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月照邊關

    自古帝王託孤,都是希望這些託孤之臣可以用心的輔助自己的兒子,讓兒子的江山可以坐的穩當。

    劉備此人一向以仁義忠孝為自己博取名聲,這也是劉備於東漢末年可以聚攏一幫勢力的原因,但劉備有個致命的缺點,太過優柔寡斷,考慮問題瞻前顧後,一般這類性格的人,疑慮是很重的,情商很高,善於偽裝自己。

    劉備當年因關羽,張飛之死,執意進攻東吳,兵敗夷陵之後,可謂是氣恨交加,然而事情已經無可挽回,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必須為了劉禪考慮。

    劉備對劉禪,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將死之人必將會發揮自己的最後極限,確保兒子的江山,所以一定會是恩威並用,對諸葛亮說的“劉禪可扶則扶之,不可扶則自代之”,實際上這是劉備的以退為進策略,目的是進一步的感化諸葛亮,絕對的偽裝演戲之辭。

  • 2 # 肉肉的三國故事

    人之將死,其言也哀。

    悲哀的哀,你都要死了,隨便你說啥,我都(嗯嗯嗯)。

    真心也好,假意也好,諸葛亮心裡想的,是之後該怎麼做,聽話的話,馬謖也不會一直留在身邊。

    劉備的格局,非常大,孔明不及。

    有時候,人生一世,不用在意猜測話語的真心假意,去琢磨(用意)即可。

    劉備說了4件事:

    1,荊州和東州集團好好相處,別讓益州集團坐大了;(李嚴和孔明)

    2,國家交給你,好好輔佐我兒子,我兒子一定會尊重你的;(劉禪和孔明)

    3,你對身邊的人太好了,御人之術你還要向我多學習,別讓他們誇誇其談,多去實戰!(馬謖和孔明)

    4,這些跟著我創業的兄弟們,你就不要提拔了,多選一些新人加入,老同志他們懂我意思的。(趙雲和孔明)

  • 3 # 愛歷史的大小姐

    劉備託孤這件事,後世議論非常多。尤其劉備對諸葛亮那番意味深長的話,讓人浮想聯翩。

    一種看法認為,劉備這寥寥數語,表達了他對諸葛亮的充分信任。劉備明知兒子不才,並沒有教給他用各種權術保住皇位,而是叮嚀他要象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一切聽諸葛亮安排,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業;劉備深知其子無帝王之才,與其國家淪喪,還不如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這樣的囑託,應是劉備的肺腑之言。這樣的囑託,不僅表達了劉備廣闊的胸襟和坦蕩為人,實際上也是處置蜀漢政權的最佳方式。晉人袁宏認為“其臨終顧託,受遺作相,劉後授之無疑心,武侯處之無懼色,繼體納之無二情,百姓信之無異辭,君臣之際,良可詠矣。”《資治通鑑》注者胡三省認為,“自古託孤之主,無如昭烈之明白洞達者。”清史學家趙翼也盛讚劉備託孤之語云:“千載之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

    還有一看法,以晉人孫盛為代表,他認為劉備所言乃畫蛇添足,好的作用不多,壞處倒不少。假若所託不是諸葛亮那樣的忠貞死節之臣,豈不自啟篡逆的口實,帶來禍害嗎?好在劉禪懦弱,無猜疑之心,加之諸葛亮威望廣大,使小人無隙可乘,才沒有發生變故。清《通鑑輯覽》也認為,諸葛亮之為人劉備是知道的,劉備在臨終時說出那種“猜疑”的話,可見三國之世,“以譎詐相尚”,即使是劉備和諸葛亮,也不能例外。

