘆!

  • 13 # kuku15

    白起之死可以參照田豐之死。

    田豐剛直,荀彧評價他“剛而犯上”。他勸袁紹別出兵,袁紹不聽,結果官渡慘敗,回家後為了面子而殺了田豐。

    同樣,白起勸秦王退兵,說“秦軍傷亡過半”,秦王能不知道這話是白起勸他的藉口嗎?但是因為被趙國耍了,感覺面子上過不去,所以不顧白起請求毅然出兵邯鄲,最後兵敗。

    明眼人都知道白起不可能用兵自重。堂堂一國武安君,大小70餘戰,無一敗績,屢屢拯救秦國於危難,統兵三十多年裡都忠心為國,秦國軍民都清楚,秦昭王更清楚。邯鄲慘敗之後,或許引起氏族和軍方的不滿,乃至動搖到他的王權。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幫他背鍋,這個人選只有白起最合適。

    白起和田豐很像,也很剛直。他勸不動秦王時,乾脆說“我不去,你愛誰誰去”,這也帶有威脅的意味。秦王立刻會想“你作為臣子敢威脅我?”。邯鄲之戰起因就是秦昭王被耍了而憤怒出兵,隨後邯鄲戰敗,秦昭王自然更加憤怒,二怒皆加之於白起,所以註定了白起的結局,相信秦昭王在白起死後也一定懊悔。

  • 14 # 深邃5027

    戰國後期,秦將武安君白起在長平一戰,全殲趙軍四十萬,趙國國內一片恐慌。白起乘勝連下十七城,又直逼趙國國都邯鄲,趙國指日可破。

    趙國形勢異常危急,平原君的門客蘇代向趙王獻計,願意冒險赴秦,以救燃眉。趙王與群臣商議後,決定依計而行。

    蘇代帶著厚禮到咸陽拜見應侯範睢,對範睢說:

    “武安君這次長平一戰,威風凜凜,現在又直逼邯鄲,他可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頭號功臣。我可為您擔心啊!您現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您將來不得不位居其下了。這個人不好相處啊!”

    蘇代巧舌如簧,說得範睢沉默不語。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問蘇代有何對策。蘇代說:

    “趙國已很衰弱,不在話下,何不勸秦王暫時同意議和。這樣可以剝奪武安君的兵權,您的地位就穩如泰山了。”

    蘇代的話,前後有不同的意思。先是說範睢的處境。秦國之所以如今這個樣子,根本的是秦國的強大,而秦國如果沒有範睢這樣的足智多謀的人在治國安邦重大問題上發揮作用,秦國也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局面。但是,範睢雖然是秦國的頭號功臣,但白起這個人,是容不得你的,別看如今你在他之上,將來,您肯定要屈尊於他之下了。他這個人,是不好相處的。同時,在蘇代看來,如今的趙國,已經是隻死老虎了,秦國與趙國議和,根本的是剝奪武安君白起的兵權。如果解決了趙國的問題,那麼,您範睢,也就可以穩坐泰山了。

    範睢聽了蘇代的話,肯定是動了心,不然,他不會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勞苦日久,需要休整,不如暫時宣諭息兵,允許趙國割地求和。”

    聽了範睢的話,秦王似乎連想都沒想,就欣然同意了範睢的建議。結果,趙國獻出六城,兩國罷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師,心中不快,後來知道是應侯範睢的建議,也就無可奈何作罷。

    雖然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說法,也是有限制與前提的。像秦國本來已經打了勝仗,趙國並主動提出議和,在這樣的前提下,君主發出撤兵的命令,不管是什麼人的建議,都是沒有毛病的,如果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還要堅持“君命有所不受”,那就錯了,也是愚蠢的。似乎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白起只好服從君命了。

    兩年以後,秦王又發兵攻趙,因白起正在生病,便改派王陵率十萬大軍前往。這時趙國已用老將廉頗,設防甚嚴。秦軍久攻不下。秦王大怒,決定讓白起掛帥出征。白起說對秦王:

    “趙國統帥廉頗,精通戰略,不是當年的趙括可比;再說,兩國已經議和,現在進攻,會失信於諸侯。這次出兵,恐難取勝。”

    聽白起的話,可以看出白起很沉穩,又很實事求是。他沒有曾因自己戰勝過趙國,取得過殲滅趙國四十萬大軍的重大勝利而沾沾自喜,而是能夠正確對待自己過去戰功赫赫的真正原因,那並非因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而是因趙國軍隊的指揮者無能;同時,秦王這次仍舊讓自己出徵,以為仍舊可以取勝。而白起卻承認趙國有老將廉頗指揮軍隊,這次出兵,很難取勝。

    儘管白起這樣對秦王說了,秦王仍不死心,便又派範睢去勸說白起。可是,白起與範睢兩個人的積怨很深,白起聽說範睢來,便明白他的來意,連面都沒和他見,稱病推辭。

    秦王見白起不出山,就只好派王齕去攻打邯鄲,結果攻不下來。秦王只好又一次命令白起掛帥出征,白起仍舊稱病不出。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職,將他趕出咸陽。這時範睢又對秦王說:

    “白起心懷怨恨,如果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將來必是秦國的禍害。”

    範睢的話,明顯是在添油加醋、火上澆油。範睢惟恐事情小,也惟恐白起活著。

    秦王聽了範睢的話,連忙派人賜劍白起,令其自刎。一代名將,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與其說白起是死在秦王手裡,不如說是範睢要了白起的命!

