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諮詢師薄小榮

    我也是個從小愛書但當時許多想買的書買不齊。當時暗暗發誓:等我長大了。這種感覺一直到今天。但坦率地說,我買的書,許多沒有仔細看過,但這並不影響我對書的喜愛和買書的衝動。我有個近乎固執的概念,書到用時方恨少。用書得有書,有書須買書。有時自己也想過自己這個近似心理依賴和依戀的狀態,去出門出差,也知道不一定有時間看書,但總想帶書為伴才覺得心裡充實。

    問這話的人潛臺詞是:你讀不了這麼書就別買了。我的回答是:即使讀不完也要買,總有一天讀到它。寧可金屋藏書,不可失之交臂。

  • 2 # 旺旺微言

    從參加工作到現在,買了幾萬冊書。當時買來的書都抽空看完了。我買書有兩個原則,一個是興趣。喜歡看人物傳記歷史政論著作,這方面的書都看完了。二是為寫某一方面文章買的資料書,這類書不可能整部看完。根據寫作要求查詢相應部分。所以,這部分書看了但都看一部分。

    隨著調動工作和搬遷,又陸續賣掉大部分書。在新的環境裡,寫新的文章又買新資料。但人物傳i記歷史始終是我興趣。有些書只看一遍,有的書看幾一遍。一部百萬字《毛澤東年譜》我看了不下二十遍。《毛澤東選集》看了不下三十遍。

    如果為裝飾門面,再少的書也看不完。

  • 3 # Bear

    書不是越多越好

    讀的書也不是越多越好

    人一生不可不讀書,也不可讀過多的書

    讀書使人聰明,明理。但讀多了就會變傻,迂腐,書,應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少部分。

  • 4 # 何殊我

    作為家裡藏書區區幾百本的人,也經常會碰到這個問題。

    每次被人問“你家這麼多書啊,你都看完了嗎?”我就會顯得有點尷尬,為啥尷尬呢?

    大概有兩種原因吧,一是怕人家說裝,弄這麼多書,看著很唬人,其實也沒看幾本,裝啥啊裝;二是想來確實汗顏,總是買書的時候覺得很痛快,還一時意氣說要如之何如之何,但是買來以後總是撈不到多少心思和時間看。

    不過,退一步說,有多少書就要讀完多少嗎?打個比方,松鼠每年到冬天,都會大量儲存很多松果,多到吃不完,以至於多到來年都忘了。

    說起看書,先區別一個概念,我的看書不包括網路小說這些通俗讀物的。

    對於一個每天只有24小時的人來說,精力是有限的,每天處理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即使能拿出固定時間來看書,總的來說,能看完的也有限。

    作為一個不學無術胡亂修野狐禪的人,對於特別想看,而且有急切需求的書,會在很短時間內看完。還有一些書,會不定期拿出來翻翻,保持閱讀。更多的書,是作為資料來儲備的,雖然現在網路發達,但是能檢索到的精準內容有限,碰到合適的問題,跳躍著去查書還是比較合適。

    不過,現在出版行業大環境不好,調控手段也越來越強,不少含金量高的書都蹤跡難覓了。之前一些港臺版的優秀出版物,進入內地也越來越少。能看的書似乎變的越來越少了。

    不過,看書的標準應該是獲取了多少有用的內容,不應該以數量衡量。

  • 5 # 工程機械技術交流

    我沒遇上過這類情況。我讀的書也不太多,我也喜歡讀書只是沒有那麼多時間,就像我們吃飯是為了飽腹,而看書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可以增加人的修養,我買了書,無論是否讀完,我都會享受可以與書相互接觸的感覺,更享受讀書,尤其是讀一本好書的滿足感。這種感覺就像玩遊戲通了所有關,打了滿級完成所有首殺重新整理所有記錄,收藏家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藏品,軍人保家衛國實現了年輕時的理想,將汗水和青春都揮灑在Sunny雨水下,如果將這種情況對比,可以找到很多種解釋。 如果想知道這種感覺,最好的辦法就是投入心血和精力去做一件事,最後無論是否成功,過程都會讓你印象深刻。不要在乎別人怎麼看,只要自己喜歡就好。

