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晚報

      高陵得名因奉正塬。《高陵縣誌》載:“禹夏時期,大禹治水,導涇入渭,繞於縣南,成為雍州名地。本為西周封邑。境內有奉正塬,塬體高隆,稱塬為陵,故名高陵。”高陵地名文字最早記載見滕州市博物館館藏周宣王時期青銅器“不其簋”銘文。銘是中國早期刻在器物上的文字,許慎《說文解字》:“銘,記也。”該件青銅器銘文上記載了“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西北強族獫狁進犯周人西部邊境,秦莊公命虢季子白率不其禦敵於高陵,三戰全勝”的西戎戰役歷史事件。大篆字型渾厚有力,高陵兩字清晰可辨,這件青銅器是目前發現記載高陵地名最早的青銅器。

      高陵縣名與高陵君淵源頗深。秦孝公十二年高陵置縣後,始皇帝嬴政統一中國為“天下安”實行“郡縣制”。《漢書·項羽本紀》載:“宋義使於齊,道遭齊使高陵君顯”。從而得知,已為縣名的高陵屬山東琅邪郡(見張澍《姓氏五書注》)。而“高陵君”何許人?《史記·穰侯列傳》:“秦昭王同母弟(顯)曰高陵君,昭襄王封其同母弟公子顯於高陵,故號為高陵君。”由此可知,高陵君嬴悝不僅是宣太后羋月的兒子,和秦昭襄王是兄弟手足,而且深受宣太后寵愛,當時位高權重名列“四貴”之一。而《鄭通志·氏族略》載:“嬴姓。秦昭王弟封高陵君,因氏焉。”加之《風俗通》:“其後因以為氏”,可以得出結論,高陵君姓名還來源於高陵,即“以高陵邑為氏”。另外,陝西曆史博物館有一尊“高陵君鼎”,該鼎典型的戰國時期風格,依其上銘文,這尊鼎是專為高陵君製作的銅鼎,還記載了當時的生產製度和度量衡標準,是秦嬴悝被封高陵併名號高陵君的有力佐證。

      高陵地名歷史久遠,來源清晰,在人們口中代代傳稱,史志古籍中也屢屢出現: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卷十·孝文字紀第十》“代王乃笑謂宋昌曰:‘果如公言。’乃命宋昌參乘,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馳之長安觀變……”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縣圖志》“高陵縣,畿。西南至府八十里……”東晉常璩著《華陽國志》“……太守丁羽察舉孝廉,司徒舉治劇,為沇陽侯相、高陵令。”最早記載高陵縣境大小的是,北宋宋敏求著《長安志》“縣境東西20.55裡,南北20.1裡。”高陵因這種四方四正的地形,民間還俗稱——手帕縣。

      中國古代,一個地方的地名或因攻伐克守、易幟更主,或因皇權遞接、帝王專橫而被改名,高陵就曾出現兩次改名的經歷。

      第一次是西漢王莽改名高陵為千春縣。清光緒《高陵縣續志》:“高陵,秦縣名。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於今縣城西南置高陵縣,屬內史。漢魏時期一段時間,曾改為千春縣、高陸縣,隋朝後一直沿用高陵縣名,是中國建縣歷史最早的縣份之一。”前文提到高陵因在奉正塬之北,大阜為陵,故得名高陵。到了西漢,王莽將高陵縣改名為千春縣。為什麼改為千春?一種說法是,王莽素有改地名“癖好”,所以,新莽天鳳二年(公元15)高陵被王莽改名千春。王莽的改名癖好,從在位16年103個屬郡域名改了75個,1587個城池改了730個,統管轄域地名竟改了一大半可以看出。而且王莽改名,既無章法、也少內涵。《漢書·地理志》記載,有的郡縣名後面小字標註“莽曰”,意思是王莽時期的稱呼。如:廣東“南海郡”注:“莽曰南海亭”,意思是王莽把“揭陽”改成“南海亭”。另一種說法是:秦漢時期,高陵縣城在今鹿苑鎮西部,鎮中心西一里有個村子叫千春村,所以更名為千春縣。西漢武帝時京輔地區分而為三,名曰: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統稱三輔。其中左馮翊都城設於高陵,可見當時高陵已成為關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此時千春村還設有左輔都尉,東漢一度駐左馮翊(郡級)或可明證。王莽改名高陵的兩種說法或還有兩者兼而有之,也不得而知了。

      高陵改名高陸是第二次更名。古時地名一定要避開皇帝名諱。如《隋書·地理志》記述,隋煬帝名楊廣為避“廣”字將幾十個地方改名:廣安改延安、廣州改番州、廣陵改江都等。有些朝代,地名因與帝王名字諧音、字型相像,也必須改。《三國志·吳主傳》載:“三國孫權立孫和為太子,五年正月,立和為太子,禾音諧,改禾興為嘉興。”所以發生在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高陵更名高陸,概因於此。曹操建安十三年晉位丞相併加封高陵侯,死後葬於洛陽其陵墓被稱為“高陵”。想來,高陵與高陵侯陵墓同名,所以更名高陸縣且移治古城(今高陵縣西南一里),屬京兆郡。

      一個地方的地名,無論如何改,都改不了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一馬平川的關中白菜心”,這絕佳地域成就了高陵先入為主的原始地名胎記,2300餘年高陵邑的歷史滄桑孕育出高陵成為恆久不變的人文盛地。加之兩次改名時間都較為短暫,所以王莽改名後到了更始元年(公元23)又複名高陵。三國更名高陸後到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又複名高陵。從此,高陵地名再無更改,“自隋唐後,一直沿用至今。”

      值得補充的是,高陵縣在2015年8月4日撤縣設區前,曾出現“涇渭區”“城北區”等民間更名呼聲,最後被《國務院關於同意陝西省調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確定,仍沿用千年來實至名歸的姓名——“高陵”區。 □高濤 2019年09月02日《西安日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翡翠是靠緣分買的才幸運真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