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認知框架
-
2 # Azul佐
市面上有很多關於思考和問題解決的書,事實上,關於解決各類問題的思路和本源方法論,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切入,只要自洽、自圓、成體系,最終能促進我們實實在在地去進行思考分析,最終解決問題,它就是有效並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
我看過的書中,有如下三本書的內容,我覺得能夠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以下內容為三本書的重點整合內容,如果你覺得內容OK,建議找來原著讀一讀。(第一本較晦澀,後兩本比較通俗,配合閱讀效果很好。)
同類型的書,我建議大家在篩選的時候,要麼選一些有年份(經過時間的沉澱)的書籍,要麼就選擇最新的認知心理學、管理學方面的研究著作,不要指望僅從短篇的經驗認知分享中收穫到成體系的知識。這類書一般都不會太好啃,但如果能多做總結,收穫會很大。
1.《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
【美】保羅·瓦茨拉維克 約翰·威克蘭德 理查德·菲什<著>
2.《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
【日】高杉尚孝孝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
3.《控制論和科學方法論》
【中】金觀濤 華國凡<著>
西方的很多著作,邏輯體系感很強,理念領先,但有時候很囉嗦,難以拿捏重點(比如《金字塔原理》,核心內容很重要,但實在不需要寫出那樣的篇幅)。這時候我們往往需要日本系的一些書籍,對這些理念進行通俗化、精細化理解,這一點日本人做得很出色。最後再可以挑選國內的書籍,進行本土化的理解。(如果是國內的優秀教材和學術作品,往往會十分“幹”,這時候需要回頭去讀例子更多的日本和西方著作。)
推薦的這三本書中,第一本是難得不囉嗦,十分精煉的西方書籍,第二本也具備我所說的日本人寫書力求簡約不簡單的風格,第三本則是以高中生就能讀懂的闡述方式,將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說得通俗易懂,同時結合了很多華人熟悉的文化背景和例子。
在【解決問題】這個寬泛的領域,讀的越多,越會發現,很多最新的西方理念也在迴歸到東方的哲學思路中汲取養分。西方的理論在應對數理,邏輯,理念整合(計算分析、步驟拆解)等方面具備較強的優勢,而中國的傳統哲學,在應對“混沌”的變化體系中,有其獨特的見解。比如說“系統思維”“反脆弱”等思維概念,在我們的文化背景中,就能找到很多熟悉的例子和古人見解加以理解。比如:系統思維-萬事萬物相生相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反脆弱-置之死地而後生,天下莫柔弱於水,而能攻堅強著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總得來說,應以現代著作、教材、學術資料(本質上是西方的科學研究思路)為綱,因為他們清晰地表述了各類理論並使之成體系,其在科學性、理論性、結構化等方面毋庸置疑地領先於中國傳統文化。但同時也無需放棄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它們能有助於我們以另一個視角審視那些思維方式,儘管它們大多散落在各類名言、故事以及分類不那麼清晰的古文卷帙中。
就像王小波說的:大家本就是一個物種,不用強行去區分東西方思維的差異。只要好的東西能化為個人的智慧即可。(大意如此)
我們現在看到的差異不過是不同社會環境下歷史選擇的產物。所以在理解各類方法論的時候,不妨融合東西方的思維優勢(大趨勢本就是在融合和相互借鑑),或許能發酵出更好的思維產物。
如果讀完了這三本,建議接下來入手《學會提問》《你的燈亮著嗎?》和《第五項修煉》。相信這兩個的主題閱讀做完,你對於很多問題的理解和解決之道,會有新的啟發或理解。
一、理論和實踐的觀點(基本觀點)
1.1 問題解決的哲學基礎
問題的出現與解決的過程中存在一組基本矛盾:變與不變
各種文化都存在這種訴諸於經驗的哲思
