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都是知識點
-
2 # 杜小影
前幾天我聽了《冬吳同學會》的一期“正在消失的閱讀”,談到長時間不讀書,偶爾讀讀書,赫然發現自己的頭腦已經被電子時代的閱讀的方式乃至影視收聽方式取代,以至心智模式開始退化,好像不能享受閱讀長篇的複雜人物關係和複雜邏輯推理的書,這其實是某種程度將能力還給歷史。
這類現象如以前玩多了俄羅斯方塊,回到閱讀的時候,感覺字是往下掉的,或在香港生活時間久了,讀報紙也恍惚感覺是在用粵語閱讀。
很久不讀書的人,如一個老年痴呆症的人,換回曾經擁有過的記憶,如一個孩子開始讀長篇時候的困難。
吳伯凡分析原因,“長期接觸一種東西,從內容會變成模式,這個說起來包含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很重要的原理。就是當你資料足夠多,頭腦中就沒有棋局了,有的是一些格式,一些規則,然後你就可以下棋,任何一個接受內容的過程,實際是被暗中進行模式訓練和識別的過程,這樣你的頭腦就被改造。”
現在聽書軟體太多,很多人聽西遊記之類名著,聽到是被這位朗讀者演繹過的內容,還有很多人直接看短片,所以儘管同樣IP的內容,透過媒介其實重新在塑造我們思維的聯想模式。
於是,現在人還讀紙質書籍嗎,讀紙質書籍還有什麼意義呢?
手機閱讀模式有什麼特點呢?
手機閱讀是將你閱讀時的注意力降到接近於“零”的狀態,段落開始旋轉,句子開始折斷,思緒逐漸飄遠,這成了閱讀的常態,我把我的視線重新拖回書頁,我已經忘記了如何閱讀?
以上就是“獲得性閱讀功能喪失綜合症”,但這不是天生的。
閱讀紙質書有個特點,完全佔據注意力,看書的時候不能幹別的。
新一代人類耳聽六路、眼光八方。多工的場景,一段時間只幹一件事情,對他來說是一種很恐懼的事情。
互聯已經產生了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強烈的癮頭,如果不互聯,突然感覺一個東西被切斷。閱讀乃至閱讀帶來的思維模式以及閱讀帶來的副產品也許曾經就沒有過,將來不一定有。
而閱讀紙質書,培養認知模式,也是享受培養注意力和耐力的一種生活方式。
希望大家記得怎麼去閱讀,不要讓紙質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技能,那將是一種最大的遺憾。
-
3 # 天若有情共沉醉
朋友說甚至連說明書都看,還真的是。以前在問答裡,我曾經回答過,說不止一次,上衛生間沒拿手機,把洗髮膏沐浴露拿來,把上面的文字說明翻看了一遍。
實際上除了與專業相關的,歷史,文學,哲學,經濟,軍事,體育,旅遊,時事動態,情感浪花,民俗趣聞,古詩詞,人物傳記……都是我的閱讀範圍。
書讀多了,自然就會體會到讀書的妙處。讀書必須要耐得住寂寞。但我覺得,愛讀書的人,其實是最耐不住寂寞的,因為他時時想著書中的人物事件,那可是一個五光十色喧囂熱鬧的世界。
好了,就此擱筆,我要讀書去了。
-
4 # 星ღ
在學校時不喜歡看,反而到了社會上慢慢的喜歡上了閱讀,每天基本都會閱讀一個小時,習慣了,看書可以拓展一個人的知識面,豐富語言組織的內容,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修身養性,提高一個人的悟性!現在社會拼的是學習力,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一天不用功跟不上毛澤東!
-
5 # 春曉Lady
以前讀書的時候有大把的時間看書,可是那時候就是提不起看書的興趣,都是逼自己在看,看得也挺折磨的。
現在不知道怎麼了,特別愛看了,覺得有好多好多書都想去看看,經常被書裡的內容直擊靈魂。看書也是一種逃避塵世痛苦繁瑣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主要現在有好多想表達的東西,但表達不出來,多看書才能讓自己更確切,深刻地表達,只可惜現在看書時間很有限。
-
6 # 總叨叨
1、正統書籍大都篇幅長,章節多,啃起來賊拉拉的費勁,忙活半天還是頭昏腦脹,收穫甚微。
2、流落民間的各種野史小冊,看起來倒是舔嘴吧舌,可是名不正言不順,搞得灰溜溜,也就丟旁邊啦去了!
3、現代人都忙著看影片,看直播,誰還有那個耐心法看書呀!字寫得再好也是死的,人演得再差也是活的呀!有活的誰選死的看?
