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財智成功
-
2 # 熱裡燙嘴
“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習主席的一句話,不是文藝表達,而是重拳出擊。
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史上最劇烈的環保風暴。2017年,在全國,因環保不達標已經或正在被關停整頓的企業,不是幾百家、上千家,而是以萬為單位計,甚至帶來了某些行業生態的重大變化。
一方面,環保企業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春天。
北京周邊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一家EPS(泡沫塑膠)生產廠商懸賞數百萬,尋求進入三星供應商體系,無果。而環保風暴一來,數百家EPS生產廠商紛紛倒下,僅存寥寥幾家。這時三星反而主動找上門來了。這家企業終於揚眉吐氣。
在這場環保風暴中,環保裝置企業訂單不斷,那些以往對他們嗤之以鼻、不願理睬的潛在客戶們,紛紛拋棄低價策略,轉而追求實際效果,主動上門採購。而那些提早就實現達標排放的企業,避免了被關停、整頓所帶來的損失,在危機關頭贏得了更多客戶的信任。那些過去貌似犯不上的投入和不為人知的環保舉措,終於被證明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環保督察力度之大,執法之嚴,速度之快,使得不少中小企業陷入停工、停產的困境,更普遍的影響是原材料漲價,零件斷貨,波及到了更為廣泛的產業鏈上下游,令本來就“利潤薄如刀片”的製造業雪上加霜。
與之前截然不同的是,此輪環保新政,絕非一陣風。在《中外管理》近期對來自鋼鐵、家居、餐飲、塗料、造紙等與環保關係緊密的行業從業者的採訪中,已然發覺:環保早已從一道是非題升級為全社會的共識。
不過,企業對環保政策的理解,把環保放在何等位置,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參與,環保僅僅是等於達標排放,還是把環保作為企業未來發展的契機?這些問題仍然在考量著企業家對於企業作為社會細胞的角色認知……是犧牲環境來創造財富,還是解決社會問題而創造價值?
環保,實際折射出來的是企業自身價值的認知態度,它更集中體現了一個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環保,將同其他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樣,將無時無刻不考驗著管理者對短期和長期,微觀與宏觀,內部與外部三對矛盾的平衡和把握。
環保風暴下中小企業如何自救?
另一個世界裡,一場同樣嚴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環保風暴”型流感,也在這個冬天蔓延至整個企業界,遍及全中國。
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感受到了這場流感的威力,有的咳嗽,有的發燒,有的則進了醫院,體質不一樣,“病情”就不一樣。
1
史上最嚴環保督查
2016年1月,中央環保督察行動在河北開展試點。截至2017年年底,四批環保督察行動完成對全國所有省份的覆蓋。
其間,2017年4月,環保部宣佈對京津冀及周邊傳輸通道“2+26”城市開展為期一年的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督查,為此從全國抽調了5600名執法人員來執行。這是環境保護有史以來國家層面直接組織的最大規模行動。
為了防止包庇,各省市展開交叉督查。針對重汙染行業,中央環保督查組曾一天三次突襲廣東谷饒鎮印染企業。為了防止工廠關門暗地生產的情況,有關部門甚至動用了無人機監察。針對不達標的汙染企業,不再貼條,而是直接拉閘限電。據一位企業家稱,一個區縣因此消失幾百甚至上千家企業都是正常的。
而拉開這場環保風暴序幕的,正是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新環保法》。與此前的舊法相比,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執行副會長李慶瑞將其稱為“長著獠牙的環保法”,例如:企業違反排汙可以按日連續處罰;嚴重環境違法可入刑等。
根據民間組織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的觀察:紡織印染行業出現了史上最嚴格的環境排放標準,很多企業只能被迫轉型,雖然有些評論認為過於嚴苛,但其標準的出臺,表明了政府解決環境問題的決心。此次環保風暴無論從力度的持續性、行業覆蓋的廣度和深度都遠超以往任何時候。