“變得愈多,愈是不變。”——法國諺語塞翁失馬——“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變與不變的性質雖然表面上完全相反,但需要放在一起考慮,彼此間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人的知覺和思想都是相對的,必須透過比較和對照才能運作。1.2 “解決問題”的基礎認知
所謂“問題”,就是有其解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課題
所謂“解決”,就是具有不可逆性的行為/結果,即做了便難以撤回。
“問題”的本質是期望與現狀的落差,其落差的大小反映了問題的嚴重程度
“問題”的基本型別有3類:
恢復原狀型:原有狀態為期待狀態,應予以恢復。(轉危為安)防範潛在型:現狀良好,應予以維持,擱罷不管會發生不良狀態。(未雨綢繆)追求理想型:現狀無礙,但追求更好的境界。(志存高遠)解決問題的作業流程:
發現與期待產生落差的Problem。選定作為具體課題的Question。找到作出解答的Answer。1.3 解釋“問題”的內涵
這裡引用數理邏輯領域中兩個抽象而普遍的理論用以說明
1.群論(Group Theory)
根據群論,“群”具有以下特徵:
a.群由具有某一共同特徵的成員所組成,不考慮成員的實際本質,群內成員可存在組合,即存在某一種可能的內在狀態轉成另一內在狀態的一種變化。
允許群之內產生無數的變化(可存在無線多的群),但任何成員或成員的組合,都無法置身系統之外。
b.群內成員可以各種不同順序來組合,而組合的結果仍然不同。過程的變化,不一定帶來結果的變化。
c.每一個群皆包括一恆等成員,其特徵為:任何一位其它成員與該恆等成員結合,其結果仍為該成員本身,即某成員可能有所行動,但卻不造成任何改變。
d.群內每一成員皆有其相對或相反成員,任一成員跟它的這個相反成員組合,結果為恆等成員。
群論基本概念提供了一個有效地架構,藉以思考變與不變互相依存的奇特現象。
但需注意:群論無法為我們提供解釋那些超越某既定系統或某參考架構的變化。
2.解決問題的邏輯型別理論
“凡涉及某集合的全部成員者,必定不是該集合的一員。”
成員組成整體(種類),但種類≠成員,在系統論的觀點裡:整體不是且大於部分之和。
400萬人口與單個個體,不是簡單的數量區別,其本質區別在於前者涉及個體間互動的種種系統。方法(Method)指的是一種科學的程式
方法論(Methodology)則屬於一個較高的邏輯型別的概念,本身為一種哲學探究,研究的物件是各種不同學科所使用的各種方法。
方法論是一種“後設”方法,類似於語言學(語法,詞彙,語氣,修辭)與特定語句的關係。
“變”強調的是一種“後設”變化,即脫離了原有層次在更高邏輯層面的變化。“變”就是提供了一個跳出系統之外的方式。(勻速到加速的過程)
邏輯層次必須嚴格區分,以免矛盾混淆“變”的含義:狀態/運作方式的變化,低階層次向高階層面需要“變”來實現。群論提供了“第一序改變”的模型:一種改變發生在某一系統之內,而系統本身維持不變;任何群內特徵,或者特性間組合都無法產生“第二序改變“。
邏輯型別理論則說明,存在另一種改變,改變了系統本身,即”第二序改變“,這也是我們解決各類”人事“問題追求的改變。
需要注意:群的變與不變與第二序改變層次上的變化並不衝突。
例:9個黑點,要求筆不離紙地以四條直線將之連線起來。
解決之道的發現在於嘗試者自己關於這些黑點的”假設“進行驗視,而不是這些黑點本身。
很多人在解決過程重,都採用了一個前提:解題的關鍵一定發生於正方形內部。
而解決問題,實現第二序改變的關鍵就在於:衝出範圍,而非畫地自限。
第二序改變只有在由第一序改變的觀點,亦即從系統之內來看,才是不可預測、突然的、不合邏輯的。具備不連續和邏輯跳躍的特徵。
由此,求變之道在於:
跳出已有框架審視框架內問題
引入外部變數重新結構/影響問題
二、問題的形成
2.1脫胎於“控制論”的常規思維
作為控制過程的幾個特點:
被控制的物件必須存在著多種發展的可能性。某一事物在發展變化中的未來有哪些可能性,是由事物本身決定的。人們能在這些可能性中透過一定的手段進行選擇,才談得到控制。事物發展變化中面臨的各種可能性集合,稱為這個事物的可能性空間。(控制論中最基本的概念)
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可能性空間。
事物變化,具有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即事物的矛盾性。這也決定了事物的可能性空間至少面臨著肯定自身和否定自身兩種狀態。
