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端木賜香

    1898年9月20日凌晨,廣東小人康有為離開了南海會館,在英國方面的掩護下順利逃亡。

    9月21日,康的得意弟子梁啟超奔向日本公使館,希望日本出面保護康有為。

    同天,光緒在便殿跪著,同著諸位王大臣,接受太后審判。太后問,康有為圖謀於我,汝知乎?還是同謀乎?光緒答知乎。太后問:既知乎還不正法,為何反要放走?光緒答曰:拿殺。於是簽發兩道諭旨。第一道,捉拿康有為康廣仁;第二道,宣佈八月初八(9月23日)太后訓政。

    9月22日,日本方面掩護下,梁啟超也順利逃出。太后惱了:歪果仁,掩護我政治犯,干涉我內政,可惡!

    9月23日,光緒帝率領百官在勤政殿恭賀老太后垂簾聽政。說是恭賀,實質上是對光緒的公審。一是太后查抄了維新黨人和皇上書房的奏章說帖;二是康有為弟弟康廣仁的交待;三是袁世凱那方面的彙報。圍園弒母之謀,光緒結結巴巴地推到了康、譚等人身上。於是太后宣佈捉拿譚嗣同等,並將光緒囚禁在了西苑的瀛臺。

    9月25日,慈禧以光緒的名義釋出一道“命各省保薦名醫”的諭旨,說皇帝身體不適,內外臣工如有好的醫生請給推薦。於是謠言紛起,皇帝命將不保矣。英、法駐華公使坐不住了,向清政府發出警告:“假如光緒帝在這政局變化之際死去,將在西洋各國之間產生非常不利於中國的後果。”政府派慶親王奕劻向英國公使竇納樂表示,光緒帝還活著呢,沒死。竇納樂表示,俺們不信,希望俺們信的話,貴國政府最好由駐華公使們推出的西醫代表,用當今西醫領域最新的成果給中國皇帝看病,才能盡釋群疑。

    10月18日,法國駐京使署醫官多德福蒙詔赴瀛臺,給光緒帝進行西醫診治。光緒從小做了皇帝,衣食不周,營養不良,現在又靠邊站,沒病才怪呢。只能說,這病影響做皇帝不?老太后倒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第一,給自己重新訓政制造理由;第二,給自己廢掉光緒製造理由。

    各路勢力蠢蠢欲動。榮祿電詢兩江總督劉坤一。劉回電說:“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扶危定傾,責在公等。” 榮祿問因馬關條約而正坐冷板凳的李鴻章,對方說:“此何等事,詎可行之今日!試問君有幾許頭顱,敢於嘗試其事!若果舉行,危險萬狀。各國駐京使臣,首先抗議。各省疆臣,更有仗義聲討者。無端動天下之兵,為害曷可勝言!東朝聖明,更事最久,母子天倫豈無轉圜之望。是在君造膝之機,委屈密陳成敗利鈍。”

    12月30日,榮祿開私窗與太后聊天:

    榮相:“傳聞將有廢立事,信乎?”

    太后:“無有也。事果可行乎?”

    榮相:“太后行之,誰敢謂其不可者。顧上罪不明,外國公使將起而干涉。此事不可不慎也。”

    太后:“事且露,奈何?”

    榮相:“無妨也。上春秋已盛,無皇子,不如擇宗室近支子,建為大阿哥,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宮中,徐篡大統,則此舉為有名矣。”

    太后沉吟久之,曰:“汝言是也”。

    私聊的結果,太后接受榮祿的勸告,不再直接廢掉光緒,而是先給光緒立個接班人。廢帝就這樣變成了立儲。

    立誰呢?第一,在近支宗室中選擇皇嗣;第二,將皇嗣育之宮中以待承統。

    不管是給光緒立嗣,還是兼祧同治,兄弟兩個都是“載”字輩,“載”字輩之下是“溥”字輩。慈禧環顧近支宗室子弟,有資格的有幾個,比如溥偉、溥倫。但太后不想選,最後選中了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時年15歲的溥儁。

    1900年1月24日(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太后召見皇親貴族和軍機大臣,內容是:立儲和廢帝。皇親貴族還沒說啥,軍機大臣、漢人孫家鼐就表示反對,一是恐南方有變,二是當俟諸皇帝萬歲後。太后懟曰:“這是我們一家人會議,兼召漢大臣,不過是為體面。”