在汽車行業,也因為環保風暴迎來了一些顯著的變化。2017年出臺的“雙積分”政策規定:汽車製造商除了需要降低燃油消耗來獲取油耗正積分外,還必須出售足夠數量的新能源汽車才能獲得相應的新能源積分。在J.D.Power副Quattroporte梅松林看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出如此重拳,來推廣新能源汽車,以前很少有車企把新能源電動車作為發展的頭等大事,但現在很多車企都開始緊張了。”
湖南長沙的松井新材料董事長凌雲劍,其另一個身份是湖南省人大代表。他介紹說:“當地政府考核環保是一票否決的。一個環保、一個安全搞不定,政府職能部門的一把手業績再好,也給你換掉,這是動真格的。”
前段時間松井打算進入汽車塗裝領域。眾所周知,傳統的水電鍍工藝是高汙染領域,而松井開發的PVD工藝洽洽是對傳統水電鍍的革命性升級。某地政府剛剛聽到松井的投資意向,便保持了高度警惕,堅持要到松井進行實地考察。
當時,對方環保局、科技局等相關人士一行七八個人來到了松井實地參觀考察,審閱完相關材料,發現松井做的產品不產生汙染,才最終同意落戶。“你會發現,政府招商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現在需要的是綠色GDP,而不是骯髒的GDP。”凌雲劍對《中外管理》說道。
2017年,一撕得紙箱的CEO邢凱認識到,國家應該用更強硬的力度來推動這件事,畢竟環保關乎國計民生。“我反覆聽到很多人說,中國有大量的小企業活在生死線上,環保一定要立足國情,很多事情要慢慢來。在這之前,國家推行的諸多環保制度和標準,僅僅是作為推薦標準。做了更好,不做也不違規。所以大部分政策推行後並沒有取得實質效果。”在這波環保風暴的影響之下,一撕得的不少供應商甚至在自己的公司名字裡加了“環保”二字。
在天津海鋼板材董事長於茂松看來:帶有政治色彩的執行力,比如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等,使得很多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執行都要嚴於國外企業的標準。
“法律必須要嚴,你排汙造成了整個下游的汙染,甚至危害了他人的生命安全,應當受到懲罰。”在91歲的原航空航天部部長、原中國工經聯會長林宗棠看來,只有“嚴”,環保問題才會被企業真正重視起來。
但無論如何,環保是大勢所趨,必須見到成效。一個數據是:2018年1月3日,北京市環保局公佈,2017年北京市全年PM2.5,有9個月月均濃度為近5年同期最低水平。
2
環保企業迎來春天
“環保”這場總該要生的病,使得那些私底下注意“鍛鍊”的企業,成功抵禦住了四面八方襲來的風寒。讓他們數年在環保領域的堅持和耕耘,被放大到了客戶和公眾的面前。
秦皇島首創思泰意達常務副總經理劉炳煌,對此有著鮮明的感受。當年他帶頭跑業務,跑遍了唐山周邊的鋼廠。最常見的“招待”就是:“我為什麼要用你的東西?”
不少企業很“實際”:環保局檢查時我裝置開一開,平時開裝置都費電。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為了備戰奧運會,保證183天以上的藍天標準。北京臨時關停了周邊的重汙染企業,有企業專門找到劉炳煌:“你看,就算我用你的裝置,也得關。”
那時候,企業買環保裝置更多是為了應付檢查。一家重汙染企業專門去買了一臺6000元的射霧器(噴霧降塵裝置),放在屋頂上給檢查的人來看。但後來汙染物居高不下,在政府的要求下安裝了監測器。結果,這家企業到處詢問,哪裡能買到好的射霧車。最後,購買了思泰意達的一臺價值60萬元的射霧車。“現在客戶更重視效果,所以籤合同也跟以前不一樣了。環保治理以達標為主,效果沒達標就不能驗收。”不少當初拒絕劉炳煌的企業,如今都紛紛成了回頭客。
一體式霧炮抑塵車
在天津海鋼板材董事長於茂松看來,環保問題跟企業發展戰略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定位在價格戰,上這麼昂貴的裝置肯定不合算。因為成本增加,產品在價格上是沒有競爭力的。但如果企業走的是品牌、質量、服務,按這條路子定價,反而可以養活裝置。”
根據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的瞭解,像萬科和萬通這樣的房企,在綠色發展領域就做出了表率。他們的環保意識不僅體現在最終的產品上,而且還和數家同行推動了房地產行業的綠色供應鏈行動,例如:他們對水泥、鋼筋、板材等一系列的產業建立環境表現標準體系,只採購符合環保標準企業的產品。“作為行業的龍頭企業,他們帶動了整體產業鏈的綠色發展。”
環保風暴帶來最顯著的影響是競爭環境的改善。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眾山投資董事長吳忠恆看來,“環保風暴讓大廠更自信,讓中等廠可以升級,讓小廠不敢做了,或者轉型做更好的。”首創思泰意達常務副總經理劉炳煌認為,在經歷供給側改革和去槓桿以後,現在的經商環境比以前好多了。制度嚴格會讓讓企業自覺向善,不作惡。
