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歸隱山林KK
-
2 # qianyuming12345
中醫講得氣是一個非凡的創造。中醫講天人合一,天有氣人當然也有氣。大家經常說天氣怎麼樣,這就是對氣的基本認識。氣生於萍浮之間,隨溪入谷聚而成風,遇寒熱升降,推動天地問氣候之變化。在我們身體裡,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相互之間的活動就產生了氣,這個氣在心的指揮下推動各部分職能的執行。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生命的根本,而且只有氣與天直接聯絡,那就是呼吸。
-
3 # killerhx911
不要對號入座,這就好像漢語和英文一樣,各有各的組成模式。不要試圖和現在所謂的什麼消化系統,什麼呼吸系統相互對照,因為根本是兩回事,所以不要問中氣是什麼,中氣就是中氣,如果得要像西醫那樣具體化之會誤入歧途。
-
4 # 順世隨緣
中醫中什麼是氣,亦本人瞭解,氣,在人體可述,衛氣營血,周流全身,氣壯血壯,氣弱血弱,血以氣而上行,氣血是體周流帶,以陰陽五行相平,氣血充足身體健康,陰陽五行相剋,氣虛下陷共血不足而導致病原來臨,聖人傳方,陽八味,以補氣用之,陰八味以補血為主,中醫,人體精氣神為貴,如人無精氣神,頭重腳輕而行步艱難!
-
5 # 雙千童叟對不起條友們
氣乃分外氣,內氣,正氣,餘氣,邪氣,外氣乃氧氣輸入,而輸出者又為濁氣(二氧化碳)。內氣乃為人肝,心形成的運作之氣,乃由正氣和氣的迴圈的餘氣,在體內的各膜間迴圈支撐,也即是三焦。而邪氣則是由內氣而憤懣而生的餘氣,進入氣腸,積蓄過多或憤怒時與邪氣相合而形成疝氣。故天地為氣支撐,而人也為氣所撐,天有氣漩,地有巨風,皆為邪氣,風和日麗則為正氣,故今天只為氣作淺議,拋磚引玉矣!
-
6 # 天方夜譚79351
中醫的氣是什麼?中醫界無人回答。中醫認為氣屬陽,還可以稱為陽氣。物理化學中最基本的粒子是原子。原子組成是電子和正電荷。因此陽氣可以認定是帶電子的氣體。陽氣最準確的定義是負氧離子。是帶電子的氧氣。血則是正電荷的液體。陽氣的認定是開啟神秘中醫理論的鑰匙。
-
7 # 糖仁全算你的
冬天一出門撥出來的“水汽”那就是氣最直觀的表現,活人有死人無,氣先走血前六寸,氣至血才至。人體就是一個縮小版的大自然,往往是許多看不見的事物決定了結果!
-
8 # 非藥物免疫療法創始人
謝謝邀請,這個氣可以從2個方面理解,氣首先是氧氣,是我們呼吸到肺部的空氣,還有撥出的二氧化碳都是,人的動力是哪裡來的,實際上就是氧氣與血管中的葡萄糖結合燃燒就會產生動力加水加二氧化碳,血中沒有氧,人很快就沒有了生命,這個大家應該能理解,動脈中的血為什麼是鮮紅的,因為有氧和其他營養素,靜脈中的血為什麼是黑的,因為有二氧化碳和廢物,這個是我們人體的自然代謝機能。
氣的另一個方面說的是氣色與氣質,包含有精神方面的因素在內,那需要修煉才能達成完美的效果,每個人都不一樣。
-
9 # 趙日金141
中醫的氣,究竟是什麼?若是物質,物質可計量,如氧氣氧氣,可以以升計量,陰氣陽氣如何計量?若不是物質,為什麼說陽氣不足要補陽呢?