    以上兩種看法針鋒相對,各不相讓,爭執了千餘年。筆者認為,與其揣摩劉備之言是否出自肺腑,還不如靜下心來想一想,劉備一番話對誰最有利,便可豁然開朗:第一,自古權臣輔弱主,只要弱主一切聽命於權臣,不覬覦,不搗蛋,雙方是可以相安無事的。近在三國,曹魏數個小皇帝被廢,均與弱主不服權臣有關。劉備死後,諸葛亮只要輔佐,便是權臣。而劉禪年小闇弱,必為弱主。劉備很清楚,只要劉禪不屈從於諸葛亮,雙方必有一番火併,而火併的結果,多半是諸葛亮獲勝。劉備不願意在他死後蜀漢內部發生這樣的事,辦法只有一個,全力安撫劉禪,讓他象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不要輕易反抗諸葛亮,求得相安無事。同時,極力拔高諸葛亮,乾脆把話挑明,讓他死心塌地地為劉禪效命,不生二心。劉備的話,實際上對諸葛亮並無多少約束力,倒是對劉禪十分有利。劉禪憑著父親的悉心安排,雖懦弱,卻做了數十年安心皇帝,這不能不說是劉備高度政治智慧的集中體現;第二,託孤之事,古已多有,病榻前無一例外,信誓旦旦地要如何如何為主上效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變化,當時說的話大都不算了數,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了。劉備對託孤之事當然很明白,也清楚,即使自己再如何安頓諸葛亮,已不能排除諸葛亮為勢所迫而幹出他不願看到的事。如果諸葛亮已走到非取劉禪而代之的一步,劉備的考慮便是保全劉禪的身家性命。如果劉禪不肖(“不肖”二字深可玩味,多半指不服從諸葛亮,與諸葛亮鬧彆扭),而諸葛亮又想取而代之,那就順理成章地取而代之,萬萬不可把事情做絕,將劉氏一門斬盡殺絕。

    簡單地說,劉備託孤有兩層意思,一是安頓劉禪,要善待諸葛亮;一是安頓諸葛亮,要善待劉禪,必要時,可取而代之。但這兩層意思全是為了劉禪:讓劉禪善待諸葛亮,是要他服從、聽命於諸葛亮,不要雞蛋碰石頭;讓諸葛亮善待劉禪,是要諸葛亮在大權獨攬後也不要太對不住劉禪,給他必要的生存空間,讓雙方都相安無事。如果雙方果真水火不容,也不要動武,諸葛亮可平取政權,不要害劉禪身家性命。

    可見,劉備對諸葛亮所云“取而代之”之語,完全是自己的真實想法。而這個真實想法的背後,卻是冷峻的現實。既有劉備的無奈,也有對諸葛亮的不信任,更多的是對劉禪的關懷。劉備之言真是不想說又不得不說,用心之良苦,千年而下猶覺如見。

    後人多讚頌劉備之胸襟坦誠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實際上只說對了一半。劉備所做是恰當的,而諸葛亮則未必。如果不是劉備對其子反覆教誨,聽任劉禪與諸葛亮抗爭,恐怕諸葛亮就要露出其廬山真面目,揮舞起鐵甲與大棒,來對付劉禪了。人們每每讚歎諸葛亮,目為“大漢一人”,這有些過譽。客觀地講,是劉禪的闇弱成全了諸葛亮。如果劉禪像康熙不服鰲拜一樣不服諸葛亮,那麼諸葛亮最後的形象,不過與司馬昭是一樣的,別無二致。

  • 4 # 老龔166916589

    劉備臨死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是戲說嗎?

    。大家都是後來人,在近二千年前的事誰知道他說些什麼,當然多靠史書記載。

  • 5 # 一半秋色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若論《三國演義》誰的演技最棒,怕要數劉皇叔了!

    煮酒論英雄時,天空一聲炸雷,劉皇叔順勢將筷子丟了出去,成功消除了曹操的猜疑。

    趙雲將阿斗捧過來時,劉皇叔接過來之後,直接扔到了地上,說了句“為你這孺子,差點兒害死我一員猛將”,這番表演讓趙雲死心塌地。

    徐庶離開劉備時,劉皇叔緊緊拉著他的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目送著徐庶遠行,當前方樹林擋住了他的視線之時,他讓人將樹林“盡皆砍去”,這番表演讓徐庶淚奔,發誓終生不為曹操出一謀。

    凡此種種,不勝列舉!

    就在白帝城託孤,瀕臨死亡的那一刻,劉備依然沒有忘掉表演,他把諸葛亮叫到龍榻之側,一邊撫著諸葛亮的後背一邊說:

    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別。煩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

    諸葛亮跪下接過詔書,泣不成聲。

    這時候劉備又說了句: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是劉備的真心話嗎?劉備真的願意將蹉跎一生打下的基業拱手讓給他人嗎?

    不會的!劉備辛辛苦苦幾十年,圖的不就是個江山嗎?劉備比誰都想要一個地盤!

