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行偃1

    答:雖然沒出去,可也不違反《隆中對》。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是隆中對對未來的展望,當然,左將軍劉備已經死了,誰還能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呢?

    “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這不正是隆中對開始了嗎……

  • 2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不算違背,恰恰相反,這是諸葛亮為了挽救失去荊、益兩州的一種戰略轉移,一種戰略挽救。

    《隆中對》中說了什麼?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是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的戰略思想,先是佔據荊州這個地理要塞,諸葛亮說的很清楚荊州之地是一個“用武之國”,意思就是說這個荊州進可攻,退可守。(如下圖“東漢十三州”所示)

    這個荊州就是劉表佔據的那一塊,大家可以看到,就像諸葛亮說的這個荊州的位置佔據在地理要衝之地,它往北可以攻取洛陽,兵指中原。往東荊州可以作為橋頭堡和東吳聯合,一起對抗北方的曹操。

    而益州這個地方就是“巴蜀之地,天府之國”,妥妥的可以拿來當做大後方和根據地,不斷的生產糧食,提供後勤保障,以支撐諸葛亮設想中的佔據荊州以後的戰略佈局。在關羽沒有敗走麥城之前,一切的設想都按照諸葛亮的計劃進行著。

    建安十五年,劉備佔據了南部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還有一個從東吳手中借來的江陵郡,總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盤和武裝根據地。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第一步算是初步達成,所以大家也看到這時候劉備依託荊州之地和東吳孫權結盟,一起對抗北方的曹操。

    接著在法正和張松的幫助下,劉備入蜀接連劉璋,後來奪取了劉璋的地盤,成功佔據了巴蜀之地。至此,劉備的勢力版圖建構完成,坐擁荊、益兩州,天下三足鼎立的勢力格局由此形成。而且劉備還和東吳處於一個地理水平線上,這更加有助於兩國“合縱”抵抗坐擁中原的曹操。

    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還從曹操手裡奪取了漢中,劉備的勢力達到了巔峰,由此進位漢中王,自此,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戰略”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意想不到的變故

    當時留守荊州的關羽在漢中之戰不久以後發動北伐襄陽和樊城的戰爭,這個地方當時被曹操的下屬曹仁鎮守,如果奪得這兩個地方,那麼劉備集團就可以佔據荊州最北方的南陽郡,進而染指洛陽。當時這個荊州被劃分為了三個勢力地盤。

    曹操佔據南陽郡、東吳佔據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部分,以上圖中的湘水為界,東部屬於東吳,西部屬於劉備。本來南部四郡都屬於劉備,但因為當時劉備在和曹操打漢中之戰的時候,孫權突然發兵攻打長沙、桂陽、零陵三郡。

    迫不得已,劉備只好和孫權議和,重新劃分了地盤。

    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三國志·先主傳》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關羽大意失荊州,導致劉備集團在荊州經營多年的努力化為雲煙,從此退出荊州,後者為東吳佔有。從此,諸葛亮隆中對中設想的“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北略中原”的戰略被打亂。

    最要命的是劉備集團只能盤踞在巴蜀之地,這個地方亂世可以憑藉天險可守,可一旦穩定下來後,巴蜀之地往外發展就會受到限制。這是由於地理位置決定的,更要命的是東吳把荊州奪走以後,諸葛亮深知還不能和東吳撕破臉皮。

    一旦和東吳撕破臉皮,假如東吳和曹操聯合起來,那蜀漢集團真的是要被困死在巴蜀。所以,劉備兵敗“夷陵之戰”後,諸葛亮趕緊調整戰略,重新和東吳建立聯盟關係,承認荊州屬於東吳,然後另尋出路。

    而這個出路就是北伐曹操。

    北伐——戰略上的挽救

    按照諸葛亮原來的設想,只要佔據了荊州這個地方,既可以東聯孫吳,也可以北略曹操,簡直可以說是佔盡“人和、地利”,但是失去荊州以後,“人和”雖然可以勉力維持,但是“地利”卻不在了。

    所以諸葛亮只能重新佈局,尋求蜀漢集團的發展空間,突破失去荊州以後蜀漢集團面臨的生存困境。因此他採取的策略就是——安從坦道,平取隴右。也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採取的進攻方向。