事物發展的可能性空間,或事物的不確定性,是由事物內部的矛盾決定的。人們根據自己的目的,改變條件,使事物沿著可能性空間內某種確定的方向發展,就形成了控制。控制,歸根結底是一個在事物可能性空間中進行有方向的選擇的過程。
一切控制過程,實際都是由三個基本環節構成:
瞭解事物面臨的可能性空間是什麼。在可能性空間中選擇某一些狀態為目標控制條件,使事物向既定的目標轉化絕大多數控制過程,人們並不是把事物的可能性空間精確地縮小到某個唯一的狀態,而是隻把可能性空間縮小到一定的範圍就達到控制的目的了。如果任何控制過程都想以某個唯一狀態為目標,不但沒有必要,而且還會使控制失靈。
解決問題也可以視為一個控制過程,控制過程存在如下重要的概念:
控制能力:控制前範圍與控制後範圍的比值。
隨機控制中,不斷擴大和改變探索範圍是很重要的。
所謂一個選擇者具有記憶力,就是指,凡被證明不是目標的狀態就不再作為選擇物件這些狀態將從下一個可能性空間中排除出去。
無論隨機還是有記憶地控制,都必須注意事物發展的可能性空間本身是否存在著陷阱。即不要優先嚐試可能削弱我們控制能力的狀態。而很多時候,陷阱正是由控制手段造成的。
共軛控制:控制物件,感受器,效應器,控制物件。借力使力,藉助工具。
負反饋,累積有限的控制能力,從而擴大了控制能力。負反饋是一種趨向目的的行為,當一次控制能力不能達到目標時,可以用負反饋調節放大控制能力。
正反饋,偏離目標後就會持續地偏離目標,形成惡性迴圈。
根據以上,變化(甚至在成長和發展的某些層面)的推動者,通常是基於某種常態的偏離。
無論偏離現象是什麼,只要利用其對立者,即可得到所要的變化。
如果單一行動不足以改正偏離現象,只要持續加強同一行動,終將達到預期效果。
然而以上對於變化、控制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是一種系統內部的靜態模型,不能解決很多實際動態(博弈)問題。
“問題”一旦存在,一方面可以視為一成不變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被描述成每況愈下的。
必須注意的是,在實際問題中,特別是涉及多物件的博弈問題,解決方法經常會成為新的問題。
例:在一塊據推算至少有三千年歷史的巴比倫泥板上寫道:今天的年輕人真實壞到了極點,他們邪惡,不信神而懶惰。他們根本比不上從前的年輕人,他們根本不能儲存我們的文明。”
在這個例子中,“代溝”本身並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們想填平代購。此時,這種想要解決的態度以及解決的方式淪為了“問題”。
常規思維中利用其對立者加以恢復常態的作法。在控制論上,只是“負反饋”理論的運用,可以使一個系統重新獲得並維持其內部穩定。
通俗來說,那叫“抵消”。不適用於作出“第二序改變”。
2.2區分“困難”和“問題”
在眾多的多物件博弈問題中,解決的關鍵在於系統結構本身是否發生變化,而這一目標必須在實現第二序改變的層面上才能實現。必須發生在“控制論”中提出的階段性供你變化。
如果只是在努力促成第一序改變。其結果不是使應解決的問題惡化,就是使解決方案實際上變成了新的問題。
什麼是“困難”什麼是“問題”需要區分清楚當我們談到“困難”時,這指的是一種“不可欲”的狀態,可以透過一般的行為(第一序改變型別,暖氣對寒冷,想吃糖——吃糖)來解決,不必運用解決問題的特殊技巧;或者,我們更常指的是一種不可欲而相當普遍的生活狀態,因為無解(至少目前如此),所以必須接受。
而所謂“問題”,指的是因處理困難不當而造成的僵局,停頓,死結等等。
處理不當的方式有下列三種:
a.企圖以否定問題存在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應對有所行動,但無人採取行動。
b.企圖改變某種困難,而該困難以現實的觀點來看,不是無法改變(如代溝),就是根本不存在:不應該採取行動,卻採取了行動。
c.犯了邏輯層次誤置的錯誤,而導致為沒有結局的遊戲。
可能情形:
試圖以第一序改變去改變某種狀況,而該狀況必須從更高一級的邏輯層次才得以改變(例如“9點問題”,抑鬱症,失眠,忌妒)當第一序改變即足以解決問題時,卻試圖促成第二序改變(如:不滿意別人行為的改變,而進一步要求“態度”的改變):在錯誤的層次上採取行動。A.否認/簡化問題的存在
承認問題的存在,被慣以“價值判斷”。製造出新問題,火上澆油。B.烏托邦侯群症:無中生有
