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餘有剩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階梯爬上去一樣。他如果有機會治理國家,就能做到傳說的那樣,得到百姓的全力擁護,萬眾一心,共享太平。他生也光榮,死也可哀,怎麼談得上趕上他呢?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其他人的賢良,像丘陵一樣,還可以超越;孔子卻像日月,別人沒法超過。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我老師家的圍牆有數丈高,找不到大門進去,當然就看不到其宗廟的壯美和房舍的富麗。而能夠找到大門進去的人,又實在是太少了。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文王和武王之道,並沒有失落地下,而是一直在人間傳播。賢者認準了文武之道大的方面,而不賢者只看到了其中的一些小道。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le4)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其實,他老人家是該說的時候說,人們就不討厭他的話;該高興的時候就笑,人們不討厭他的笑;先盡義務而後索取,人們也不討厭他的取。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搏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老師的學問越仰望越覺得高聳,越仰望越覺得深厚。看著就在前面,忽然卻在後面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唯恐言行有失,嚴己而寬人,正己而尊人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閒居在家的時候,儀態是舒展、從容的,神色是溫婉和悅的。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貢說:“老師的文章,我們都是可以耳聞目睹的;而文章中內在的精神實質(比如說人性與天道),我們卻不可能直接聽到或看到了。”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貢回答說:“孔子是靠溫(平易溫和)、良(為人善良)、恭(謙虛恭敬)、儉(生活儉樸)、讓(處世禮讓)的美德,獲得當政者的尊重,讓他有機會了解其政事,並發表自己的見解。

  • 2 # 92麗哥

    以前天地君親師,師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加上孔子本來就提倡周禮,特別注重禮儀禮節。古人注重為親者隱,肯定不會直接坦白點明自己老師有哪裡不好。所以古代人對老師的評價都是正面為主,如果說了負面的,你讓其他讀書人怎麼看你?所以孔子弟子對老師孔子的評價都是比較高的。例如以下弟子所言

    1.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2.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 3 # 手機使用者64148718763

    朱熹講,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就是說,蒼天不降生孔丘,從古至今一萬年,人類都如同在暗夜中看不到光明。

    這句話也不是朱熹胡亂吹捧孔子,而是有所指的。所指就是孔子對周易的解讀,撰著《十翼》,逐章解釋卦象。使後代儒生對深入研讀這部深邃古奧的經書,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就是說,孔子用易傳闡釋周易,具有劃時代意義。

    這麼誇孔子,這也未嘗不可。只是孔子開篇第一句話就解釋錯了,天尊地卑。這個定位與易道天大地大人亦大,世界眾生平等,不分高低貴賤的思想相反,是對易經的背叛。這才使儒學匯入歧途,成了貴族文化麻痺人民的毒藥。

  • 4 # 魯中居士

    兩千多年來怎麼評重要嗎?有什麼作用?如此關注這個層面的問題不覺得眼光狹促嗎?″風物長宜放眼量"。孔子被後人奉為聖人,自有其獨到之處!而不是靠弟子怎麼評價才達到聖人高度的。孔子的思想高度遠遠比他的弟子評價重要!

  • 5 # 頁線442

    子游任一小縣宰,孔子往遊,聽到城內有歌舞之聲,便曬笑子游,“治小域何必用禮樂”。子游反駁道:“師常教子弟以禮樂,今又以城小不配禮樂教子民,豈非出爾反爾?"

    孔子問子貢:“汝與回誰優?”子貢曰:“師數賢回而卑生,賢愚已定,何必難堪與吾,師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今師知而裝不知,豈非不知也?”

