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帆輕舟

    奧斯曼帝國(公元1299年—1922年),作為一個龐大的帝國,其統治竟然持續了六百年以上,直到歷史已經進入西方列強主宰世界命運的近現代,奧斯曼帝國這個古代型的大帝國才退出歷史舞臺。

    奧斯曼帝國何以能夠享有如此綿長的國祚?究其原因,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一)佔據地利

    奧斯曼帝國高峰時,疆域跨亞非歐三洲,其核心地帶(小亞細亞、歐洲東南部陸地、伊斯坦布林、地中海東半部海域、黑海—地中海之間的海道)扼守三大洲交通相互交匯之處,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且還威震黑海、紅海,兵臨波斯灣。它面臨四周敵手時,除非敵方超強,奧斯曼帝國一般總是能夠憑藉其四面的天然屏障,攻防都遊刃有餘。這是它長期克敵制勝的地理法寶。

    (二)獨霸一方

    在帝國的前三百年上升期裡,它是西亞—北非—東南歐這一遼闊區域的唯一的一個"區域超級大國",而且,域外的強敵(俄德奧英法)此時羽翼尚未太豐滿,暫時還無力撼動奧斯曼帝國的這一霸國地位,其地緣政治的優勢地位長期保持。

    (三)勇猛精進

    在前三百年裡,它的許多君主都有著勇猛精進、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尚武精神,如奧斯曼一世、穆罕默德二世、謝里姆一世、蘇萊曼一世。蘇萊曼一世更是如此,13次御駕親征,在72歲高齡時死於攻城略地的的征途上,可謂戎馬一生。君主的勇猛精進傳統,帶動了其整個軍政集團崇尚武力、持續開疆拓土的傳統延續。

    (四)所向披靡

    奧斯曼土耳其在前三百年裡,其軍隊在步兵、熱兵器、騎兵、炮兵、海軍等各方面的技術、戰鬥力、多兵種協作能力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曾經長時間所向披靡。

    (五)文化有方

    奧斯曼帝國成為伊斯蘭教的中心,其當政者苦心孤詣在廣大穆斯林世界營造其"穆斯林領袖與捍衛者"形象,開國君主奧斯曼等君主極力展示其"虔誠穆斯林"形象,他們向願意效力於帝國參加"聖戰"者許以優厚待遇。這些舉措,頗能夠對於穆斯林信眾產生吸引力,吸引他們追隨帝國南征北戰。

    奧斯曼帝國雖然推崇伊斯蘭教,不過,對於"異教徒"的管理還算相對開明,允許他們在帝國境內從事各自的宗教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非穆斯林的情緒,使得帝國在三大洲交匯、多種宗教視力盤根錯節的複雜環境裡得以長期生存下來。

    (六)夾縫獲生

    奧斯曼帝國的後兩三百年,漸漸江河日下。在西方全面登上世界舞臺中心地位之後,奧斯曼帝國這個農業國相形見絀,力量不支,節節敗退。

    儘管如此,由於英法德奧俄等國之間也勾心鬥角,任何一方如果企圖從奧斯曼帝國身上大幅度揩油,都會遭到列強的干預牽制。例如,1853年的俄土戰爭,當戰爭勝利的天平顯然偏向於俄方、土方搖搖欲墜時,英法立即介入,向俄進攻,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打垮俄軍,客觀上把土耳其給救活。

    列強的相互鬥爭,使得後期的漸漸衰敗的奧斯曼帝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竟然得以繼續維持兩三百年。

  • 2 # 看古談今

    奧斯曼帝國的興衰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人類社會數千年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是巨大的精神財富,我們今天認真地加以總結和汲取,對於世紀之交正視現實、展望十來,無不具有重要的意義。還曾記得,世界歷史上的奧斯曼帝國曾是雄踞歐、亞。非的龐大帝國,歷時六、七個世紀,對人類歷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因其經濟技術落後,社會發展階段的停滯以及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敗墮落,終於在歷史的發展和人民的反抗中垮臺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西歐國家經過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而迅速發展起來;經濟和技術實力銳增;落後就要捱打,奧斯曼帝國最後不但喪失了原先對西歐國家的力量優勢,而且逐步成為西歐資本主義國家侵略、奴役和掠奪的物件。

