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北落師門84

    如果過江也不會改變結果,項羽一代英雄也知道過江之後也改變不了什麼,所以自殺了。決定命運的一戰輸了,家底也輸光了,死得其所。

  • 2 # 史鏡唐

    只有霸王之氣的項羽撐不起一個王朝

    1.自負的性格 :少年時項梁教其讀書、練武時,曾豪言"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但是在學習萬人敵的兵法時,也是淺嘗輒止。並且不太把劉邦看在眼裡,認為天下無人能與他抗衡。

    2.太注重情義:對於劉邦太過心慈手軟,范增曾提醒他與大王爭天下者劉邦也,勸他殺了劉邦,他卻以結義為由,等到劉邦露出反心再殺,結果上演了鴻門宴,養虎為患。

    3.不知得民心,殘暴:項家軍進入咸陽後,引兵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大火連續燒了三個月沒有滅。

    4.政治手腕缺乏,不會知人善任:軍事天才韓信不用,陳平不用,記恨不願出征的英布,連范增都被離間,最後無謀士可用,無大將領兵。

    5.不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劉邦卻恰恰相反,知道自己出生市井,放低身價,及時改正自己的不足與過錯。看清自己所處的環境不是仁義能夠解決的,要依靠武力,所以隱忍不發,寄人籬下,招兵買馬,禮賢下士,迎合民意,撫民安民,知人善任,在時機成熟時,奮力而起。

    相比之下,項羽只有霸王之氣,而無帝王之術。所以,如果重來的話也不能撐起一個王朝。

  • 3 # Y圓子同學Y

    我來對這個問題做精確回答!

    這當然是絕對不可能的。

    戰爭不單單是他一個人的,也是所有文武將領一起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之後。除了他本人,身邊已經沒有一個能征善戰的文臣武將了,他所帶出去的人,不是戰死便是離他而去叛變投靠漢軍,唯一有戰略眼光的文臣亞父,又受其猜忌冤枉而死。剩下項羽一人也就只是逞匹夫之勇罷了,總體局面的大勢已去!

    根據歷史記載:項羽死後,劉邦也並沒有停止戰爭。而是乘勢帶領各路人馬70萬大軍一直打到項羽江東老家。劉邦表示將赦免所有的項氏家族人,在已“叛變”項柏的勸說與保證下,項家族人感恩戴德最終都放棄了抵抗,而劉邦不僅兌現其寬懷的承諾,還特賜項家人改為“劉”姓。

    因此我們不難做出推論與假設,即便項羽逃至江東。劉邦的70萬大軍依舊會尾隨而來,項羽負隅頑抗守城,最後結局依然是失敗而死,只不過還白白搭上全家族人的性命陪他一塊殉葬罷了。

  • 4 # 青草無為

    首先,他帶出來的人都絲光了,再回老家,那些人的親戚的眼淚和唾沫能把他淹死,他沒有人心的紅利了。

    其次,人往高處走,誰都想博個功名,為的是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項羽敗了,“良禽擇木而棲”,能人們又不傻,估計沒人跟他吃苦了。

    最後,他的一些過激行為也引來了不買,其中重要的要數殺了投降的秦國國君和坑殺了二十萬降兵。他如果再起兵,不管是兵還是將,都知道他什麼人都殺,遇到了還不得拼個魚死網破,項羽的阻力會大很多。

    從這幾個方面看,項羽已經臭了,沒了天時,死對他而言,也是上天的選擇吧。

    這就是他落魄時的表情,哈哈哈,你願意跟他混嗎?