  • 6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感謝提出問題的朋友,我個人看來說真的孔子對我的影響挺大的

    從初中的時候學習歷史就知道了孔子、那時候只是簡單的接觸瞭解孔子,從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等等

    從歷史中學習到了很多很多 我現在雖然不是學生、但是一樣很喜歡歷史,我感覺我們都應該多瞭解歷史而不是去追星,要有精神追求。

    我還看過孔子的電視劇去了解聖人,對我影響真的太大了。

    “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等等 算我佩服的人吧

    下面我抄別人的,有些事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孔子被奉為「至聖先師」,在後代許多介紹中為人處事非常呆板且無趣,,現在學生只要一聽到孔子就覺得很無聊,考試也只不過是考個歷史人物的思想罷了。 

    但是《論語》一書中記載的孔子是非常幽默溫馨的,他是一本實際保留孔子言行以及門下弟子的紀錄冊,他與學生間不僅有「傳道,授業,解惑」,不時還有風趣、溫馨或輕鬆的畫面洋溢其中,學生都是從內心真正去尊重老師的,要是學生對老師不滿也可以提出抗議,這些事都令學生感到有趣和新鮮。 

     孔子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孔子的為人究竟怎樣? 

     他是一個可以讓世人尊敬,讓後代景仰的一位老師。  

    孔子有大半的人生中都在從事傳道、授業、解惑以及有教無類的教育工作中。相傳弟子有三千人,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突出的有顏淵、仲弓等人;在語言方面突出的有子貢;而辦理政事能力強的則有子路;熟悉古文獻的有子游、子夏。  

    孔子的門徒雖然眾多,但是真正被他思想影響的人並不多,其中一位就是—顏回。《孔子》一書曾說到,夫子一見顏回就說:「顏回阿顏回,吾當你已與死人為伍了。不料得以重逢,幸哉。」顏回聽了,稟以:「夫子尚在世間,弟子豈敢輕生 」師徒二人像父子般在作美如幻境的應對。

      中國歷史人物揚名最久最廣之人就是孔子,至今還沒有人可以跟他一樣的,而孔子之思想影響深遠,尤其學術思想甚重,例如孔子晚年曾當著眾多門生講過「吾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此句話由來是因為孔子於五十歲那年,清楚的知道從自己身邊逐步去改善此一滔滔亂世,,乃是上天賦予的差遣,並重新賦予自己這個使命,孔子必定認為自己既然幸而為人,在此人世所可為者只有這種事功。  

    就像之前講的,有人認為孔子的思想是值得去學習的,但也有人認為他為人處事缺點很多甚至還有殺過人,所以接下來就說說他需要改進的地方。  

    孔子只講求仁義道德而忽略了實事求是的民生科技,造成中國不注重科學,不知道怎麼用科學來改善生活,,只解決了精神層次的需求而無法解決物質上的需要。 

     孔子在世時並不是很被重用,從他去世之後他的治國理念一直難以實現,孔子的儒家思想真的有被髮揚的機會嗎?而漢武帝所尊的儒術真的是孔子的儒術嗎?在漢武帝后歷代雖然都皆稱以儒術為主,但是那些真的都是孔子的想法嗎? 

     流傳下來的文字以及思想是死的,後代怎麼解釋和運用卻是活的,所以我們只需要把好的事情繼續留傳給後代,而不好的思想觀念止於現在就夠了。 

     孔子的為人處世就是這樣,任憑後人評說,我們只需記得,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夠想孔子那樣,其話語、其行為、其為人、其為事,成為幾千年來人們衡量自身的幾乎唯一的標杆,這就夠了,孔子的為人,還需要質疑嗎?還需要無謂的臧否嗎?

  • 7 # 王松林

    孔子辦學,弟子三千,學霸七十二,弟子對孔子的評價,概括起來就二個字:聖人。

    當年,憑孔子的水平,到中央謀取一官半職,按現在的說法當個公務員,綽綽有餘。然而,孔子不屑一顧,下海私人為學,辦的風聲水起,教與學相結合,理論聯絡實際,帶弟子同遊列國,深受第子們的喜歡和愛戴。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孔子說:“道德不進行修養,學問不進行講習,聽到符合道義的事情不能去做,自己不善的行為不能去改正,是我心中的憂慮啊!”現在,很多人天天憂心的是,自己什麼時候才有豪宅、名車和嬌妻,孔子當年憂心的是道德和學問。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孔子創辦私學的目的是為了修德講學,教化民風,導人成才。

    在孔子之前,學校是由官府辦的,國家開辦官學,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入學學習。這些貴族學習的也主要是治國理政之道,因為他們將來是要繼承父親的官位,享受榮華富貴。