-
7 # 紅哥胡連八扯
是的,已經養成了看書的習慣,我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看書一個小時,再去上班。
對於看書,我也很多體會。至於那些讀史可以明智之類的話,咱就不是說了,咱就具體說說,我的收穫。
1透過李中瑩老師的《重塑心靈》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共贏”只是很低階的階段,並且仍然會陷入兩難的選擇境地,而“三贏”才是我們要追求的完美境界;並且成功學只是“NLP”的一個分支;
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一門學問,可以讓你的人生,讓你的思考方向,讓你的處事更加靈活,因為NLP追求的就是“效果”,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這更加務實。
2透過《成為作家》一書,我明白了,原來作家也是可以培養的,也是可以訓練的,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有與生俱來的表達慾望,一個人能否進行文學創作,首先不是技巧上的問題,而是認識上的問題。認識到了,每個人都能創作,是進行創作的第一步。那些所謂的“天才”,正是那些能夠比普通人釋放更多的天賦,並在他們的生命及藝術創作中加以運用的人。
-
8 # 蝸牛與黃鸝鳥929
沒有誰天生就喜歡看書,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大家喜歡看書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因為興趣愛好,二是有所求有所得,我兩個都有,具體來說,看書給我帶來的收穫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閱讀讓我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這是讀書給我們帶來的最直觀最大的收穫。比如我讀了沈從文的《邊城》,才知道原來在湖南還有一個美麗的鳳凰古鎮。讀了錢鍾書的《圍城》,才發現人生就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讀了汪曾祺的《人間草木》,才醒悟原來生活還可以過得這麼有滋有味,吃喝都是有講究的。讀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才知道拉丁美洲還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的生活是如此荒誕又孤獨。讀了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才更加了解戰爭中的阿富汗,以及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流離失所和痛苦。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經典名著和好書,透過閱讀它們,我們可以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些到不了的遠方,看不見的美景,品嚐不到的美食,都一一呈現在我們的腦海中。套用一句雞湯文:閱讀就像是一雙翅膀,讓我們飛得更遠更高。
二、閱讀讓我學習知識和技能剛工作那會,我用word做張表格都不會,工作能力太差經常挨批。後來我就去買了一本office辦公教材,跟著書上踏踏實實練習了一個月後,做出來的PPT基本上領導都滿意。
因為對瑜伽感興趣,我還專門去看了這方面的書,比如《瑜伽經》、《薄伽梵歌》等,透過閱讀這些書,讓我對瑜伽瞭解更深入更全面,知道瑜伽起源於印度,原來是王公貴族裡的男性才有資格練習的,後來才慢慢平民化的。還有練習瑜伽時呼吸非常重要,而瑜伽中的冥想就是主要調整練習呼吸的,並學會如何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烏佳依呼吸以及呼吸唱誦等方法。
除此之外,透過閱讀非虛構類書籍,特別是實用型圖書,比如提高溝通能力、寫作能力、商務辦公能力等方面的書籍,用心看過後都能學到很多工作和生活中可以用得上的實用技能。
三、閱讀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有個很有名的心理實驗,桌上有半杯水,悲觀的人看見後想的是:真糟糕,只剩半杯水了。而樂觀的人看見後的想法是:真是太幸運了,還有半杯水。以前的我就是按照那個悲觀者的思維方式來想問題和看待世界的,後來看了很多書,慢慢由消極負面的思維方式轉變為積極正面的思維方式,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舊書名叫《心理定向與成功》)這本書。作者為我們分析對比了兩種思維方式,即固定性思維和成長型思維,過不好這一生的人通常都是固定性思維方式,而成功者幾乎都具備成長型思維方式。
不要小看我們的思維方式,因為思維方式會影響我們的認知,認知會影響行為和情緒後果,而日常的行為和情緒就構成和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四、閱讀讓我的收入提高在如今全民閱讀、知識變現的時代,你的閱讀能力和讀過的那些書是能夠給你帶來收益的。
很久以前我機緣巧合的認識了“一直特立獨行的貓”的星姐,透過她我又認識了“鼴鼠的土豆”,去年八月份土豆老師開寫作課,我有幸趕上並參加了,後來跟著土豆老師練習寫書評、說書稿、拆書稿,寫好了發給老師,她再幫我們推薦投稿。在經過六個多月的學習後,三月份的時候終於簽約了,雖然稿費沒有那些6000、1萬沒篇的高,但支付每個月的生活房租水電費是足夠了。在這裡也非常感謝土豆老師,她真的是一位極負責任的好老師。
閱讀除了給我帶來以上這些收穫外,在精神上也給予過我很大的幫助:
閱讀幫我排解孤獨寂寞孤獨寂寞時,人會發慌空虛,為了排解這種感覺,有人去泡吧、唱歌、聚會、談戀愛,但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喧囂過後,更加感到空虛寂寞。
偶然的一次機會,我看到了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這本書,他在書裡說:“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與別人相處。”孤獨時“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裡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從此我不再害怕孤獨,甚至渴望孤獨,每當一個人時,我就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空間,可以安靜的,全身心的去與自己對話,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這就像是佛教的打坐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可以是每天睡覺前,或者是每週、每月,給自己一次獨處的機會,回憶反省這段時間自己的所作所為,保留好的方面,改掉不好的方面,再明確一遍自己是誰,想要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對自我認知就會更清晰一點,這讓我越來越有信心,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除此之外,一個人獨處時,正是閱讀的好時機,想想看,安靜的午後,一杯茶,一本書,便是歲月靜好,內心都是滿足豐盈,哪裡還會感到孤獨寂寞呢!