    一、奧斯是國家的興起

    奧斯曼國家是古代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現今土耳其境內)建立的國家。古代土耳其人在中國歷史上又稱突厥人,自漢代始世世代代居於中國北方,遂與我中原地區漢民族往來日趨密切。隋開皇三年(583年)東西突厥分立,古代土耳其人劃歸西突厥的一支,他們以“畜牧為事,隨逐水草”。在經過數個世紀中亞民族大遷徙之後,迄至13世紀末停留在小亞細亞的這支突厥人首領奧斯曼一世(1290——1326)宣佈獨立,自稱“蘇丹”(即君主),故名奧斯曼國家。

    奧斯曼土耳其人信奉伊斯蘭教。13-15世紀的東羅馬帝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均已走下坡路,小亞細亞及巴爾於半島的大部分基督教地區逐漸為突厥人和其他穆斯林所取代。奧斯曼土耳其人建國後實行軍事采邑制度,他們打著反基督教徒的旗號。進行所謂伊斯蘭“聖戰”,發動一系列戰爭,奪取土地和戰利品。在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統治時,奧斯曼土耳其人開始進攻當時歐洲政治文化中心——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攻陷,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林,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奧斯曼土耳其人繼續不斷擴張,俟蘇里曼一世時(1520——1566)達到鼎盛,其疆域東起中東波斯灣,西到匈牙利,北抵高加索,南達北非沿地中海一帶,轄紅海、黑海、愛琴海及東部地中海,形成一個橫跨歐、亞、非的軍事封建帝國,總人口達 1400萬。

    二、奧斯曼帝國統治的黃金時代

    奧斯曼土耳其人汲取先進地區的文化,一躍成為中央集權的強大封建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工商業曾達到一定的繁榮程度。中央政權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有計劃地統一開闢邊境自由貿易區,大力扶持和促進對外貿易和過境貿易。東方的絲綢、香料、瓷器經由這裡輸往西歐,而西歐的毛織品等也借道轉輸中亞等地,帝國則從轉口貿易中獲利非淺。對外貿易的活躍促進了國內城市經濟生活的繁榮和生產專門化的發展。帝國境內伊斯坦布林、薩洛尼卡、大馬士革、巴格達、開羅和其他古老城市的熟練工匠製造出各種手工業品,紡織、武器製造、造船等行業較為發達。為維護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在城市裡國家嚴格控制生產、消費、流通等領域,鹽、肥皂、蠟的貿易由國家壟斷,生話必需品由官方確定價格,利潤一般嚴格控制在10%一20%之間。信貸利息一般也不超過 20%。 商人和手工業者都有嚴密的行會組織。

    奧斯曼帝國的財政稅收也直接地置於中央政權的嚴格監督和控制之下,穆罕默德二世(1421——1451)頒佈的稅收法律明文規定:“沒有財政總監的命令,國庫不能多收支一分錢。” 當時帝國的繁榮也恰好在國庫的盈餘上反映出來,例如 1526——1550年期間,蘇里曼大帝的歲入總額達600萬達卡銀幣,而歲出總額則為45O萬達卡銀幣。

    16世紀也是奧斯曼帝國的文化燦爛時期。奧斯曼帝國的文化主要接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從而成為穆斯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井未排除東羅馬拜占庭文化的烙印。比如,6世紀在君士坦丁堡興建的索非亞大教堂可謂拜占庭文化的傑出代表,寬敞寬大,氣魄雄偉,中間巨大的圓頂穩定地擱在四個拱形門上;而當15世紀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奧斯曼土耳其人並未摧毀這座被譽為“東方與西方、過去與未來結合” 的索非亞教堂,而是將其完整地儲存下來,只在教堂外的四角樹起四根尖頂圓柱,便很自然地改造成具有外部結構勻稱和線條優美特點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了。隨著帝國的勢力逐漸延伸至巴爾幹半島,亞洲文化開始大規模向西入居歐洲本士。

