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金陵少年試答之。

    宋弱,與程朱理學有關,亦無利害關係也。

    一.

    程道者見,表著宋學心體之正成。朱子則立了一個完整而精之自唯心主義之心體,表著理學至於成也。

    二.

    程朱理學者儒之要也,應於封建世昔期向時之變,封建制道更增也,使儒向政治教化,謂學至有重感。

    三.

    在南宋而為官學。元清時,世人多以程、朱之理學心扶為官治心,程朱理學亦故為人常言行之是非與識理替之也。在南宋以後,六百年之史程序中,程朱理學於生人之論思,教人知書識理、陶人之操、維世安、推史進等者,得之疾也。

    四.

    同時並,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和文化中葉之,亦有大風之善矣。束縛心,殺人性,有階級與世之局性。

    明滅,心學興,有關,卻無利害關係也。

    陽明公身為理學,因看竹,然觀久,何不看不出,初不信理學矣。後龍場證,理在吾心,吾以為然乃有理,以理而理,然亦太狂,陽明又夫一良知而,謂人以良知約束,良知是也、德也,亦賴人性矣,性善者良知是也,而性不善之人乎?

    故陽明起人,此亦後以公為心解也,然意解大力之則狂,王守仁後,心學盛,為人多。然於此中,大抵皆言心而忽功,言世界觀而忽直觀,謂之學與心自誠又動了明末之儒行,使學術上爭日起,亦給其黨之土與也。此亦明季士大夫以明亡於陽明之本也。

    於晚明儒顧氏炎武等觀之,陽明之學乃破國亡家之學,明之亡乃陽明心學普延之也。其地曰痛,至於“亡”(易姓改號)與“亡天下”(禮文之失)。陽明心學及理實難辭其咎。一面,在朝立後,孫君上流在學與理學之間,擇孰為立國之道也,遂擇了朱理學而非陽之效。雖已清高宗朝又初疑朱子,而亦不取效,而“崇獎經”。

    金陵評曰:明滅乃政務凋零而亡也,不可歸於一派學說也!

  • 2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金陵少年試答之。

    宋弱,與程朱理學有關,亦無利害關係也。

    一.

    程道者見,表著宋學心體之正成。朱子則立了一個完整而精之自唯心主義之心體,表著理學至於成也。

    二.

    程朱理學者儒之要也,應於封建世昔期向時之變,封建制道更增也,使儒向政治教化,謂學至有重感。

    三.

    在南宋而為官學。元清時,世人多以程、朱之理學心扶為官治心,程朱理學亦故為人常言行之是非與識理替之也。在南宋以後,六百年之史程序中,程朱理學於生人之論思,教人知書識理、陶人之操、維世安、推史進等者,得之疾也。

    四.

    同時並,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和文化中葉之,亦有大風之善矣。束縛心,殺人性,有階級與世之局性。

    明滅,心學興,有關,卻無利害關係也。

    陽明公身為理學,因看竹,然觀久,何不看不出,初不信理學矣。後龍場證,理在吾心,吾以為然乃有理,以理而理,然亦太狂,陽明又夫一良知而,謂人以良知約束,良知是也、德也,亦賴人性矣,性善者良知是也,而性不善之人乎?

    故陽明起人,此亦後以公為心解也,然意解大力之則狂,王守仁後,心學盛,為人多。然於此中,大抵皆言心而忽功,言世界觀而忽直觀,謂之學與心自誠又動了明末之儒行,使學術上爭日起,亦給其黨之土與也。此亦明季士大夫以明亡於陽明之本也。

    於晚明儒顧氏炎武等觀之,陽明之學乃破國亡家之學,明之亡乃陽明心學普延之也。其地曰痛,至於“亡”(易姓改號)與“亡天下”(禮文之失)。陽明心學及理實難辭其咎。一面,在朝立後,孫君上流在學與理學之間,擇孰為立國之道也,遂擇了朱理學而非陽之效。雖已清高宗朝又初疑朱子,而亦不取效,而“崇獎經”。

    金陵評曰:明滅乃政務凋零而亡也,不可歸於一派學說也!

  • 3 # 江湖小曉生

    程朱理學,其實就是儒學的一種延伸和發展。不少人都認為程朱理學是假道學,確實有一定道理的,因為程朱理學的主張中,有不少是違揹人性的,他們主張存天理,滅人慾。

    朱熹本人就沒有遵守他的學術。

    不過現在有很多人在為朱熹做辯解,說存天理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比如說一夫一妻制就是存天理,可是三妻四妾制度就是人的慾望,所以存天理滅人慾是這麼個情況。這種解釋完全將朱熹等人推向了聖人的高度,其實他們是這麼想的嗎?

    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朱熹

    朱熹被大家稱之為朱子,說明他的學問確實非常高深,他講究存天理滅人慾。可是他本人卻娶了倆尼姑做小妾,既然你主張滅人慾,為什麼還要公然違反這種說教呢?他的言傳身教告訴世人,道理誰都會講,關鍵是沒有人會按照道理去做。所以程朱理學縱然博大精深,可是我認為,發揚這種道理的人首先就沒有遵守的話,那豈不是一個笑話?

    程朱理學還達不到使宋朝衰弱的高度。

    至於程朱理學跟宋朝的衰敗,我認為是沒有必然關聯的。理學只不過是一種思想學術,完全上升不到國家存亡的層面。而且宋朝其實並不是弱小的一方,宋朝的經濟始終都非常發達。宋朝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重文輕武。程朱理學絕對不能代表文人,他們只是文人中的一個分支而已。

    比如說大文學家蘇軾,其實就十分看不起程頤程顥倆兄弟,認為他們只會做死文章,腦子不夠活絡。所以文人也是分很多種的,宋朝是因為重文輕武的原因,才導致國防薄弱。可是也正是因為重文輕武,所以宋朝的老百姓才會生活富足,在那個年代,是很難兩全的。程朱理學一直從宋朝開始,貫穿整個元朝,在元朝時期其實打到了一定高度,隨後又流傳到了明朝。

    理學到了明朝王陽明手裡真正得到了進步。

    明朝出了一個大思想家,王陽明先生。王陽明被很多人譽為千古難出一個的高人,他格物致知的思想也影響了好幾代人。他在程朱理學的基礎上,突破創新,發明了陽明心學。其實這就是理學的另外一個版本,只不過王陽明更加註重實踐,他本人就是實幹家。

    當年朱宸濠叛亂的時候,他居然沒有等來朝廷的援軍,就自己把叛亂給解決了,實在是厲害的可怕。所以王陽明不只是像朱熹、程頤、程顥那種純思想家,他更是一位實幹家,講究知行合一,不僅要想到,而且要做到,我們現在都深受他的影響。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實踐結合在了一起,這才有了心學。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 心學實在是博大精深,就算是現在讀起來都讓人覺得通透,所以王陽明是一位相當優秀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怎麼可能導致明朝滅亡呢?

