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RKNESSKNIGHT

    李恪(619~653年),字號不詳,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母為隋煬帝之女楊妃。其英武果敢,深得唐太宗寵愛。

    少年曆宦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時年兩歲,以皇孫身份,授湘州刺史,冊封長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授梁州刺史,改封漢中郡王。

    貞觀元年(627年),以皇子的身份,從漢中郡王(從一品)晉封為漢王。

    貞觀二年(628年),年僅十歲,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的要職、都督益綿簡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諸軍事(治今四川成都市),並都並督巂、南寧、會都督府共計三十六州。以年紀幼小為由,沒有赴任,遙領職位。

    同年,中書舍人高季輔上疏說:“我看見密王李元曉等都是皇帝的親人,陛下心懷友愛,仁義比古人還要高,分給車輛輿服,委任藩屏,必須遵守禮儀,以擔負屬望。臣看見皇子拜見皇叔,叔叔們也要答拜。王爵既然相同,家人之間應有禮節,怎麼能顛倒長幼尊卑呢?臣拜倒於地請求陛下降下訓誡,作為永遠遵守的法則。”太宗下詔對李元曉等,不必回拜吳王李恪、魏王李泰的拜見。

    赴任封地

    貞觀五年(631年),拜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治今甘肅天水市),未赴;貞觀七年(633年),授都督齊淄青莒萊密七州諸軍事、齊州刺史(治今山東濟南),赴任一年;貞觀八年(634年),拜益州大都督,開啟親王遙領大都督的先例。

    李恪將要赴任齊州都督之前,侍奉唐太宗,與父親一起用膳。事後,太宗對房玄齡等大臣說:“我和兒子,常常想多相處。但是家與國的事情義理,實際大不相同。我希望子孫可以代代傳承,並且斷絕不合適的想法。現在,我供養太上皇,與私人感情也不同,是為了鎮守撫慰國家,不讓太上皇憂煩,這是君主應有的孝順方式。”魏徵回答:“我聽說孝行有三種:最大的孝順,是使得雙親被尊崇;其次,是不使雙親受辱;最下,是能夠頤養雙親。現在,陛下功業大成,聲名遠揚,統治整個天下,華夏和其他民族都能安樂康泰,這正是實實在在的大孝順,遠不同於侍奉雙親左右伺候他們飲食的孝順。而且君主,怎麼能與平民一樣與子孫時常同處一室,這不是保護國家鞏固國本方法。”

    貞觀十年(636年),太宗想透過世襲封建、重置封國方式,長久鞏固大唐王朝的統治。因此,不顧重臣們的反對,將自己的弟弟和兒子全部世襲封建。

    罷官風波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李恪從蜀王改封吳王,並被任命為潭州都督,但是卻沒有赴任。貞觀十一年(637年),拜為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治今湖北安陸),赴任。同年末,李恪因彈劾遊獵過度、損壞莊稼,被御史柳範彈劾。必須要提及到的是,《新唐書》記載,李恪是因為與乳母的兒子“博簺”而被彈劾罷官,兩唐書此處記載矛盾。作為懲罰,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並削減封戶三百戶。

    這次免職,還留下一段太宗納諫的佳話軼事:太宗偏袒李恪,對侍臣說:“權萬紀輔佐我的兒子,不能糾正他的過錯,罪當該死。”柳范進諫道:“房玄齡輔佐陛下,都不能夠阻止陛下游獵,怎麼能獨獨怪罪權萬紀?”唐太宗大怒,拂袖進入內殿。過了很久,單獨召見柳範道:“你為什麼要犯顏指責我?”柳範回答:“我聽說人主聖明臣子正直。陛下仁德聖明,我不敢不進自己愚鈍的正直。”太宗這才打消了怒氣。透過這件事,唐太宗作為一個舐犢情深的慈父,天然的人情流態,鮮活的展現在大眾面前。

    這次免官的時間並不長,貞觀十二年(638年),李恪又一次被任命為安州都督。將要出發赴任時,太宗寫信告誡他:“我作為一國的君主,統治百姓;而你因為是我的兒子而地位顯赫,讓你作為屏藩保衛國家。你要勉勵自己不忘父子之道,好好學習河間獻王(劉德)、東平憲王(劉能)的美德。用義來處理政事,用禮來節制慾望,面對歌舞淫樂的誘惑,不得不慎重。這樣才能使國家像磐石一樣堅固,永遠做到宗室連成衛國,外有忠君的美名,內有孝順的美德。你應該自勵自勉,日日長進。你將要離開我的身邊,十分傷心戀戀不捨。想送你些珍貴的玩賞物品,又怕助長你的驕傲與奢侈,所以告誡你這些話,作為父親的教誨。”

    或許是這封《誡子書》的作用,李恪學會自我剋制,此後史書上未再見李恪因其他過錯被罷官免職的記載。不僅如此,李恪敬畏權萬紀的剛直而善納其言,連太宗都嘖嘖稱奇,以為此乃權萬紀的一大政績。以致日後在處理齊王李祐類似的問題上,太宗想如法再行,不想適得其反,且妄送權萬紀的性命。

    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在各方壓力下,廢除世襲制詔,諸藩王都督銜留存情況和出藩情況待考,李恪此後官職遷轉不詳。