    奧斯曼帝國保持一支強大的軍事武裝力量。1390年建立第一支艦隊,以後艦隊規模不斷擴大。及至蘇里曼大帝統治時期,適逢奧斯曼帝國海上活動的黃金時代。蘇里曼在位46年,親自參加了13次征戰。1538年帝國艦隊和西班牙等國聯合艦隊在今希臘西部普雷佛扎附近海面發生海戰,共有150艘兵船的奧斯曼艦隊戰勝了兩倍於己的聯合艦隊,大大鞏固了奧斯曼帝國在東地中海的戰略地位。

    三、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及其原因

    奧斯曼帝國的征服和統治給帝國境內的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阻礙了帝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龐大的軍費開支造成國庫枯竭和稅收不斷增加,人民群眾負擔越來越重,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終於使帝國元氣大傷,日趨衰落。其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l 、帝國的經濟技術停滯不前,缺乏當時西歐國家變革社會、提高生產力的動力。在經濟技術領域,無論農業和工商業,17、18世紀的奧斯曼帝國均未發生根本變化。17世紀末一位英華人訪問伊斯坦布林後對那裡的蕭條和衰落作了十分生動的描寫:“在君士坦丁堡,假如哪位遠道而來的異鄉人需要合身的衣服,需要紙、筆、墨水、餐具、鞋、帽子,總之,需要那些在世界各城市都可以找到的物品,那麼,他將會發現,除了一些質量極為低劣、叫人都弄不清可派什麼用場的物品外,幾乎啥都沒有。擺出來待售的少數商品,要麼是英國的、不適宜其他任何市場的出口貨,要麼更糟,是德意志和荷蘭仿效英國造的仿製品 …… 只能把它看作世界上最低劣、最貧困的都城。同時代的西歐正先後經歷了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洗禮,資本主義關係的發展和杜會生產力的提高已將奧斯曼封建軍事帝國遠遠拋在後頭。門世紀3O年代以後,英國在近東市場上已佔有優勢,奧斯曼帝國作為英國的一個龐大的原料、商品市場,在西方資本的原始積累中只好任人盤剝。由於外商的進入,大量歐洲銀幣湧入奧斯曼帝國,導致本國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奧斯曼社會內部極不安定。有人評論道:“事實上呈現在奧斯曼帝國的解體過程面前的正是西方化的勝利。”

    2、 封建專制嚴重束縛了人們思想的解放,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奧斯曼帝國中央專制政權隨著歷史發展,越來越產生負面效應。奧斯曼帝國維持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治模式,保留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框架,實行伊斯蘭教政教合一、反對革新和開放的思想禁銅,這些都為帝國的衰落埋下禍根。

    奧斯曼帝國的經濟是一種受中央專制政權管制的經濟,政府嚴格監督和控制市場,舉凡度量衡、價格和利潤、進出口、原料生產以及行會組織等都在中央政府的嚴格監視和管理約束之下。所有生產和消費指標均由政府確定,國家實際上成為製造商和消費者的仲裁者。這樣一來,更扼制了廣大農民、工匠和商人的積極性和行會組織的自主權。而當時英、法等西歐國家則在未遭受以往一向控制歐、亞、非之間大部分貿易的奧斯曼帝國等穆斯林國家反對的情況下,積極參與世界貿易,從而促進本國經濟、社會和政治的發展。