    導致明朝滅亡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上升到學術角度的話,我認為東林黨人才是滅亡明朝的罪魁禍首,正是因為他們為了一己私利,在朝中挑起黨爭,使得大明王朝離心離德。甚至到了南明王朝時期,東林當人都沒有放過這個小朝廷,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繼續在弘光朝廷中搗亂,最終弘光朝廷只堅持了8個月就滅亡了。

    而東林黨人是比較憎惡王陽明的陽明心學的,所以他們屬於對立派系。心學的傳人中比較優秀的有徐階、張居正這些人,他們都是明朝中興的重臣。所以心學是使得明朝延續下去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滅亡明朝的主要原因。

    總結:學術力量不可能構成國家的興衰,只能說它存在於人的潛意識當中,對全域性發展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斷言程朱理學和心學影響國運的話,那是不對的,學問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切要看學這些思想的人到底是怎麼運用的。

  • 4 # 江湖小曉生

    程朱理學,其實就是儒學的一種延伸和發展。不少人都認為程朱理學是假道學,確實有一定道理的,因為程朱理學的主張中,有不少是違揹人性的,他們主張存天理,滅人慾。

    朱熹本人就沒有遵守他的學術。

    不過現在有很多人在為朱熹做辯解,說存天理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比如說一夫一妻制就是存天理,可是三妻四妾制度就是人的慾望,所以存天理滅人慾是這麼個情況。這種解釋完全將朱熹等人推向了聖人的高度,其實他們是這麼想的嗎?

    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朱熹

    朱熹被大家稱之為朱子,說明他的學問確實非常高深,他講究存天理滅人慾。可是他本人卻娶了倆尼姑做小妾,既然你主張滅人慾,為什麼還要公然違反這種說教呢?他的言傳身教告訴世人,道理誰都會講,關鍵是沒有人會按照道理去做。所以程朱理學縱然博大精深,可是我認為,發揚這種道理的人首先就沒有遵守的話,那豈不是一個笑話?

    程朱理學還達不到使宋朝衰弱的高度。

    至於程朱理學跟宋朝的衰敗,我認為是沒有必然關聯的。理學只不過是一種思想學術,完全上升不到國家存亡的層面。而且宋朝其實並不是弱小的一方,宋朝的經濟始終都非常發達。宋朝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重文輕武。程朱理學絕對不能代表文人,他們只是文人中的一個分支而已。

    比如說大文學家蘇軾,其實就十分看不起程頤程顥倆兄弟,認為他們只會做死文章,腦子不夠活絡。所以文人也是分很多種的,宋朝是因為重文輕武的原因,才導致國防薄弱。可是也正是因為重文輕武,所以宋朝的老百姓才會生活富足,在那個年代,是很難兩全的。程朱理學一直從宋朝開始,貫穿整個元朝,在元朝時期其實打到了一定高度,隨後又流傳到了明朝。

    理學到了明朝王陽明手裡真正得到了進步。

    明朝出了一個大思想家,王陽明先生。王陽明被很多人譽為千古難出一個的高人,他格物致知的思想也影響了好幾代人。他在程朱理學的基礎上,突破創新,發明了陽明心學。其實這就是理學的另外一個版本,只不過王陽明更加註重實踐,他本人就是實幹家。

    當年朱宸濠叛亂的時候,他居然沒有等來朝廷的援軍,就自己把叛亂給解決了,實在是厲害的可怕。所以王陽明不只是像朱熹、程頤、程顥那種純思想家,他更是一位實幹家,講究知行合一,不僅要想到,而且要做到,我們現在都深受他的影響。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實踐結合在了一起,這才有了心學。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 心學實在是博大精深,就算是現在讀起來都讓人覺得通透,所以王陽明是一位相當優秀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怎麼可能導致明朝滅亡呢?

    導致明朝滅亡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上升到學術角度的話,我認為東林黨人才是滅亡明朝的罪魁禍首,正是因為他們為了一己私利,在朝中挑起黨爭,使得大明王朝離心離德。甚至到了南明王朝時期,東林當人都沒有放過這個小朝廷,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繼續在弘光朝廷中搗亂,最終弘光朝廷只堅持了8個月就滅亡了。

    而東林黨人是比較憎惡王陽明的陽明心學的,所以他們屬於對立派系。心學的傳人中比較優秀的有徐階、張居正這些人,他們都是明朝中興的重臣。所以心學是使得明朝延續下去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滅亡明朝的主要原因。

    總結:學術力量不可能構成國家的興衰,只能說它存在於人的潛意識當中,對全域性發展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斷言程朱理學和心學影響國運的話,那是不對的,學問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切要看學這些思想的人到底是怎麼運用的。

  • 5 # 衚衕串子7ing希

    文化的星期跟政治經濟有密切關係,政治經濟的的發展也跟文化的推動也有相關性。

    兩個朝代的衰弱和滅亡,到底與當時興趣的思想學說有沒有關係?個人認為肯定是有關的,但是具體關係是怎麼個情況還是得慢慢分析。

    首先,“程朱理學”創始人為北宋的周敦頤、邵雍及張載。繼後有程顥和程頤等人繼續發展,最終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你就看這幾個人和時代,從北宋周敦頤,到二程,再到南宋朱熹,逐漸演變繼承。你看到的是一個王朝從強盛到衰弱的過程,伴隨著這個過程朱理學發展變化。從這個思想學說的創立到前期發展,都是在北宋,這個時間段也是經濟文化的一個高峰,社會聚集了大量財富,文人各種附庸風雅。但是對外的情況就是打不過遼、西夏甚至是西南的少數民族,所以發展出來這套唯心的學說,就像北宋這個國家一樣,老老實實我就搞我自己經濟,寫辭、畫畫,打仗大的勝不了,小仗也沒輸。程朱的學術本身也是創造出一套以“理、氣”為基礎的學說來解釋自己,並要求人們規範自己的行為,做個謙謙君子。從最熟悉的周敦頤的《愛蓮說》就能看出來。到此,我們看這個學說其實也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勸人以“仁”為本,明理正身,沒什麼毛病啊。