    孔子開創了私學的傳統,孔子辦的私學是中國最早的民辦教育機構之一。

    孔子辦學的目的是服務於社會,引導學生做仁人君子,使民風更為醇厚,同時給各國政府提供治理國家的諮詢。這也是孔子走到哪個國家,儘管沒有受到重用,但都受到很高禮遇的重要原因。孔門私學重要的貢獻是使平民有了進入貴族統治階層的機會,打破了當時社會出身定終生的宿命,開啟了人才向上流通的通道。人們可以在孔門看見向上走的希望,接受到道德的洗禮,實現人生的價值。這是孔子興盛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真諦。

    孔子勇敢地突破了官辦的教育體制,“下海”辦學,使得中國教育出現了多元化的格局,而且培養學生也實現多樣化。在這一點上,對於今天中國教育的發展也是有意義的。

    孔子自覺遵守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他雖然說自己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但事實上,他做了很多學問,為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孔子弟子推祟孔子的學問。他的第一大貢獻是述《論語》。儘管《論語》是學生記錄孔子和學生對話的內容,裡面也有很多孔門弟子的言語,但大多是孔子的言行,體現的基本都是他的思想。《論語》也是後人研究夫子及其弟子思想最重要的一本著作,《論語》更被視為華人的《聖經》。南韓、日本非常重視《論語》的學習和研究,甚至歐美國家也很重視。可以說,《論語》的知音已遍佈全球。

    孔子的第子讚美孔子的《詩》《書》。《詩經》在孔子時代有3000多首,但有一些是重複的,有一些是殘缺的,有一些是低俗的。孔子刪定《詩經》,留下的都是可以用於禮樂教化的經典名篇。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史記·孔子世家》)《詩經》對於陶冶我們的道德情操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讀《詩經》能使我們時刻體會到其中的人文關懷。“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就像有一陣柔和的風輕拂你的髮梢,有一股清泉滋潤你的心田,一種敦厚的土地令你培植生命根基。溫柔敦厚就是一種淳樸真誠的品質,具有這種品質的人越多,整個社會風氣就越好。

    《書》是指《尚書》,那麼《尚書》又是一本什麼書呢?它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檔案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儲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是由孔老夫子編寫的,但有些篇是後來他的徒子徒孫補充進去的。夫子編成《尚書》後,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

    還有他的《易傳》、寫《春秋》。孔子晚年對《周易》很感興趣,尤其是50歲以後。孔子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大概也和他50歲開始研究《周易》有關。《史記·孔子世家》裡講: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的時候,喜歡讀《周易》,寫了《彖》上下、《繫辭》上下、《象》上下,還有《說卦》《文言》《序卦》《雜卦》。他時常閱讀鑽研《周易》,居然把竹簡的牛皮繩都翻斷三次,“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並說:“給我幾年時間,我就會精通《周易》了。”相傳為孔老夫子所作的《易傳》(又稱《十翼》,因為它分十個部分的內容),對《周易》做了精深的義理闡釋,是《周易》廣為傳播的翅膀。沒有《十翼》的《周易》就如同沒有翅膀的鳥,是飛不高的,也是活不久的。易經在歷史上受到華人廣泛而高度的重視,和《易傳》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春秋》是古代中國的儒家典籍,被列為“五經”之一。是魯國的編年史,由孔子修訂,後來由司馬遷續寫。書中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孔老夫子所著《春秋》雖然非常簡練,卻是信史,也就是有根據的,不是瞎編亂造的。孔子“不打誑語”,沒有加入自己的觀點,或者道聽途說的內容,更沒有自己隨便想象的內容,孔老夫子這種實事求是的著史態度和方法是歷代史官的樣子。孔子真不容易,很高產,他整個後半生帶著學生東奔西走,周遊列國,居然做了這麼多學問。而且這些學問大大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華人。他做的學問很多,他所做的學問都是關於人的學問,體現出孔子深厚的人文關懷。還有孔夫子那實事求是的做學問態度和直面現實的問題意識,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焉。”(《論語·述而》)