    大家可以從上圖中看到,諸葛亮想要從“荊襄之地”北上攻打曹魏,這幾乎是不現實的,一路上那麼多的要塞城池重兵鎮守,諸葛亮根本不可能從“荊襄之地”沿許昌去攻打洛陽,既不可能成功,蜀國也耗不起。

    所以當時諸葛亮北伐唯一對自己有利,且有成功性的就是從漢中出發,走祁山,從街亭、安定所在隴西地區直接進攻洛陽。大家可以從下圖中看到,在漢中和洛陽之間隔著一條難以翻越的秦嶺,幾乎不可能把軍隊展開進行作戰,要打也只是打山地戰,而且各種物資、攻城裝備都無法運送進去。

    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祁山出發,沿著地勢平坦,無險可據的隴右地區直接劍指洛陽,大家可以看到,從寶雞到洛陽幾乎是一馬平川。如果不是馬謖失守街亭的話,諸葛亮“平取隴右,劍指洛陽”這一設想可以說是極為成功的。

    街亭位於寶雞的上方,處於隴右的咽喉位置,這個地方對於諸葛亮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因為要進入關中平原,就只有這麼一個地方是最佳的入口,就像一個口袋似的。但後來曹魏攻佔了街亭,徹底把諸葛亮的大軍擋在了外面。

    導致這一計劃落空,曹魏從此把防禦重點轉移到對付蜀國身上,而後諸葛亮數次北伐,不管是走陳倉道,走斜道,都因為曹魏的重兵防守而無功而返。可以說第一次北伐失敗就宣告了諸葛亮以後北伐的失敗,因為第一次進攻曹魏的時候,魏國的防禦重心根本沒有放在蜀國的身上。

    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那就不得了,等於時刻插著一把劍對著洛陽,諸葛亮隨時都可以帶著他的大軍從街亭這個地方衝向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

    但是因為在街亭這個地方的重大失誤,諸葛亮這一次的戰略挽救也宣告失敗,蜀國徹底被困死了。所以說諸葛亮北伐非但不是違背“隆中對”,其實反而是在彌補“隆中對戰略佈局”的重大失誤,是屬於一種戰略挽救和突破。

  • 3 # 歷史都付笑談中

    違反了一部分吧。

    《隆中對》包含很多要點,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從這一點來看,荊州被關羽丟掉,並且也無力再奪回來,兩路出兵成為泡影,只能單純走益州崎嶇的山路出兵,這和《隆中對》本意相違背。

    但是從更高的角度,《隆中對》是建立在孫劉聯盟的基礎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諸葛亮輔佐後主,第一件事就是修復和東吳的關係,此後,聯盟再沒出現危機。諸葛亮堅持這一點,等於也沒有完全推翻《隆中對》戰略。

    孫劉聯盟是個大前提,諸葛亮不可能從盟友手裡再奪回荊州,所以,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勢必要改變戰略。諸葛亮北伐魏國,目的應該是蠶食掉曹魏的涼州,這樣可以俯瞰中原大地,並且得到珍貴的戰馬資源,再和異族搞好關係,對季漢而言,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戰略。

    再者言,戰略是戰略,執行是執行,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戰略勢必會做出相應的調整,不能腦瓜子一根筋。諸葛亮的北伐,我認為是基於孫劉聯盟的這個大前提,結合天下形勢,對《隆中對》的一個合理調整。

  • 4 # 青梅煮酒品三國

    諸葛亮北伐魏國不是違反了《隆中對》,而是隆中對無法實現了。這關鍵就在於兩個人一個關羽另一個是馬超。

    隆中對

    諸葛亮的隆中對只實現了一部分,那就是佔據益州,手握天府之國以險要據守防止入侵。在劉備入主益州,贏得漢中之戰後諸葛亮準備“平取隴右,蠶食雍涼,再圖關中”。再準備實施的時候出現了蜀漢的轉折點“關羽大意失荊州”,而隆中對到這裡也開始崩盤了。

    蜀漢的轉折點

    關羽大意失荊州讓蜀漢進入了衰弱期。荊州的丟失,徹底打亂了諸葛亮對蜀漢未來的部署。失去了荊州還不算是死局,劉備在失去荊州後兩年起兵發動了夷陵之戰。這兩場戰役的失敗讓蜀漢損失慘重,將領損失了蜀漢大將關羽、張飛,二代武將中的佼佼者關平、劉封,還有謀士馬良,以及整個荊州軍和參加夷陵之戰的四萬餘士兵的性命。徹徹底底的讓蜀漢進入沒落期,也讓諸葛亮的隆中對無法實現。