    那麼他對北宋走向衰敗有啥影響呢?我們的社會兩千年來一貫是唯心的很,自己瞎解釋。雖然以前最大的忌諱就是不要隨便解釋聖人說了啥,但是誰不是拿著別人的思想用作自己行為的解釋。最大的例子就是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照著統治者需要一通解釋。包裹《論語》本身也是孔子弟子記錄他們與老師的對話和言行,既然不是出自本人就有弟子的加工。故篡改聖人言論為我所用是一脈形成,有跡可循的。周敦頤創出來他這套東西,往下傳承,二程等人加入自己的思想,二程這些人起碼是稱得上學問人品都過硬的大儒,而底下的學生呢,學生的學生呢。為什麼最後到朱熹那就變成“存天理滅人慾”了。就是因為到了南宋,已經老趙家太丟臉了,讓人打著跑,老百姓和讀書人看了發現皇權也就那麼回事,更覺得統治不靠譜。所以整除一個“存天理滅人慾”,就是讓你們好好待著,別作妖。但是到最後這個東西對南宋影響不大,就是底下人都看透了,您這朝廷爛到不行,朱熹老爺子自己瞎搞,還教育我們,蒙傻子呢。最後這玩意盛行東亞,席捲從日本到南韓乃至東南亞,這都是人家大元朝的功勞。

    這麼看來,程朱理學的形成是因為北宋的社會觀念和經濟發展,它宣傳大家要做個“謙謙君子”,同時,這套理論被一步分偽君子繼承,然後就開始打著周老先生、二程的幌子教育大家要當君子啊,一開始人們可能都覺得當君子好,要正心修德。後來發現,我擦都是偽君子,好處都你們佔了,還混個君子名號,最後都變偽君子,社會就要不得了。北宋前期雖然奢靡官員工資高,吃好喝好,但是人家真幹活。後來就都是偽君子了,動動嘴還幹毛活,最終就完蛋了,到了南宋找了個偽君子跟我說你們得“滅欲”,別鬧了,就郭大俠信傻了吧唧還守襄陽,其他恨不得都投降。最後結論就是,思想學術的建立初衷是好的,大師們也是品格高尚,它的形成也是受所在當下社會發展限制的。而部分有心人的自我解釋,導致學術變成了加以利用的工具,從而推進社會腐敗和人心思變。

    分析完程朱再來看陽明心學就好多了,這倆東西一脈相承。先看王老先生這套形成已是明朝中期,社會奢靡風氣濺起,到後期頂峰時候,看看紅樓夢,人家都吃啥,再看看你吃啥就明白了。趕上土木堡之變,讓韃靼人把皇上都弄走了,王老先生覺得不行,咱們得讓人踏實點不能這麼飄,這樣國家才能有希望,就借鑑以前程朱,整出一套陽明心學。而且還出了幾個左右國家的任務,徐階、張居正等都是國家大元。到這為止,感覺大名應該還不錯,但是從十五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初,這一百來年,從皇上到大臣,大仙輩出,道士、木匠等等,光大太監就好幾個,咋就這樣了呢。還是那個問題,陽明先生讓你們“恪守本心,格物致知”,後面人說了我恪守了,我本心就是發財,問題王老先生說的本心是“仁”。還是歷史又一次重演,往後發展,全都按自己的解釋來,管你老王頭咋說,張居正怎麼樣,最後不是還是墳拋了暴屍。

    所以,一種思想的出現源於創始人所在的時代,具有一定侷限性,而隨著它發展和時代的程序,也會受到後世人思維影響,進而有所變化,再反過來影響社會和時代。

  • 6 # 衚衕串子7ing希

    文化的星期跟政治經濟有密切關係,政治經濟的的發展也跟文化的推動也有相關性。

    兩個朝代的衰弱和滅亡,到底與當時興趣的思想學說有沒有關係?個人認為肯定是有關的,但是具體關係是怎麼個情況還是得慢慢分析。

    首先,“程朱理學”創始人為北宋的周敦頤、邵雍及張載。繼後有程顥和程頤等人繼續發展,最終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你就看這幾個人和時代,從北宋周敦頤,到二程,再到南宋朱熹,逐漸演變繼承。你看到的是一個王朝從強盛到衰弱的過程,伴隨著這個過程朱理學發展變化。從這個思想學說的創立到前期發展,都是在北宋,這個時間段也是經濟文化的一個高峰,社會聚集了大量財富,文人各種附庸風雅。但是對外的情況就是打不過遼、西夏甚至是西南的少數民族,所以發展出來這套唯心的學說,就像北宋這個國家一樣,老老實實我就搞我自己經濟,寫辭、畫畫,打仗大的勝不了,小仗也沒輸。程朱的學術本身也是創造出一套以“理、氣”為基礎的學說來解釋自己,並要求人們規範自己的行為,做個謙謙君子。從最熟悉的周敦頤的《愛蓮說》就能看出來。到此,我們看這個學說其實也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勸人以“仁”為本,明理正身,沒什麼毛病啊。

    那麼他對北宋走向衰敗有啥影響呢?我們的社會兩千年來一貫是唯心的很,自己瞎解釋。雖然以前最大的忌諱就是不要隨便解釋聖人說了啥,但是誰不是拿著別人的思想用作自己行為的解釋。最大的例子就是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照著統治者需要一通解釋。包裹《論語》本身也是孔子弟子記錄他們與老師的對話和言行,既然不是出自本人就有弟子的加工。故篡改聖人言論為我所用是一脈形成,有跡可循的。周敦頤創出來他這套東西,往下傳承,二程等人加入自己的思想,二程這些人起碼是稱得上學問人品都過硬的大儒,而底下的學生呢,學生的學生呢。為什麼最後到朱熹那就變成“存天理滅人慾”了。就是因為到了南宋,已經老趙家太丟臉了,讓人打著跑,老百姓和讀書人看了發現皇權也就那麼回事,更覺得統治不靠譜。所以整除一個“存天理滅人慾”,就是讓你們好好待著,別作妖。但是到最後這個東西對南宋影響不大,就是底下人都看透了,您這朝廷爛到不行,朱熹老爺子自己瞎搞,還教育我們,蒙傻子呢。最後這玩意盛行東亞,席捲從日本到南韓乃至東南亞,這都是人家大元朝的功勞。

    這麼看來,程朱理學的形成是因為北宋的社會觀念和經濟發展,它宣傳大家要做個“謙謙君子”,同時,這套理論被一步分偽君子繼承,然後就開始打著周老先生、二程的幌子教育大家要當君子啊,一開始人們可能都覺得當君子好,要正心修德。後來發現,我擦都是偽君子,好處都你們佔了,還混個君子名號,最後都變偽君子,社會就要不得了。北宋前期雖然奢靡官員工資高,吃好喝好,但是人家真幹活。後來就都是偽君子了,動動嘴還幹毛活,最終就完蛋了,到了南宋找了個偽君子跟我說你們得“滅欲”,別鬧了,就郭大俠信傻了吧唧還守襄陽,其他恨不得都投降。最後結論就是,思想學術的建立初衷是好的,大師們也是品格高尚,它的形成也是受所在當下社會發展限制的。而部分有心人的自我解釋,導致學術變成了加以利用的工具,從而推進社會腐敗和人心思變。

