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之怒2

    這些年網上出了一個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但追根溯源不難發現,這四名將出自南北朝周興嗣的《千字文》,“起翦頗牧, 用軍最精 ”一句

    《千字文》是一篇,教人識字與韻律的啟蒙讀物。其中對於押韻的考慮,多於對於歷史實際情況的考證。

    所以相比之下,韓信做為歷史上少有的名將。他所說的話,要遠比一從來沒上過戰場的文人說的話要可靠的多。

  • 2 # 文史宴

    戰國後期,秦、趙確實是戰鬥力最強的,所以秦國出白起、王翦,趙國出廉頗、李牧,都是當代名將,沒毛病。但是這不能等同於戰國只有秦、趙有超級名將,其他國家也是有的。

    比如齊國的匡章,趁燕國內亂率齊軍幾乎消滅燕國,垂沙之戰大敗楚國,後來又率領齊韓魏聯軍攻破秦國函谷關,這是歷史上僅有的一次,在他的時代幾乎天下無敵,只輸給過秦將樗裡疾一次而已。

    又如先後出仕魏楚的吳起,在魏國時虐秦國有如虐狗,雕陰之戰以五萬魏武卒大破五十萬秦軍,後來投奔楚國後,又幫楚悼王南征百越,北擊魏國,一度把魏國打穿,分割成兩半。

    再如燕國名將樂毅,率五國聯軍在濟西之戰大破齊軍,可能還可以說仗著軍隊強大、厲害,但此後諸國聯軍退走,樂毅獨率向來孱弱的燕軍,幾年間攻陷齊國五分之三的領土,就顯示出其超卓的指揮能力了。

  • 3 # 點墨人

    這就要看戰國時期各國的地理位置,秦國趙國不僅面臨東方中原大國的蠶食,而且還要應對遊牧民族(林胡、白狄、西戎、匈奴)的騷擾掠奪,殘酷的環境塑造了“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剽悍剛勇”的國家性格,自然產生了名將戰神。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前兩個是秦國將領、後兩個是趙國將領)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百萬人屠”)

    白起善於用兵,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王翦

    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李牧

    李牧趙國名將、軍事家,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早年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具有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典型戰例趙破匈奴之戰(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和肥之戰(圍殲戰的範例)

    廉頗

    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後來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受任為相,封信平君。

  • 4 # 五行化境

    秦國趙國軍事改革比較徹底實行軍功制,兩國都長期維持一支戰力強大的新式軍隊,底層軍官很容易透過軍功制憑藉實力當上將軍,反觀其他六國軍制僵化,貴族壟斷軍隊的升遷任命,底層優秀軍官難以晉升,軍隊將帥大都是些庸碌之輩,因此戰國四名將皆出自秦趙兩國。

  • 5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說明一下,戰國四大名將並非官方統一說法,乃是根據南北朝梁朝時編纂的《千字文》中“起翦頗牧,用兵最精”一文而來,後來經過口口相傳,所以現在基本上都沿用這一說法。 這其中的四人分別指秦國白起、王翦、趙國廉頗、李牧。 之所以後世將此四人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且都出自秦國和趙國,這和戰國末期實力強盛的對比不無關係。

    戰國末期,秦國透過商鞅變法迅速強大起來,步入到前三世紀以內,秦國的力量在戰國七雄裡面是最強盛的。這不僅體現在經濟上,更體現在軍事上。商鞅變法後,秦國一直走在對外擴張的道路上,先後兼併了秦國南方的巴、蜀兩國,同時吞併了魏國西部和楚國東北部的部分地區。以至於發展到戰國末期,秦國的疆域已經是七國裡面最遼闊的,同時軍事力量也是最強盛的。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秦國最後一統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制國家。所以,後世在評定這方面肯定會在軍事上推崇秦國。

    其次來說說趙國,趙國面積不大,經濟也不甚繁榮,然而為何實力卻如此突出?關鍵原因就是趙國的軍事力量特別強大,趙國地處七雄北疆,北有匈奴的騷擾,西有秦國的虎視眈眈,東還有自春秋以來的傳統強國齊國,面對如此兇險的環境,齊國自建國之處就十分注重軍事力量的培養。

    大家都熟知的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胡服騎射,更是將趙國推向了軍事強國的行列。而且趙國也是孕育軍事人才的搖籃,除了上面提到的李牧、廉頗,還有趙奢、扈輒、龐煖、樂乘等名將。有了軍事戰略和軍事人才 ,所以使得趙國在戰國時期長時間屹立不到。以至於在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秦先是不廢吹灰之力滅掉了南韓,之後就把趙國列入了下一個名單,除了趙國和秦國接壤以外,趙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也是秦始皇所忌憚的,所以秦始皇要先挑硬骨頭來啃。雖然趙國實力不俗,但面對更強大的秦國,終究還是難逃一敗,趙國滅亡後,秦國最大的障礙也解除了。