環保對再生資源行業而言,意義同樣重大。
“千家萬家,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這個環保怎麼做呢?環保是要有成本的。不管是哪個行業,集中度更高,才可以推行環保措施。”在湖南萬容科技董事長明果英看來,環保風暴關閉掉了散亂汙企業,有利於環保的集中處理。
“過去為什麼再生資源行業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為太分散。正規企業上了環保設施,上了機器裝置。但是個體戶不用,反而把原料搶走了。所以大企業就吃不飽。”轉型做資源回收處理的明果英深有感觸。
在最近一年多時間裡,萬容簽訂了二十幾個框架協議,十幾個專案同時開工建設。明果英看到,不少業主在選擇垃圾處理企業時,非常慎重。有的一次定不下來,還要兩次、三次,甚至經歷四次考察,才最終敲定。
原航空航天部部長、原中國工經聯會長林宗棠對《中外管理》直截了當:“環保問題簡單不簡單?其實很簡單!主要還是下沒下決心,重視不重視,企業甚至可以拿出銷售收入的10%-12%進行環保投入。”
“2016年以前,環保對企業而言,是成本;但2017年以後,環保就變成企業的重要競爭力,甚至是企業可經營的基本資質了。”一撕得CEO邢凱說道。
3
現實的泥淖
但現實遠比人們看到的更復雜。
中國大量中小製造型企業處於生死線邊緣,“製造業的利潤已經比刀片還薄了!”在2016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直指製造業生存境況。此次環保風暴讓本來就處於風雨飄搖的中小製造業,更加艱難。不少企業紛紛陷入停產整頓、採購間斷、信用危機等困境。
環保風暴帶來最廣泛的影響,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激增。
在於茂松的印象裡,鋼鐵企業從2014年開始大面積虧損,2015年鋼鐵更淪為“白菜價”,每斤約7毛錢。當時全國只有一兩家鋼廠不虧損,其他全部淪陷。
但是,從2016年開始,在供給側改革的政策下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之後,“2017年鋼廠反而都賺錢了。2015年每噸虧損將近100元,2017年每噸反賺1000元”。因需求增長、政策利好、環保限產等綜合因素,使一家鋼鐵企業居然三天賺了一個億。
儘管鋼廠賺得盆滿缽溢,但實則是下游企業為之買單。據於茂松介紹,整個鋼鐵產業鏈的利潤幾乎集中在上游。而下游80%-90%的企業是虧損的。到2017年下半年,中國的鋼鐵出口量呈現斷崖式下滑。從2016年開始,全世界最貴的鋼鐵在中國。但是,2015年、2016年、2017年鋼鐵的出口量依次為:1.1億噸、8000萬噸、6000萬噸。
在造紙行業,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從業者透露:“為什麼貴呢?環保突然嚴了,工廠開工不足,甚至很多工廠停產,國家專項行動查獲進口廢紙,進口的部分減少了,供需平衡就被打亂了嘛。”
當然,除了原材料,漲價的還有能源燃料。一位企業家透露:2017年9月份天然氣的價格是2.2元左右,到了12月份,價格就翻了三倍。如果一家企業一天的天然氣消耗量是七八萬平方的話,就天然氣一項,成本就增加了30多萬元。
但是比漲價更要命的,是供應商的斷貨。
2017年9月,一封因供應商斷貨而向政府釋出的《緊急求助函》在網上傳播。全球知名零部件供應商舍弗勒投資(中國)有限公司,旗下的滾針供應商某公司因環保原因被關停。
而由此引發的直接影響是:零部件缺貨。
據稱,該公司的關停,將間接導致49家汽車整車廠的200多款車型陸續全面停產。因為供應商是獨家,如果更換新的供應商至少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而預計滾針的供貨缺口將超過1500噸,理論上將會造成中國汽車產量300多萬輛的減產,相當於3000億人民幣的產值損失。斷貨導致了很多企業有單不敢接。
其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的浪費。
因為環保停產整頓等原因,不少製造型企業,其生產裝置大多是連續性裝置,停一次再開一次,直接損失甚至可高達幾十萬元。
有時候,環保政策變化異常之快,也產生了企業剛剛按照新政策執行下去,匹配好裝置,但標準又上調了的不適應症。儘管標準的出臺會帶動一系列裝置廠家的繁榮,但政策變動太頻繁,也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一個真實的案例是:一個天津的磚窯老闆,為了進行環保升級,幾乎把身家性命都投了進去。投資改了天然氣,相關手續也都辦齊全了,但剛把天然氣裝好,準備投產的時候,卻被告知該行業在本市被取締了。老闆直接精神崩潰了。