    分析完程朱再來看陽明心學就好多了,這倆東西一脈相承。先看王老先生這套形成已是明朝中期,社會奢靡風氣濺起,到後期頂峰時候,看看紅樓夢,人家都吃啥,再看看你吃啥就明白了。趕上土木堡之變,讓韃靼人把皇上都弄走了,王老先生覺得不行,咱們得讓人踏實點不能這麼飄,這樣國家才能有希望,就借鑑以前程朱,整出一套陽明心學。而且還出了幾個左右國家的任務,徐階、張居正等都是國家大元。到這為止,感覺大名應該還不錯,但是從十五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初,這一百來年,從皇上到大臣,大仙輩出,道士、木匠等等,光大太監就好幾個,咋就這樣了呢。還是那個問題,陽明先生讓你們“恪守本心,格物致知”,後面人說了我恪守了,我本心就是發財,問題王老先生說的本心是“仁”。還是歷史又一次重演,往後發展,全都按自己的解釋來,管你老王頭咋說,張居正怎麼樣,最後不是還是墳拋了暴屍。

    所以,一種思想的出現源於創始人所在的時代,具有一定侷限性,而隨著它發展和時代的程序,也會受到後世人思維影響,進而有所變化,再反過來影響社會和時代。

  • 7 # 史海驚奇錄

    嚴格來說,其實程朱理學也是儒家學說的一部分。只是,它這學說有些鑽牛角尖了,似乎這也是歷史的必然,很多事物發展到某一個瓶頸時,要麼就是昇華,要麼就是鑽牛角尖。

    自漢代以來,統治者便“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似乎也為日後的平穩創造了條件,然而,這也有了“偏科”之嫌。

    特別是到了宋朝,趙匡胤由於自己的皇位得來有些不光彩,於是很擔心其他人模仿,於是重文抑武,對武人處處打壓提防。這樣的結果,是導致大宋朝軍力不支,儘管在經濟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這就像走路,如果你自廢了一腿,獨腳前行,又怎麼能走遠呢?

    當然了,如果說是程朱理學把宋朝給斷送了,那麼未免是抬舉了它。真正害死宋朝的是重文抑武,雖然程朱理學是儒學一部分,但事實上它還有資格代表理學。

    至於明朝的心學,絕對沒有令國家衰敗,相反,它還導致了明朝的中興。

    王陽明的心學其實與程朱理學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它講究的是知行合一,不但要想到說到,更要做到。

    而程朱理學就不行了。那個創始人嘴裡說著“存天理滅人慾”,自己則在偷偷地做著亂倫苟且之事,實在是一大諷刺!

    王陽明則不一樣。他不但是個思想家,還是個實幹家,甚至說是個軍事家。一般來說,人們對思想家的印象,一定是個文人。但王陽明打起做起仗來也是相當的厲害,厲害到令人大跌眼鏡的地步。

    讓明朝走向衰弱的,其實是東林黨。這些自私的文官集團,代表的是其身後地主階層的利益,並沒有考慮國家的格局。他們的危害甚至比魏忠賢還更甚。

    也難怪崇禎臨死前會說:文官皆可殺!

  • 8 # 史海驚奇錄

    嚴格來說,其實程朱理學也是儒家學說的一部分。只是,它這學說有些鑽牛角尖了,似乎這也是歷史的必然,很多事物發展到某一個瓶頸時,要麼就是昇華,要麼就是鑽牛角尖。

    自漢代以來,統治者便“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似乎也為日後的平穩創造了條件,然而,這也有了“偏科”之嫌。

    特別是到了宋朝,趙匡胤由於自己的皇位得來有些不光彩,於是很擔心其他人模仿,於是重文抑武,對武人處處打壓提防。這樣的結果,是導致大宋朝軍力不支,儘管在經濟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這就像走路,如果你自廢了一腿,獨腳前行,又怎麼能走遠呢?

    當然了,如果說是程朱理學把宋朝給斷送了,那麼未免是抬舉了它。真正害死宋朝的是重文抑武,雖然程朱理學是儒學一部分,但事實上它還有資格代表理學。

    至於明朝的心學,絕對沒有令國家衰敗,相反,它還導致了明朝的中興。

    王陽明的心學其實與程朱理學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它講究的是知行合一,不但要想到說到,更要做到。

    而程朱理學就不行了。那個創始人嘴裡說著“存天理滅人慾”,自己則在偷偷地做著亂倫苟且之事,實在是一大諷刺!

    王陽明則不一樣。他不但是個思想家,還是個實幹家,甚至說是個軍事家。一般來說,人們對思想家的印象,一定是個文人。但王陽明打起做起仗來也是相當的厲害,厲害到令人大跌眼鏡的地步。

    讓明朝走向衰弱的,其實是東林黨。這些自私的文官集團,代表的是其身後地主階層的利益,並沒有考慮國家的格局。他們的危害甚至比魏忠賢還更甚。

    也難怪崇禎臨死前會說:文官皆可殺!

  • 9 # 歷史至上

    程朱理學鼓吹存天理去人慾,但是這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人的慾望不能單純的靠壓制,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明朝後期的情況就是這種壓制的反彈,社會風氣表面上道貌岸然,但是背地裡男盜女娼,社會風氣不斷惡化。

    東林黨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表面上一個個道貌岸然,標榜自己是社會的楷模,但是李自成的軍隊一進來就主動投降,清朝的軍隊入關之後,大多數也都效忠了新朝。

    這種社會風氣影響著每一個人,我認為,宋朝的滅亡與這種社會風氣不能說完全沒有關係的。文化是政治的反映,一旦文化走起了極端,就會被利用。

    在晚明大儒顧炎武等人看來,陽明之心學實乃破國亡家之學,明朝的滅亡實乃陽明心學普及蔓延之結果。他痛心疾首地說,對於“亡國”(易姓改號)與“亡天下”(禮義文明的喪失),陽明心學及理學實在難辭其咎。

    但是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程朱理學逐漸僵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對社會的發展顯現出阻礙作用。到明代中期,一個新的學派開始興盛並開始佔據明思想界的主流,它就是心學。 心學發端於明代初期,但集大成者則是明代中期的陽明先生。