    這段時間,李恪可能曾出鎮宋州,併力薦賢才出仕,將州內治理的很好。但此記載,亦存在奪文有誤的可能,因此尚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二次易儲

    貞觀十七年(643年),因齊王李佑謀反案犯紇幹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謀反,導致太子李承乾被廢黜。太宗口頭許諾魏王李泰為太子,但司空長孫無忌堅持請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太宗親自審問李承乾,李承乾指控李泰謀儲。太宗幽禁李泰於將作監,冊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不久之後,太宗懷疑晉王李治仁弱,便對長孫無忌說:“你勸我立稚奴(李治)為太子,然而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國家,怎麼辦?吳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麼樣?”長孫無忌堅持抗爭,認為不可以。太宗說:“你是因為吳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對嗎?”長孫無忌說:“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這麼重要,怎麼能隨便改變?希望陛下深思熟慮。”太宗這才打消了念頭。同年十二月,太宗對李恪說:“父與子雖然是最親近的,但是如果兒子有罪,國家的法度也是不能以徇私的。漢武帝已經確立漢昭帝,燕王劉旦不服氣,私下圖謀不法的事情,霍光憑藉詔書就可以將他誅殺。你做為人臣,不可以不以之為誡。”這段話在《貞觀政要》上的記載是貞觀十一年,因此時間上存在爭議。未知太宗此言的背景,但是從現存史書記載觀之,長孫無忌從此之後,深為記恨李恪。

    永徽蒙冤

    永徽元年(650年),李恪時為高宗李治在世最為年長的兄長,授開府儀同三司,官拜司空,並被授予梁州都督的官職。不久之後,又被改封為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

    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師。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因高陽公主告房遺直對自己無理,從而引發了初唐時期最大的一樁政治冤案。房遺愛為活命想效法紇幹承基,遂長孫無忌心意而誣告李恪謀反,致其遇害,根據墓誌記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年約三十四歲。有子四人,李仁(千里)、李瑋、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嶺表;有女亦四人,現已知第四女信安縣主被罰守獻陵。

    據《資治通鑑》和《冊府元龜》[6]記載,案發後,高宗召見房遺愛:“我與你是親戚,為什麼要謀反?”房遺愛則回答道:“我包藏禍心,罪該萬死,但是我告發吳王李恪是希望贖罪。貞觀年間,紇幹承基、遊文芝一起與侯君集、劉蘭共同謀反,後來承基告發侯君集、遊文芝和劉蘭,自己得以保全首級並得到了官爵。”李治聞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承受了尚公主的尊榮,怎麼能與承基相比?現在告發李恪謀反已經太晚了。”高宗於是哭著對侍臣說:“荊王是我的叔父,吳王是我的兄長,我想赦免他們的死罪,可以嗎?”兵部尚書崔敦禮說:“過去周公誅除管叔蔡叔,漢景帝平七國之亂,然後是漢昭帝的時候,燕王劉旦和鄂邑長公主謀逆,都以國家法度處以應有的刑罰,這些前事都不遠,陛下怎麼能改動法律就為了施捨恩情呢?”高宗於是放棄了求情。

    李恪在臨死前,怒罵長孫無忌弄權,如果祖先宗廟有靈,他的家族離覆滅不遠。此事,亦被後世認為是長孫無忌應有此報。

    平反昭雪

    顯慶五年(659年),在長孫無忌獲罪之後,李恪被唐王朝追封為鬱林郡王,並得以立廟祭祀,任命河間王李孝恭的孫子李榮為鬱林縣侯來作為李恪的繼承人。李恪在獲罪賜死後,墓誌記載唐王朝特別優待以國公之禮將其下葬,可見李恪在被賜死時已被廢為庶人,也就是說,其皇族的身份在當時被剝奪。而顯慶五年的追贈,表明唐王朝重新承認了他李唐皇族的身份,這是其初步的平反。

    但是,高宗作為這場冤案的施害者之一,畢竟難以完全否定自身的作為,所以並未在第一時間赦免李恪的四個兒子。光宅元年(684年),李榮獲罪,而李恪四子此時得以赦免,這才讓其長子李仁承襲父親的爵位。

    神龍元年(705年)二月,中宗復辟,恢復大唐。為了振興李唐皇族,就在這一年,中宗大量封爵皇族,李恪長子李千里(李仁)被封為正一品的“成王”。神龍初,在永徽四年與李恪同時獲罪的荊王李元景得以追復爵位與封地,次年,李恪之孫、李琨次子李祗被封為“嗣吳王”,可知,李恪被追贈司空、並重新以親王禮改葬在神龍元年(705年)年末;而他的親王爵位和封地被恢復應在神龍二年(706年)。至此,李恪才被徹底的昭雪平反。