損失是一連串的。尤其對於一些出口型企業而言,損失不僅僅來自於停產,如果連港口都停運,就意味著毀約。“企業是依靠信譽生存的,你定好了訂單都保證不了時間。這個損害可能是很難計量的。”天津海鋼板材董事長於茂松說道。
他算了一筆賬,被關停的散亂汙企業,僅天津靜海區就多達2000多家。一家按10個工人算,失業人數就多達2萬多人。
“但是如果再不投就是死路一條。這是你的必由之路,只能這麼做,這是生和死的問題。”於茂松語氣堅決,但也透著些許無奈。
4
環保:一種經濟行為
不少企業把環保當成一種成本,甚至是一種額外的負擔。這就意味著“環保”這件事需要企業家付出額外的“道德情操”才能最終達成。但事實上,根據《中外管理》記者調查發現:那些環保風暴中的先行者,大多出於對自身企業長遠利益的考量,而不僅僅是道德,才決心投入並踐行的。
很難想象,在浙江義烏,一家只生產吸管的工廠——雙童吸管,竟然早在2004年就規劃並投入了企業廠區的整套節能降耗設施,每年為雙童節省200多萬元,截至2017年累計節省了3000多萬元。
以裝置餘熱水迴圈系統和餘熱採集系統為例,雙童把所有經過模具的50度溫水收集起來,處理之後用於員工洗澡、洗衣等生活用水。同時,董事長樓仲平引進了日本的相關技術,對裝置餘熱和廢氣進行採集並回收,再透過空調管道輸送到需要加溫的車間和工段。僅在這一項上,雙童每年就節省150多萬元,更是消滅了企業產生的汙染和排放!
“當時,我們沒有那麼偉大,也不是說我思想覺悟有多高,但這樣做一年能省下200多萬,我何樂而不為呢?我是一個商人,商人的本質就是去追尋利益最大化。”樓仲平對《中外管理》說。
在樓仲平看來,日本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階段,但是日本社會轉變得非常快,他們一直把節能降耗、環境治理當做效率提升的一種手段。在日本,節能降耗從來沒有政府過多的推動和宣揚。
無論如何,環保是一種經濟行為。
“法治是不允許你做,利益是吸引你不做。”眾山投資董事長吳忠恆說道。眾山投資一直在致力於一次性餐飲用品行業產業鏈整合平臺。在他看來,不少一次性餐飲用品企業轉型升級做環保產品,和環保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不少企業是從低端產品開始做起,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以後,就逐漸提高門檻,進軍高階領域,產品就越來越環保,這並不是靠環保意識來吸引的,而是因為利益。
作為民間環保組織的帶頭人,張伯駒在和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也有同感。作為環保組織,不能只說環保人的話,而是要說讓企業聽得懂的話,“我們要跟他們講市場、盈利、融資、ISO,而不是說環境、綠色、生態。環保對於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控制、市場機會、品牌形象。”
在一撕得CEO邢凱看來,環保不達標的企業,應該實行不同的成本結構,透過稅收來進行調節。因為花一塊錢去汙染,可能要花十塊錢去治理。
尚和管理諮詢總經理胡光書甚至認為,部分企業適應不了環保只是一個結果,或者一種表象。環保的響應能力,實際上是企業綜合經營能力的反映。很多時候,部分企業的經營能力,代表著一種落後產能。在他看來,目前大部分中國企業的思想,還處於早期“供不應求”——生產什麼就賣什麼的階段,而歐美、日本企業早就進入了“市場導向”階段。
以家居板材行業為例,不少企業被環保一擊就倒,原因就在於陳舊的技術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不少板材產品同質化明顯,產能嚴重過剩。一位板材行業資深人士感嘆:“一個年產值幾百萬的板材廠,搬廠要投入150萬,這種情況下,還幹不幹板材就是個問題。”
5
“利他”經營哲學
但如果企業存在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盈利,則會出現很多古怪的事情,例如:環保企業有時候甚至成了環境破壞的罪魁禍首。
在汙水處理行業,企業把汙水處理最末端濃度最高的汙泥隨意拋棄。打著生態旅遊旗號的旅遊公司,很多時候都是以生態為代價來吸引旅遊者,造成更多不環保,最後帶來生態災難。
在十幾年前,福耀玻璃在吉林雙遼有一家浮法玻璃廠,因為當地有一個砂礦。一次,曹德旺從一個德國留學生那裡得知,透過現有技術砂洗洗不乾淨,德國有一種技術可以實現。於是福耀就買來裝置,並且做了環保認證,投入了近千萬。投入之後,有老百姓出來抗議有含氟的汙水排放,於是福耀玻璃就把汙水交給了汙水處理廠,處理完之後排放。
但後來老百姓又提出一個問題,洗出來的礦渣怎麼處理,政府又給出一個方案:堆到岩石坑裡去。老百姓就說岩石坑會滲怎麼辦?後來,曹德旺一想:氟汙染會導致人的頭髮、牙齒掉光,到時候你賺錢又圖什麼?