    明朝的滅亡跟陽明心學應該是沒有關係的,陽明是中國明朝著名的哲學家,其著名的哲學理論陽明心學作為一種社會思潮,不僅在當時風靡一時,而且影響後世。陽明心學對於當時人們的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促進作用。他的學說貫穿了明末清初那個風雲激盪的時代,引領了那個 時代的思想,從某種程度來說開啟了近代思想的開端。

  • 10 # 歷史至上

    程朱理學鼓吹存天理去人慾,但是這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人的慾望不能單純的靠壓制,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明朝後期的情況就是這種壓制的反彈,社會風氣表面上道貌岸然,但是背地裡男盜女娼,社會風氣不斷惡化。

    東林黨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表面上一個個道貌岸然,標榜自己是社會的楷模,但是李自成的軍隊一進來就主動投降,清朝的軍隊入關之後,大多數也都效忠了新朝。

    這種社會風氣影響著每一個人,我認為,宋朝的滅亡與這種社會風氣不能說完全沒有關係的。文化是政治的反映,一旦文化走起了極端,就會被利用。

    在晚明大儒顧炎武等人看來,陽明之心學實乃破國亡家之學,明朝的滅亡實乃陽明心學普及蔓延之結果。他痛心疾首地說,對於“亡國”(易姓改號)與“亡天下”(禮義文明的喪失),陽明心學及理學實在難辭其咎。

    但是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程朱理學逐漸僵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對社會的發展顯現出阻礙作用。到明代中期,一個新的學派開始興盛並開始佔據明思想界的主流,它就是心學。 心學發端於明代初期,但集大成者則是明代中期的陽明先生。

    明朝的滅亡跟陽明心學應該是沒有關係的,陽明是中國明朝著名的哲學家,其著名的哲學理論陽明心學作為一種社會思潮,不僅在當時風靡一時,而且影響後世。陽明心學對於當時人們的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促進作用。他的學說貫穿了明末清初那個風雲激盪的時代,引領了那個 時代的思想,從某種程度來說開啟了近代思想的開端。

  • 11 # 談史說魯

    理學在今天看來,其思想是需要揚棄的,理學中的經世思想近代曾得到一些知識分子的好感,但其三綱五常觀念則是不符合現代文明的。宋代重文抑武,遠離了尚武精神,造成國勢積弱不振,文臣結成朋黨,軍人列為軍戶,機構臃腫,戰鬥力不強。利益之爭使得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甚至出現吳三桂放清人入關。

    重清談不重科技,的確是中國古代的一大弊端,但宋明亡國原因是多方面的,歸到某一個方面很顯然是不客觀的。宋明理學與漢學相比,畢竟還多了社會擔當意識,而且還強調知識分子的氣節,但一個國家,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和內部的團結,要想長治久安是難以實現的。

  • 12 # 談史說魯

    理學在今天看來,其思想是需要揚棄的,理學中的經世思想近代曾得到一些知識分子的好感,但其三綱五常觀念則是不符合現代文明的。宋代重文抑武,遠離了尚武精神,造成國勢積弱不振,文臣結成朋黨,軍人列為軍戶,機構臃腫,戰鬥力不強。利益之爭使得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甚至出現吳三桂放清人入關。

    重清談不重科技,的確是中國古代的一大弊端,但宋明亡國原因是多方面的,歸到某一個方面很顯然是不客觀的。宋明理學與漢學相比,畢竟還多了社會擔當意識,而且還強調知識分子的氣節,但一個國家,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和內部的團結,要想長治久安是難以實現的。

  • 13 # 晚自習

    是有一定的影響的,但不是絕對影響。

    因為一個朝代的興盛與衰亡,是有很多因素影響的,是許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因為宋朝的建立是建立在5代十國的混戰的基礎之上的。5代十國時期,君臣綱紀敗壞,很多皇帝嗜殺成性,甚至不惜出賣國土。而武將呢,也擁兵自重,多次易主。

    宋朝建立以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把地方截圖者的權力進一步集中到中央,把中央的權力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而在思想上,統治者的急需一種思想來駕馭群臣和百姓作為統治的根基。程朱理學可以說是用封建統治君主的需求而生。自然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援和大力推行

    由於人們恪守三綱五常,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社會的穩定,但同時也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以及思想產生一定的禁錮。降低了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打壓了人們的創造活力。

    明朝的建立也是以傳統的封建基礎為根基的。只是在地帶封建統治制度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和完善。中國封建統治史其實是一部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中央內部權力的一個發展史,到清朝時,封建中央集權發展到歷史最高峰。陽明心學的產生也是以儒家為基礎的,他與程朱理學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有利於促進社會的進步,但是它也有它的歷史侷限性。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如果恪守程朱理學,那麼王陽明肯定會在明確等到朝廷發指令下來之後才會舉兵平叛。而王陽明卻在沒有等到朝廷指令的情況下,招募兵馬,收集殘軍進行平叛,將戰亂限制在最小的範圍之內,減輕了人民百姓的痛苦和負擔。

  • 14 # 晚自習

    是有一定的影響的,但不是絕對影響。

    因為一個朝代的興盛與衰亡,是有很多因素影響的,是許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因為宋朝的建立是建立在5代十國的混戰的基礎之上的。5代十國時期,君臣綱紀敗壞,很多皇帝嗜殺成性,甚至不惜出賣國土。而武將呢,也擁兵自重,多次易主。

    宋朝建立以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把地方截圖者的權力進一步集中到中央,把中央的權力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而在思想上,統治者的急需一種思想來駕馭群臣和百姓作為統治的根基。程朱理學可以說是用封建統治君主的需求而生。自然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援和大力推行

    由於人們恪守三綱五常,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社會的穩定,但同時也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以及思想產生一定的禁錮。降低了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打壓了人們的創造活力。

    明朝的建立也是以傳統的封建基礎為根基的。只是在地帶封建統治制度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和完善。中國封建統治史其實是一部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中央內部權力的一個發展史,到清朝時,封建中央集權發展到歷史最高峰。陽明心學的產生也是以儒家為基礎的,他與程朱理學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有利於促進社會的進步,但是它也有它的歷史侷限性。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如果恪守程朱理學,那麼王陽明肯定會在明確等到朝廷發指令下來之後才會舉兵平叛。而王陽明卻在沒有等到朝廷指令的情況下,招募兵馬,收集殘軍進行平叛,將戰亂限制在最小的範圍之內,減輕了人民百姓的痛苦和負擔。

  • 15 # 彼岸歷史

    一、先說程朱理學和南宋的衰弱

    程朱理學作為中國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論博大精深,其細微幽妙之處斷非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所以,這裡只簡單歸納一下其理論學說的負面影響。

    (一)程朱理學的自身缺陷。

    不可否認的是,程朱理學很多理論是佔不住腳的,這突出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學不能致用,知行不能合一。關於這一點,有識之士看得非常清楚,元代袁桷在《送陳山長序》中說:“朱文公之說行……以《四書》為標準,毫杪摘抉,於其不必疑者而疑之……孩提之童皆大言以欺世。故其功用少而取效近,禮樂刑政之本,興衰治亂之跡,茫然不能知”。大言欺世,對治國理政卻“茫然不能知”(可參見本文最後的方孝孺),一語中的。

    第二,不能自圓其說。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今江西上饒鵝湖寺,理學內部發生過一場著名的辯論,史稱“鵝湖之會”。這場內戰以“理學”朱熹失敗、“心學”陸九淵勝出而結束。過程我們略去,只知道結果就夠了——事實勝於雄辯!