    想當年,劉備投奔曹操之時,曹操給了他五萬大軍讓他攔截袁術,結果劉備沒去打袁術,拐個彎到了徐州,騙開了城門,殺害了漢獻帝任命的地方官車胄。

    他之所以冒這個險,就是想得到一塊地盤。

    劉備得到了荊州,但他還不滿足,又開始攻打劉璋,劉璋是皇室宗親,皇室血脈要比劉備純正的多,劉備不念宗族之情,執意攻打劉璋為的也是一塊地盤。

    所以說,劉備根本不可能捨棄基業,將江山讓給諸葛亮的,他的這番話明顯是故意試探之語。

    如果諸葛亮當場表示願意接受,那麼他立馬身首異處,因為劉備兩個兒子都在旁邊,就算劉備答應,他們也不會答應的。

    如果諸葛亮稍加猶豫,劉備同樣會殺了他,因為“猶豫”證明有私心,有想法,劉備是不會讓有私心的人作託孤大臣的,為了消除潛在隱患,劉備會殺了諸葛亮。

    來看諸葛亮如何表現的:

    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叩頭流血。

    諸葛亮的表現堪稱完美,成功化解了劉備的疑慮,他也是一位影帝。

  • 6 # 鄉村黃員外

    劉備就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影帝,他的演技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無人能及。

    縱觀劉備的一生,就是演戲的一生。可以說,劉備的江山就是靠演戲演出來的。

    讓我們一起回味劉備的經典演出片段:

    1.假仁假義,三讓徐州;借坡下驢,徐州到手

    徐州牧陶謙臨死前,想將徐州讓給劉備。劉備當時急需穩固的地盤,心裡對徐州是垂涎三尺,很想要。但是,劉備怕天下人議論自己是趁人之危奪取徐州,所以一再推辭。

    直到徐州士族、徐州百姓與關羽、張飛勸告三次,劉備看已經做足了表面功夫,才順水推舟,借坡下驢,把徐州拿到手。這演技真的是高!不但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地盤,還落下了仁義天下的美名。

    2.丟徐州老婆被困

    ,哭張飛感動二弟

    話說張飛酒後誤事,被呂布趁機奪取徐州,張飛只顧逃命,未能救出劉備老婆,劉備老婆被呂布困住。

    關羽埋怨張飛守衛徐州酒後誤事,張飛羞憤欲死,拔劍就要自殺謝罪。劉備其實對張飛有很大的恨意,但是,為了穩住張飛關羽,讓兩人繼續為自己打工,劉備強忍不快,奪過張飛寶劍丟在地上,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一句話把張飛、關羽感動得眼淚汪汪,恨不得馬上為劉備去死。一場哭,一句話,牢牢收穫了兩個兄弟的忠心,這演技,不服不行。

    3.為生存精心扮演菜農,隱野心巧借雷聲掩飾落筷

    劉備丟徐州後投靠曹操,曹操對劉備有戒心,經常試探劉備。為了打消曹操的戒心,防止被曹操殺害,劉備扮演菜農,在後院種菜,每天親自澆水,迷惑曹操。

    曹操為進一步試探,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提問,“誰可稱為天下英雄”?劉備先後列舉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回答得滴水不漏。

    但曹操奇峰突起,突然說出一句:“天子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一句話,瞬間揭開了劉備的偽裝,揭露了劉備的野心,展現了對劉備的忌憚,似乎馬上就要對劉備痛下殺手!

    劉備心裡猝不及防,心神不寧之下,嚇得手中筷子都掉在地上。幸好,當時天空恰好響了一聲巨雷,劉備不愧是影帝級別的人物,居然能快速回神,巧妙地藉助雷聲掩藏掉落筷子的原因,不慌不忙撿起筷子,說“一震之威,乃至如此。”

    劉備這段精彩演出,完美地掩飾了被曹操揭露野心的震撼,成功騙過曹操的試探,讓曹操以為自己是個連打雷都怕的膽小鬼,從而得以在曹操身邊生存。從劉備的急智表演可以看出,劉備的演技已經達到了自然而然,收發隨心的地步。

    4.摔阿斗、巧言語,感動趙雲

    當陽長坂,劉備兵敗,被曹操率領大軍一路狂追。劉備損兵折將、妻離子散、狼狽不堪。但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仍然不忘演戲,真正做到了把演戲融入到了生活中。