於是曹德旺就果斷下命令關閉了這個砂礦。而前期加起來近億元的投資也隨之而去。後來,福耀只有從遼寧本溪買礦回去,每年要多花1000多萬的運費。曹德旺“不過”了嗎?
“做企業是為什麼呢?我們努力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但是住到病房裡面去治病,那你說你改善什麼?作為企業家這是絕對不行的,這是不負責任的事情。”曹德旺的話語非常樸素,但所蘊含的社會責任感,在中國企業家群體中還不多見。但如果想清楚企業和企業家存在的本質和意義,環保這件事情似乎也不那麼難。
在雙童吸管董事長樓仲平看來,“商人的本質,就是以利他去換取利己。表面上是利他,但是實際上是利己,這是商業定律當中的一環。”
華人把稻盛和夫的“利他”思想,看成一個非常高尚、觸不可及的思想。但尚和管理諮詢總經理胡光書認為,“利他”實際上是一個基本的生存法則。如果不能對外部做貢獻,企業就沒有活下去的理由。他認為,雖然一個常見的說法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認為人是自私的,但很多人不知道,自私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人基於自私所以要去交換。正因為自私,才能透過交換給別人提供價值,從而獲得自身價值。所以,利他不是一種高尚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種普世思想。
6
藍色經濟時代
“戰略上重視是毫無疑問的。但如果在戰術上,產品生產過程沒有解決,就是沒有用的。環保就等於沒有落實下去。”胡光書說道。
不少企業家認為,主要有兩個手段來應對環保問題。首先是減少使用,其次是資源化。例如:把彩殼紙箱包裝,轉換成塑膠吸塑包裝,大幅度減少了資源浪費。
萬容科技董事長明果英從事固體廢物處理領域十多年,包括家電拆解、報廢汽車拆解、廢鋼、廢塑膠的回收利用,他發現在這個行業有一個痛點,就是從業者把有用的東西提取出來以後,把沒用的殘渣到處丟棄。本來是資源回收再利用,減少對環境的傷害,結果反而造成了二次汙染。
後來,明果英提出,再生資源行業要依靠科技,“吃幹佔盡”。以前拆解報廢的汽車,需要使用氧割工藝,過程中會產生很大的煙氣。萬容創造了一種機械剪,像一把大剪刀一樣,直接把零部件“減下來”,但精度又足夠高。最後,所有的殘渣都透過一種熱解技術,使其最後轉化成碳和油,二噁英的排放幾乎沒有,更把殘渣轉化成了燃料。
在明果英看來,過去垃圾處理是把無害化放在前面,現在是把資源化放在前面。以油漆桶為例,它屬於危險廢物,如果隨便丟棄,就會對土壤產生影響。有的地方收取3000-4000元一噸的處理費,而2018年開始收取環保稅以後,一噸危險廢物就要交1000元。在國外,有很多工業園區內部之間相互協同、依存,一家企業的廢料可以成為另一家企業的原料。明果英建議,像油漆桶之類的用品,企業可以做再成生桶或者送給有需要的供應商。
在《藍色經濟》一書裡,“藍色經濟”和“綠色經濟”的區別在於:綠色經濟模式雖然環保,充滿善意,但政府往往會補貼更多,企業也要投資更多,消費者支付更多,最終的結果就是用較多的成本達到同樣甚至更少的產出。而藍色經濟的目的,不但是要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而且要在保護、調適、增值自然系統的同時創造經濟價值。
技術是實現“藍色經濟”的唯一途徑。拿最近幾年比較火爆的3D列印技術來說,它是否將有助於環保呢?91歲的原航空航天部部長、原中國工經聯會長林宗棠在幾年前開始對3D列印著迷。