    馬超在隆中對中的作用

    劉備在入川時收服了馬超,這可是個意外驚喜。馬超是當世虎將不說,還是西涼世家。馬超的家族在涼州掌權有差不多二百年,馬超在涼州的影響非同小可。劉備、諸葛亮都曾有心思利用馬超收復涼州,而馬超也指望著劉備、諸葛亮出兵涼州,自己好回到故鄉。可惜荊州、夷陵兩次失利,讓蜀漢暫時無力攻取涼州。期間馬超又受到劉備打壓,導致馬超鬱鬱而終。攻打涼州最具影響力的馬超英年早逝,蜀漢兵力又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這些徹底的打消了諸葛亮蠶食雍涼的想法,導致隆中對無法實現。

    總結:諸葛亮一心為了蜀漢大業,可惜隆中對這樣的國策確因為幾次戰役的失利徹底粉碎。

  • 5 # 臨石觀海

    諸葛亮北伐魏國違反《隆中對》嗎?為何?

    諸葛亮以獻隆中對出山,為劉備集團規劃了爭奪天下的戰略方針,而前期劉備集團也是高度遵循著隆中對的指引前進,佔荊州,奪益州,之後打贏漢中之戰,聲勢滔天。而之後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戰敗,打破了原有規劃。

    那麼之後諸葛亮北伐有沒有違反隆中對的初心呢,那麼我們先要知道隆中對的最終目的是要奪取天下,而連受重創之後的蜀漢不得不先考慮生存問題,而諸葛亮北伐也只是無奈的保命之舉。

    所以個人認為諸葛亮沒有違反隆中對的戰略,只是初心未變,但形勢有變,當時只能採取以攻代守的策略。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口號是為了秉承先帝遺願,光復漢室,實際上是不得不為,其中有多種因素。

    以攻代守

    曹丕稱帝之後,為了團結士族,實行九品中正制,挽回了曹操出身宦官以及唯才是舉對士族的衝擊,使曹魏政權穩固的發展。而反觀蜀漢,雖經過諸葛亮的運作,實力也在恢復,但基礎不一樣,如果靜態發展,只會造成差距越拉越大,這是諸葛亮起兵北伐的主要原因。

    轉移矛盾

    劉備集團作為外來政權,與曹魏,孫吳面臨的情況不一樣,而蜀法嚴厲,對蜀中豪族不是很友好,所以與國內豪族的矛盾很難調和,而透過北伐可以將國內矛盾轉移。

    乘虛而入

    當時曹丕新亡,曹叡接班,蜀漢又迎來了這個理論上的天下有變的機會,所以諸葛亮希望透過北伐試探曹魏的政權是否有可乘之機。而當諸葛亮大軍出兵時,確實也嚇到了曹魏集團,但由於曹魏政權穩固,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

    總結:綜上所述,諸葛亮北伐其隆中對的中心思想沒有改變,只是當時形勢所迫採取的應急策略,但由於曹魏政權穩固,諸葛亮也沒有可乘之機,只能多次無功而返。

  • 6 # 始終先生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其提出了《隆中對》的戰略設想: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的主要思想,就是佔領荊州、益州,以益州為政治中心,以荊州、漢中為屏障,聯合孫權,共抗曹操,天下可圖,漢室可興。

    諸葛亮的困局

    公元219年,關羽丟了荊州,順帶將上庸三郡也丟了。公元221年,劉備又不顧諸葛亮、趙雲的反對,傾國之精銳,向孫權發動了夷陵之戰,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光了家底。

    留給諸葛亮的,僅有益州一地之地,東面屏障-荊州已丟,為了緩和局勢,諸葛亮與孫權修好。在平定了南蠻叛亂之後,諸葛亮的困局,正式顯現。

    一.穩定益州局勢

    劉備軍團對益州來說,始終是外來勢力。當初劉備入益州的時候,是有著荊州根據地的,且當時劉備的實力確實了得,所以,不管益州名仕、大族是否願意,都不得不面對成都易主的事實。可現在劉備已死,五虎上將死了四個,劉備的荊州勢力幾乎失去了在朝堂上的分量,益州當地的勢力明顯強過了劉氏軍團這些外來戶,南平叛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如何穩定政局,籠絡當地大族、名仕的人心,是諸葛亮第一要考慮的問題。諸葛亮活著,可能當地人不敢鬧出什麼大亂子,諸葛亮死了,劉禪是肯定沒有能力壓制這些人的,所以,諸葛亮考慮這些問題。