    南唐追祖

    天福四年(939年)二月乙亥日,南唐國主把太祖廟號改為義祖。己卯日,南唐國主為李唐皇室的父母發哀,與皇后一起身著斬衰居住在草廬中,遵守初喪之禮,早晚臨喪臨持續了五十四日。江王李知證、饒王李知諤也請求身著斬衰之服,沒有被允許。李建勳之妻廣德長公主也穿著喪服,進入靈堂哭的十分悲痛,彷彿是臨父母之喪。辛巳日,國主下詔國事委託齊王李璟詳加決斷,只有軍務需要上奏。庚寅日,唐主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李昪,下令百官討論二祚合享的禮儀。辛卯日,宋齊丘等人議論將義祖的靈位放在七室的東面。南唐國主下令將高祖放在西室,太宗在次的位置,義祖又在更次的位置,都是不祧之主。群臣言:“義祖是諸侯,不應該與高祖、太宗享受同樣的祭祀,請在太廟正殿後面另外建廟而祭祀。”皇帝說:“我從小就託身給了義祖,如果不是義祖對吳地有功勞,我怎麼能開啟這樣中興國家的大業呢?”群臣於是不敢多說。南唐國主想要將吳王李恪認為祖先,又有人說曰:“李恪是被誅殺的,不如將鄭王李元懿認為祖先。”南唐國主於是讓官員考察兩位親王的後裔,認為吳王的孫子李禕有功勞,李禕的兒子李峴是宰相,於是認吳王李恪為祖先,自稱是李峴後代第五世一直到父親李榮,他們的名字生平,官員都有所撰寫。唐主又因為經歷十九位皇帝、期間三百年,懷疑十世太少。官員說:“以三十年為一世,陛下如果是生在唐僖宗文德年(888年),距今已經過了五十年了。”於是南唐國主便聽從了官員們的話。同年三月庚戌日,南唐國主追尊吳王李恪為定宗孝靜皇帝,從曾祖開始往下追溯,都追尊廟號和諡號。

    後世紀念

    永徽四年(653年),牽連房遺愛謀反之案,為太尉長孫無忌所害,以吳國公之禮,葬於高陽原。

    2005年7月,在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羊元村附近,李恪的墓誌被發現。但是由於基建,附近的墓葬大多已被破壞,故其墓葬已不可考。此地是否為李恪最後葬地,可能性頗大。

    李恪墓誌,青石材質,志蓋為覆鬥型,上有篆書“大唐故李君之墓誌銘”,周有紋飾,品相尚可。

  • 2 # 雲南居君

    李恪不能繼承皇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恪不是嫡子,他是庶子,接下來我們就聊聊李恪這個大唐的皇子。

    李恪(619-653),享年34歲,李恪是唐太宗的第三個兒子,前面有李承乾和李泰,因為自己的原因所以皇位基本輪流不到他,因為他的母親是楊氏也就是隋煬帝的女兒;當時大隋剛剛滅亡,天下還沒有初定,有些人也想打著隋煬帝的旗號進行推翻唐朝,李世民所有兒子中都非常優秀,李恪也是李世民非常器重的一個兒子,貞觀十一年被封為吳王。

    其實李恪不能立為皇太子最大的阻力就是當時李承乾、李泰、李治有一個非常強勢的舅舅,此人就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早年的時候就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她的妹妹長孫皇后在公元636年去世,如今李承乾和李泰已經不能繼承皇位。長孫皇后的兒子中就只剩下了最小的兒子,李治。

    貞觀十七年(643年),因齊王李佑謀反案犯紇幹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謀反,導致太子李承乾被廢黜。太宗口頭許諾魏王李泰為太子,但司空長孫無忌堅持請立晉王李治為太子。長孫無忌對太宗說,自古以來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必須要是皇后的兒子才能繼承皇位,李世民當時也是拿不定主意,就認為李恪的性格和處事能力都比我強,我覺得應該立李恪繼承大統。

    當時李世民就講李治性格柔弱,如果自己駕崩一天可能他控制不住局面。但是老奸巨猾的長孫無忌卻說雖然太子柔弱做一個守成之君是沒有問題的,太宗皇帝也沒有爭下去,就決定李治為皇太子;因為李恪能力超強,長孫無忌一直記恨李恪,所以李恪的死亡和長孫無忌有著直接的關係。

    所以李恪不能繼承皇位就三個原因:母親楊氏是隋王朝的人,自己不是嫡子,長孫無忌的陷害。

  • 3 # 橘貓白熊

    【白熊歷史乾貨來襲警告】

    李恪能文能武,因為性格和唐太宗比較像,深得太宗的歡喜。

    《新唐書·列傳第五·太宗子》: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

    《新唐書·列傳第五·太宗子》:且兒英果類我

    但是奈何最終非但沒有被立為皇儲,還招來了殺身之禍,是一場因為唐太宗在立儲這件事情上猶疑不定而導致的悲劇

    長孫皇后生了三個兒子,包括被廢了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唐高宗李治。

    《新唐書·列傳第五·太宗子》: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承乾,又生第四子泰、高宗皇帝

    而李恪的生母是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但是《新唐書》中並沒有把這一點當做劣勢來看,反而說“地親望高,中外所向”。