    長坂坡,趙雲為了救劉備兒子老婆,在曹操八十萬大軍中七進七出,力戰曹軍,最後成功地救出襁褓中的阿斗。

    當趙雲氣喘吁吁把阿斗交給劉備時,作為父親,一般人都是先檢視兒子的情況,然後再說一些感謝的言語。

    但劉備豈是常人,他接過兒子看也不看,直接扔到地下,說出了一句讓趙雲非常感動又惶恐萬分的話:“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言外之意,趙雲比兒子重要多了。趙雲當即就感動得五體投地,說:“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恨不得重新殺回曹操大軍,再救阿斗一次。

    一句話,一齣戲,讓趙雲從此忠心耿耿,終身不離不棄。

    5.借托孤巧妙刺激孔明,讓兒子視孔明為父,真心為阿斗鋪路

    劉備是真正的演技大師,即使到了臨終前,為了讓阿斗能順利繼位,保住自家江山,也為了使得以孔明為首的一幫開國功臣不生出野心,劉備精心演出了人生中最後一出大戲。

    劉備先是刺激諸葛亮,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子嗣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些話就是在將諸葛亮的軍阿,就是在警告諸葛亮不能謀朝篡位阿!頓時把諸葛亮嚇得冷汗直流,趕緊跪地磕頭表忠心,直到頭破血流。

    更妙的是,劉備讓三個兒子視諸葛亮為父親,以對待父親的禮節對待諸葛亮,進一步封堵了諸葛亮篡位的路子:你諸葛亮好意思跟兒子爭王位?你好意思不替兒子賣老命幹活?

    為了牽制諸葛亮,劉備又吩咐趙雲照看幾個兒子,其實就是要趙雲為阿斗守護江山。

    劉備臨終前的精彩演出,使得阿斗的江山穩如泰山,蜀國內部在諸葛亮、趙雲去世前,沒有發生過叛亂的事情。

    《三國演義》是一部優秀的歷史小說,裡面描寫了很多優秀人物的精彩演出,例如:曹操行刺董卓失敗,藉口獻刀脫身的表演;周瑜聯手蔣幹表演經典節目反間計,聯手黃蓋表演苦肉計;司馬懿表演裝病騙曹爽等大戲,這些戲劇都成為了後世的經典,這些演員也都名傳千古。

    儘管還有其他人的精彩演出,但要論演技,《三國演義》裡沒有人比得過劉備。劉備是真真正正的演技大師。劉備的演技高明之處在於,能時刻隨機而動,把演技融入到了日常生活。

    劉備演戲不需要構思,不需要指令碼,不需要彩排,能於短短一瞬間就能演繹出精彩絕倫的大戲。最為精妙的是,旁人還看不出劉備是在演戲,總以為劉備是有感而發,率性而為!這樣的演技已經遠遠超出了技術的範疇,達到了藝術的最高境界。

    劉備,三國第一影帝,演技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為千古第一影帝。

    論演技,我只服劉備。

  • 7 # 小島知風

    劉備白帝城託孤個人認為不完全是劉備在做戲,憑這點認為劉備虛偽的人,說實在的有些厚誣劉備了。

    史書記載公元223年4月,夷陵大戰之後,劉備敗退白帝城,後在白帝城病重去世。在去世之前,劉備招來諸葛亮、李嚴、趙雲等人,讓諸葛亮輔政,李嚴為副。

    劉備還對諸葛亮說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就是三國曆史上著名的劉備臨終託孤。

    也正是因為劉備這一番託孤言辭,註定了諸葛亮後半生為劉家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為這件事劉備也一直被後世詬病不已,很多人都認為劉備太無恥太厚黑了,一通話就把諸葛亮說的不得不為他的弱智兒子阿斗效死命到底。

    同時那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更被後人認為是劉備在耍權謀測試諸葛亮的野心,如果諸葛亮真有野心,劉備的心腹爪牙趙雲必定既可除掉諸葛亮。

    劉備雖然一生為人比較厚黑和虛偽,但是個人認為在託孤這件事上後世真有些厚誣劉備了,因為可以把劉備託孤事件和在此之前的江東小霸王孫策託孤張昭事件並列來看。

    我們來看看孫策是如何向張昭託孤的呢?