閱讀替我趕走抑鬱,化悲傷為動力外婆去世的時候,我非常痛苦,我想不明白,她這麼善良這麼好的一個人怎麼這麼早就走了,恨自己不夠努力,沒有能力把她接到身邊來好好照顧。這樣的想法和情緒壓抑著我,慢慢的我變得越來越抑鬱。
幸好這個時候還有閱讀陪伴著我,特別是在看了謝麗爾.桑格伯格的《向前一步》後,我漸漸走出了悲傷自責的抑鬱情緒,挑戰心態,換一種角度和想法來看待所發生的事,客觀的面對它,分析它:生老病死是我們不能控制的,是人生的常態,自己能力不足,那就應該更加努力,提升自我。然後就是行動,化悲傷為動力,朝著目標更加努力的工作,外婆在天上看到我變得越來越好,也會感到欣慰的。
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閱讀都讓我收穫頗豐,它讓我提高了自我認知、自我管理、溝通、寫作等等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又讓我的生活收益,越來越好。
在電影《羅馬假日》裡,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說的是:“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在另外一部電影《卡薩布蘭卡》裡,也有這麼一句話:“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可見讀書的重要性。
白巖松在《白說》中談閱讀對他的影響,說:“我們讀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真正使閱讀成為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的,是你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閱讀和記住的書,都是因為其中蘊藏著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我非常認同和喜歡這句話,在此也把這句話送給大家,希望你也愛上閱讀,享受閱讀,在書中找到自己,塑造自己,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
9 # 深度讀書了嗎
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是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羅曼·羅蘭
內在1、看書增長見識
看《微觀經濟學》讓人知道了經濟學十大原理:人們如何衡量取捨、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政府有時可以改善結果、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原理。
看《千年金融史》圍繞金融在人類演變中的作用,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引人入勝的畫卷
2、看書明事理
看《曾國藩家書》感覺如家中兄長,勸勉自己一般,讀之非常親切。其從湖南的一介書生,中科舉,入翰林,官拜兩廣總督。雖處浮生亂世,仍克己修心。對長輩恭敬有禮,對弟弟們團結護持,對晚輩要求甚嚴。注重親情,對每一封家書都希望寫詳盡;注重持恆,勤奮,清廉,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感覺是心胸寬廣的能者,卻帶了一份與身俱來的謙卑
看《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讓人知道孤獨從未離開過你
3、書中有一片世界
書中有一片世界,書是世間的一片“桃花源林“。在這裡面什麼樣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什麼樣的事情都能從書中找到。人能從書中找到共鳴,從書中發現自己在這個世界並不孤單。
外在1、看書提供談資
看一本書可以提高我們在和別人聊天談話的資本,當聊到一定的話題,我們可以說出自己的看法,而不僅僅只是在旁邊微笑點頭。讓人在形容天上景色美的時候不僅僅只是”哇靠,好美“,而是”秋水共長天一色 落霞與孤鶩齊飛“。
2、看書提高能力
看書提升一個人的能力,看什麼樣的書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3、看書提高氣質
看書能夠提高一個人的內涵,也能提高一個人的氣質。
我喜歡看書,我是深度讀書,一週和一個陌生人聊天,一週讀一本書!
-
10 # 茶語清心61
喜歡談不上?而是本能的需要。餓了我要吃飯,渴了我要喝水……而內心的靈魂孤獨了,我拿什麼來溫暖你?唯有在書中尋找那個自己的影子。
現實中人們對那紅綠的薄紙片灼灼其光,而誰曾想內心的那個“它”需要的僅僅是Sunny雨露,花開日落的感知。
“天空什麼都沒有,為何卻給我安慰”,“天空沒有留下痕跡,可我已飛過”,低頭負重前行的我們,有多久沒有仰望天空了?昨天突然看見門口的那棵白臘樹皮在脫裂,腦子中蹦出一句話“每一年的顏新你都要經歷這炸裂的疼痛嗎?”我想是書付予我這樣的感知。
讀得越多,越深知自已的渺小,微如塵埃,海之滴水……也越來越能理解那生活中的那份辛酸與無奈,知足後滿足的那份快樂……
人生的影子在越來越長,我也想讓它越來越寬。
回覆列表
喜歡,因為書籍凝練了智慧的精華!
我們有很多方式去學習,可以聽課、看書、看新聞、看電影,也可以試著去身體力行,去練習,去探索,等等,但是最有效的途徑是看書。
首先一本好書往往凝結了作者智慧的精華部分,因為書籍的篇幅足夠長,不像新聞等碎片資訊那麼零散,可以完完整整的交代清楚一件事情,或者一個觀點。相對於講課,書籍好在可以反覆打磨,作者可以反覆修正他的措辭,表達方式。書籍相對於影視作品可以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不拘泥於眼前的影像。
另外對好的書籍的學習相當於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省去你走很多的彎路,前人的智慧可以流傳下來幫助後人更好的進步,你還可以跟作者隔空對話,就像一位知心老友,不會感覺到孤獨寂寞。
讀書可以 為你開啟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在這裡你能找到各種你想要的知識,與你喜歡的方向進行交流,讓你擺脫現實的各種困擾,獲得新的自由。
多讀書,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