  • 5 # 何抱一

    感覺可能性不大。先說幾個細節1、秦始皇南巡這個在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中都有記載,他們倆都看到秦始皇南巡的盛大排場。如何盛大法的,大家可以去想象。一個西垂邊國,一統中原各大強國。現在的皇上要去以前各國的地方上去巡遊,那正是宣威耀武的時候,排場估計能有多大就有多大了,想象秦始皇老兒動輒要鞭打神仙的架勢,就知道他的排場小不了。項羽看了以後,對他叔項梁(當時的一大猛人)說,他可以取而代之。劉邦則說,男子漢就該做這樣的人啊。這就是差別,劉邦的出發點在我要成為這樣牛逼的人,所以他的思維模式中是自己的今天比昨天強,明天比今天好,進步是自然的。項羽的出發點是,我要KO他比他更牛逼,他是和別人比。縱使他豪氣干雲,但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總有被打敗的時候。2、入關後的殺伐劉邦先入關中,當時也是搶銀子搶女人,不過後來規矩多了,封府庫錢糧,僅僅是蕭何順走了秦國的文書地圖等。而且劉邦與三秦百姓只約法三章,廢除了秦國的嚴刑峻法,老百姓高興得不行,紛紛送酒食給將士。劉邦又繼續秀了一把,說自己有的是錢糧,不勞百姓送飯。搞得秦地的百姓生怕他不當關中王了。項羽後來也來關中了,他來了以後怎麼做的呢,搶銀子搶女人自然少不了,而且殺人放火, 屠城三日,火燒阿房宮。項羽屠城的地方不止一個,諸侯和百姓只是怕他,並不服他,老百姓自然傾向於劉邦了。3、鴻門宴鴻門宴上,亞父范增多次提醒他殺掉劉邦,但項羽就是不聽,沒下命令,反倒讚賞樊噲的勇武。項羽不聽諫言得到集中體現。劉邦有多少謀士,蕭何,張良,陳平,酈食其一堆人,項羽呢,只有一個范增。只有武將,缺少文官,前面打勝仗,後面沒後勤,怎麼幹的下去所有的過程就是一個一個片段組成的,所有的整體都是一個一個細節構成的,通過幾個細節可以以小見大葉落知秋。這幾個細節,足見項羽要想王天下還真是不太可能,即使殺了劉邦,西楚霸王的王朝能持續下去麼,能比秦朝延續更長時間麼?

  • 6 # 魔山道人

    謝邀,我的觀點是很難,之所以說很難而不是不可能,還是因為劉邦手下還有韓信、彭越幾個在外手握重兵的將領有可能被拉攏反叛,事實上劉邦拉攏用人的本事是項羽的百倍,如果項羽經過這次失敗還沒有改觀的話,乾脆隱姓埋名過一輩子算了,別想什麼爭霸天下了。

    其實在我的觀念裡就項羽自己是完全不具備跟劉邦爭天下,甚至做皇帝的資質的,這裡說資質是因為在我看到的史書中講的都是項羽武藝超群、帶兵打仗很有一套,但對於做皇帝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比如說,臉皮厚、心黑、會用人、權衡之道等等,他都不具備。

    所以如果項羽過江還想有一絲反攻的可能的話,讓我來想想:

    第一,反思自身,靜下心來對比劉邦反思不足,能改才有希望。

    第二,尋求支援,大敗後在江東父老心中,他再也不是百戰百勝的楚霸王了,想要尋求各大家族的支援必須讓人看到改變。

    第三,拉攏外援,就是前邊我說的韓信等人,這點也很重要,至少要讓他們保持中立,因為劉邦肯定追過烏江,不會給項羽再起的機會,只有拉攏了他們,劉邦才有顧忌,為自己爭取時間。

    總之,爭天下是要看大勢,即使這些都實現,也只是給了項羽再次起事的機會,能不能爭過劉邦我還是不太看好。

  • 7 # 柔雨哥

    不能。我簡單明瞭分析一下性格:暴躁,優柔寡斷,自傲,狂妄自大,多疑心,耳裡聽不得良言,眼裡融不下任何對手,心裡裝不下人才 2.對待俘虜手段殘忍,失民心,民不聊生,八百子弟兵無生還江東,可謂天下無人再支援他了

  • 8 # 探秘吧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造成的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此語本人實不敢苟同,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趙邦、錢邦、孫邦、李邦……

    自古以來得人心者得天下,項羽得人心了嗎?無論是起義反秦,還是與劉邦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楚霸王項羽屠城數次,據一些古書記載,屠城有六次之多。我們不妨舉幾個例子: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這樣的首領老百姓能擁護嗎?

    滅秦後,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想衣錦還鄉,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曹無傷是他在劉邦軍中的情報人員,把劉邦要稱王這麼重要的訊息告訴他,鴻門宴上項羽為了對要殺劉邦之事進行辯解,徑直出賣了曹無傷,項羽一句話斷送了曹無傷的性命。這樣的首領英雄好漢敢追隨嗎?