    二.佔一周之地如何光復漢室,爭霸天下。

    天下十四州,蜀國僅佔一州,且這一州多山,相比於其他十三州,並不利於經濟發展。僅佔一州,人口自然就少,勞動力、軍事實力都弱,國力自然不如魏吳,長此以往,強者更強,弱者羸弱,民心喪失,蜀漢不攻自破,更何談爭天下。

    三.沒有足夠的功勞封賞給蜀漢的大臣

    劉備稱帝后,根據大臣們各自的功勞,都已經封賞完畢。大家為官為將,誰不想立功出名,誰不想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但地方就這麼大,該賞的都賞了,很難再有立功表現的機會,長此以往,蜀漢的這些將領文官,很難說不會有不臣之心。

    所以,為了解決這一些列的問題,諸葛亮必須要發動戰爭。

    一邊是東吳,一邊是曹魏,諸葛亮只能聯吳抗曹

    一.此時魏國曹丕透過漢獻帝禪讓,依然稱帝,宣稱自己的正統,劉備號稱自己是漢室宗親,且對外宣稱漢獻帝已經被曹丕害死,稱帝后也宣稱自己是正統,而孫權尚未稱帝。從政治層面來將,諸葛亮是絕對不可能和曹魏聯合攻打孫權的,兩個自稱正統的國家,只能死磕,怎麼會聯合起來攻打一個諸侯呢?

    二.此時蜀國國力最弱,即便諸葛亮攻打孫權,且不說能不能打得過,即便打贏了,也必定遍體鱗傷,屆時,勢力最強的曹魏輕而易舉的就可以踏過長江,蕩平蜀漢。

    三.江東是孫氏家族幾代人經營的根據地,勢力盤根錯節,宗親關係複雜,即便諸葛亮透過武力佔領了江東,其複雜的政治局面和當地人心,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很有可能會將蜀漢拖入一個泥潭,更何況揚州還有一個特別不省心的“山越叛亂”時不時的發作一回。

    四.“得蜀望隴”,隴西即可以作為益州的防禦屏障,又可以作為征戰關中的跳板,且西涼有大量的西域戰馬,隴西又有大量的平原,是一個天然的糧倉。北伐隴西,即可解決長久以來沒有騎兵的尷尬局面,提升自己的軍事實力,有可以為征討關中而進行糧食儲備,比從蜀川透過斜谷向前線運糧要方便的多。

    所以,綜合考慮,北伐都是諸葛亮唯一選擇。

    北伐只是將《隆中對》從荊州轉移到了隴西,實際上依然在貫徹《隆中對》

    我們不難發現,三國時期,三個國家一直在圍繞三個地方進行戰爭,蜀魏之間的漢中、隴西;吳蜀之間的荊州;以及吳魏之間的合肥。特別是在三國後期,大小戰爭幾乎都是在這三個地方發生的。因為這三個地方,都是戰略要地。

    《隆中對》中提出,佔領荊州,是因為當時漢中有張魯,諸葛亮的設想,荊州、漢中兩扇通往益州的大門,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關門可手,開門可攻,這是對益州的蜀漢最安全的局勢。

    但荊州被孫權取走後,諸葛亮明白大局當前,肯定不能再徵荊州,讓曹魏漁翁得利,因此,將目標轉移到隴西,實際上就是打算加固漢中這扇大門,這樣,在軍事上的重心放在漢中,外交上的重心放在荊州,就可以解決自己實力弱,不能兩頭相顧的尷尬局勢。

    所以我個人認為,諸葛亮北伐非但沒有違反《隆中對》,更是審時度勢的最佳選擇。

  • 7 # 人者仁義也

    其實諸葛亮提出的戰略規劃《隆中對》其實在關羽失去荊州之後已經宣告失敗了。後續諸葛亮北伐只是另外一種戰略規劃的。所以諸葛亮北伐魏國和《隆中對》已經沒有任何關係。

    《隆中對》的戰略規劃的大致內容

    其實《三國志》的原文記載的《隆中對》如下文所示: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我給大家簡單的談一下這些文字所講的大概內容。