    第三,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雙重標準。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慾”,義正言辭,不容商量。但是,孔聖人卻說:“食、色,性也”,也就是說,最初的儒學是不排斥男歡女愛的。朱熹卻要求揹人性而馳,關閉一切人體機能,吸風飲露,做道德完人,這可能嗎?結果很遺憾,因為朱熹本人就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奸宿尼姑,通姦兒媳”已經成為了他“聖人”之外的另外一個標籤。

    程朱理學,你何以服人?

    (二)兩宋的衰弱。二者關係不大,或者說幾乎沒有關係。兩宋之衰亡在於以下幾個因素。一是“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讓整個民族失去了血性和精氣神,在與外族的對抗中從一開始的不勝不敗到後來的一敗再敗到最後的畏戰畏死甚至妥協投降,就連合約也一個比一個屈辱(檀淵之盟、隆興合議、嘉定合議)。二是“燕雲十六州”地理屏障的喪失,讓兩宋的身子骨先天不足,無論是遼還是金,一個俯衝就兵臨開封、舉國震動。三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尤其是宋遼“檀淵之盟”,給兩國帶來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相當於給後來的大金國養了兩隻肥羊,甚至遼和北宋連滅亡的時間和過程都一個樣。

    還有一個說法是南宋因程朱理學而亡國。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趙昀不僅為理學平反,還把兩宋幾個理學大家推上神壇,幫助理學完成對學術江湖的“大一統”,使之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宋理宗的廟號即來自於他對理學推廣的巨大“貢獻”),而僅僅38年後南宋就亡了國。在周密《癸辛雜識》中提到:“名為尊崇道學,其實幸其不才憒憒,不致掣肘耳,以致萬事不理,喪身亡國”。

    二、再說“心學”和大明之亡

    說兩宋因程朱理學而衰弱言之過重,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導致了一個民族的思想的滑坡和僵化。這絕非危言聳聽,對比一下“心學”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一)陸九淵和“心學”。在“鵝湖之會”中勝出的陸九淵有一個核心觀點:“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所謂“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

    我一直認為,如果這一理論從宋代就替代程朱理學成為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話,那麼,“鵝湖之會”引發的將是屬於中國的“文藝復興”,以後的千年,矇昧和僵化統統都看不到,我們看到的將是一個自由的、開放的、理性的和極具創造力的民族。

    但是,一千年前,這一理論讓全天下炸了鍋——“心學”擯棄了“三綱五常”,凡事不再以聖人和領導指示為準,而是遵從於內心和天地間的自然法則!

    要命了!

    用“大逆不道”來形容當時朱熹尤其是官方的心態最恰當不過了。從先秦的孔、孟到西漢的叔孫通、董仲舒再到兩宋的二週和程朱,統治階級殫精竭慮勞心費力,把先秦儒學進行了閹割和異化,規定在家聽父母,在外聽領導,由“孝”而“忠”,一步步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統”。結果“心學”卻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全民族思想大解放,那這麼多年來的“愚民”、“弱民”不全白費了嗎?

    所以,朱熹和“理學”不勝而勝,陸九淵和“心學”不敗而敗!

    (二)偉大的王陽明。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聖人,因為“程朱理學”是官方之學,而王陽明的“心學”是人性之學;前者的生命力靠的是統治階級的追捧,而後者代表的則是永恆。而且,王陽明與程朱理學一派的最大、最本質的區別在於:知行合一。也就是說,程朱一派只知道空談,而王陽明一派卻能經世治國。這從他江西剿匪、平定寧王之叛的手段就可以看出。而“天泉證道”則更展示了他的“學究天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三)“心學”和大明之亡更沒有關係。我們都知道,大明朝之亡有諸多因素,旱災、蝗災、民變、清軍入關、吏治腐敗、黨爭以及冥冥之中的所謂“氣數”。而其中“黨爭”的幾方恰恰就是平時牛皮哄哄、不可一世的程朱傳人,尤其包括以“道統”自居的東林黨人。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了明初被朱棣“誅十族”的方孝孺,他的氣節的確讓人敬佩,但他的所做所為卻讓人不知所謂:在朱棣兵臨金陵城下的時候,他不是趕緊幫建文帝想退敵的辦法,而是在皇宮裡和朱允炆講經——試問,這種人即使道德再高尚,於國、於君、於民有什麼用處?

    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高下立判。

  • 16 # 彼岸歷史

    一、先說程朱理學和南宋的衰弱

    程朱理學作為中國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論博大精深,其細微幽妙之處斷非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所以,這裡只簡單歸納一下其理論學說的負面影響。

    (一)程朱理學的自身缺陷。

    不可否認的是,程朱理學很多理論是佔不住腳的,這突出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學不能致用,知行不能合一。關於這一點,有識之士看得非常清楚,元代袁桷在《送陳山長序》中說:“朱文公之說行……以《四書》為標準,毫杪摘抉,於其不必疑者而疑之……孩提之童皆大言以欺世。故其功用少而取效近,禮樂刑政之本,興衰治亂之跡,茫然不能知”。大言欺世,對治國理政卻“茫然不能知”(可參見本文最後的方孝孺),一語中的。

    第二,不能自圓其說。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今江西上饒鵝湖寺,理學內部發生過一場著名的辯論,史稱“鵝湖之會”。這場內戰以“理學”朱熹失敗、“心學”陸九淵勝出而結束。過程我們略去,只知道結果就夠了——事實勝於雄辯!

    第三,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雙重標準。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慾”,義正言辭,不容商量。但是,孔聖人卻說:“食、色,性也”,也就是說,最初的儒學是不排斥男歡女愛的。朱熹卻要求揹人性而馳,關閉一切人體機能,吸風飲露,做道德完人,這可能嗎?結果很遺憾,因為朱熹本人就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奸宿尼姑,通姦兒媳”已經成為了他“聖人”之外的另外一個標籤。

    程朱理學,你何以服人?