    楚漢戰爭,項羽雖然失敗了,他英雄一世,敢作敢為,錚錚鐵骨,豪氣沖天的英雄本色確實讓人懷念。“力拔山兮氣蓋世”,這是何等的豪邁!英雄末路,他沒有選擇逃生,而是從容自刎。他演繹的那首《霸王別姬》成了千古絕唱,使得多少後來者扼腕嘆息,唏噓不止。

  • 9 # 實史求是

    唐朝詩人杜牧在憑弔楚霸王項羽時曾做了一首詩,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首詩讓後人在惋惜項羽敗亡的同時也對他如果回江東東山再起的可能性浮想聯翩!

    那麼我們來看一看項羽當時還有哪些可以逆襲的資本呢?

    江東父老的支援

    當初項羽跟隨項梁帶著八千江東子弟兵一路向西,部隊不斷壯大,除了項梁因大意而兵敗身亡的挫折外,項羽很少在戰場上失敗,直到垓下之戰陷絕境。項羽軍隊的戰鬥力除了他本人外,主要是靠的是忠心耿耿的那帶出來的八千江東兵。

    那麼問題來了,項羽回到江東,在江東父老的支援下能否再組織起一支有強大戰鬥力的軍隊呢?我想如果給他足夠的時間,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劉邦會給他時間嗎?顯然不會。項羽一過江,劉邦的軍隊會緊隨而至,項羽只能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哪怕能殺掉數量可觀的漢兵也無濟於事。

    所以,就算江東父老全力支援他,他也沒有時間打造出足以抗衡漢軍的軍隊。

    韓信等人叛亂

    如果韓信、英布、彭越等人背叛劉邦,裂地稱王會怎麼樣呢?

    這種假設的合理性是基於劉邦最後將所有的異姓王一網打盡了。也就是說要是韓信等人提前意識到“飛鳥盡,良弓藏,絞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項羽隻身逃往江東的關鍵時刻割據稱王,讓項羽有了喘息之機。

    這種情況下,項羽是有可能在江東站穩腳根的,但他要一統中國的可能性還是極小。因為當時大部分人的思維還停留在分封制上面。韓信等人自立的話,最理想的結局是三分天下。但從項羽、韓信的政治頭腦來看,劉邦仍然會笑到最後。

    投靠匈奴,向匈奴人借兵

    如果項羽逃去匈奴,學習石敬瑭,賣國求榮的話會怎麼樣呢?匈奴人的戰鬥力強悍,如果他們幫助項羽的話,中國將陷入長期戰亂之中,有重回戰國亂戰時代的危險!

    以上均為假設,但從項羽自身性格來看,他即使能夠重新佔領一片地方,要重新打出去,甚至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較小,最終還是免不了敗亡一途。

    因為性格決定命運,這是無法改變的!

  • 10 # 星下靜思

    用兵作戰、勇冠三軍等文謀武攻,咱們先不用分析,先看兩個歷史細節。項羽與劉邦在垓下一戰後,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項羽憑藉蓋世武功,帶領八百騎突圍,說明比時項羽並不想死,還想在突圍後反抗。項羽突圍後,劉邦的大將灌嬰馬上率五千精銳騎兵緊追不捨。項羽至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老農問路後,卻被引進了沼澤地裡,由此項羽耽誤了逃亡時間,又被漢軍包圍。再次被包圍的項羽已是自忖不能脫身,又奪旗斬將後,逃至烏江。在江邊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先回江東,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決然自刎。

    項羽迷路遇老農,給他指錯路,則代表著民心所向。戰亂年代,百姓深受其害,項羽卻依靠其勇,連年征戰,少恤百姓,引起了民心的厭煩。在項羽兵敗求路時,給他指錯路,也是想讓他早亡,以求天下太平,這個細節代表民心。項羽江邊遇到亭長,亭長是他統治下的小官。堂堂蓋世英雄,落魄到讓一亭長幫出謀劃策,讓項羽如何有顏面。項羽就是因為不聽手下謀臣勸言,只信武勇,才落此下場,雖武功蓋世卻無謀臣相隨,萬般愁怨交集下,無顏再見江東父老。

    項羽失了民心,失了謀臣,回到江東後,能打贏文武滿朝的劉邦嗎?您能判斷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執事第二季講的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