    歐洲自義大利文藝復興起,實行政教分離,打破基督教神權統治的一統天下,人文主義的實現極大地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知識創新;由於新航路的開闢,歐洲國家開闊了視野,透過參與世界性貿易積累了鉅額財富;16—17世紀西歐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為了獲得經濟利益,爭奪殖民地和進行商業競爭,歐洲資產階級進一步擯棄了中世紀宗教道德戰爭觀,採取近代歐洲世界主義模式;17世紀歐洲的科學革命和18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又極大地加速了社會發展程序,形成了強大的經濟和技術優勢 所有這一切,皆為腐朽沒落的奧斯曼帝國所望塵莫及。

    3、 帝國的歷任統治者和政府高階官員都很腐敗,他們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權攫取經濟利益。比如,塞利姆二世(1566——1574)便是一個懶惰、愚鈍、放蕩、嗜酒如命的君主,其臣民都譏稱他為“酒鬼塞利姆”;易卜拉欣一世於1649年當政時,他的一位朝臣曾這樣描寫道:“蘇丹落入後宮的親信和同伴、保儒、啞巴、宦官及女人們的手中,他們一道把所有的事情都弄得一團糟。” 蘇丹阿赫默德三世在位時期(1703一1730),封建貴族生活之腐化日甚一日,居住在首都伊斯坦布林的達官顯貴窮奢極欲,把搜刮來西方的優越感,安以為自己是不可戰勝的。當時,無論是奧斯曼帝國政府官員,還是社會上的賢人哲士,甚至穆斯林學者,均對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成就置若罔聞,他們對帕拉切爾蘇斯在醫學方面,維薩里和哈維在解剖學方面,哥白尼。開普勒和伽裡略在天文學方面所做出的劃時代的貢獻幾乎一無所知。這種情況還反映在教育方面。奧斯曼帝國的教育只停留在向學生教授一系列宗教儀式和教規,要求他們熟記《古蘭經》信條。其結果只能與正在進行科技革命的西歐國家拉大距離。

    奧斯曼帝國從16世紀末開始國勢日衰,17、18世紀帝國日見瓦解。到19世紀,原屬帝國版圖的歐洲國家,如希臘、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與門的內哥羅、保加利亞紛紛獨立、自治,有的地區則為俄、奧、英所佔有。

    1914年,土耳其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戰敗而瀕臨滅亡的邊緣。1918年10月,奧斯曼帝國與協約國簽訂城下之盟《摩德洛斯停戰協定》;1920年8月協約國又把《色佛爾和約》強加給土耳其,對奧斯曼帝國力口以分割,除首都外上耳其僅保留小亞細亞中部一塊不大的領土。條約保留了外國享有的領事裁判權,土耳其的財政完全置於協約國監督之下。

    土耳其人民在凱末爾(1881——1938)的領導下,發動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並取得勝利,於1923年10月29 日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從而結束了苟延殘喘的奧斯曼帝國統治。 橫跨歐亞非的奧斯曼帝國

    --------------------------------------------------------------------------------

    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攻陷貝爾格萊德,攻陷布達,圍攻維也納,奪取了地中海

    的東岸和紅海要道。奧斯曼帝國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版圖囊括以前的阿拉伯和拜佔廷兩個

    帝國的大部分地區,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稱雄一時。奧斯曼帝國在中古後期和近代的歷史發

    展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個國家是中古後期興起的。它的建立者是遊牧於裡海東南部呼羅

    珊一帶的一支突厥人。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他們遷移。最初他們依附於

    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和拜佔廷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1242

    年,羅姆蘇丹國在蒙古人的打擊下瓦解。於是這支突厥人獲得了充分發展的機會,從此開始

    發展壯大。部落酋長埃爾託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1282—1326年)繼位。

    1300年,奧斯曼開始自稱蘇丹,宣佈他的部落為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即愛米爾國。13