    許多事實證明,小人讒言不但具有顛倒黑白、疾賢妒能的作用,也能要了對手的性命!

  • 15 # 匆匆過客6868

    白起一代名將晚節不保的確可惜!說到底還是死於政見分爭,本人認為範睢對白起之死還是有直接因素,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戰略意圖是挾長平之威一舉攻下邯鄲滅趙,此時趙國精銳己失人心已寒,如揮師攻邯鄲趙必滅,可在這關鍵時刻,范雎怕白起因滅國之功,在廟堂地位會高過自己,便勸秦昭襄王以師老兵疲之名,下令白起班師回朝,坐失滅趙良機,等到秦昭王再反應過來為時己晚,可秦昭王不甘心,便再次伐趙,果不其然慘敗而歸,這時秦王想強令白起領兵攻趙,白起陳訴此時再戰不能勝之原因,昭王心有怨氣便以不尊王令賜死白起,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可惜可嘆!

  • 16 # 網路回答

    長平之戰後,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4萬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想讓白起為主將攻打邯鄲,

    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在是不容易攻打,而且其他諸侯想要援救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對秦國的怨恨大多了,現在秦國雖然打敗在長平打敗趙軍,但軍隊傷亡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一定能大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於是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您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

    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訊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

    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一代戰神以悲情落幕,為何白起不肯奉命去攻打趙國,因為白起在長平詐降了幾十萬人,並把它們全部活埋了。如果他去攻打趙國一定會面臨著趙國拼死的反補,死傷會更嚴重。那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軍,因為趙國在失去長平之後便沒有險要的地點可以守。而趙國軍隊是騎兵比較強,如果把他們放走,就如二戰時德國把英國軍隊放走一樣。平白為自己添加了損失。所以那些人不能放,只能殺死。

    而且在戰事的失利,財政負擔加重的情況下,秦國的有生力量在不斷的下降。在著秦國的目標是統一六國,而白起的形象太過殘暴。會給以後的戰爭中帶來莫大的問題。而秦國目前的情況下是需要休養生息,來消化目前已經得來的戰果。再者其他諸侯國已經開始聯合,為了不損失戰果以及遠大的目標。

    白起都需要死,因為只有白起死了才能告訴其他諸侯國的民眾,你看白起已經死了,不會再發生坑殺的事件了。且還平息了其他諸侯國的怒火,可謂是一舉多得。比起功高震主或許這才是白起死的主要原因。

  • 17 # D三十年功名塵與土

    白起之死——恆古未變的人性弱點:虛榮!

    對於秦王而言,是君主給了白起機會,傾全國之力成就了白起的不世之功。

    對於白起而已,是憑本事贏得了機會,憑才華建立就曠世功勳……同等條件下,只有我白起每戰必勝?

    對於百姓而已,歷來崇拜英雄個人,哪管一將功成萬骨枯?!

    秦昭襄王並非昏君,至於白起因何事觸怒了秦王而被賜死,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從後來同樣立下不世之功的秦將王翦全身而退來看,白起的名望確實危害到了秦國國君的統治權威,不得不被殺……

    名望乃是人性中存在的虛榮,稍有不慎即可招來殺身之禍,可惜古往今來幾人能看透?!

  • 18 # 博學的賓果L

    公元前294年,秦國對陣魏韓聯軍,魏韓聯軍有24萬,而秦國的兵力不足一半。白起察覺到魏韓聯軍內部存在分歧,於是聲東擊西假意進攻韓軍,實際進攻 魏軍,最後把魏韓聯軍24萬人全部殺光。

    而真正讓後人記住他的還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趙軍大敗,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困,只能投降。白起卻做了個猶如魔 般的決定——將四十萬趙軍全部坑殺。從此趙國一蹶不振,慢慢走向衰亡。

    白起的死也是因為趙國,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決定休養生息,因此錯過攻 打趙國的最好時機,之後秦昭襄王不顧白起勸阻執意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白起抱病不去領軍結果秦軍大敗,秦王強行讓白起上任,白起推辭不就。於是秦王就把他趕出咸陽並且賜劍給他,讓他自殺。白起在拿起使者送的劍時,說道“我為秦國立下汗馬,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愣了一下,又道“這可能是我坑殺趙軍四十萬人的代價吧。”於是仰天長嘆,然後自刎而死。於是一代殺神就落得一個自殺的下場。