    所以基於這樣的事實,後世統治階級和史學家在羅列評價戰國名將時都會優先考慮秦國和戰國。發展到現在的說法,更像是約定俗成一樣,但並不妨礙大家有不一樣的見解和看法。

  • 6 # 花近高樓1

    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白起、王翦、李牧和廉頗,分屬秦趙兩國。

    秦趙互為敵國,四大名將間也曾交過手,互有勝負。但這注定是最強者的遊戲,四大名將在和其他五國交戰時,幾乎是戰無不勝,保持著不敗的記錄。

    例如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燕國見有便宜可佔,發兵攻趙,結果被李牧率領趙國殘存的軍隊打得望風而逃。

    李牧高超的指揮水平,趙軍戰鬥力之強悍可見一斑。而秦軍的戰鬥力比趙軍有過之而無不及。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秦趙兩國的軍隊戰鬥力遠勝其他5國呢,只因為他們擁有同一個的陪練“匈奴”!

    匈奴在戰國時期的戰鬥力有多強悍,正史上沒有記載。但有兩件事足以證明他們的不羈。

    一個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其實就是照搬匈奴的戰術。

    再者就是羋月皇后,她和匈奴首領義渠王同居了將近30年,把自己做成了和親的物件。如果秦軍能夠打敗匈奴,就不用這位風流皇后靠出賣色相,來維持邊境的穩定。

    崛起在草原的匈奴部落,嚴重威脅著秦趙兩國的邊境安全,最後逼的這兩個國家不得不在邊境線上修築長城,來抵禦匈奴的侵略。

    同時期的燕國也有長城,但他防範的目標主要是趙國。

    秦趙兩國和匈奴的戰爭前後持續了幾十年,最後大獲全勝。

    四大名將都是從普通的小兵做起,一步一個臺階,最後熬到主將的位置,有著極為豐富的戰鬥經驗。

    當他們從草原上凱旋而歸時,依靠他們和匈奴作戰時學來的經驗,真正做到了百戰百勝,無往不利。

  • 7 # 吾味雜譚

    《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位名將秦趙各佔其二。在整個戰國時期,有很多偉大的軍事家和將領,如田忌、孫臏、田單、樂毅、龐涓、吳起、趙奢、王廖與倪良等。題主說的戰國四大名將如果換成是戰國後期的四大名將個人認為更妥貼。戰國後期名將大都產生在秦趙是由綜合國力、戰爭頻率、戰爭強度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

    戰國時代大家熟知的就是“戰國七雄”,戰國初期,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此時應該是魏,齊,楚、趙,燕,秦,韓,這個排名差不多。魏國在一開始是勢頭最猛的,搶了秦函谷關河東地區。魏齊爭霸,著名的孫臏鬥龐涓。楚國實力和齊不相上下,楚消滅越國後,國土繼續膨脹,是當時七國裡最大的。但到了戰國後期七雄排名榜就變成:秦,趙,楚,齊,燕,魏,韓。秦國透過變法,勵精圖治加上吞併巴蜀,直接上升到一流強國,魏國在伊闕和華陽大戰被秦國擊潰後從此一蹶不振,國勢急轉直下。燕國在樂毅率領下,差點滅了齊,也算是牛逼了一陣。後在繼位的燕惠王猜忌而導致樂毅出走趙國後,齊國的田單又大敗燕軍,可謂是曇花一現。楚在吳起變法夭折後就逐漸走下坡路,鄢郢之戰,秦軍順流而下,楚軍驚慌失措,八百年的楚軍一戰沒落。南韓基本上就一直處於打醬油的角色中。趙國經過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造,軍事實力可以說是當時唯一能單獨抗衡秦國的。

    再看兩國所處的周邊環境,兩國都處在西北邊陲,當時的趙國面臨東胡的威脅,匈奴是秦趙兩國的邊患,而秦國西邊還需要獨自抗衡羌人諸部和月氏的威脅。除了要應付中原其它諸國外秦趙兩國還時不時要和周邊的遊牧民族戰鬥。

    秦國的尚武文化,軍功爵制嚴格軍事激勵措施,這也是能產生了大量優秀軍事將領的原因之一。

    到了戰國後期,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也就剩下秦和趙還能相互PK一下,東方六國除了趙國之外,其他國家與秦國作戰基本都是被碾壓,幾無一戰之力。雙方國力夠強,互相死磕的夠慘烈,趙國最失敗的長平之戰,也都是以秦國慘勝收尾。如同二戰時期一樣,哪個名將不都是在戰場上用幾千上萬人的獻血澆灌出來的,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所以戰國後期名將出在秦趙兩家也不出為奇了。

    另外,就像足球世界盃一樣,通常賽後評選出的最佳整容不基本上都是從冠亞軍中挑選出來,秦趙如同最後的冠亞軍,自然少不了其中優秀的球員要上榜最佳了。

  • 8 # 華非華霧非霧

    非常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地理位置。因為秦趙兩國一個屬於西南,就是我們現在的四川盆地一代,一個屬於北(河北一代),都沒有沿海諸國的經濟發達,並且秦趙兩國都北面、西面都有匈奴、月氏、東胡、羌等諸國壓境,還有東邊燕、魏、韓、楚、齊等國的虎視眈眈,在這種條件下,還要抵禦不定什麼時候的侵犯,戰爭頻次自然就多,也就成就了這麼多武將。