    在孫策去世的時候,孫策曾對張昭說道:”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這句話的意思說:“如果孫權不能夠勝任,你可以自作主張。即便不能成功,就向西回去(原來的地方),也沒有什麼顧慮的。”在孫策的託孤之言中,也用到了一句“君便自取之”,難道孫策也是說讓張昭可以自己取而代之嗎?

    孫策託孤和劉備託孤之言多麼巧合,並且託孤也是二人,孫策託孤的是張昭和周瑜,而劉備託孤的是諸葛亮和李嚴,但是為什麼單單都對張昭和諸葛亮說呢。

    孫策託孤之時周瑜在外駐軍並未歸來,所以孫策便向張昭做了這番臨終囑託。劉備託孤時雖然諸葛亮和李嚴同在現場,但是諸葛亮當時地位聲望相較李嚴要高出一點,並且諸葛亮善於處理政治問題,所以更為劉備所依賴。

    所以從孫策與劉備託孤之言來看,他們的意思很明顯,並不是讓張昭和諸葛亮取而代之,而是說如果繼承人不才,你們就不要聽他的了,自己做決定就可以了。並不是讓他們取而代之的意思。

    當然孫策和劉備後來的繼承人成就也並不相同。大家都知道孫策的繼承人是其弟弟孫權,後來孫權把江東基業打理的比孫策在世之時更加鼎盛,更是與曹操、劉備三分天下,被後世稱為東吳大帝。

    而孫策託孤的重臣張昭後來逐漸退居幕後,這主要是由於張昭的個人問題,以及東吳自身的政治原因,還有就是孫權繼位後極力想淡化掉其兄孫策對東吳政局的政治影響,外加張昭本人並沒有得到孫權認可,所以張昭最後就慢慢賦閒在家。

    劉備的繼承人劉禪則完全無法和孫權相比,所以劉禪繼位後,諸葛亮還是一直殫精竭力,謹小慎微的操持蜀國大事,始終沒有放權給劉禪,真正做到了為劉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於小說中曾寫到諸葛亮聽聞了劉備的託孤之話驚得汗流浹背,那純粹是作者羅貫中先生的臆想。劉備臨終託孤之際還有蜀漢另一位位高權重的大臣李嚴在場,以及劉備親信趙雲,如果劉備真的想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那麼李嚴和趙雲也不會坐視不管,所以劉備這句話就是說給他們三人聽,如果劉禪不行,讓諸葛亮和李嚴共同決策軍國大事,不用管劉禪就行了。

    流傳了千年的劉備託孤,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那不過是人們出於對諸葛亮的喜愛才做出的判斷,也是一種誤解。奮鬥了大半生的劉備,好不容易才打下巴蜀基業,他是絕不可能做出這麼草率的託孤遺言的。

  • 8 # AL世界觀

    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非常親密,二人常常在一個飯桌上吃上,一張床上休息。由此可見二人的關係是非常鐵的,但是有人卻對劉備在白帝託孤時產生了疑問,劉備何等聰明劉禪的能力差諸葛亮遠了,很可能會被諸葛亮廢掉,劉備為了能夠保護自己的兒子只好這樣做,第一能夠威懾諸葛亮,雖然說是我劉備告訴你諸葛亮,劉禪如若扶不起來那就廢掉,但諸葛亮也非常聰明,怎麼會上了劉備的當呢?顯然是不可能的。

    首先從劉備託孤時說的話中來分析:

    夷陵大敗後,劉備心中懊悔沒有臉面回成都,只好託詞在永安養病,不久後劉備越想越氣自己在夷陵之戰中明明有著巨大優勢,可劉備卻讓其硬生生的上演一出絕地翻盤,這樣的結果是劉備最不想看到的,可無奈成為了事實。

    一天劉備感覺自己時日無多,便把諸葛亮和劉禪從成都喊來,來了之後諸葛亮便深情的握著諸葛亮的手說:孔明,這次我不該不聽你的,這次失敗的代價太大了,我沒有多長時間的活頭了,此孺子能扶則扶,不能扶則廢,君自取之。

    諸葛亮一聽這話,顯然是劉備在試探自己的忠心,諸葛亮一生對於權利官職都是非常看重的,這一點身為潛龍的劉備也能夠看到,但現在蜀中大臣唯有諸葛亮與李嚴能夠信任,因此諸葛亮成為了第一輔臣,而李嚴只能是第二。