    《新唐書·列傳第五·太宗子》: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

    原來的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被廢后,唐太宗有立李恪為儲的念頭的時候之前,實際上已經立了李治為太子。而且根據新唐書記載,唐太宗是主動冊立晉王李治的。唐太宗在群臣散去之後,留下了長孫無忌,房玄齡和李績討論立儲之事,故作煩惱還要鬧自殺,嚇得群臣趕緊把刀搶下來交給李治(也以此看出李治當時在場),李世民才終於說出自己想立李治為太子的想法。長孫無忌說:“謹奉詔,異議者斬!”從這段來看,並非是長孫無忌主導讓李治做上太子的,而是李世民已經想好了,所以會主動挑了一個李治也在的場合和三位大臣上演了一出假裝玩命的大戲。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太子承乾廢,帝欲立晉王,未決,坐兩儀殿,群臣已罷,獨留無忌、玄齡、績言東宮事,因曰:「我三子一弟,未知所立,吾心亡聊。」即投床,取佩刀自向,無忌等驚,爭抱持,奪刀授晉王,而請帝所欲立。帝曰:「我欲立晉王。」無忌曰:「謹奉詔,異議者斬!」

    而在這之前,還有一個插曲。在李承乾被廢之後,李泰每天來侍奉唐太宗,太宗答應立他做太子,於是告訴大臣們說,昨天李泰告訴我說願意在自己百年之後殺死自己的兒子傳位給李治。這段話到底是不是李泰對太宗說的不得而知,太宗是如此轉述的。褚遂良說咋可能啊,哪裡有天子殺掉自己的兒子傳位給弟弟的。然後說就是因為陛下您以前明明已經立了太子,卻還對李泰偏愛有加,所以才讓李泰有了不該有的非分之想,弄成今天的亂局。於是唐太宗最後放棄李泰,改立李治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太子承乾廢,魏王泰間侍,帝許立為嗣,因謂大臣曰:「泰昨自投我懷中雲:『臣今日始得為陛下子,更生之日也。臣惟有一子,百年後,當殺之,傳國晉王。』朕甚憐之。」遂良曰:「陛下失言。安有為天下主而殺其愛子,授國晉王乎?陛下昔以承乾為嗣,復寵愛泰,嫡庶不明,紛紛至今。若必立泰,非別置晉王不可。」帝泣曰:「我不能。」即詔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與遂良等定策立晉王為皇太子。

    而據《新唐書》記載,唐太宗立李治為繼承人的原因是因為相信李治即位後不會導致同室操戈,而且想要告訴後世,儲君的位置不是透過經營就能得到的,以防皇子模仿李泰透過操作來奪取太子位。可以看出李世民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因為爭奪皇權而鬥得頭破血流,畢竟他自己是經歷過血腥的玄武門之變的。

    《新唐書·列傳第五·太宗子》: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則副君可詭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無它。」

    除了《新唐書》外,同為宋代所修的另一部史書《冊府元龜》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可以作證。

    《冊府元龜·宗室部·譴讓》:太宗因謂侍臣曰:“我若立泰,便是儲宮之位,可經營而得也。泰立, 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與承乾可無恙也。”

    本來最終敲定李治事情到這為止也就完了。唐太宗雖然自詡英果,但在立儲這件事情讓的確是優柔寡斷。過了一段時間,唐太宗又動了改立李恪為太子的念頭,原因是他認為李治過於“仁弱”,“不能守社稷”。而且從本來當時是唐太宗自己鬧著自殺要立李治的,如今又說是長孫無忌勸他立李治。無論是史書記載的混亂導致還是李世民想要為自己的猶豫不決甩鍋,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權,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

    但是這時候再度易儲,難度比當時立李泰還要大,所以引起了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

    《新唐書·列傳第五·太宗子》: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

    一開始唐太宗還酸長孫無忌,是不是因為李恪不是你親外甥,所以你才在這兒跟我爭?但是李恪英勇果決很像我,或許他也能像對待親舅舅一樣對待你。但最後還是被長孫無忌說服了。

    《新唐書·列傳第五·太宗子》: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

    我們來從史料上分析一下長孫無忌是如何說服唐太宗的。長孫無忌主要有兩個論點。

    1)李治雖然不如李恪文武雙全,但是性情溫厚,是個守成良主

    2)皇儲之位不能輕易變動

    《新唐書·列傳第五·太宗子》: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

    而在長孫無忌自己的列傳裡,記載更為簡短: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帝又欲立吳王恪,無忌密爭止之。

    雖然史料上只簡短地一兩句話,但是恐怕實際情況,長孫無忌和唐太宗是怎麼爭,爭了多久,如何不得而知。以及長孫無忌作為李治的舅舅兼老師,難道就沒有一點私心嗎?這點是值得打一個問號的。

    【感謝閱讀白熊的歷史乾貨】

  • 4 # 逆流的魚L

    李恪雖然倍受李世民喜愛,被李世民認為是兒子中最像自己的,但是李恪是最沒希望當皇帝的,因為不利因素太多。

    第一,庶出。

    中國古代一直奉行宗法制度,嫡子有優先繼承權。李恪是庶出,他的母親只是李世民的妾,而正妻長孫皇后則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不管年齡大小都排在李恪前面。

    第二,身份。

    李恪在李世民十四個兒子中身份特殊。因為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也就是說李恪是隋煬帝的外孫。身兼兩朝皇族血統雖然高貴,但是對李恪來說是最不利的因素。