    01年,奧斯曼侵佔了富庶的卑斯尼亞平原。當時奧斯曼的主要敵人是拜佔廷帝國。拜佔廷

    帝國在小亞的土地是他擴張的主要物件。1326年,奧斯曼奪取拜佔廷在小亞的重鎮布魯

    薩,控制了馬爾馬拉海峽,並把首都遷到布魯薩,這一新的國家稱為奧斯曼帝國,在國內居

    於統治地位的土耳其人被稱作奧斯曼土耳其人。這時奧斯曼帝國已經靠近了歐洲,定都布魯

    薩使得這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歐洲。

    奧斯曼帝國真正大舉擴張是在奧斯曼的兒子烏爾汗(1326—1359年)統治時

    期。烏爾汗為了進一步擴張,建立了正規的常備軍。他的常備軍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得到採

    邑的封建主提供的軍隊,另一種是新建立的軍隊,這種軍隊的規模初期並不大,但是裝備精

    良,訓練嚴格,是奧斯曼帝國的主要戰鬥力量。這種軍隊的特殊之處是要終生服役,不得建

    立家庭,待遇優厚,享有特權。在奧斯曼帝國,幾乎仍然採用中亞的戰鬥體制,男孩自小就

    要接受軍事訓練,社會以戰爭掠奪為榮,戰士打起仗來英勇頑強。新軍建立初期只有1萬

    人,到16世紀中期發展到4萬人,17世紀初發展到9萬人。當時,奧斯曼帝國有著良好

    的擴張條件,拜佔廷已經衰落,羅姆蘇丹國也已經分裂。奧斯曼帝國首先佔據了原來羅姆蘇

    丹國的大片地區,並以此為基礎,開始大規模地向歐洲擴張。1331年,奧斯曼軍隊打敗

    拜佔廷帝國軍隊,攻佔了尼西亞城。1337年攻佔了克米底亞,距離君士坦丁堡很近,實

    際上已經佔領了拜佔廷在小亞的全部領土。1354年,烏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佔

    領了加里波利半島,並把這裡作為進攻巴爾幹半島的橋頭堡。

    烏爾汗的兒子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時,奧斯曼帝國佔領了整個色

    雷斯東部。1362年,奧斯曼帝國攻陷亞得里亞堡,切斷了君士坦丁堡與巴爾幹半島其他

    地區的聯絡,並把首都遷到這裡。1389年,歐洲聯軍與奧斯曼軍隊在科索沃發生了激

    戰,儘管由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波斯尼亞,瓦拉幾亞,阿爾巴尼亞和匈牙利人組成的聯軍

    作戰英勇,在戰鬥中甚至擊斃了蘇丹穆拉德一世,但由於奧斯曼軍隊在數量上佔有優勢,聯

    軍終於被打敗,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保加利亞先後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後來又被兼

    併為奧斯曼帝國的行省。這一勝利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佔廷帝

    國,派出了援軍。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戰役中,奧斯曼軍隊一舉打敗了匈牙

    利、法蘭西、德意志等國的聯軍,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用鉅款贖回300名貴族騎

    士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從此,歐洲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於是,巴爾

    幹半島逐漸落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拜佔廷帝國危在旦夕。

    但就在此時,中亞的帖木兒帝國強大起來,並開始向小亞擴張。1402年,在安卡拉

    附近的一次大戰中,帖木兒軍大敗奧斯曼軍,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1389—1402

    年)被俘。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拜佔廷,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因為在這場戰役以

    後,奧斯曼帝國的地方割據勢力抬頭,巴耶塞特蘇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

    爭,新徵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奧斯曼帝國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得不推遲

    了向歐洲的擴張。

    蘇拉德二世時(1421—1451年)時,奧斯曼帝國內部的戰爭停止下來,又繼續

    向歐洲擴張。1430年,蘇拉德二世率軍佔領帖撒羅尼加,拜佔廷實際上已處於包圍之

    中。到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統治時期,開始了對君士坦丁堡的直接進

    攻。1453年,他率領20萬大軍和300艘戰艦從陸上和水上同時進攻君士坦丁堡。君

    士坦丁堡雖然有許多險要和堡壘,軍民也進行了拚死的抵抗,但力量對比懸殊,守軍只有不

    足一萬人。最後,城中的熱那亞人作了土耳其人的內應。奧斯曼帝國以保留熱那亞人在君士

    坦丁堡城內加拉太區的商業殖民地特權為條件,利用塗油板將70多艘土耳其戰船運過加拉

    太后面的陸地,然後用這些船隻搭浮橋,從側面攻城。君士坦丁堡被開啟一個缺口。在頑強

    地堅持了53天之後,君士坦丁堡終於在1453年5月29日被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三