  • 6 # 砥厲博竹苑

    由於家裡有幾千冊讀過或者為讀過的書籍,就會經常聽到朋友們發出這樣的疑問,買這麼多書,你讀的完嗎?遇到這樣的問題,大多數時候你不需要回答,只要笑笑或者做個鬼臉就可以了。因為這樣的疑問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句感嘆或驚訝,極少有人會追問到底,因為他們知道,答案只有兩個:就是讀的完或者讀不完,無趣的很。

    說實話,無論你的藏書是多還是少,都會是有些書讀不完,而有些書根本就不讀,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但根本不會影響閱讀愛好者大量買書的熱情。

    1、我們不是因為買了書而讀書,而是因為需要而買書。

    有人叫這個觀點為讀書哲學,也就是他們常說的,我們應該成為閱讀的主人,而不是書的奴隸。如果需要,我會買很多書,如果不需要,即使是已經買了的書,我們也不會將它讀完。

    2、我們買的很多書本身就不是為了將它讀完的。

    為了某一個主題或者專案或者是某一次寫作,對某一本書我們可能只需要其中的一章、兩章,甚至是一段兩段,書中的其他內容就沒有閱讀的必要。

    3、有些書買來就是備查的,根本沒有閱讀必要,比如大部分的工具書、說明書或者很多研究資料。這些書只是在需要的時候知道從哪裡查詢就可以了。

    4、有些書買的時候覺得很好,到手後又覺得並不著急閱讀,就放下了,等想起來的再看 的時候,已經時過境遷,沒有閱讀的必要了,也只好束之高閣。

    6、買書的時候,沒有時間或者條件仔細篩選,看著封面不錯一股腦就買回來了,等有時間仔細看的時候,發現那不是自己想要的菜,就只好廢掉不看。而有些書是被書評高手忽悠著買來的,而實際上並不值得花時間去讀。

    總之,大量的書籍都是以必買的理由不斷地被弄了進來,但又被主人以各種理由或讀完或讀部分或者根本就不讀,這是主人的事情,是不是浪費,只有買書人自己知道。但是我想,這些買進來的書籍,其實是被主人全部讀完了的,只是有些書的內容被全部讀完,甚至被多次反覆閱讀;有些書則可能只被閱讀了一部分就結束;但是可以肯定是,沒有一本書買回來連一頁都沒翻就被主人扔掉。最起碼也要被粗略的翻一翻,以判定這本書是否值得閱讀和應該採用何種方式閱讀。

  • 7 # 二月玖7

    各大CEOQuattroporte們每年都能讀上百本書,他們比我們普通人忙了無雙倍,看的書也是比我們多很多,所以一個喜歡閱讀的一般人也能抽出時間來讀書。

    讀自己的書,讓別人說去吧!

    如果我買的書都是我喜歡並想看的,我是沒什麼太大的感覺,就算我買了那麼多書讀不完也不礙得著其他人,有些人最喜歡這樣吃飽了撐著沒事幹。只要你想看就沒有看不完的書。

  • 8 # 周慧彤

    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吧,從2015到2016年開始我一共收藏將近800本書,有的是京東、亞馬遜,淘寶等網站買的,有的是找二手書商買的,還有一些是貼吧上吧友那裡收集的,那段時間都在收快件。

    書籍越堆越多,最後還買了兩個書架。一個放在房間,一個放在客廳,只是還是不夠放,又堆在案頭,堆在桌上。那個時候,朋友也問我買那麼多書幹嘛,我笑了笑說將來準備留給子孫。當然這是玩笑話。