人們面對問題時,如果自認已經找到最終的,最完美的解決辦法,就很容易陷入極端主義,而一旦有了這種想法,為了忠實自己就會努力去實現這些想法,進而進入惡性迴圈。正面的烏托邦覺得“沒問題”,反面的則認為“問題無解”,兩者都將人生中常見的困難和快樂視為反常的現象。處理改變的某種錯誤的方式,不論它是為了內在或外在,“意識”或“潛意識”的理由,這個處理方式本身所引發的問題,如果被簡化成只是附帶產生的現象,那麼這一簡化的動作本身又將成為病態的一部分。人們根據某一前提而認為事物應當如何,這與事物的“本來面目”是有所差別的。從理論上來說,人們可以藉著改變現實,以符合他們所持的前提。但事很可能在同樣多的情況下,人們對於事物的實際狀況根本無法加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認為他所假設的“可能”(即“應當如何”的狀態)比現實還要真實,即使力求改變,也等於是緣木求魚。因此,正是這個“應當如何”的前提成為了問題,需要改變的是這個前提,而不是事物“實際的”狀況。C.“自動自發”的悖論
第一序改變能解決的事,卻試圖以第二序改變解決。懲惡的監獄、死刑並沒有有效降低社會犯罪率;父母教育“應該做”卻收效甚微。一位熱切求道的弟子詢問禪師:“悟”像什麼?答曰:飢則食來困則眠。說教、命令和計劃,不如培養“自然”的習慣。人與人產生的悖論,很多情況下源於人有意地去達成協議,而想要解決類似問題,在於人改變(拋棄)協議本身。三、問題的解決——重新框定的藝術
如果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以為我知道;如果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以為我不知道。——萊恩
改變的引發有時只是因為一件微小的偶發事件,這和所謂專業的解決方法沒有任何關係。(無巧不成書)
數學領域:數學並不問為什麼,但數學的方法卻是一種深切分析極具想象性的解決方法。數學的陳述最好是被理解未在一系統之內相互關聯的元素;去了解它們的原因或起源並不重要,去捕捉它們的意義更可能誤導解題方向。控制論領域:在控制論中,因果解釋或意義的解析並不重要。轉化是被設定的,而不是它“真”的是什麼,也不是參考改變的任何物理原因,而是我們基於所需要的改變而設定的一組計算域和指令。轉化所關切的是發生了什麼改變,而不是改變為什麼發生。——阿什比對改變及轉化的概念解釋
3.1黑箱理論
在控制論領域,有一種特殊的認知論值得一提——黑箱理論
可觀察變數決定了瞭解程度;
可控制變數決定了改造能力
認知黑箱的兩種方法
開啟黑箱與不開啟黑箱(第二序改變傾向於後者)
開啟黑箱:內部結構是什麼?為什麼能進行輸入和輸出?(現代西醫學對病理的深入研究)
不開啟黑箱:輸入的是什麼?輸出的是什麼?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傳統中醫嘗試構造出的人的系統理論)
少問為什麼,著重於是什麼,有利於研究人類行為。
進行第二序改變的幾個原則:
第二序改變的應用範疇針對的是那些第一序改變中的問題解決方案,因為從第二序改變的觀點來看,這些解決方案正是問題無法解決的關鍵之處。第二序改變的過程超乎常理,常存在著令人困惑不解或矛盾的元素。第二序改變的解決方法是處理此時此地的情境;它直接處理問題的結果而不是探究問題發生的假設性原因,重要的是問題時什麼(what)而不是為什麼(why)第二序改變的辦法是讓問題情境超脫於人們在嘗試解決問題時所掉入的悖論糾結的陷阱,並且將問題置於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框架之中。我們可以只處理此時此地所存在的問題情境,而毋須去了解為什麼問題會以那種形式發生。而且就算我們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和演變,我們依然能夠去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不去問“為什麼”而直接去探究現象所發生的重要事實,我們往往可以發現,事實會引導我們去找到答案,一個問題最值得探究的就是“問題”本身。——維特斯根
改變可以不經由徹悟,合理複雜全面的解釋對於問題的實質解決在很多時候不具有強關聯。
一味地探究過去經驗中的成因,只是一種自我設限的“問題解決”方式。著眼於此時此刻的“是什麼?”在解決問題時更為關鍵。
瞭解此時此地到底是什麼行為(態度),使得問題持續不變?應該採取什麼行動才能使改變發生。
定目標,做計劃,行動是關鍵。不行動,就只會永久地陷入無休止的探究/迷茫中。
3.2跳出二元論
“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會讓問題的解決過程陷入到二選一的謬誤之中,陷入到不是一就是二的選擇困境裡。