    (二)兩宋的衰弱。二者關係不大,或者說幾乎沒有關係。兩宋之衰亡在於以下幾個因素。一是“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讓整個民族失去了血性和精氣神,在與外族的對抗中從一開始的不勝不敗到後來的一敗再敗到最後的畏戰畏死甚至妥協投降,就連合約也一個比一個屈辱(檀淵之盟、隆興合議、嘉定合議)。二是“燕雲十六州”地理屏障的喪失,讓兩宋的身子骨先天不足,無論是遼還是金,一個俯衝就兵臨開封、舉國震動。三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尤其是宋遼“檀淵之盟”,給兩國帶來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相當於給後來的大金國養了兩隻肥羊,甚至遼和北宋連滅亡的時間和過程都一個樣。

    還有一個說法是南宋因程朱理學而亡國。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趙昀不僅為理學平反,還把兩宋幾個理學大家推上神壇,幫助理學完成對學術江湖的“大一統”,使之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宋理宗的廟號即來自於他對理學推廣的巨大“貢獻”),而僅僅38年後南宋就亡了國。在周密《癸辛雜識》中提到:“名為尊崇道學,其實幸其不才憒憒,不致掣肘耳,以致萬事不理,喪身亡國”。

    二、再說“心學”和大明之亡

    說兩宋因程朱理學而衰弱言之過重,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導致了一個民族的思想的滑坡和僵化。這絕非危言聳聽,對比一下“心學”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一)陸九淵和“心學”。在“鵝湖之會”中勝出的陸九淵有一個核心觀點:“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所謂“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

    我一直認為,如果這一理論從宋代就替代程朱理學成為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話,那麼,“鵝湖之會”引發的將是屬於中國的“文藝復興”,以後的千年,矇昧和僵化統統都看不到,我們看到的將是一個自由的、開放的、理性的和極具創造力的民族。

    但是,一千年前,這一理論讓全天下炸了鍋——“心學”擯棄了“三綱五常”,凡事不再以聖人和領導指示為準,而是遵從於內心和天地間的自然法則!

    要命了!

    用“大逆不道”來形容當時朱熹尤其是官方的心態最恰當不過了。從先秦的孔、孟到西漢的叔孫通、董仲舒再到兩宋的二週和程朱,統治階級殫精竭慮勞心費力,把先秦儒學進行了閹割和異化,規定在家聽父母,在外聽領導,由“孝”而“忠”,一步步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統”。結果“心學”卻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全民族思想大解放,那這麼多年來的“愚民”、“弱民”不全白費了嗎?

    所以,朱熹和“理學”不勝而勝,陸九淵和“心學”不敗而敗!

    (二)偉大的王陽明。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聖人,因為“程朱理學”是官方之學,而王陽明的“心學”是人性之學;前者的生命力靠的是統治階級的追捧,而後者代表的則是永恆。而且,王陽明與程朱理學一派的最大、最本質的區別在於:知行合一。也就是說,程朱一派只知道空談,而王陽明一派卻能經世治國。這從他江西剿匪、平定寧王之叛的手段就可以看出。而“天泉證道”則更展示了他的“學究天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三)“心學”和大明之亡更沒有關係。我們都知道,大明朝之亡有諸多因素,旱災、蝗災、民變、清軍入關、吏治腐敗、黨爭以及冥冥之中的所謂“氣數”。而其中“黨爭”的幾方恰恰就是平時牛皮哄哄、不可一世的程朱傳人,尤其包括以“道統”自居的東林黨人。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了明初被朱棣“誅十族”的方孝孺,他的氣節的確讓人敬佩,但他的所做所為卻讓人不知所謂:在朱棣兵臨金陵城下的時候,他不是趕緊幫建文帝想退敵的辦法,而是在皇宮裡和朱允炆講經——試問,這種人即使道德再高尚,於國、於君、於民有什麼用處?

    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高下立判。

  • 17 # 減水書生

    都沒關係,又都有關係。

    之所以說沒關係,是因為這兩個儒家學說的興起,跟當時的國家衰弱與否、滅亡與否,扯不上直接關係。

    之所以說有關係,是因為正是儒家教條的不切實際,使得整個政治風氣日益頹敗,無力與草原民族爭鋒。

    首先,程朱理學之所以興起,是因為佛教太彪悍。

    從“南朝四百八十寺”佛家雄風開始,佛教便一直興盛、一直彪悍、一直力壓儒家。

    究其原因就是儒家沒有進入到思辨的層面,從哪來、到哪去,孔子一句“未知生、焉知死”擋不住芸芸眾生對這個問題思考。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儒家得做出回答。

    再不回答,天下生民就只能皈依我佛,也就沒有孔孟什麼事兒了。

    天下百姓可以不覺危機,儒家的踐行者,那些個士大夫們可不能坐視不理。從唐朝的韓愈、柳宗元開始,儒家就開始視佛教為仇讎,要向佛教爭取群眾。

    於是,程朱理學就興起了。世界觀是萬物本源於理,方法論是“存天理、滅人慾”,實踐論和人生觀是立德立功立言。

    第二,陽明心學是從程朱理學中發展出來的旁支。

    之所以說是旁支,是因為程朱理學是主流,不僅宋朝是主流,明清也是主流。

    你看科舉考試考什麼,就知道誰該當主流了。

    陽明心學,就是跟程朱理學反著來的。

    理學說萬物本於理,心學就說萬物本於心;理學要向格物中去致知,心學的方法論則是往內心去求索。

    可以簡單粗暴的認為說: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

    但是,最好別說陽明心學是理學的異端,原因就是心學這路旁支,也很彪悍,除了官學地位,它甚至與理學並駕齊驅。

    再一個就是理學把儒家學說引到了思辨的層面,是跟著理學這個思路,心學才進入到了複雜的思辨層面,所以理學和心學殊途同根,大家都不是顛覆儒學,而是發展儒學。

    王陽明按照理學的套路去格竹子,格了很久很久,他不格了,他認為這麼格是發現不了終極真理的,終極真理必須得往心裡求,不應該跟竹子較勁。於是,心學就此開始,並在王陽明的打磨之下逐漸複雜、高深、精緻起來。

    第三,儒家的教條主義的羈絆,使得中原王朝無力與草原民族爭雄。

    為什麼漢唐能追亡逐北?

    為什麼亂世之後初創的中原王朝,能夠教訓得了草原民族?