    諸葛亮無奈的認命,他知道後期的劉備對他的信任程度極低,想了想還不如回隆中去耕種,學習更多的知識,但卻只能被劉備牢牢地栓死。

    其次從諸葛亮對劉備說的話來分析

    諸葛亮聽了劉備的話,一直是在恩,但卻聽到了君自取之這四個字,嚇的諸葛亮立馬跪了下來,哭著說:臣必將盡心盡力輔佐幼主,匡扶我大漢河山,北上伐魏,還於舊都。這段話闡述了一個道理,劉備的計謀成功了。

    當然諸葛亮也知道自己中計了,但中計後卻是無計可施,只能幫助劉備繼續將蜀漢這艘破船經營下去,直接導致了諸葛亮一生都在為蜀漢效力,可得到了只有千古流傳的美名,對於當時諸葛亮的精神,我是感到敬佩的。

    在蜀漢兩次最難的時候挺身而出,劉備都將大局交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第一次是幫劉備絕地翻盤,可第二次什麼都沒有了,大將不過是幾個年輕的後代,儼然沒有當年關張趙的氣勢。最終以死來告慰劉備。

    對於劉備說的話是真是假,我認為今天的標題太過於籠統,自然是有真有假,假假真真、真真假假,這才是帝王之道。

  • 9 # 萬事之始

    三國橋段自古以來就是人們談論的話題,從《三國演義》流行以來,很多內容經過小說家門的演繹,完全顛覆了人們對三國時期正史的認識,筆者今天就對劉備白帝託孤時說過的話做全新的解釋。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虧輸,逃到白帝城後一病不起,自知活不了多長時間了,於是派人把諸葛亮和太子劉禪及幾位皇子和大臣叫到白帝城,要留最後的政治遺囑,其中有一段話最為耐人尋味。

    劉備政治遺囑的真實含義

    據《三國志 先主傳》記載:劉備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番話說的意思可分為兩層意思:

    第一句:誇獎了諸葛亮的才能,對諸葛亮有能力輔助劉禪給予了充分地肯定。

    第二句:說的是,如果劉禪值得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那塊材料,你就另立新君,也就是在劉禪之外再選擇一個兒子即位。

    大家要注意,這裡面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嗣子”,指的是劉禪,而不是指的其他兒子;二是“自取”,指的是可以像霍光那樣,自己拿主意另立嗣子之外的兒子為新君。弄懂了這兩個詞的含義,我們就可以弄清楚劉備說這番話的含義了,而不是像時下陰謀論裡面所說的那樣,讓諸葛亮廢掉劉禪自己做皇帝的意思。《新三國》裡面還有模有樣地演到,劉備在諸葛亮做出“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表態後,鬆了一口氣對劉禪說,我終於可以保住你的命了啊!

    諸葛亮是權臣嗎?

    諸葛亮在蜀漢政權確實是一位權臣,但權臣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貶義詞的,正是因為像曹操、司馬懿等一些權臣在經過了充分地表演成功地欺騙了他們的主子之後,面對弱主,極盡欺侮之能事,最後篡權滅國。如果諸葛亮像他們一樣,透過表演騙過了劉備,之後不是隨時可以滅掉劉禪,自立為王嗎?透過這三者的對比,正是曹操、司馬懿這二人的行為玷汙了權臣這一光榮的稱號,使其變成了世人皆知的惡名。

    蜀漢政權沒有人懷疑諸葛亮有反心嗎?

    要說蜀漢政權內部沒有一個人懷疑諸葛亮,那也不盡然!李嚴,就是這樣一個自以為是的人。

    李嚴,字正方,是蜀漢政權中比較有能力的一位大臣。在劉備託孤時,被委任為諸葛亮的副手,給予了很高的信任,這一舉措也顯示了劉備高超的政治能力。

    蜀漢政權內部主要分為三派,一派是以劉備為代表的元老派,可是在經過了失荊州和夷陵之戰後,關羽、張飛身亡,趙雲只是個掌管內衛部隊的將領,並不是方面大員,其他的都是文人,可以說是勢力已經接近於消亡;一派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集團內部文武濟濟,在元老派消亡後成為了蜀漢政權的中堅力量;第三派是以許靖、李嚴為代表的本土派,許靖是個花瓶,沒有什麼實際本領,只要個虛名就可以了,李嚴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本土派領袖人物。劉備任命這兩派的領軍人物作為輔政的正副手,既可以相輔相成,也可以互相制約,才可以確保蜀漢政權在自己死後可以良性運轉,這就是劉備的高明之處。可以說,諸葛亮是真正瞭解劉備的政治意圖的,可是李嚴卻並不這麼認為。