跳出這種二分法陷阱,跳到更高的邏輯層次去思考,產生質的躍升,謂之“超脫”。
3.3第二序改變的本質——重新框定問題
不再侷限於同一種類的選擇,開始去質疑並拒絕原先擁有的受限於同種類中所作出的選擇,從而去思考能解決問題的各種邏輯種類,不再侷限於原先的種類之中。
重新框定:是指將人們賴以理解或經歷某種情境的概念、情緒的假設或觀點,改變成另一組同樣也能“符合事實”(甚至更好)的設定。
重新框定的機制並未涉及情緒的變化,而是當情境並未變化時,人們賦予該情境的意義已經改變了。
不是事情本身令我們困擾,而是我們所持的關於事情的意見在困擾我們。——愛比克泰德
任何一件事,只有當它符合對現實的定義時,它才是真實的,而這些定義正是人們所設定的:”真實“時有足夠多數的人都同意稱之為”真實“的事物。
重新框定是在”一個後設真實“的層面上操作的。
即使一個情境的客觀條件遠超出人們的控制,改變仍是可能發生的。
我們指定一個客體為某一特定種類,但這個”種類“並不是一個可觸控的確定客體,它只是概念,是人們心靈所建構出來的,是可學習或可選擇的後果,而並非不可改變的真理。
種類是人們在心理上建構出的一套現實的秩序,其並不只基於客體的物理屬性,而決定於這些事物對感知者的意義和價值的程度。
此處的客體:包括了事件、情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與客體之間的關係,行為的模式等
”重新框定“的意義在於:
一旦我們覺知了另一類成分後,便無法輕易回到原來的格局或是先前對”實體“的設定之中。
清晰的決策者能建構自己行為方式的理論與模型,並對於所在系統的規則有著明確的認知。
博弈論、控制論等抽象的行為研究理論則可以作為了解行為方式的基礎。
以抽象的方式(理論化)說明”重新框定“(達到第二序改變的技術)
重新框定強調將一個客體(事物)的種類成員改變成另一相等有效地種類成員;或者說,將這一新的種類成員引進我的概念中,並使我們能用這一種新的觀點去理解事物。
成功的重新框定需要將當事人的觀點、期望、理由及假設都納入考慮。即形成一個能讓問題改觀的概念架構)
3.4解決問題的步驟程式
以具體的詞語清楚地界定問題(問題是什麼?);可以清晰地描述出問題,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部分。澄清與闡明問題並不等於解決之道,只是將抱怨或不滿先予以拆解,以免它模糊化了真正的問題。不僅要幫助自己釐清問題,也要協助他人清晰具體地陳述問題。
探究截至目前為止已企圖運用過的解決對策(回顧歷史,標杆對照);對先前被使用過的解決方法的仔細探查,不僅可以告訴我們哪一種改變千萬不要嘗試,同時也指出了對那些維持問題情境不變的因素必須設法改變。
對想要達成的具體改變有一個清晰的定義(目標是什麼?是否具體?SMART原則);有一個具體界定及實際可達成的目標,可以預防問題解決者被困到錯誤的解決之道後,選擇了“妥協”而非“解決”問題。
形成並執行一個能產生這一改變的計劃。講一個模糊陳述的問題轉換成具體詞句的過程,能使我們看到:哪些才是“真正的問題”。
當“答案”不能被表達時,它的問題也不能被陳述表達。
這種情況下,往往要對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和設立的目標產生懷疑。
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切實際或不恰當的目標。
幾項通則:
改變的原理和目標可能很複雜,但一定要簡化具象表現,所選擇的策略必須要翻譯成當事人自己的“語言”(通俗化、舉例子)。即該策略要以一種當事人能以他自己方式來“概念化現實”的形式提供給當事人。(這個人可以是別人,也可以是自己。)如果人們嘗試以一種沒有風險的方式來達成目標、解決問題,通常結果是遠離目標、惡化問題。(此處的沒有風險,指的是一種認知層面上的,而不一定是事實屬性。)(選擇難做、複雜精妙貼合邏輯的方式,事後你會發現不過如此。)能應用第二序改變方法(模式)的三種類型問題:
絕大多數的時候,一個社會系統成員之間的處境、階級與利益的差異,無法導致一種建設性的互補及有效地合作,反而是持續和阻礙變化的產生的僵局——每個人都不快樂但卻無法改變。(比如現在的香港局勢)只要多方人視他們自己是彼此分開和對稱的,多多少少會導致衝突的迅速激化。(比如現在的香港局勢)當人們或一個系統企圖達到某些定義過高的目標,卻無法實行時,可能會導致相反方向的發展。(比如現在的香港局勢)最後的最後~如果覺得這份總結有些許幫助和啟發,歡迎點贊和收藏~
回覆列表
哪種方法論讓你覺得你思考或者處理問題很牛?