    原因就是儒家教條主義還不至於讓帝國政策各種奇葩。

    宋朝開始重文輕武,這是典型計程車大夫要壟斷朝堂權力,功臣武將你們靠邊站。

    令西夏膽戰心驚的“面涅將軍”狄青可以當個將軍,可以當個節度使,但你不能入朝做樞密使,因為樞密使可是相權了,得由文官士大夫們來擔任。

    於是,把持朝堂的儒家士大夫們,就憑著一己想象制定出了各種奇葩政策,生生把一個富甲天下的大宋朝給折騰沒了。

    明朝就更不用說了。看那幾個名將的出身,都是讀書人,真正的行伍之輩,當真少之又少。

    這也無所謂,但袁崇煥在牛,他能入朝組閣嗎?盧象升再出色,他能進入內閣嗎?還有千古良將,戚繼光,他能入朝嗎?

    凡是沾了行伍的邊,就一直在地方、一直去打仗吧,直到最後被整死。

    這都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就是明朝那些把持朝堂權力的一眾臣僚,都是頑固糾結儒家教條的理想主義者,做出的政策決策不是不正確,而是不務實、不懂變通。

    明清以來,實學興起。之所以實學興盛,就是因為這個國家最缺的就是務實。缺什麼就得補什麼。

    興盛的儒學,讓朝堂徹底陷入到一種理想主義的尷尬境地。

  • 18 # 減水書生

    都沒關係,又都有關係。

    之所以說沒關係,是因為這兩個儒家學說的興起,跟當時的國家衰弱與否、滅亡與否,扯不上直接關係。

    之所以說有關係,是因為正是儒家教條的不切實際,使得整個政治風氣日益頹敗,無力與草原民族爭鋒。

    首先,程朱理學之所以興起,是因為佛教太彪悍。

    從“南朝四百八十寺”佛家雄風開始,佛教便一直興盛、一直彪悍、一直力壓儒家。

    究其原因就是儒家沒有進入到思辨的層面,從哪來、到哪去,孔子一句“未知生、焉知死”擋不住芸芸眾生對這個問題思考。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儒家得做出回答。

    再不回答,天下生民就只能皈依我佛,也就沒有孔孟什麼事兒了。

    天下百姓可以不覺危機,儒家的踐行者,那些個士大夫們可不能坐視不理。從唐朝的韓愈、柳宗元開始,儒家就開始視佛教為仇讎,要向佛教爭取群眾。

    於是,程朱理學就興起了。世界觀是萬物本源於理,方法論是“存天理、滅人慾”,實踐論和人生觀是立德立功立言。

    第二,陽明心學是從程朱理學中發展出來的旁支。

    之所以說是旁支,是因為程朱理學是主流,不僅宋朝是主流,明清也是主流。

    你看科舉考試考什麼,就知道誰該當主流了。

    陽明心學,就是跟程朱理學反著來的。

    理學說萬物本於理,心學就說萬物本於心;理學要向格物中去致知,心學的方法論則是往內心去求索。

    可以簡單粗暴的認為說: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

    但是,最好別說陽明心學是理學的異端,原因就是心學這路旁支,也很彪悍,除了官學地位,它甚至與理學並駕齊驅。

    再一個就是理學把儒家學說引到了思辨的層面,是跟著理學這個思路,心學才進入到了複雜的思辨層面,所以理學和心學殊途同根,大家都不是顛覆儒學,而是發展儒學。

    王陽明按照理學的套路去格竹子,格了很久很久,他不格了,他認為這麼格是發現不了終極真理的,終極真理必須得往心裡求,不應該跟竹子較勁。於是,心學就此開始,並在王陽明的打磨之下逐漸複雜、高深、精緻起來。

    第三,儒家的教條主義的羈絆,使得中原王朝無力與草原民族爭雄。

    為什麼漢唐能追亡逐北?

    為什麼亂世之後初創的中原王朝,能夠教訓得了草原民族?

    原因就是儒家教條主義還不至於讓帝國政策各種奇葩。

    宋朝開始重文輕武,這是典型計程車大夫要壟斷朝堂權力,功臣武將你們靠邊站。

    令西夏膽戰心驚的“面涅將軍”狄青可以當個將軍,可以當個節度使,但你不能入朝做樞密使,因為樞密使可是相權了,得由文官士大夫們來擔任。

    於是,把持朝堂的儒家士大夫們,就憑著一己想象制定出了各種奇葩政策,生生把一個富甲天下的大宋朝給折騰沒了。

    明朝就更不用說了。看那幾個名將的出身,都是讀書人,真正的行伍之輩,當真少之又少。

    這也無所謂,但袁崇煥在牛,他能入朝組閣嗎?盧象升再出色,他能進入內閣嗎?還有千古良將,戚繼光,他能入朝嗎?

    凡是沾了行伍的邊,就一直在地方、一直去打仗吧,直到最後被整死。

    這都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就是明朝那些把持朝堂權力的一眾臣僚,都是頑固糾結儒家教條的理想主義者,做出的政策決策不是不正確,而是不務實、不懂變通。

    明清以來,實學興起。之所以實學興盛,就是因為這個國家最缺的就是務實。缺什麼就得補什麼。

    興盛的儒學,讓朝堂徹底陷入到一種理想主義的尷尬境地。

  • 19 # 歷史閒賦者

    昨天有一個問題是:陽明心學與明朝的衰落有什麼關係,今天這個問題與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今天仔細思量了一下,僅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無論是宋代程朱理學,還是明朝的陽明心學,其都是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揚,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儒家思想一直是統治階級用來治理國家的思想方針,是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工具,所以無論儒家學說怎麼發展,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統治階級需要什麼樣的思想,儒家就發展那種思想。所以我認為,以學說思想來討論對國家的興亡的影響,這是為當時的統治者找藉口,也誇大了思想學說的作用。以當代為例,無論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還是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我們的執政黨根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根據中國當下的社會環境提出的,這些理論是要有基礎的。

    所以理學思想,只是宋、明統治階級的需要,不能將宋、明兩朝的興亡歸咎於理學。

  • 20 # 歷史閒賦者

    昨天有一個問題是:陽明心學與明朝的衰落有什麼關係,今天這個問題與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今天仔細思量了一下,僅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無論是宋代程朱理學,還是明朝的陽明心學,其都是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揚,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儒家思想一直是統治階級用來治理國家的思想方針,是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工具,所以無論儒家學說怎麼發展,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統治階級需要什麼樣的思想,儒家就發展那種思想。所以我認為,以學說思想來討論對國家的興亡的影響,這是為當時的統治者找藉口,也誇大了思想學說的作用。以當代為例,無論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還是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我們的執政黨根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根據中國當下的社會環境提出的,這些理論是要有基礎的。

    所以理學思想,只是宋、明統治階級的需要,不能將宋、明兩朝的興亡歸咎於理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xcel編輯受限制怎麼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