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彧與沁
-
2 # 使用者65268104
教育孩子有分歧並不是可怕的事情,處理好了,能讓孩子感受到不同特點的父愛和母愛,看到人性的豐富性和彈性。
-
3 # 思雨媽咪
大家教育理念不一致,但目是一樣的,那就是為了孩子好,至少老人也是出於愛孩子,所以當不一致出現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這個事情搞到不愉快,和睦的家庭氣氛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安全感的傳遞,因為教育觀念不同搞到家庭成員關係緊張。教育觀念是需要整個家庭成員一致的,在和老人統一觀念之前先讓老公認同你的觀念,老公和自己爸媽溝通會暢快很多,老公畢竟是他們的兒子,而你則是嫁過來的媳婦。如果老公不參與或者不認同你的觀點,你一個人很難去做到跟公婆和順的溝通。如果夫妻之間溝通有問題,還要和公婆討論這那都是徒勞。
-
4 # 諾媽家有男寶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怎麼自己帶,省去矛盾。如果老人帶,提前分工明確,老人可以幫著料理生活,教育父母來,父母教育子女的時候,請老人迴避。能夠有這般共識,即便看到父母教育孩子,老人心裡不樂意,也不會過多插手!
-
5 # 明霏如月
直接對老人的教育方法或者教育觀念提意見,尤其當著孩子的面,是不太妥當的,可是家長之間有一致的教育態度很重要。因此,父母與爺爺奶奶可以揹著孩子好好探討一下家庭教育的學問。
透過交談,會發現老人的想法也是為了孩子好,只是在做法上不太合適,家人可以共同商量出一套可行的科學方法。晚輩像長輩提建議,一定要注意說話中聽,不但合情合理,還要注意說話方式,尊重老年人的心態。
交談只是在教育觀念上的磨合,遇到具體情況還有可能發生觀念與行為上的差異,要使觀念真正成為行動的指南,得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要直接對老人和孩子發火,而是積極得想辦法扭轉局面。同時,讓老人理解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假如正在吃晚餐的時候,孩子突然提出要吃外賣的炸雞腿,奶奶要去買,父母給孩子說,想吃什麼應該飯錢做好準備,現在必須吃桌面上的飯菜,明天可以買炸雞腿吃。孩子可能不願意吃飯了,一方面說明他可能不餓,家長可以等一會他餓了在讓他吃,另一方面說明他在賭氣,對此讓他少吃一頓飯來矯正這個不良習慣,第一次這麼做,老人可能不高興,但是做為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教育態度必須堅定,前後一致,對老人心疼和不理解的狀況,事後再耐心跟他們談談心。
-
6 # Abby媽媽
1、接受老人帶孩子的方式就是跟我們不一樣這個事實,並知道這對孩子來說是正常的,沒有問題的;2、孩子面對對待他不同方式的家人和親戚,其實就是面對一個真實的世界,從小就知道用不同的方式跟不同的人打交道;3、當老人帶孩子和我們帶孩子方式不同的時候,引導孩子看到老人行為背後對孩子的愛,這對孩子心智成長很重要;4、不要試圖改變老人,要試著去接納老人本來的樣子,接納後,才好溝通。可以試試同伴貝寶
-
7 # 逆流而上nles
孩子讓老人帶和父母帶,短期內可能看不出什麼差別。可一旦上了幼兒園,不管是在學習能力、創造力,還是在動手能力,交流等很多方面,這種差別立馬就顯現出來啦。咱們來對比一下:
1、生活自理能力
老人帶孩子,跟我們帶孩子的理念上有很大差別。對老人而言,他們的著眼點,更多的是關於孩子的最基礎的問題——吃飽穿暖。但就我們而言,希望孩子能夠在吃飽穿暖的同時,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以適應未來越來越大的競爭。
如果是老人帶孩子,很容易出現“包辦”的問題,這個不捨得讓孩子做,那個不捨得讓孩子動,穿衣服給孩子穿,吃飯直接喂。這就導致孩子上幼兒園以後,跟不上別人的節奏,什麼也不會做,很難適應裡面的生活。而父母帶孩子時,會自覺不自覺地讓孩子學會獨立和生活自理的能力,就算進幼兒園,也能很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2、生活交際能力
在城市打拼的上班族,因為在城裡住的原因,不像在家裡,老人可以經常找村裡的人聊天,在城裡誰也不認識,只能整天窩在家裡。孩子長期不出去跟別的小朋友玩,再加上老人話比較少,孩子的語言系統得不到刺激和發育,會導致孩子說話晚,容易產生交流障礙。
所以,很多由老人帶大的孩子,剛入幼兒園時,因為不能正確地跟老師表達意願,很難融入幼兒園的生活環境,不僅交不到朋友,而且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過的會比特別辛苦。而父母帶孩子的話,因為思維方式和觀念的不同,會可以注重和培養孩子很多方面的習慣。
3、身體素質能力
很多老人帶孩子,為了避免孩子受傷或者出現意外,喜歡把孩子約束在家裡,顯得特別小心翼翼。其實,越小心,反而越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問題。長期呆在家裡的孩子,不僅運動方面得不到有效刺激,而且長期不接觸外部環境,無論是身體素質,還是運動能力,都會出現問題。
而父母帶孩子時,會經常性地帶孩子出去玩耍,接觸新鮮事物,鍛鍊孩子在運動方面的能力,這也讓孩子在幼兒園裡會表現地更加活潑、開朗,招人喜愛。無論是性格塑造,還是心理方面,都是很有利的。
4、規則禮貌能力
老人帶孩子,因為比較嬌寵,孩子很少受到挫折,對規則、禮貌這些東西的概念會很模糊。很多時候,會出現不聽話、囂張跋扈,不遵守規矩,沒有禮貌等情況。這一方面是隔代的教育理念差別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隔代教育意識的差異化造成的。
孩子跟著父母的話,父母會在帶孩子的同時,灌輸很多新的,適應社會的理念,比如遵守交通規則,遵守紀律,待人接物要有禮貌等等。讓孩子提前懂得適應社會的規則,不至於進幼兒園之後,還什麼都不知道,以自我為中心,動不動就找事。
當然,任何事不能一概而論,各有所長,各有利弊,需要我們自行取捨!祝您的孩子健康成長,祝您闔家幸福,快樂相伴!