單刀直入吧!這個方法論的名字是TRIZ,也叫發明問題的解決理論。
我將從思維的高度、深度、廣度來給大家介紹。
思維的高度TRIZ締造者阿奇舒勒發現了技術系統的進化法則以S曲線。
技術系統的進化法則【預測技術系統的進化趨勢】
S曲線
發明技能的高低取決於識別技術系統進化趨勢的能力,在選擇與技術系統有關的任務時,我們需要首先確定這個技術系統的進化方向。可以透過技術系統進化法則以及S曲線預測技術系統的進化趨勢【進化方向】。思維的深度TRIZ解決問題的模型是基於深層次的矛盾形式,曾經解決過的問題,就會存在經驗。但這種經驗通常是浮在現象表面。如果深入挖掘,把問題現象用本質的【矛盾形式】來表現出來,相應的方法就變成了基於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這種也是基於經驗,但不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矛盾的本質之上。如果再碰到相同的【矛盾形式】就可以用【推理】的方式來處理矛盾、化解矛盾。只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化繁為簡。
所涉及到的思維方法
技術矛盾
物理矛盾
矛盾矩陣
化解矛盾的模型
思維的寬度產品系統的九螢幕思維
關於系統、子系統、超系統的相關基礎不作闡述。產品系統在思維裡投影出9個思維螢幕
可以在這九個思維螢幕裡
尋找相應的資源
產品反系統的九螢幕思維
產品系統的反系統在思維裡投影出9個思維螢幕
可以在這九個思維螢幕裡
尋找相應的資源
產品相關係統的九螢幕思維
產品系統的相關係統在思維裡投影出9個思維螢幕
可以在這九個思維螢幕裡
尋找相應的資源
從產品系統、相關係統、反系統整合起來保證了思維的寬度
產品系統9個螢幕+相關係統9個螢幕+反系統9個螢幕=27個思維螢幕
這時,就可以擁有27個螢幕去思考這個產品系統
這27個螢幕最大的好處就是排除思維的僵化和慣性
可以讓你用有序的方式掃描到足夠多的資源
資源是可以幫助你解決問題的
有了這個九螢幕為基礎的思考方式
關鍵它改變了你思考的視角
把產品作為一個系統去思考
系統是動態的,可運動的,有其時間序列的
透過九屏系統的思考法,可以獲取更多關於系統的資源。
TRIZ的九螢幕思維,是引導自已從當前系統【子系統、系統、超系統】去尋找資源。引導自己從當前系統的相關係統【子系統、系統、超系統】去尋找資源,引導自己從當前系統的反系統【子系統、系統、超系統】去尋找資源。這個TRIZ真得很牛【高度、寬度、深度】,這是一個發明方法的方法論。同時使用TRIZ來發明可以提高發明的【速度】。阿奇舒勒曾說,大意是這樣的,你可以用100年等待靈感,也可以花15分鐘使用TRIZ來創造靈感【發明的想法】。
TRIZ是人類至今為止最為系統、最為完備、最為有效的發明理論理論基礎--思維方法-思維工具。
技術系統的進化法則、S曲線。
40個發明原理。
物場分析【相當於系統思考】
九螢幕思維、STC
ARIZ發明演算法
IFR最佳理想結果
等等
哪種方法論讓你覺得你思考或者處理問題很牛?個人答案:TRIZ
TRIZ其實是教自己如何去思考,但這種思考是基於理論、思維方法與思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