    唐朝天下是怎麼來的?是李淵李世民父子利用天下大亂從隋煬帝手中搶過來的,也就是說唐朝皇帝和大臣都是隋煬帝的亂臣賊子。當然他們的正當理由就是隋煬帝的不合法。如果讓隋煬帝的外孫繼位,不是間接表明認可隋煬帝,從而承認自己的叛臣身份。

    第三,實力。

    李世民從一個太原留守的兒子,到統帥千軍萬馬萬馬的統帥,再到皇帝,始終離不開一個人的支援就是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他自然希望皇帝由自己的外甥來當,李恪和他有什麼關係。而且這個時候的長孫無忌已經培養出自己的勢力,成為能夠左右朝政的領頭人物。李恪根本就沒有實力和長孫無忌抗衡,而且李恪最後就是死於長孫無忌之手。

    所以到最後李恪雖然受到李世民喜愛但是根本就沒有希望繼承皇位,甚至連命都保不住,最後在父親死後悲慘的被長孫無忌害死。不過最尷尬的是這個仇居然被自己的弟弟也就是長孫無忌的外甥李治報了。

  • 5 # 沙海古藏

    ‬第一,最重要的,是吳王李恪的先天血統問題,這是它天生的致命傷,無論他多麼優秀,都無法繼承皇位!

    李世民在世時,常誇獎吳王李恪肖己,英武不凡,沉穩睿智,比之早期的太子李承乾不知道強了多少倍!雄才大略的皇帝想要找個像自己的兒子做自己的繼承人,其實是人之常情。

    但是吳王李恪卻有一個致命傷,就是他的母親楊妃是前朝亡國之君隋煬帝的女兒!這對於“楊花落,李花開”的李唐王朝來說,是不可能容忍的,導致李恪即使優秀到天上去,也沒有辦法坐上龍椅。

    這裡面的牽扯極為複雜,涉及前隋遺臣如何自處的問題,涉及到到朝廷的派系鬥爭問題,更有甚者如果李恪即位,可能會反清算大唐的開國功臣們,這些都是在朝堂的既得利益者不能接受的,所以這一前隋血統對他的影響是致命的!

    ‬第二,李恪不是嫡子,非皇后所生,在嫡庶上也沒有優勢,也沒有強大的外戚支援,腰桿不夠硬最終勝出的太子李治

    李世民的正宮皇后,長孫皇后也是歷史上的著名賢后,其育有三子均為嫡子,所以在家族尊卑上,吳王李恪也排不上號。

    所以,即使作為皇帝的李世民對李恪再喜歡,想親自扶其上位都困難重重,難堵宗法和長幼有序的悠悠之口。

    更何況,長孫皇后家族的外戚樹大根深,舅舅扶持外甥登基,可謂是天經地義,親上加親!所以長孫無忌作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臺柱,永遠只會選擇自己的外甥成為太子,未來自己登上國舅的寶座,李恪在宗法倫理當中也不佔優勢。

    ‬第三,李恪不懂得隱忍低調,不懂得低調做人做事,長孫無忌為了自己的外甥必須要除掉他

    李世民晚年,晉王李治最終經過層層篩選成為僅存的太子人選,但這其實也是無奈的選擇。但是李恪做事依然我行我素,鋒芒畢露,顯能於外,太子李治本身也是仁善之人,那長孫無忌自然要為自己的外甥做主撐腰,最後找著由頭順帶把吳王李恪牽連進去,羅織罪名致死。

    李恪其人,英武不凡,才思敏捷,深肖其父,本該低調做人,待時而動,等待多方相鬥之後,說不定還有萬一之時機;鋒芒畢露,素有賢名,想要上位的心思太明顯,所以終究難以成就大事!

    恪‬者‬,恪守本分也‬‬,父‬皇‬李世民為‬他‬取的名字‬還是有‬深意‬的‬。‬吳王李恪的一生,要怪只能怪命!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 6 # 圖文繪歷史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庶出,母親是楊妃,長大後封吳王。

    《舊唐書》說他“有文武才”,《資治通鑑》評價“太宗諸子,吳王恪最賢”,有人說李恪擁有最像唐太宗的文韜武略。

    圖為兩叉河古鎮遺址,相傳吳王李恪所建,至今仍有吳王的苗族頌歌。

    但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皇子,徹底無緣太子之位,僅僅在唐太宗第二次立太子時,李恪勉強進入了候選人之列,但很快被淘汰。

    究其原因,有兩個致命點。

    一,李恪的血脈問題,雖是李世民的兒子,但他的母親姓楊,正是赫赫有名的隋煬帝之女,沒有哪個皇帝允許流著前朝血脈的皇子成為儲君的。

    1979年在湖北安陸發掘了李恪之妻楊氏墓,出土文物200餘件。

    二,李恪的嫡庶問題,李恪是庶出,李世民選太子,尊嫡卑庶,有資格成為太子的,只能是長孫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中選出。

    所以,李恪敏感的血脈,庶出的身份,註定了他與皇位失之交臂,當年李世民只稍稍提了一下李恪,就被長孫無忌帶著群臣激憤的反對,從此再無緣。

    當年,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掌握著政治大權,在他眼中這位隋唐皇子雖是自己外甥,但太優秀在未來可能成為已方的心腹大患,他想的不是打壓,而是抹掉。