-
10 # 今古齊觀
探討人體之“氣”的生理意義。
“陰、陽、氣、血”的理論源於“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精髓。有些現代人對“血”有具體認識,而對“陰、陽、氣”的理解感到模糊,
關於陰陽的概念,在上一篇文章裡已經寫過,就不再重複了。
關於“氣”的重要性,先理解一下“氣”是什麼?“內經”曰“血為陰、氣為陽”,黃帝內經在“衛氣”和“營氣”篇對“氣”有明確的闡述。
闡述的最明白的是“營衛生會”篇。
“歧伯答曰:人受氣於榖,榖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結合現代科學對人體生理實體的認識,“血液迴圈系統”與“淋巴迴圈系統”。參照圖中對照
“人受氣於榖,榖入於胃,”就不用說了。
“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
因為所有靜脈血都是首先經過右心室進入肺臟獲得氧氣才進入左心室、左心房成為動脈血,然後再輸送於五髒六腑、四肢百骸,所以有“上輸於肺”一言。
“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糖類、碳水化合物等小分子稱為“清”者直接進入靜脈毛細血管吸收“脈中”為“營”血。
淋巴液的生成在小腸部位,功能為,微小的分子糖類等被靜脈毛細血管所吸收,吸收不了的蛋白質、脂肪等較大分子營養物質,稱之為“濁”,被有特異性的淋巴毛細管盲端吸收。“脈”管以“外”。參照圖片
這符合《內經》“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的闡述。
“氣為血之帥”淋巴液彙集淋巴管總管後進入上腔靜脈與靜脈血進入右心房。每天的流入量約為2至4升對補充血容量有重要的的作用。
這也符合《內經》“氣為陽”,“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闡述。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歧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這說明了靜脈血與淋巴液“是異途同歸”,進入心臟共同參與血液迴圈,是功能不同的兩條迴路。
所以中醫有“氣血同源”,“有形之血不能速補,無形之氣急當速固”
淋巴系統的毛絨淋巴管與動、靜脈分佈一樣,遍佈全身體四肢百骸,所以說“氣無處不在”。
雖然淋巴系統和靜脈迴流共同與動脈構成血液迴圈,但是其功能作用卻不相同。
在所有動、靜脈交換場所,淋巴系統的微細管盲端擔負著,吸收一切不被靜脈毛細血管吸收的營養物質、以及細胞代謝物質和死亡細胞的清理工作。保持各個器官組織細胞物質交換和組織細胞間液流動的良好環境。也就是經絡的流動環境。
同時將交換場所吸收的剩餘營養物質及垃圾經淋巴結過濾處理後送回血液迴圈,既回收了營養物質、清除了垃圾、又補充了血容量。
但是淋巴液的迴流動力很弱但是對擠壓力很敏感。主要靠呼吸、脈動以及運動產生的壓力來推動執行。每分鐘僅行20多釐米。古人練“五禽戲”健身可能是這個道理。
“治病必求於本”。哪個組織器官部位交換場所環境出現淤積,物質交換受到影響,就會產生病變。並累及經絡相連的部位,以及對“五行”生、克產生影響。
這也符合中醫的“氣滯”、“氣虛”、“經絡不通”“氣血不和”等的意義。
補“氣”藥有一部分有淋巴細胞增殖功能,理氣藥多有調理蠕動節率的效果。
中醫的按摩、刮痧、針灸應該是對“氣”的疏通調理。
現代人們重視“血”而忽視“氣”。而“氣”卻是一些慢性病的發病因素。所以對“氣”的重要性要有足夠的認識和關注。
下篇文章對五臟與五音、五色的關係再進行共同探索,希望有見解的師、友發表文章闡述。(發表後勿忘通知我拜讀)。
以上為個人理解,以供探討,並誠請有識之士斧正。
氣,受西方文化'現代知識影響,以為是水汽,空氣,電子,分子,原子,等,甚至玄幻書籍(靈氣) 今看(四聖心源)有所理解,以上的猜想都是受西方微觀思維影響所猜想,忘了我們東方思維都是宏觀整體觀,所以我說,氣,就是我們身體的生命運動系統的總稱,(包括現在發現的,神經,血管,生殖系統等)。
回覆列表
你都理解了,還邀我回答個啥?我認為的氣指元氣,不都說元氣滿滿嗎?氣盡人亡,可能就是沒有元氣了吧。那什麼是元氣呢?請問百度百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