    世陣亡,千年的帝國滅亡了。土耳其人攻陷該城之後,大肆劫掠3天,許多居民被殺或被掠

    為奴隸。奧斯曼帝國遷都於此,並把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林,即伊斯蘭教的城市,著

    名的聖索菲亞教堂也被改為清真寺。

    拜佔廷帝國的滅亡,使東歐失去了屏障。奧斯曼帝國繼續擴張,在巴爾幹,征服了摩利

    亞和雅典公國,在愛琴海上,攻佔了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佔有的島嶼。1459年又征服了

    塞爾維亞全境,1463到1465年間征服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1479年佔領了

    阿爾巴尼亞。此外,在中間地區,奧斯曼帝國迫使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承認其宗主權。土

    耳其人還把熱那亞人在黑海岸邊的殖民地及重要商業城市卡法奪了過去,克里米亞汗也被迫

    臣服於奧斯曼帝國。

    此後,奧斯曼帝國暫時把侵略矛頭指向東方。在蘇丹塞裡姆一世(1512—1520

    年)統治時期,開始了與伊朗的長期戰爭。但是對伊朗的戰爭並不順利。土耳其人主要是為

    了奪取伊朗佔據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南高加索。只是在1514年打敗過伊朗,並奪取

    了查爾蘭高地。此後進展不大。受阻的奧斯曼帝國又把矛頭指向了南部。1516年,在阿

    勒頗打敗埃及蘇丹的軍隊,1517年,奧斯曼軍隊沒有受到抵抗就進入了敘利亞、巴勒斯

    坦和埃及。埃及國家滅亡。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土耳其人奪取了地中海的東岸和紅海要

    道,佔領了麥加和麥地那。

    蘇里曼一世(1520—1560年)時期,帝國達到了鼎盛。蘇里曼是個非常有作為

    的蘇丹。他把全部精力放在進攻歐洲上,繼位不久就開始向歐洲全面進攻。1521年,他

    派兵攻佔當時屬於匈牙利的貝爾格萊德。1526年,在摩哈赤戰役中擊潰了匈牙利國王的

    軍隊,攻陷布達。以後數次進攻奧地利,甚至打到了維也納。但在歐洲碰到了德意志神聖羅

    馬帝國的全力抵抗,進攻的勢頭被遏止。

    此後,蘇里曼開始大舉進攻阿拉伯半島地區和北非。他首先派兵佔領巴格達,完全佔據

    兩河流域,吞併了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又在很短的時間裡佔領了非洲的大片土地,攻佔了

    的黎波里和阿爾及利亞。他的後代在1574年攻佔了突尼西亞。到16世紀中期,奧斯曼帝

    國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版圖囊括了以前存在過的阿拉伯和拜佔廷兩個帝國的大部分地

    區,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稱雄一時。

    1571年,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在勒班多戰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打敗,失

    去了對地中海的控制。從此!奧斯曼帝國開始走下坡路。

  • 3 # 知鴉

    當成吉思汗及其子嗣的鐵騎在歐亞大陸上橫行無忌時,他們可能沒有想到,自己的征服將會極大地改變世界局勢。而一支在其征伐下被迫西遷的土耳其遊牧民,最終將在歐亞非大陸的交匯點處,締造出一個幅員遼闊且延續了600餘年的傳奇國度——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港臺地區將其譯為「鄂圖曼帝國」)極盛疆域圖,極盛時期的奧斯曼帝國控制著亞歐非大陸上廣闊的土地。