    看了地圖就知道,大家可以對比一下,秦國就好比三國時期的蜀漢,趙國就好比三國時期的曹魏,在三國鼎立時候,同樣,也是這兩個國家武將人才最多,例如蜀漢。而東邊各國都屬於江南、沿海一帶,經理發展比較好,地址位置優越,又不常有戰事發生,因此,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秦趙兩國不得已,身經百戰的武將自然就多,頂級武將也就隨之出現!

    第二,千里馬遇到了伯樂。不管是廉頗、李牧這兩位名將,還是王翦、白起這兩位,都遇到了明君趙惠文王和秦王嬴政、秦昭襄王,知人善用,善納忠言,對下臣獎罰分明,廣招天下有才之士,惜才愛才!雖然這四位名將很厲害,如果不是在當時遇到秦王、趙王,如果生活在燕、魏、韓、楚、齊等國,夜以繼日的沉迷於休閒娛樂當中,還會出現這四大名將嗎?因此,我覺得,好的千里馬遇到好的伯樂,才能發揮出他最大的才幹!好比呂布的赤兔馬,當然,給了關羽相比也沒壞到哪去!?您覺得呢??

  • 9 # 陶式防務評論

    因為這是瞎排的,根本沒有權威性。

    諸葛亮曾自比管仲、樂毅,樂毅以弱小燕國幾乎滅齊,水平夠不夠第一流?

    孫吳並稱,吳起是兵神一樣的人物,打遍天下無敵手,秦國幾乎被打殘,夠不夠第一流?自然,有了吳子,還要加上孫臏。

    如果再講講戰績,齊國大將匡章,破秦、破燕、破楚。更是在齊閔王五年(公元前296年)率軍大破秦國,攻入函谷關,秦昭襄王被迫歸還南韓的河北之地及武遂、歸魏河外及封陵以求和。

    樂毅、吳起、孫臏、匡章這四個人,至少都是軍神級別的吧?最差的,也不亞於白起和王翦。

  • 10 # 球迷愛學習

    戰國四大名將一般指中國戰國時代的四位著名將領,即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

    其中白起和王翦出身在秦國,廉頗和李牧則出身在趙國。

    在我看來,之所以此四人都出身在秦趙兩國,與秦趙強大的軍事實力是分不開的。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軍事實力迅猛增長,逐漸成為山東六國眼中的“虎狼之師”,正因為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才催生了白起和王翦量大戰國名將。

    白起(?—公元前257年),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孫白公勝後代。

    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貶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賜死於杜郵。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名列武廟十哲。

    王翦,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王翦的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白起和王翦發跡成長於秦國打擊和兼併六國的歷史潮流中,國家的強盛和時勢的緊迫趨勢他們運籌帷幄,征戰沙場,成就一代名將。

    而趙國的廉頗和李牧的地位,則是因為趙國的地理位置和趙武靈王改革後趙國軍事實力的猛漲所致。

    廉頗(前327年-前243年),字洪野,贏姓,中山苦陘(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公元前283年,廉頗率兵討伐齊國,攻取陽晉,威震諸侯。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壘堅守的方式,讓秦軍三年無計可施。251年燕軍入侵,他在鄗城大敗燕軍,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假相,封信平君。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而後老死於楚地,葬於壽春。宋代宣和五年,被追封為七十二名將之一。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邢臺)人,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

    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趙國地處四戰之地,西鄰強秦,北接匈奴,南接魏齊兩國,境內還有中山等強敵,另外平原為主的地勢註定了成為戰場的命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成為了六國中唯一可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因此,兩國之間多次交鋒,時勢造英雄,戰爭也成為了名將的舞臺,爭鋒相對的軍事角逐,使得秦趙兩國名將跌出,而戰國四名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另外,我們知道,戰國前期也有不少名將,圍魏救趙的孫臏,魏武卒的創造者吳起,他們都是享譽中國乃至世界的名將,那麼,他們為何沒有被稱為四名將。我想原因有二:

    其一是孫臏吳起等人雖然謀略出眾,兵法出奇,但是終究只能算軍隊的謀劃者和訓練者,而很少直接帶兵出征,因此,他們的實際戰績其實並不顯著。

    其二,戰國時期是處於大規模軍團戰的出現和發展期,前期的戰爭軍隊規模和戰爭程度遠遠不及後期。長平之戰秦趙雙方投入的兵力多達百萬,這在當時的中國乃至世界,甚至後世幾百年都是很難出現的。戰爭的激烈程度和非凡的戰績成就了戰國四名將的歷史威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燦股份網上發行最終中籤率為0.0391% ,新股如何提高中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