    首先諸葛亮給劉備講述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這個時候曹操基本上已經平定北方的袁氏集團,此時的曹操勢力龐大,並且這一年意圖進攻烏桓人。所以在諸葛亮的《隆中對》才會說曹操勢力龐大,佔據北方,擁有百萬軍隊。這個人是劉備不能夠擊敗的對手。

    其次諸葛亮也講述了孫氏的情況,從建安五年(200年)孫策統一江東之後,到孫權穩固孫氏對於江東的統治,已經有7,8年,這個時候孫氏在江東的統治已經穩固,而在孫堅時期,孫氏在江東已經縱橫。所以諸葛亮才會說孫氏統治江東已經經歷三世,現在江東地區對於孫氏比較有統治基礎。這一塊地區劉備只能夠結盟,而不能夠攻打。

    最後諸葛亮為當時的劉備做的戰略規劃,那就是攻打荊州和益州,荊州之主劉表當時年邁身老,而且兩個兒子還在內鬥,這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取得荊州,佔據荊州之後,劉備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攻下益州,因為益州的劉璋這個人是一個闇弱之人,並不能夠守護益州。其實這不是諸葛亮的個人觀點,這下當時是共識,當時的曹操,周瑜對於益州都有覬覦之心。所以劉璋是一個可以兼併的物件。兼併荊州和益州只是諸葛亮的第一步,第二步是需要和當時的孫吳處理好關係,需要聯合孫吳共同進攻當時的曹操,這樣才可能攻滅強大的曹操勢力。第三步是等待機會,也就是“天下有變”。也就是天下有變的情況下,才能夠從荊州和益州同時進發,一起進攻中原滅亡曹魏。

    同時諸葛亮描繪了荊州和益州的戰略價值:荊州北面有漢水和沔水可以據守,南面交接交州面臨大海,同時在東面和江東的基本盤吳郡和會稽郡交界。最為重要是荊州的西部就是益州,方便於進攻益州。而且益州在漢朝末年受到戰爭影響最小,所以儲存人口和財富比較多,這在龐統力勸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也說了“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所以進取益州是劉備的必要手段。也是諸葛亮《隆中對》的重要步驟。也就是《隆中對》的實現是需要荊州和益州都在手上的,這樣才能夠實現天下一統。

    而且《隆中對》和當時劉備的形勢密切相關,劉備在荊州期間一直在招攬荊州計程車人,並且參與到了荊州的內鬥當中,也就是劉表的長子劉琦和幼子劉琮的爭鬥當中。劉備當時跟隨的是劉琦,在劉表年老,兒子相爭的情況下,對於劉備來說奪取荊州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在佔據荊州之後,便可以進攻益州,也是可以實現的,同時要修繕和孫吳的關係,使得孫吳對於劉備不能夠過於仇視,以至於雙方的關係破壞。

    荊州被奪和《隆中對》的完全失敗

    在劉備遇到諸葛亮之後的歲月中,一直嚴格按照《隆中對》的策略履行。劉備在赤壁之戰中聯合孫權攻敗曹操,然後攻取荊州南面的四郡,之後又向孫權借取了荊州的南郡,基本上實現了《隆中對》的第一步割據荊州。隨後劉備開始了第二步攻取益州,不過在當時劉備攻取益州得到了益州內部官員張松和法正的幫助,法正和張松都屬於益州劉璋統治下的失意者,也就是不滿意劉璋統治的人,他們密謀迎接劉備成為益州之主,所以劉備的第二步計劃得以順利實施。最後在法正的幫助下劉備順利取得益州。

    但是必須提出的是法正的戰略思想是和諸葛亮不一樣的,這就使得劉備必須做出戰略抉擇,法正提出的戰略規劃從本質上講就是益州本位政策,這規劃是法正力勸劉備攻取漢中的時候提出來的,漢中郡是益州巴蜀之地的門戶,只有守住漢中,巴蜀才有保障。法正力勸劉備奪取漢中,其中就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規劃,那就是奪取漢中之後休養生息,之後以益州為根基進行擴張,最好的情況是攻破曹操,重振漢室。差一點是攻下關中和涼州,最差的是守住益州。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如下:

    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但是此時的劉備執行依舊是《隆中對》的策略,自己守住益州,方面的荊州派遣的是大將關羽進行鎮守,並且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嘗試的發動了《隆中對》的規劃進攻,劉備帶著法正前去進攻漢中,在漢中之戰中擊敗曹操順利獲得漢中,隨後派劉封和孟達佔據東三郡,也就是西城,上庸,房陵三郡。此後關羽在荊襄一帶發動大規模北伐,水淹七軍,擊垮于禁和龐德,圍攻襄陽和樊城,蜀漢的聲勢大為增加。

    這個時候中原一代先是曹操的老巢鄴城發生了魏諷事件,魏諷意圖鼓動陳禕造反,但是最後陳禕告密事情敗露。而且陸渾一代民眾孫狼等人造反呼應關羽,他們殺死縣主簿。以至於曹操想要把漢獻帝所在的許都遷徙以躲避關羽的鋒芒。就在形式大好之際,孫權派遣呂蒙偷襲江陵和公安,關羽從北方回軍,此後部隊崩潰,關羽被擒獲殺害,荊州被奪去。

    這其實就是是《隆中對》執行失敗,原因是《隆中對》所說接好孫吳,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關羽沒有能夠修繕和東吳的關係。安照《典略》的記載,關羽在攻敗於禁之後,孫權讓使者前去表達幫助關羽的意思,但是孫權刷心機,故意讓軍隊慢慢走,這使得關羽大怒說:

    貉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

    貉子這個詞彙是三國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人對於江東人的蔑稱。這屬於對孫權的侮辱了,其次關羽還說了攻滅樊城,就要進攻東吳,這樣的行為在外交上顯然不對。《典略》是曹魏的史書,《吳書》的說法暫且不採用。因為吳人攻打荊州有背盟的嫌疑,吳人必須避諱。

    不過這個時候的孫權和劉備的關係也十分微妙,漢中之戰前,孫權和劉備就已經為了荊州發生過戰爭,最後達成了湘水和議。而且最為重要的是關羽發動北伐的時候,魯肅已經去世。魯肅和諸葛亮一直是孫權和劉備關係的協調人,魯肅的去世就使得孫權發動對於蜀漢的戰爭沒有了阻礙。最終荊州被奪取,此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試圖奪回荊州,但是在東吳將領陸遜的指揮下,劉備大敗,從此荊州成為東吳的地盤,這也使得《隆中對》成為不可能實現東吳策略。

    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意圖

    諸葛亮的北伐其實已經和《隆中對》沒有任何關係了,荊州的失去使得諸葛亮的戰略永遠沒有辦法實現。而且蜀漢進攻東吳除了讓曹魏得利沒有其他任何好處。那麼《隆中對》就成為了過去式。

    諸葛亮的北伐從某種意義上是蜀漢另一個謀士法正的益州北魏戰略的延續,那就是意圖吞併關中和涼州。關中和涼州在東漢末年,久經戰亂,涼州的叛亂在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的時候就已經發生,最早是北宮伯玉發動的,包含漢人,氐人,羌人的大起義。但是在實際征戰中,馬騰和韓遂取得了涼州叛軍的領導,一直到建安二十年(215年)韓遂去世,才宣告終結。而關中一度被李傕郭汜等人搞到人與人相食的地步。這個地區曹魏人口稀少,是便於攻取的地盤。也是為了緩解處於上層統治階級的荊州人和下層益州人的矛盾。荊州計程車人失去了荊州,而在益州必然會和益州本地人發生利益上的糾葛,這樣會變成矛盾。如果攻下涼州和關中可以緩解矛盾。

    最後是以北伐為號召,團結益州各派勢力,試圖擊垮曹魏。益州人和荊州人組成了蜀漢的官僚整體,這個整體是在劉備恢復漢室的口號整合在一起的,劉備病重到去世,蜀漢多處叛亂,漢嘉太守黃元,南中地區的高定元,雍闓,朱提,朱褒相繼叛亂。最後是諸葛亮平定叛亂,此後諸葛亮提出北伐,重申劉備的遺志,透過重造政治信念團結蜀漢的人士。這也是一種政治手段。