    蒙古帝國的統治範圍一度延伸至地中海東岸,地處小亞細亞半島的羅姆蘇丹國也淪為其附庸國。不過,隨著蒙古人勢力範圍的收縮與羅姆蘇丹國的覆滅,小亞細亞半島上出現了巨大的權力真空,這就為年輕的奧斯曼帝國帶來了機會。

    亦如千年前的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在東亞地區建立起嶄新且統一的帝國——秦。奧斯曼帝國的壯大離不開早期歷代君主的賢明。從奧斯曼一世到奧爾汗,從穆拉德一世到巴耶濟德一世,奧斯曼帝國透過多年的經營與征戰,成功地將自己的勢力擴張到狹海對岸的巴爾幹地區。

    雖然巴耶濟德一世的死亡引發了帝國內部的奪位危機,而帝國也由此進入到歷時11年的大空位時期。但是,最後勝出的穆罕默德一世(巴耶濟德一世之子),則憑藉其超人的魄力扭轉了帝國的危局。

    也正是在他的手上,奧斯曼帝國再次步上發展的正軌。不過,屬於奧斯曼帝國的盛世尚未來臨,而奧斯曼的國祚,此時剛走過六分之一。

    從後世的角度來看,相比其他興勃亡忽的遊牧帝國,奧斯曼帝國能夠存在600多年堪稱奇蹟。而導向這一奇蹟的諸多因子,大多在帝國發展的第一個百年裡,便經由各君主之手注入到帝國體內。

    在這裡,我們不妨以繼承了先輩們遺產的穆罕默德二世為例,來探討問題。穆罕默德二世是穆罕默德一世的孫子,也是奧斯曼帝國的第七位君主。正是在其在位期間,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徹底征服,而素有「千年帝國」之稱的拜占庭帝國,也隨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成為歷史。

    穆罕默德二世率領奧斯曼大軍進入君士坦丁堡。

    穆罕默德二世之所以能夠攻陷君士坦丁堡,完成先輩們都未能實現的偉業,除了壓倒性的海、陸軍事力量,與絕佳的外部環境、先輩們的百年鋪墊等因素同樣關係緊密。

    一方面,從奧斯曼帝國建立到滅亡的大多數時間裡,其所面臨的西方世界都是散沙一盤。以奧斯曼帝國崛起時的西方世界為例,無論是拉丁國家天主教徒與拜占庭東正教徒間的宗教紛爭,還是包藏禍心的十字軍東征……西方世界就在不斷的內耗中,給了奧斯曼帝國崛起的機遇。

    等到奧斯曼帝國一步步發展壯大,並對西方世界產生了初步威脅後,西方諸國依舊囿於內鬥,並樂於見到自己的對手被奧斯曼帝國打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奧斯曼帝國在往後的悠久歲月中,往往扮演著平衡西方諸勢力的角色。

    更何況,相比盛行於西方世界的基督教爭端,從建國起便奉行伊斯蘭教法的奧斯曼,反而對基督教表現出了更大的包容。像穆罕默德二世在攻陷君士坦丁堡後,便建立起米勒特製度。

    這項延續至19世紀末期的宗教自治制度,保護了奧斯曼治下不同信仰者的合法權益,為帝國建立起長久的宗教和諧氛圍,亦被後世視作奧斯曼實行宗教寬容的重要佐證。

    聖索菲亞大教堂,在君士坦丁堡城破之後,受到了穆罕默德二世的保護與改造,位於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林。

    另一方面,透過奧斯曼早期歷代君主的勵精圖治,帝國建立起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其中,在奧斯曼皇室內部,就盛行著手足相殘的傳統。大致來說,便是新繼位的君主會將自己的手足屠戮殆盡,以消除潛在的奪位威脅。