    很多時候買書其實是一種心情,與讀不讀得完根本沒有關係。我比較喜歡古文,所以買了很多中華書局、上海古籍的書,都是繁體字,又是文言文,又有豎排的,看起來很慢。可是我也不急。每日一頁兩頁,也覺得挺好的。寫文章的時候,想起某個觀點,某個問題,就找出相關的書籍來看看,反正買來不會覺得無用。

    當然我買書是堅決不買暢銷書的,更多是考慮版本的收藏及查詢資料等。

  • 9 # 千言丸語

    我喜歡買書,我的家當最多的除了衣服就是書了。

    每次朋友看到我的那一堆書,都會詫異地感嘆,天啊!這麼多書,你看得完麼?!不過,我都會對此一笑了之。活到老,就讀到老唄。讀書這件事,為什麼要這樣杞人憂天呢?

    自古以來,達官貴人都有書房,裡面有很多藏書,他也不敢保證他讀過所有的書。但是,他需要這些書作為儲備,在所需之時就會派上用場。就像圖書館,有多少人能把整個館裡的書都看完呢?

    我喜歡看紙質書,也喜歡收藏。一本書,即使我看完了電子版,如果我認為它值得買,那就會買一本放入書架。喜歡的作者,他的作品大多會買回來。另外,看到裝幀設計出色的書,我也會收入囊中。

    不知不覺,就積攢了一大堆的書。它們就像一堆寶藏,每天醒來看到它們,也會有強烈的滿足感。雖然書太多,不能一下子都讀完,但是隻要一得閒,拿起書來翻幾頁,就有意外收穫。

    書是永遠讀不完的,知識也是永遠學不完的。積少成多,正是應驗了那句 不積跬步無以行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書不怕多,就怕不讀。都說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對於從小就愛讀書的我,書就是我淨化靈魂的一個出口。透過讀書,我學到很多人生哲理,深入地認識世界和人性,從而產生更寬廣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另外一本書的價值,值得反覆揣摩,每一次看,就會有重新的認識。

    一本書,一個故事,往往能讓你從中受益匪淺,它們變成你的思想,你的內涵。這些,是不讀書的人體會不到的。

  • 10 # 兮兮說事兒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話叫“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有人說,喜歡買書是病,得治!

    作為一個有買書癖好的人,從自己周圍的親人再到朋友,經常都會問我,你買這麼多書讀得完麼?面對這樣的問題,我經常會從幾個原因回覆:

    第一個,很多書是用來查的而不是用來看的。我的工作是與文字有關,而且主要是寫一些社科類的文章和論文,所以需要經常引用很多其它著作裡面的內容。那麼,人的記憶力有限(起碼我承認我的記憶力不好),所以,當我需要哪本書裡面哪句話的時候,我往往都會把這本書找出來查詢裡面的內容。這其實也養成了我多年讀書的習慣,那就是書裡面不重要的東西儘量不記,因為有時候記了也記不住,記了過陣子不用也會忘。我儘量記一本書的觀點,然後對內容儘量有印象,以便未來使用查詢。

    第二個,很多書不買就會絕版。書不像衣服、食品,對同樣的內容可以多次消費。所以,每本書它在出版的時候,其實都有特定的受眾群體。我買的書,往往學術性相對強一些,所以印數很少,經常幾個月之後就絕版了。絕版之後,如果恰巧要用,你就只能去某舊書網站購買高於定價幾倍的書,這樣反而更不划算。所以,我一般見到認為自己會有用,或者很想讀的書,都先買下再說。

    第三個,興趣使然。有些書真的就是看到之後會有極大的興趣,很想買回來仔細閱讀(雖然經常沒有時間)。對於很多暢銷書,雖然現在已經有了kindle版或者電子版,但可能我比較守舊,還是喜歡閱讀紙質版。所以,這也導致我會買很多不同種類的書。

    就這樣,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家裡面的書越堆越多,導致現在經常需要使用一本書的時候,找不到它在哪裡,也是悲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生不嫁不娶是怎樣的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