    孔子是歷史上最早最負盛名的學府,那進入孔門難不難呢?不難。孔夫子說了,只要你帶一捆(十條)乾肉來,我沒有不教誨的。十條幹肉是什麼概念?是很貴的學費,還是象徵性的學費呢?其實,十條幹肉是見面禮,並不是厚禮。因為孔子辦學的目的是為了讓所有願意求學的人都有機會學習,尤其是平民人家。但這個見面禮也不能沒有,這個見面禮表示來求學的學生是願意接受教誨的。而且,孔夫子也是人,也需要一點兒學費來維持生計。

    孔門裡的學生都是一些什麼人呢?可以說,孔門就是個江湖,什麼型別的學生都有,可謂三教九流匯孔門。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認為,可以用三項指標來對社會進行分層,這三項指標分別是財富、權力和聲望。在這裡,我們也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看一看孔門學生的成分。

    從財富上看,有富人、有窮人。富人的典型代表是子貢。子貢是成功的商人,富可敵國。孔子周遊列國,子貢資助很多。窮人的典型代表是顏回和原憲,顏回常年居住在陋巷(貧民區),吃不飽、穿不暖。原憲後來隱居在窮鄉僻壤,富有的子貢還專門去看望過他(後文有具體講述),也算是扶貧吧。

    從權力上看,有貴族、有平民。貴族的典型代表是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平民的典型代表是曾皙、顏路。孟懿子和南宮敬叔是孟僖子的兩個兒子,孟僖子在去世時留下遺言:孔子乃貴族之後,德行好,水平高,倆兒子要跟著孔子學習。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的私學辦得很好,聲望不比官學差。孟氏是魯國三桓之一,三桓是指魯國當時的季氏、孟氏和叔孫氏。三桓是魯國除了國君以外,最有權勢的三個家族,是很重要的國家領導家族。這說明,孔子的私學已經獲得執政高層的認可。顏路是顏回的父親,曾皙是曾參的父親。曾皙是自己在孔子這裡上課,感覺很好,就把自己的兒子也帶來了。不曾想,父子當同學,兒子比他學得還好。這兩對爺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孔門裡大多數都是這樣的平民。

    孔子弟子大多來自魯國,因為孔子是魯華人,在魯國教育學生的時間也最長。但孔子後來周遊列國,每到一處,有很多當地人慕名求學於孔子,成為孔門弟子。根據《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所說,子貢、子夏、公孫寵、琴牢是衛華人;子張、公良儒、巫馬期、陳亢是陳華人;原憲、司馬黎耕是宋華人;公析哀是齊華人;漆雕開是蔡華人。孔門簡直就是一個雜牌學校。

    孔子是個江湖,因為孔子奉行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讓有志於學的天下英才來學習、來成長。

    孔子的學生構成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是打破了貧富貴賤的界限,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打破了年齡的界限。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社會進步。弟子對孔子的評價多去了,三天三夜說不完,結果起來就是一句話:聖人。

  • 8 # 寂語堂齋

    《論語》裡共有四位孔子的弟子對孔子做了評價

    1,曾子的評價

    《論語.里仁篇》原文:

    4. 15 ……。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是曾子對師父孔子的學說做出的評價。

    2,冉求的評價

    《論語.雍也篇》,原文:

    6. 12 冉求日: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這是說孔子的學問太深,冉求不敢亂說。

    3,顏回的評價

    《論語.子罕篇》,原文:

    9. 11 顏淵喟然嘆日: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而,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孔子周遊十四國失敗後,在回魯國的途中情緒十分低落,曾發出風鳥不至,河不出圖,我這一輩子就完了的感嘆。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顏回對孔子做出了評價。

    我總覺得顏回的評價有點玄外之音,仰之彌高還可以理解,鑽之彌堅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孔子太硬了,顏回鑽不進去,這就說明孔子對顏回是有防備之心的。緊接著就是忽前忽後,是否可以理解成,孔子有意躲著顏回啊?

    欲罷不能,顏回用了這麼一句話,這是否說明顏回有離開孔子的意思?或者說曾經有過這種心裡。即然孔子善於誘導你,教你博文,用禮來約束你,你應該感激才對,怎麼還能欲罷不能呢?