  • 19 # 晚點老歌

      白起——中國歷史上戰功最輝煌的將軍。也是“戰國四將”之一,並且位於四將之首(其餘三人是李牧、王翦、廉頗)。被世人封為“戰神”、“殺神”。也是敵人眼中的“人屠”。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優秀、霸氣的將軍為什麼會被賜死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能夠從白起的性格,和生平著手,仔細的研究分析。

      第一,白起的功勞太過強大。白起,身為將軍,為秦王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功高蓋主”,然而,“槍打出頭鳥”,早已有人盯上白起,迫不及待的想要白起去死。這個人便是範睢。範睢是秦國的相侯,身為文職為秦國出謀劃力。然而,就是這樣,範睢也害怕白起損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常年在秦王的身邊說著白起的壞話,迫使秦王與白起的誤會愈加深重。最後,因為,秦王在外征戰,想要白起去指揮,白起不想去。然後秦王爆發了,一氣之下賜死了白起。

      還有一點的原因,是白起本身的性格造成的。白起一生領軍打仗無數,身為“關西名將”,也因為“長平之戰”一戰成名。但是,白起畢竟是將軍統帥,是位有血有肉的漢子。雖然,長平之戰後,白起坑殺趙國四十多萬的降卒,但是也許並不是他的本意,據《史記》記載,白起曾經是有請求過秦王的。所以,白起自知作孽深重,便不再領軍攻打趙國。白起便是因為這樣被秦王賜死。

  • 20 # 飛天夜航船

    白起雖然是自殺,但是是自裁而死,或者說是君主賜死。

    跟普通意義上的“我今天不高興了我要跳樓”完全不同,而是秦國國君說,你死吧,沒辦法,管你願不願意死,就得死了。所以武安君自裁。

    至於白起和范雎的矛盾,不必多說了,秦昭王罷免以魏冉為首的外戚家族勢力後,重用范雎。長平之戰也是採納范雎的建議,反間計搞掉了廉頗才打贏的。秦昭王對范雎言聽計從也是到了一定的程度,讓范雎有點權傾天下的感覺。白起最初是魏冉提拔的,因為他軍功卓著沒有隨著魏冉黨而被拿下,相反還是參與長平之戰這樣的重大戰役。

    范雎受到趙國派遣的間諜蘇厲挑唆,害怕白起在長平之戰後急攻趙國,以後會位列三公,地位在自己之上,就勸說秦昭王暫時停止進攻。這完全是出於范雎的私利啊!這麼說白起有點可憐了。最後邯鄲之戰還是爆發,白起審時度勢認為不可能打贏,秦昭王卻不聽勸,執意進攻,果然打敗而歸。

    白起還老是說風涼話:《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

    范雎也是去請過武安君的,這是故作姿態還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姑且存兩說吧,個人認為范雎是在故作姿態。等到白起數次違抗君命,就是不上戰場,秦昭王和蓄意挑唆的范雎就要置其於死地了:《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加粗的字寫的很明白,應侯在白起死亡的過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不言自喻。當然,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白起臨死還是反思了一下自己死亡的原因:《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心不甘情不願的白起給自己的死亡找了一個理由。長平之戰,即使如N多鍵盤俠所說,神馬“白起選擇坑殺趙國士兵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不能放回趙國士兵,否則戰果全部損失”,亦或者“白起長平之戰坑殺趙卒是替秦昭王背鍋”,,等等白起的腦殘粉為白起洗白,縱然他理由再多,戰場殺降,還是一大批的降兵,也是罪過。《百家講壇 戰國七雄》(李山)在白起的心中,殺降卒對不對呢,看起來,按照良心說話,他也知道不對。但是這麼多年,一直眛著良心。到自己要死了,應了曾子那句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良心發現,但是這個良心發現何其晚也。《史記》在這一點上,貌似在說他覺悟,實際上在說他覺悟晚。讀《史記》,還有人幹過這事,飛將軍李廣。飛將軍李廣啊,殺過大概七八百人,降卒。結果李廣以良家子身份打仗,身經百戰,就是李廣難封。他曾經跟別人聊天的時候,良心發現過,說我現在,所以封不了侯,我知道,我殺過降卒,損了陰德。李廣的覺悟,可就要比這個白起要早多了。這段話說的跟實在,李山老師把李廣和白起進行了一番對比,李廣殺了幾百個 降卒尚且自知,坑殺幾十萬降卒的白起呢?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這句話自有其道理。最後說,題主可能問,白起為什麼不逃亡呢?這就是用現代人的思維考慮古人了。現代的思維是生命至上,但是在先秦戰國時代,白起這種土生土長的秦華人(雖然祖先可能是楚國的),腦子裡幾乎都是忠君思想,跟後世封建王朝的忠臣將相如出一轍。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當年英國會極力發展輕型垂直起降航母,這種輕型航母在未來還會不會有用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