幾年間,他聯合3D列印研究院,自主設計了100種工業上最常用的機器零部件,依靠家裡的幾臺3D印表機,就能打印出各種零配件,這種方式幾乎不產生任何工業廢料和廢氣排放,甚至連原料不鏽鋼粉、鐵粉都可以透過資源回收獲得。可見,如果3D列印未來在企業得到普及,將大大助力企業的環保升級。
這場環保型流感還將持續。
2018年1月1日,環保稅徵收正式實施。有人說,2016是環保政策元年,2017年是環保政策爆發年,2018年將是環保政策落實年。這可是動真格的。
對企業來講,“即便得了重感冒,也未必是一件壞事,從醫學上講,感冒是在幫助人排除體內毒素,是形成新的免疫力和增強抵抗力的有益過程,對人的健康長壽是有好處的。環保風暴是全面體檢,更是一劑猛藥。”天津重鋼機械裝備董事長李坤形象地總結。
-
3 # 鈺冉升起
2018年國家的確從環保檢查的力度上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現在環保意識增強了,對企業的監控都加上了。
我的很多的供貨商都面臨著政府的重新洗牌和環保停產,有的老闆已經堅持不住了。
中小企業最主要的發展途徑應該轉型,創新發展才是出入,放棄現有產能過剩,粗製濫造的粗狂行業,發展國家環保產業,節能產業,淨化產業,電能產業
現在很多廠商都在做環保除塵,脫硫脫硝脫白的專案,就是任何生產製造行業都要達到零排放,不向大氣排放任何汙染物,這個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排放物中不能有有害物質,包括冒白煙都不行。
中小企業轉型已經迫在眉睫,在現有的環境下,開發更多節能減排的專案和產品才是王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4 # 新電容感應頭燈
環保是個讓人十分鬧心的問題!資料顯示近三十年來以汙水集中處理為核心的現行環保理論是錯誤的!對改善水質無效!並引發藍藻滸苔災害!環保部門卻一直隱瞞真相!而且霧霾、北方乾旱、南方凍雨等太多生態災難與大建汙水廠在時間上正相關!
汙水都往河裡排,千年傳統遭破壞!1A也是劣五類,工業汙水進腸胃!達標排放珍禽亡死魚再多也沒錯!沙漠排汙卻遭殃!環保執法很有些欺善揚惡之味道!
環保三十年搞得城市表面是乾淨了!卻破壞了天然水源、大氣水迴圈、地下水補充!南澇北旱!藍藻滸苔加霧霾等等!因此′在本人看來 ,當前西洋派主導的中國環保是偽科學、偽生態、偽綠色環保!名為保護生態,實為破壞生態!將汙水錯誤集中處理!這是藍藻滸苔霧霾澇旱極熱極寒凍雨等這些亙古未有環境問題發生的根源!
在上文中較合理的分析了霧霾的成因!霧霾的爆發與汙水處理廠在時間、地點、化學成份等方面完全正相關!
而官方卻未提供令人信服的資料證明:霧霾與工廠、養殖場完全正相關!環保督察、執法也就缺乏嚴謹的科學性!而環保對汙水處理廠對霧霾的影響卻隻字不提!顯然護犢子而栽贓他人!
即使環保督察也應該是督察工廠尾氣成份與霧霾成份相關的工廠!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搞得民冤沸騰!
多年來環保一直是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自己大建汙水廠帶來藍藻災害栽贓給農民,丟擲所謂`面源汙染'!汙水處理廠帶來的霧霾災害栽贓給工廠、養殖戶!正是“汙水黑色利益鏈,官商學界都喜歡!
按照專家測試的結果:霧霾的主要成份是硫酸銨、硝酸銨,有機廢氣!作為工廠應該證明自己工廠排放的尾氣與導致霧霾形成的化學成份無關!