    圖為李恪墓誌銘青石蓋。

    歷史給了長孫無忌機會,公元653年房遺愛和妻子高陽公主、荊王李元景等人聯合宗室眾人陰謀發動宮廷政變,計劃失敗後全被殺,而長孫無忌藉機把李恪也畫進名單,最後被冤殺,李恪臨刑前大呼“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

    果不然,5年後長孫無忌也被人告謀反,自縊而死,李恪也恢復了皇族身份,追為郡王。

    圖為李峴墓誌,區域性。

    李恪的後人中,以第三子李琨這一支最出眾,李琨有才幹,歷任六州刺史;李琨之子李禕,名將,神武軍的建立者,戰功卓著;李禕之子李峴,數拜宰相,繪像凌煙閣。

  • 7 # 小南史

    高貴的血脈裡面帶著原罪,導致吳王李恪不可能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繼位人選。

    從史料記載上來看,吳王李恪是個文武全才,而且在百官和百姓中也很有威望,唐太宗李世民也很喜歡這個兒子,而且李恪還肩負這二個皇族的血脈,但兩個王朝的血脈帶給他的不是榮耀,而是災難。

    如果沒有改變命運的勇氣,只能被命運的巨輪碾碎,李恪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前朝的皇孫,他繼承了兩個王朝的皇族血脈,稱他為天潢貴胄一點都不過分,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在李承乾和李泰都無法繼位的前提下,即使在優秀,李恪也不可能繼位。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及9位嬪妃一共為他生下14個兒子,若說起這些皇子母親的身份地位,李恪的母親的身價那絕對是不一般!

    李恪,出生於公元619年,也就是在這一年,大隋的天下不復存在,江山從此不再姓“楊”,而改姓“李”了。他的父親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母親楊妃是赫赫有名的隋煬帝之女。

    為什麼李恪的血脈會成為他最大的阻礙?

    李家的天下是從楊家手裡奪過來的,李唐的所有朝臣都是楊家的反賊,試問哪個李唐的臣子能容忍一個有著前朝血統的皇子成為儲君呢?哪怕他是最優秀的!哪怕他融合了兩代王朝的血統!哪怕他擁有最像唐太宗的文韜武略!因為這位隋唐之子走上皇位,只能再次揭開隋唐之間的舊疤新怨。

    如果李恪上位,那麼整個朝廷的臣子,除去原先的前隋部分舊臣,我想很多李唐的臣子只有二條路走,要麼反叛要麼被慢慢清算,除了這二條路,沒有別的路走。

    也正是因為眾多的李唐臣子看到了這種結果,所以堅決會抵制李恪,血緣的關係已經基本上把李恪排除在了皇位候選人之外。

    而且,那些李唐的功臣們還打出了另一張王牌--按照隋唐之前的封建禮制,君王立太子,不是優勝劣汰,而是立嫡不立庶。大臣褚遂良曾上疏:“昔聖人制禮,尊嫡卑庶。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體特須尊崇。”

    雖然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廢掉了太子李建成,還迫使李淵禪位於他,但他畢竟是李淵的嫡子啊! 所以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只能是長孫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就算李恪再優秀,掙脫了庶出的身份,但也改變不了血緣的背景,更掙脫不了朝臣對他的壓制。

    另外,當時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掌握著唐朝的政治大權,他怎麼會為了一個身份背景如此“複雜”的人而讓自己外甥的皇位旁落呢?李恪的悲劇命運似乎從出生時就已經註定了。

    雖然長孫皇后為李世民生了三個兒子,可沒有一個擁有像李世民那樣的才幹。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選來選去,最終“矮子裡面拔大個兒”,選定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一度後悔,甚至想廢掉李治,立李恪為太子。

    但長孫無忌得知後,堅決表示反對。唐太宗李世民很不高興地質問說:“是不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你才反對?” 這一句尖銳的話基本戳穿了長孫無忌的私心,一般人肯定嚇得慌了。

    可長孫無忌是見過大世面的,他面不改色,振振有詞地丟給李世民兩個無可辯駁的理由:一、李治性情仁厚,最適合當一個守成之君;

    二、儲君是國家根本,哪能輕言廢立,一再更換;

    唐太宗李世民其實也知道,長孫無忌不僅僅是因為李恪不是外甥,更多的長孫無忌也怕清算,既然長孫無忌都不支援,那麼肯定能想到其他臣子也肯定不會支援,只好放棄李恪,繼續保持現狀。

  • 8 # 四川達州人

    三個原因。

    第一、有嫡子在

    長孫皇后有三個兒子,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

    承乾李泰爭奪,最終便宜了李治。

    第二、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當時已經形成龐大勢力,同時也是關隴集團與後族代表,他厭惡承乾和李泰(部分原因是這兩個年齡大),但李治還在,怎麼都不可能同意皇位落到李恪的頭上去。

    第三、李恪先天身份問題

    李恪母親楊妃是隋煬帝女兒,所以李恪身份很高貴。就這一條,唐朝大多數大臣都不同意李恪這個帶前朝血統的皇子成為李唐皇帝,楊妃以後當太后,會不會把大臣們當做隋朝的叛逆?