    這項血腥的傳統開始於巴耶濟德一世,當他的父親穆拉德一世在戰場上遇刺身亡後,巴耶濟德一世隨即殺掉了他的兄弟,繼任大統。此後,穆罕默德二世更是將這項傳統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而瀰漫在奧斯曼皇室內部的濃重血腥氣,還有許久才能散去。

    雖然穆拉德一世也算是家門不幸,不過這位君主在生前建立的軍事奴隸體系,直接奠定了帝國百年的統治根基。需要明確的是,構成軍事奴隸體系的主體正是近衛軍。

    奧斯曼近衛軍,以軍紀嚴明、戰鬥力強著稱的近衛軍最終也走向了朽壞。

    近衛軍由穆拉德一世親手組建,並只向他本人宣誓效忠。至於近衛軍的大門,在最初只向被征服地區、信奉基督教的家庭中的男孩開放。在成為近衛軍的一員後,這些男孩得改信伊斯蘭教且終生不得婚娶。此外,他們的性命也將只屬於君主。也正因為如此,近衛軍體制往往被西方世界視作不人道,在其看來,近衛軍的存在是奧斯曼在向基督徒們強徵「血稅」。

    不可否認的是,近衛軍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奧斯曼的中央集權,而這項制度配合奧斯曼所實行的軍事封地土地所有制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簡而言之,在軍事封地土地所有制度下,奧斯曼的土地均為國家所有。不過,對於那些在戰爭中做出貢獻計程車兵們,他們能在其在世期間獲得部分土地的使用權。

    換言之,這些土地無法世襲。不過,對帝國計程車兵們來說,這依舊是不小的誘惑。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與利益,他們就必須在安拉的祝福下,在戰爭中更加賣力。

    就這樣,透過百餘年的對外戰爭,奧斯曼就像一隻駭人的巨獸,不斷吞噬著周邊的土地。如何將這些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轉化為自己的力量?奧斯曼的君主們採取了頗有智慧的同化策略。

    除了允許並支援治下不同民族的血脈交融,奧斯曼還推行了形式多樣的奴隸制度。大致來說,擺在被征服地區的基督徒面前的,往往有兩條道路:要麼皈依伊斯蘭教,要麼花錢贖買自己的基督徒身份或者乾脆淪為農奴。不難想象,在現實的考量下,必然會有基督徒去選擇更加「有利」的信仰。

    法齊赫清真寺,興建於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時期,位於今天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林。

    總之,就在諸多因素的促使下,穆罕默德二世集幾代人之力最終攻陷了君士坦丁堡,而他也在不久後將奧斯曼帝國的國都遷至此處,並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林。

    可以說,佔據了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將歐亞交匯處的土地徹底染成了自己的顏色。得益於君士坦丁堡卓越的地理位置,奧斯曼基本上控制了歐亞之間的內陸通道。而在大航海時代尚未來臨、新航道尚未開闢的舊時代,歐亞大陸之間的貿易優勢,可以說被奧斯曼一國「佔盡」。

    此時,延續了400多年的奧斯曼帝國已然衰落,而俄羅斯帝國在彼得一世的帶領下最終崛起。為了應付這個來自「東方」,且威脅性更大的對手,西方世界便將奧斯曼視作制衡俄羅斯的緩衝地區、最佳「防具」。

    1876年,刊登於《笨拙》雜誌上的一副漫畫。其中,俄羅斯「拉著」巴爾幹諸國試圖攻擊奧斯曼,不過遭到了木板背後英國的警告。

    為了避免奧斯曼在俄羅斯的西進過程中轟然崩塌,西方諸國便在實際的考量下,對奧斯曼釋放出有限的「善意」與「支援」,而奧斯曼也就在不同勢力間的博弈,以及國內有識之士的苦苦支撐下,於內憂外患中艱難地走向了現代,並踏上了生命的最後旅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走過了600多年歲月的奧斯曼帝國,也以同盟國的身份,在同年加入到這場註定不詳的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太陽,月亮和星星的詩,現代詩古詩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