    其實最後要提到的是如果從初心出發,諸葛亮還是想恢復漢室,攻滅曹魏的。

  • 8 # 小鴻哥

    諸葛亮北伐魏國,當然是違反《隆中對》規劃。因為《隆中對》對於北伐魏國的策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裡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天下有變。可以理解為天下形式發生大變動,而且對蜀漢非常有利。比如楚漢之爭時,諸侯起事叛楚,劉邦趁機東出。但是諸葛亮北伐魏國的時侯,天下並未有變。隆中對講到天下有變時,兩路進軍北伐。但荊州已失,諸葛亮並不能兩路進軍北伐。

    公元228年—公元234年諸葛亮一共進行五次北伐,當時天下並無變。而公元219年——公元222年蜀漢遭受重挫。失荊州、漢中東部四縣,損失人口七十萬以上。蜀漢精銳盡喪於夷陵、馬鞍山、秭歸。這三年投降、戰死有名字記錄的三十多人。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南中諸郡皆反。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平定南中。這時蜀漢非常衰弱,急需時間恢復。平定南中後,諸葛亮馬上準備北伐。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講的很清楚,在天下有變時北伐,而且要兩路進軍。所以諸葛亮此時北伐是違背當初隆中對規劃的。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講: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從出師表中的表述來看,諸葛亮北伐伐的目的是為了收復中原以興復漢室。但這只是政治口號,並非是真實目的。

    陳壽認為諸葛亮北伐的原因在於諸葛亮擔憂自己去世後,蜀漢無人能抗橫強魏,所以諸葛亮才透過北伐耀武揚威。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東吳人張儼認為諸葛亮完全可以閉關自守。但歷來的功業都是靠征伐而來,靠讓的也只有舜、禹而已。況且蜀漢和曹魏是敵國,根本不能同存。諸葛丞相......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答曰:蓋聞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讓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魏為敵戰之國,勢不俱王。曹魏袁準認認為諸葛亮北伐是以攻為守。因為蜀漢是小國,偏安難以存:諸葛亮,重人也,而驟用蜀兵,此知小國弱民難以久存也。

    諸葛亮在《將苑》寫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遊於鼎,亡不俟夕矣!隆中對的規劃是北伐以興復漢室。而諸葛亮北伐卻不是興復漢室而是自保。天水、南安、安定,地險而民疆,誠收之以為外蔽,則武都、陰平在懷抱之中。諸葛亮第一、第三、第四次、第五次都是為了奪得隴右,以拱衛蜀漢防禦體系。第二次北伐則是支援東吳。諸葛亮在隆中對講的很清楚,要興復漢室有兩個條件。一是天下有變,二是兩路進軍北伐。諸葛亮知道在天下無變只一路北伐,是不可能滅魏。諸葛亮比任何人都知道蜀漢的實力,知道跟魏國差距太大。再者魏國君明臣賢,人才濟濟。夫公固有全域性於胸中,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後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復也。其出師以北伐,攻也,特以為守焉耳。

    曹魏也有不少人認為短時間內難以一統天下,鼎足之勢難以瓦解。主要是因為蜀吳依仗地勢阻攔統一。曹操沒有接受是因為自古功業自征伐而定。曹丕沒有接受是因為不能把問題留給後世之君。曹叡接受了建議,轉而休養生息。所以陸遜認為曹叡比曹操時威脅更大。對於鼎足之勢,諸葛亮倒是看的很清楚。權(孫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諸葛亮北伐是考慮到蜀漢的將來。諸葛亮的北伐是在向曹魏宣示:你看我還能進攻。也正是諸葛亮北伐,擾亂了魏國休養生息的計劃。方今二虜合從,謀危宗廟,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飢色。