    最關鍵的就是最後兩句,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雖然想跟隨孔子,末即末尾,最後面的意思,我在最後面有什麼理由去跟隨你呢?玄外之意是咱倆差距太大了,你高高卓而立在那裡,我在最末尾、最低處怎麼跟隨你呢?表面上看是歌頌孔子高大,貶低自己渺小,而實質是顏回有異志了。

    這就象孔子對顏回一樣,雖然數次讚揚顏回的才能,可確說回也非助我者也,兩個人採用的可能是同一種方法吧!但是最終還是孔子勝了,因為顏回死了,孔子活了。

    4,子貢的評價

    子貢的評價比較多,共有六處。為什麼《論語》裡能夠記載這麼多子貢對孔子的評價呢?我想應該是由子貢的地位原因吧!子貢可以說是孔門中最為得意的弟子,他當過魯國和衛國兩個國家的宰相,又善經商而成鉅富,這是富貴雙全又懂孔子之道,這樣的人就是放在現在也是完美的人生。就象孔子說的,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也不受命,而貨殖顏,臆之屢中。顏回窮的叮噹響,而子貢又當官是又發財,這大概就是孔子討厭顏回的真正原因吧!孔子教弟子們就是讓他們去當官的,稱之為學以致用,顏回才能再高沒啥用處,孔子能不討厭他嗎?

    (1)《論語.學而篇》,原文:

    1. 10 ……。子貢日: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子貢評價孔子的溫良恭儉讓。

    (2)《論語.公冶長篇》,原文:

    5. 13 子貢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這是評價孔子的道行。

    (3)《論語.子罕篇》,原文:

    9. 6 太宰問於子貢日: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日: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這是子貢評價孔子是上天降下來的聖人。

    (4)《論語.子張篇》,原文:

    19. 23 ……。子貢日: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

    這是子貢用宮牆做比喻。

    (5)《論語.子張篇》,原文:

    19. 24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日: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這是子貢用日月比孔子。

    (5)《論語.子張篇》,原文:

    19. 25 ……。子貢日:……。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生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這是子貢用天來比喻孔子,看其生也榮,其死也哀這一句,可以推斷這是孔子死後,子貢對孔子的評價。

  • 9 # 老跨鬥

    最近悟出一個道理,所有的老百姓其實不用學儒學孔學什麼論語。所有的領導幹部才真應該學,他們學好了,這個社會就好了!

  • 10 # 一庭柳絮

    孔子的學生對孔子的評價都很高。尤其子貢認為自己的老師猶如日月,可見評價之高。來看看子貢和顏淵是怎麼說的。

    【原文】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論語·子罕篇第六章》

    譯文: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位聖人吧?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

    【原文】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論語·子罕篇第十一章》

    譯文:

    顏淵感嘆地說:“(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原文】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論語·子張篇第二十三章》

    譯文:

    叔孫武叔在朝上和許多大夫說:“子貢實比仲尼更賢呀。”子服景伯把此語告訴子貢。子貢說:“譬如人家的圍牆吧!我的牆只高及肩,人在牆外,便可窺見裡面家屋之好。我們夫子牆高几仞,若不得從大門進去,便看不到裡面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能尋得我們夫子的大門的該是太少了!那位先生這樣說,也無怪呀。”

    【原文】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論語·子張篇第二十四章》

    譯文:

    叔孫武叔謗毀仲尼。子貢說:“這樣做是沒用的。仲尼是不可謗毀的。他人之賢,好像丘陵般,別人還可跨越到他上面去。仲尼猶如日月,無法再能跨越到他上面的了。一個人縱使要向日月自告決絕,對日月有何傷害呀?只顯露他自己的不知高低,不知輕重而已。”

    【原文】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論語·子張篇第二十五章》

    譯文: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恭了,仲尼怎麼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說:“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他的智識,一句話也可以表現他的不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百姓立於禮,百姓就會立於禮,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力。(夫子)活著是十分榮耀的,(夫子)死了是極其可惜的。我怎麼能趕得上他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好攝影,有哪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