  • 9 # 南朝居士

    一方面他不是嫡子,有嫡子在,他就機會不大,而且長孫皇后一系的勢力很大,想換他做太子,動靜太大了。

    當時皇后是長孫皇后,她有三個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泰、李承乾沒有李承乾了,就只剩下李治了

    當時權勢最大的臣子是長孫無忌,他當然想自己的外甥做皇帝了,李泰李承乾過於強勢,對他來說不是好事,而李治很弱勢,所以,他極力促成李治的繼位,

    而如果李世民想換李恪為太子,首先你得提拔李恪的母親一系的外戚起來吧?而李恪的母親楊氏,是隋煬帝的女兒,好像沒法提拔吧?

    而且,你得打倒長孫無忌一系,不然,李恪怎麼爬上皇位?怎麼坐穩?

    另一方面,李恪沒機會做太子,就是因為他太強勢了,

    李世民對他的評價是“英果類己”,這看起來是好評吧?實際對他來說上是差評,李世民自己是篡位做的皇帝,他肯定提防能篡位的皇子了,一個英果類己的太子,他還能睡得著覺?

    一般來說,一個強勢的皇子在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時候應該是優勢,恰恰相反,這是弱勢。

    漢武帝那麼多成年的皇子不立,立八歲的劉弗陵、

    孫權那麼多成年的兒子不立,立八歲的孫亮。

    石虎那麼多成年兒子不立,立八歲的小兒子。

    司馬炎那麼多正常的兒子不立,立不正常的司馬衷。

    皇太極那麼多成年的兒子沒機會做皇帝,八歲的福臨做了皇帝。

    歸根結底,一個成年強勢的皇子,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年幼的、弱勢的皇子做皇帝,對大家都好。

  • 10 # 小不點1111111111111

    皇帝是派系的代表,剛開始沒有想過要當皇帝,未深遠佈局朝堂,當李承乾,李泰出事後,有機會當皇帝的時候,長孫無忌已大權在握,成了鬥爭的犧牲品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身世問題

  • 11 # 塞上老山羊

    兩歲就被爺爺李淵封為王的李恪,聰慧英武,極受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寵愛。15歲就以蜀王(親王)的身份,拜益州大都督,開啟了親王遙領大都督的先例。

    李世民曾說:“吳王恪英果類我!”

    恩寵極盛的李恪為什麼沒有被李世民立為皇太子?

    俺認為原因有三:

    非嫡子!

    李恪的母親楊氏雖是隋帝國煬帝楊廣的金枝玉葉,也備受李世民的喜愛,奈何只是李世民的一個妾。“嫡長子繼承製”可不是說著玩的,在封建王朝中早已根深蒂固。先不說皇室,就是官宦人家,“嫡子”和“庶子”雖都是兒子,但有天地之別。《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賈環,不用俺說,家庭地位涇渭分明。雖說李世民所立的皇太子李承乾被廢,但李世民還有嫡子:魏王李泰、晉王李治。

    無後臺!

    皇太子李承乾被逼謀反被廢后,儘管李世民有點想立時封吳王的李恪為皇太子,但遭到晉王李治的親舅舅長孫無忌的極力反對。

    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權,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爭,以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無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上乃止。——司馬光•《資治通鑑》

    此時的長孫無忌位高權重,是李世民最信任的擬託孤重臣。面對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帝國的皇帝李世民只好作罷。

    無人脈!

    吳王李恪雖說是皇太子的絕好人選,但乃是前朝公主的兒子,身上還流淌著隋帝國亡國之君煬帝楊廣的血液。倘若李世民一意孤行,別說長孫無忌會極力反對,就是站在大唐帝國朝堂上的其他文武百官都會說“不”的。正是這幫昔日的“反賊”們,拋頭顱灑熱血,幫助李淵攻進長安,亡“隋”建“唐”,取而代之。

    要俺說:害死李恪的就是他的父皇李世民!

    倘若李世民沒有立李恪為皇太子的想法,李恪也不會被長孫無忌所嫉恨,也不會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

    《新唐書.太宗諸子》: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

    “故無忌常惡之。”史書中記載的短短的這六個字,卻字字滴血,李恪最終被冤殺。

  • 12 # 優美荷花

    因為他外公是亡國之君隋煬帝,讓亡國之君的外孫當皇帝有點忌諱,李世民是準備想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反對,認為他不是長孫皇后親生的,後來李世民只好立李治為太子。李恪只好靠邊站了,但李恪還是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因高陽公主謀反不幸吳王恪也被牽連了,長孫無忌利用這個機會把高陽公主與吳王恪一起給殺了。

  • 13 # 一往無前原野ew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他不是嫡子。唐太宗有三個嫡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都是長孫皇后所出。而李恪是庶子,是楊妃所岀。不可能繼承皇位。再說就算唐太宗刀因為楊妃的原因而愛屋及屋想把李恪捧上皇位,長孫無忌也不會同意的。要知道就是知道太子和魏王不行,那不還有個晉王嗎。長孫無忌不可能不為了自己的外甥而去支援別人。第二的原因就是李恪的母后是楊廣的女兒。而李恪又有楊廣的血緣,李世民不可能讓楊廣的外孫繼位,這不明擺著說隋朝又回來了嗎