  • 9 # 沉140769451

    違反了。孔明在隆中所說的北伐時機是待天下有變,前提是蜀漢要治理好自已,然後是天下有大變亂。而孔明真正北伐時,卻是在中南並沒有真正平復,自己破壞了蜀漢內部政治團結,內政無望治理好,天下並無大變亂的時候,他只是用北伐保住自己的權勢,如同姜維欲搬倒黃皓失敗,躲回沓中擁兵自重一樣,北伐是他們自保的唯一出路,而不是為了蜀漢的治理和強大,一旦成功,他們都會背叛蜀漢自立。孔明的忠,是虛偽的,是偽忠。而劉禪是在與權臣爭奪國家統治權的鬥爭中失敗的,權臣們不顧一切的北伐,耗盡蜀漢國力,讓他失去了奪回權力的時間,最後不得不委屈求全,留得青山在裝傻充愣,可惜時勢已不再為他創造他父親那樣的機會,如果他父親劉備同處他的位置,也只會落得他同樣的結局。人固然要有真本事,可沒有機會,沒有遇到有利的時勢時,真本事也是空,只不過機會、時勢來了,真本事才能發揮作用,沒有真本事,也只會浪費機會和時勢,兩者是相互作用,缺一而不可的。

  • 10 # 小傷聊史

    諸葛亮後期北伐魏國確實有些偏離隆中對,但這並不是諸葛亮的本意,而是因為局勢的變化,隆中對已經無法平心靜氣按部就班的實施了

    隆中對的主旨是保有荊州和益州兩州,然後東邊結好孫權,安撫好南蠻還有西邊的羌族等部落,等待北方的魏國內部發生變故,然後派一個大將從荊州率兵直取洛陽,劉備率兵從漢中直取長安。

    隆中對初步實施

    劉備在請得諸葛亮出山後,很快就迎來了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剛開始,諸葛亮親自出使東吳和孫權達成孫劉聯盟,而後孫劉聯盟在赤壁打敗曹操,劉備收荊南四郡又向孫權借了南郡。這樣隆中對中“保有荊益,東結孫權,南撫夷越就已經完成了一半。

    中期操之過急

    隆中對初期的實施非常順利,但就因為前期太過順利,中期卻開始操之過急,到後來基本前功盡棄。

    劉備在剛開始向孫權借南郡時,就留下了隱患,因為並沒有真正意義上明確荊州的歸屬,所以後來兩邊都覺得道理在自己一邊,經過明爭暗鬥後反倒讓曹操漁翁得利。

    劉備在取得益州後孫權就開始心裡不平衡,並向劉備所要荊州,劉備自然不會同意,隨之兩邊產生裂痕戰爭一觸即發。但因為曹操突然攻佔漢中,劉備感到威脅後就將荊南三郡讓給了孫權,兩方暫時言和。

    接著劉備在漢中之戰取勝,並佔領了漢中,此戰看似劉備大獲全勝,但其實劉備只是獲得了漢中一個空殼,百姓已經被曹操在戰前基本全部遷走,而且劉備集團也在這場大戰中損耗嚴重,需要一定時間恢復。

    經過漢中之戰的劉備集團本該修養生息後再施行隆中對的第二階段,但這時他們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在益州無力出兵的情況下,緊接著就發動了襄樊之戰。襄樊之戰中蜀將關羽先勝後敗,失敗的很大原因就是因為關羽沒有及時得到支援導致兵力不足,不得已從荊州抽調兵力,導致荊州空虛被呂蒙輕易攻佔。

    荊州的丟失不止讓劉備損失了半壁江山,還讓諸葛亮的隆中對再難實施,後續又引發夷陵之戰。

    無力迴天

    荊州丟失以後,隆中對的從荊益兩路出兵的戰略再也難以實施,後續引發的夷陵兵敗又讓蜀漢雪上加霜。

    夷陵之戰後,眼看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南方蠻夷也開始作亂。這時諸葛亮在內憂外困的情況下,能夠繼續與東吳結盟,南方降服南蠻已經是盡力維持隆中對。但此時荊州已經丟失,益州又損耗嚴重,隆中對已經沒有辦法按部就班進行,所以諸葛亮後來也只能孤注一擲北伐中原了。

  • 11 # 高慶春呢稱雲中龍0n1I

    關羽守荊卅,孔明很不放心。關剛復自用,傲慢無禮,讓孔明更加不放心。孫權想與關羽聯姻,娶關羽的女兒。這本是鞏固荊卅,和吳國更加友好往來的大好事。關羽傲慢無禮:虎女怎能嫁犬子。這話太惡毒了,孫權是國王,受到了侮辱,勃然大怒。決意要與關羽撕破臉,誓奪荊卅。才有了荊卅陷落,關羽被害。孔明的隆中對己失敗,只有出衣祁山這一條路。孔明只有部署了新的戰略目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句一不開心就甩臉的你歌詞是什麼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