    一句話,叫你們漢臣來開會,不過是個面子,叨逼啥哩?表面上是懟漢人,實質上,滿人也無敢置嘴了。於是太后命諸大臣皆至勤政殿恭候宣諭,儀式則定於新年春節(時稱元旦)舉行。於是眾大臣皆遵旨至勤政殿。太后乘轎而至,諸人跪接,使李蓮英往請皇帝。帝亦乘轎至外門下轎,向太后拜叩。太后坐殿內寶座之上,召皇帝入殿,帝復跪下。諸王公大臣仍跪於外,太后曰:“進來,不用跪下。”令皇帝坐,又召諸王公大臣皆入,共約三十人。太后重達前意,皇帝曰:“太后所說極是,我意亦同此。”軍機大臣榮祿以所擬諭旨呈太后閱看,太后看過即發下。下面我們看看詔書:“朕沖齡入承大統,仰承皇太后垂簾聽政,殷勤教誨,鉅細無遺。迨親政後,正際時艱,亟思振奮圖強,敬報慈恩,即以仰副穆宗毅皇帝付託之重。乃自上年以來,氣體違和,庶政殷繁,時虞叢脞。惟念宗社至重,前已籲懇皇太后訓政。一年有餘,朕躬總未康復,郊壇宗廟諸大祀,不克親行。值茲時事艱難,仰見深宮宵旰憂勞,不遑暇逸,撫躬循省,寢食難安。敬溯祖宗締造之艱難,深恐勿克負荷。且入繼之初,曾奉皇太后懿旨,俟朕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統系所關,至為重大,憂思及此,無地自容,諸病何能望愈。因再叩懇聖慈,就近於宗室中慎簡賢良,為穆宗毅皇帝立嗣,以為將來大統之畀。再四懇求,始蒙俯允,以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繼承穆宗毅皇帝為子。欽承懿旨,欣幸莫名,謹敬仰遵慈訓,封載漪之子為皇子。將此通諭知之。”

    上海電報總辦經元善聯合上海紳商市民一千二百餘人,電奏諫阻,反對給光緒立儲。康有為在加拿大成立的“保皇會”,要求慈禧速行歸政,並決意起兵勤王。

    端郡王在家裡大擺宴席迎候賀客,但是最希望看到的賀客——外國駐京公使沒來一個。“自是載漪之痛恨外人也,幾於不共戴天之勢”。

    太后本來預定庚子年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國的元旦(1900年1月31日)讓光緒行讓位禮,溥儁登基,改元“保慶”。但是外國公使集體晾菜,再加上慶親王奕劻與榮祿也以此諫止,搞得太后也不敢立行廢立,只在這一天派溥儁代光緒帝行禮,將其接入宮中,做了大阿哥。

    光緒二十五年(1899)為農曆己亥年,所以太后這一出被稱為“己亥建儲”。己亥建儲,就此成為大清的拐點,它讓太后與洋人關係惡化,助推了義和團,引進了八國聯軍。一個女人的一口惡氣,就此鑄成了一個朝代的命數。

  • 2 # 季我努學社

    1898年9月21日(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六日,農曆戊戌年),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反動政變,結束了“戊戌變法”,公開處決了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並將光緒帝軟禁於瀛臺,臨朝“訓政”,再一次由幕後走向臺前。康梁遠逃海外,繼續以保皇相號召,積極從事反對慈禧的鬥爭,又因戊戌變法期間,康梁、六君子等人曾密商武力剷除太后一黨,光緒雖未予以認可,但變法失敗後慈禧驚魂甫定,遂決議剷除後患,施行立儲,廢除光緒。

    (光緒)

    但變法失敗後,中外極度關注慈禧對於光緒的處置,一時間,光緒將被處死或廢黜的說法甚囂塵上。清廷高層對此也是意見不一,兩江總督劉坤一就曾致電總理衙門,以杜絕謠言,維持社會穩定為由,要求當局“孝慈相孚,尊親共戴,護持宗社,維繫民心”,實際上就是委婉建議保護光緒的生命和政治地位。但慈禧並不為其所動,決計推行廢黜光緒,重新立儲的密謀,不斷釋放光緒病入膏肓的資訊,並對反對派的意見進行壓制。

    (慈禧)

    經過長時間的策劃,1900年1月24日(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農曆己亥年),清廷以光緒的名義釋出上諭,宣佈:“以多羅端郡王載漪之子溥俊繼承穆宗毅皇帝(同治帝)為子”,“以為將來大統之歸。”至此,慈禧的計劃完全公諸於世,史稱“己亥建儲”。這突來之舉引來輿論一片譁然,有的人則公開反對,如紳商經元善就領銜上海商界一千二百餘人參與保皇通電,“奏請聖上力疾臨御,勿存退位之思,上以慰太后之憂勤,下以彌中外之反側”,結果卻因觸怒慈禧而逃亡澳門。上諭公佈後,各地督撫也是茫然無措,不知如何表態,劉坤一則仍力保光緒,反對立儲。列強也因擔心立儲引起中國內亂,影響其在華利益而持反對態度,不僅拒絕入宮慶賀,還要求清廷允許外國醫生為光緒診斷,以斷虛實,結果並未如慈禧所說的“病入膏肓”。在群情洶洶,一片反對聲中,慈禧進退失據,被迫暫緩行動。一貫呼風喚雨的慈禧策劃良久卻只能被迫擱淺,吃了一個啞巴虧,自然不會善罷甘休,這也使其對列強轉為極端仇視的態度,也埋下了不久後利用義和團向列強全面開戰的禍根。

    (溥俊)

  • 3 # 落英繽紛169

    “己亥立儲”是指清慈禧太后因不滿光緒帝的“戊戌變法”,有廢帝另立新君之心,於光緒25年(公元1900年1月24日,即己亥年)以皇帝名義發詔,立端王載漪子溥俊為大阿哥;史稱“己亥立儲”,後因國內外的反對而作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背了一身債,現在沒經濟來源,也沒心思去上班,上班不夠還債,還要養家餬口怎麼辦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