  • 14 # 無敵大甜甜

    不好意思,李二壓根不會把皇位傳給李恪的,少看一些關於李二的言情小說。尊重一個事實就是李二真愛長孫皇后,李二對幾個嫡子那是心尖尖上的熱愛。

    1、李恪的血統,李二作為史書上評價這麼高的帝王就不會考慮李恪。

    都知道李恪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女兒,李恪就帶有暴君隋煬帝血統。

    古人對血統的敬畏和重視(放到現在就是看中遺傳基因吧),李恪遺傳基因不行,就註定唐朝百姓和豪族都不會同意煬帝外孫當太子,將來當皇帝的。

    百姓們尚存被隋煬帝昏庸無道魚肉的記憶,好不容易李二開創貞觀之治生活才好一點,李恪上臺隋煬帝血統遺傳,百姓會怕一朝回到過去。

    那豪族們推翻了隋朝相當於背叛了煬帝,他們怎麼同意隋煬帝外孫上臺,萬一清算他們呢?!

    李二自己都說“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他是不會做愚蠢的事情的。有一說一李治守成之君,做得很不錯了。

    2、歷史上真實的楊妃和李恪,真的不是電視劇裡那般被李二重視。

    電視劇為了好看,狗血愛情三角戀、宮鬥陰私奪愛才能滿足人們的窺探獵奇心理,尤其是在如此強大的一代帝王李二身上。

    歷史上真正記錄的李恪,身份也未見多高貴的。因為其母親楊妃地位也不見得多高。完全沒有電視劇裡李世民多愛小楊妃的影子。

    真正的小楊妃只出現在紀錄李恪的一段話裡,“恪母,隋煬帝之女也”,就這一句話,可以看出小楊妃多透明瞭嗎?

    隋煬帝時期楊妃也只是個沒封號,生母不詳的,是完全不受重視的隋煬帝女兒,如果是公主會有封號記錄。

    在李世民後宮裡,她都沒有出現在紀錄李世民相關生活的事件裡。古代子憑母貴,顯然真實的李恪也不會受到多少重視的。

    歷史上史學家也只是為李恪之死感到冤屈而已,真說到李恪的才華,真實的唐史都寫不出一件具體的事情,只是簡單介紹了一些李恪生平。

    歷史書上,李二對長孫皇后的愛以及尊重,對嫡子們愛護的故事卻有很多,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查。

    3、史書記載上的李恪也不是多厲害,寫的李治也不是電視劇裡那般懦弱無能

    說實話李恪可能真不是李治的對手,李治的所作所為就是挺會扮豬吃老虎。

    我個人傾向認為李治應該如《唐宮美人心計》鄭國霖演的那樣腹黑,表面裝柔弱,壞人讓武媚娘去當。

    比如除去長孫無忌的事件(為了統治力,李治也是除掉一些豪門門閥)。史書上‬說‬是因為朝廷大小事務幾乎都由長孫無忌拍板決定,關鍵‬長孫無忌‬還請‬李治‬立‬陳王‬李‬忠‬為太子,到了‬‬“擁權自重‬”的‬地步‬,這才‬惹怒‬了李治‬。

    李治‬‬不想自己‬‬出手‬‬除‬掉一手扶自己上位的親‬‬舅舅‬,要知道‬李治‬是以‬“仁孝‬”出名‬的,所以‬他‬不能‬塌‬房‬,要維持‬人設‬。

    於是就利用‬了武媚娘‬的野心,用‬皇后‬之位‬進行‬博弈‬‬。武媚娘‬為‬了‬當上‬皇后,設計‬‬除去‬了反對‬她‬的‬無忌‬。你想‬如果‬沒有‬李治‬暗測測‬的允許與‬支援‬‬,在‬後宮‬的武媚娘‬,當時‬也‬沒‬什麼‬大權的武媚娘‬真‬能‬搞‬出‬那麼多‬事,‬真‬能‬扳倒‬長孫無忌‬嗎‬‬?可能‬嗎‬?

    再看武媚娘當皇后後,李治為了抑制武家的發展,繼續將王皇后的哥哥留在朝堂任用,還擬定《內訓》和《外戚戒》來限制武家勢力,藉此達到朝堂上世家間的權利平衡。

    李治這人很不簡單的,大概就像漢朝那個裝柔弱的劉恆。

    李治時期開創了大唐版圖的巔峰,這個有明確的記載,就應該知道他擁有能力的。

    他軍事上不僅守成,還做到了對外擴張。政治上,他在位時期關隴門閥被嚴重削弱打擊。人事‬方面‬,李治知人善任,親自提拔了大批優秀人才,他統治時期得到重用的著名文臣有盧承慶、魏元忠等,武將則有蘇定方、薛仁貴等。就說‬後期‬他‬是‬牢牢‬把控‬權力‬,才‬放心‬武媚娘‬幫他‬理政的‬‬,某一方面‬他‬其實‬也是‬發掘‬了武媚娘‬的一些‬才能‬並‬讓其‬施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電腦裡存的最古老的電腦遊戲是什麼,請拍出正在遊戲的畫面,順便介紹下這款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