-
8 # 小阿朗34906
我的孩子我自己帶,在教育孩子上我決不讓老人插手。因為絕大多數的爺爺奶都溺愛孩子。就我們家的真實案例來說,我們家大哥的兒子和我家閨女差不多大,大哥大嫂貪圖輕鬆,他兒子很小就扔給我婆婆帶,直到小學五六年級跟不上了,才想起去問,結果孩子根本不服管教,勉強混箇中專畢業。我家閨女我從小陪到大,在教育上該嚴時嚴,該松時松,很輕鬆地考上了一所不錯大學,根本不存在叛逆期。我兒子現在小學,我辭職了,全心陪伴他。記住了孩子是自己的,是自己的責任,不要想著推給任何人。怎麼會有教育方式不一致這種說法呢?
-
9 # 小蔥媽媽的親子時光
我個人覺得能自己帶的還是自己帶吧,同時我也不贊成白天把孩子給老人帶,晚上下班再自己帶這樣的做法。
首先,老人的育兒理念與我們現在年輕人的科學育兒觀相差巨大。比如說:在年輕人的認知裡,孩子只要發育達標,身體健康就行。然而,老人不這麼想,她們的想法通常都是越胖越好,孩子塊頭越大就越強壯,白白胖胖的孩子帶出去有面子。
其次,老人帶孩子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帶孩子時都會讓孩子坐在餐椅上吃飯,不開電視,規規矩矩的,不好好吃飯就拿走食物,不給他吃了。我媽媽就不行,她會開著電視放著動畫片,我兒子一邊看電視她一邊餵飯,理由是孩子小不經餓,有時候還追著孩子屁股喂。我多次勸說都是無果。
最後,鑑於反覆溝通無效的這一情況,我和先生商量後辭職做了全職寶媽,孩子小時候培養出來的行為習慣將會伴隨孩子終身,影響他一生,這個賭注我下不起。
孩子是自己的,完全可以自己生自己帶,如果條件十分不允許,給了家裡的老人帶,我希望在育兒觀念出現問題的時候,要及時進行良好的溝通,擺臉子,吵架這些都解決不了問題。現在網際網路發達,老人刷抖音啊什麼的都是司空見慣,年輕人可以多找一些科學育兒知識方面的影片分享給老人,潛移默化中老人也會做出改變。對於實在固執的老人,那就把孩子接回來自己帶吧,沒什麼能比孩子更重要。
-
10 # 蝶翼雙飛
我認為,自己的孩子自己帶,這才是最明智的,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
把養育孩子的責任推出去,這種教養方式對兒童的損害不會立即呈現,但孩子不會白白做出犧牲和讓步,任何不良的成長過程都會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跡,成為日後影響他生命質量的一個病灶,同時也給整個家庭帶來好多麻煩。
2007年《北京青年報》上登了一個叫陳宇的上海男孩,大學退學,離家出走,五年杳無音訊。
現在社會“留守兒童”備受關注,即使社會再關注,孩子缺失的愛還是無法彌補的。
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值得深思。
當代女作家池莉說:“我發現從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樣的,家長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在太多的父母只願意在孩子身上花錢,不願意花時間、精力和心思。實質上是家長變得糊塗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懶惰了。”她說的尖銳,但一針見血。
家長,這個角色,說小了關係到一個孩子的命運,說大了關係到國家的未來。
作為家長,不要去找藉口把孩子託付給別人,自己帶孩子,才是家長最應該做的事。
回覆列表
1、儘可能少讓老人帶孩子,對孩子好,對老人也好。
2、老人的教育理念再好(一般不會好,因為隔代親),也不如父母和孩子多呆在一起好,即使父母的教育理念差很多。
3、家庭是最好的教育,而這個家庭是指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