    姑且說是出於試探諸葛亮的忠誠吧。李嚴曾經給諸葛亮寫過一封信,書中勸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為王。讀過古書的朋友們都知道,臣子受九錫,既可以說是榮耀的極致,也可說是要篡權的開始。曹操、司馬懿在篡權之前,無一不是如此。

    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在李嚴勸進時馬上處理他?

    李嚴,一個劉備親自指定的蜀漢政權二號人物勸說一號人物做這樣的事情,其動機是什麼?其目的何在?後人不得而知。諸葛亮是如何回答他呢?據《諸葛亮集 答李嚴書》中,諸葛亮並沒有嚴詞拒絕,也沒有嚴厲批評,更沒有在劉禪面前揭發他,而是耐心地解釋,表明自己的心志,但是不論出於何種目的,李嚴的這番勸進,已經觸犯了作為臣子悖逆的極限了!具體內容讀者可以自己查閱《諸葛亮集》細讀,筆者在此就不贅述了。

    諸葛亮心中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呢?筆者認為:

    其一、試探我還是李嚴要聯合我造反?

    其二、無論哪種可能性都很可惡!

    其三、這人不甘與我下!

    其四、大敗之後,安定團結、恢復國力最為重要,如果此時動他,益州不穩,會給魏、吳二國以可乘之機!

    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委任李嚴押運糧草,李嚴陽奉陰違,壞了諸葛亮的大事,卻反咬一口,後被查出這次北伐失敗全是因為李嚴暗中搗鬼,具體內容參看《三國志 李嚴傳》。

    這次,諸葛亮沒有客氣,他例舉了李嚴的種種惡跡,罷免了李嚴。同時,為了內部的安定團結,又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接手了李嚴的部分權力。

    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是真正做到了他在劉備託孤時許下的“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誓言。而自古以來很多人要麼信奉“性惡說”,要麼曲解古義、要麼為了抓眼球博眾人關注,對一代明主名臣糟蹋如此,確實令人齒冷!為有識之士所不取也!

  • 10 # 百文摘

    在演戲中試探諸葛亮

    劉備說這句話時當時蜀國的局勢是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得知後親征東吳,結果以失敗告終,接著蜀國開始走下坡路。而白帝城託孤一事發生在劉備親征失敗之後,兄弟之死不能報,只能含恨而終。接著白帝城託孤又語出驚人:君可自取。難道劉備真捨得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嗎?斷然是不可能的,劉備雖說人品不錯,但絕不會把自己姓劉的江山改送他人。劉備的託孤之詞是對諸葛亮的敲山震虎,是劉備的虛偽恐嚇之詞。如果這話是劉備自然壽終之前所說,則有那麼幾分意思;但是劉備說這話的背景是兵敗夷陵,蜀國內憂外患,危在旦夕,而他很清楚自己的兒子劉禪有幾斤幾兩,雖然後世有人考證說劉禪並不傻,至少年輕時不傻,但是此時太年輕啊,沒有政治經驗可談,顯然以劉禪此時的能力不足以挽救大局的。

    劉備甚至可能意識到自己去世之後,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憑藉威望和才能,全然有實力和資本篡權奪位。那麼不如自己先挑明,試探諸葛亮,逼迫他表明決心,提前預防諸葛亮奪權篡位。

    當時孔明是丞相職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握兵權。,在朝野信威極高,,而阿斗不到20歲。如果孔明想造反還不如易如反掌。若不能輔佐,丞相可自立為王。這句話實在太虛偽了莫非真得不管阿斗了?之後劉備又讓阿斗拜孔明為相父,就是乾爹。孔明要造反就是殺死自己的乾兒子。這樣又給孔明加了一層倫理束縛。又把趙雲叫過來哭到,我死了,你可要保護好我兒子。要是有人對我兒不利,可殺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千瓦電機多少錢一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