-
5 # 13932296967
我是一個蒸壓磚廠,是利用粉煤灰蒸壓成磚是利廢環保的,也是服何國家標準的什麼時候讓我生產,政府還給我廠利項了,
-
6 # 王紅英金融投資教育
國家環保部年初發布了三年環境攻堅戰規劃,要透過三年努力徹底恢復正常環境,這些措施正是落實中央青山綠水才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目標,所以說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國家戰略,之前很多中小企業還不是太重視,以為環保檢查是一陣風,過一段就又恢復了正常生產了,沒有想到的是一輪又一輪的環保檢查持續時間之久超出了每個人的想象,所以環保問題成為大家極為關心的問題。
做為中小企業,一方面面臨的是市場競爭的壓力,產品銷售資金回籠越來越難,另一方面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導致利潤微薄,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也不能停止生產,比如債務問題以及資產處置問題還有工人就業問題等,不是說企業關了就關了那麼簡單。
而目前的環保裝置價格不菲,對中小企業而言的確是一個負擔,但進一步負債貸款購買環保裝置也不現實,所以中小企業如何尋找大企業的合併重組出讓股權可能是唯一的選擇,而技術進步從現實角度看困難比較大。
國家環保還有一個伴隨效應,就是整合一部分效益不好的中小企業,去產能過剩問題,所以暫時的困難是逃避不開的,所以中小企業就要考慮發展轉型的問題,儘管很有壓力,但是大的趨勢不可逆轉。
-
7 # 華中OLED
最近幾年環保高壓,材料猛漲,中小企業已經無利可言,垂死掙扎,在高壓環保,個別企業就只能關門大吉,想生存已經是無力迴天
-
8 # 80後老狗
過去,我們的中小企業怎麼發展起來的,相信大家也心知肚明。還不是靠汙染環境,壓榨勞動力,再加上各種不可說的操作。要不然那些跨國公司為什麼把生產交給中國,資本家不是雷鋒。因為在他們本國,有嚴格的環保政策,有強勢的工人組織,他們不可能肆無忌憚。
而我們的中小企業就是利用這些機會,一步一步發展起來。近年來,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國家也意識到再這麼玩下去,用不了多少年就得糟蹋光了。所以才把環保收得如此之緊,甚至不惜一刀切。倒逼中小企業升級環保裝置,嚴格按照政策來。如此以來,勢必造成成本上升,但是反應到產品的銷售價格上,卻很難提高。這牽扯到國內中小企業開拓市場就是價格戰,因為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只能靠低價搶市場。成本上來了,售價不光不升,有的時候甚至還要下降(發大型集團公司都會要求供應商每年降價)。肯定日子會越來越難過。
解決的辦法當然有,就是產業的轉型升級,老一套已經不靈了。改變原有粗放式生產經營,實行精益生產,嚴格控制各項成本。另外,不要想著把工人當老黃牛使喚了,實行激勵機制,促進一線工人的勞動積極性。我黨都說了,工人階級是先鋒隊啊,他們有無窮的能量。可我們那些中小企業的老闆只把他們當幹活的牛使喚,甚至連喂的草都捨不得給。最後一條,對中小企業來說,估計比環保還重要,那就是控制回款。資金鍊一斷,就不止是企業需要自救了,恐怕連人都得搭進去。
回覆列表
產能過剩已經是多個行業面臨的問題,提高環保要求,讓部分低端企業退出市場,這是很好的策略。既可以減少部分過剩產能,又可以減少汙染排放,可謂一舉兩得。
當然了,之前虧損比拼不過民營企業的很多大企業,在環保嚴格要求無數中小企業關停時,迅速扭虧為盈,這也是很直觀的結果。
環保的要求,一定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嚴格。中小企業要自救,必須考慮升級轉型。
據我所知,不少汙染企業看著不怎麼排汙,實際是打了深井,將汙水直接排放到了地下,遺毒萬年。
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在全國各個地方的深井進行水質監測。比如每個縣佈置很多的水質監測裝置,實時檢視水質汙染情況。明顯汙染的區域,則重點排查,一查到底。
當前社會面臨消費升級,人民群眾對於商品的品質和品牌有了更多的要求。
借環保加嚴之際,改造裝置和工藝,提高生產標準,跟上時代潮流。
當然很多事情說起來簡單,最終還要歸結到一個錢字。不是每個企業都能上市融資,哪怕是到銀行貸款也不容易。
企業升級改造,一方面要看需要投入多少錢,另一方面也要預測市場情況是否樂觀。計入投入過大,市場前景不好,競爭過於激烈,就要謹慎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