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大乎

    第一,歷史上做官為宦抑或是做其它營生的,中途翻車自來有,但即便這樣也不能因此就一概“悔當初”,哪樣的思維和想法是極其錯誤的、有害的。不僅是對理想的背叛,也是對自己的否定。更何況根本就沒有操作性,因為人沒有前後眼。

    第二,雅化了君王與臣下的人格品行,高估了他們的覺悟。君王據龍庭,臣子跪腳下,既是職務也是身份,更是工作,其驅動力有理想和追求的成分,但其中必有求生存、求發展的問題。因此,在他們的世界裡,雖然可能以其他冠冕堂皇的面目出現,但維護和爭取自己的利益一定包含其中。

    第三,方孝孺、于謙、張居正三人的身份和過往的行為決定了他們的命運。方孝孺作為受人文思想薰陶的碩儒和文壇領袖、朱元璋寄予厚望、朱允炆充分信任的肱骨大臣,面對朱棣的威脅,他能怎麼樣?倘若方孝孺如提問者所想的哪樣投降朱棣,不僅朱棣不敢重用他,他也根本無法工作甚至生存,自己會遺臭萬年,甚至還會禍及子孫。後世評價不會好過秦檜。于謙、張居正及其他人均如此,一人一看法,一時一變化,換皇帝臣子做不了主,皇帝改變主意也由不得大臣,只能被動接受,這就是臣下和被動方的命運或稱宿命。

    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 2 # 寒武紀的寒冷

    方孝孺、于謙與張居正不同。

    方孝孺是文人榜樣,他的死是因為他忠於建文帝朱允炆。雖然被朱棣殺了十族,但朱棣奪位不正,在士大夫中間名聲已經臭了。這也是他營建北平:改北平府為北京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這其中也有南方地主階層與北方地主階層之間的利益鬥爭。神宗初年,方孝孺得以平反,但考慮到這一時期掌政的並非萬曆皇帝本人,而是張居正,由此可見士大夫對方孝孺的態度。

    于謙,北京保衛戰的功臣。面對五十萬大軍覆滅土木堡、英宗被俘的絕境,京師人心惶惶。以王文、于謙為首的一批大臣嚴詞拒絕了遷都的建議,以郕王朱祁鈺監國,並擁英宗庶長子朱見深為太子,穩定了局面。但之後諸大臣明知英宗尚在、太子已立,卻以‘主少國疑’為由奉郕王即皇帝位。對於英宗皇帝來說,于謙已是背叛。所以,景泰八年的奪門之變後,英宗復辟,于謙、王文等皆被斬首,明朝對於于謙等人被處死並沒有太多不可思議,有的只是惋惜于謙之才。介入皇權鬥爭,于謙作為失敗者並不冤枉。明朝文人也不會因為這個而對朝廷失去信心。

    張居正的死並沒有什麼,因為他是壽終正寢,生前享盡了榮華富貴,真正的“尊主權,一號令”,與李太后、馮保組成政治鐵三角,他當政的十年,是萬曆中興的十年。當然,張居正獨掌大權、貪戀權位、私德有虧、嚴於待人寬於律己,尤其是對待少年天子朱翊鈞以及“奪情”上,得罪了皇帝,樹立了一批政敵,直接導致了其死後的悲慘。

    據《明史》記載,萬曆皇帝對張居正和馮保的清算其實早就在籌劃中,也可以看出這個小世宗的城府和心計。一位名叫張誠的宦官由於和馮保交惡,被馮保放逐在外,萬曆皇帝便讓其暗中調查馮保和張居正的交往。張誠自然添油加醋向皇帝揭露張居正和馮保的相互勾結,特別說到兩家都是富可敵國。萬曆皇帝動心了,在將馮保放逐南京的同時,抄了他的家。抄出“金銀百餘萬,珠寶瑰異稱是。”

    清算馮保是清算張居正的訊號,對張居正的彈劾書也雪片般地堆到了萬曆皇帝的面前。陝西巡按御史楊四知首先發難,在馮保被處置的第七天,上疏論張居正十四大罪行,核心是十六個字:“貪濫僭奢,招權樹黨,忘親欺君,蔽主殃民。”三個月後,張居正所有的榮譽稱號被剝奪,接著是兒子和親屬、親信,都受到牽連,或貶謫,或罷官。到了萬曆十二年四月,朝廷派出刑部和錦衣衛聯合抄家隊,兵分兩路,抄沒張居正在北京和在江陵的家產。總共抄得黃金1萬多兩、白銀10多萬兩,以及珠寶奇玩若干。僅及馮保的十分之一。

    張居正老家的官員表現得極其可恥,在北京抄家隊來到之前,派兵封了張府,禁止出入。等到京城的抄家隊伍抵達張府時,已經有十多人活活餓死。張居正的長子張嗣修因為不堪忍受嚴刑逼供,自縊身亡。張居正因為學生、同鄉對其進行彈劾,曾經自嘆不如嚴嵩;而嚴嵩被抄家時,也沒有發生江西當地官員落井下石之事。張居正地下有知,恐怕又多了一層哀嘆。

    萬曆十二年八月,萬曆皇帝詔告天下,數說了張居正的種種不是,關鍵是二十個字:“箝制言官,蔽塞朕聰,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只是因為念其“效勞有年”,才免於“斮棺戮屍”。一時之間,張居正由治國之能臣、大明之棟樑,變成了招權納賄、威逼其主的亂臣賊子。

    四十年後,痛定思痛的明朝高層重新對張居正的一生作出評價:“居正以長駕遠馭之才,當主少國疑之際,卒能不顧誹譽,獨攬大權,綜核吏治,釐剔奸弊。十年來,民安其業,吏稱其職,雖古賢相何以加。惜其褊衷多忌,小器易盈,怙寵奪情,本根已斷,卒之身死名戮,禍至喪家。若其才其功,則固卓乎不可及矣。”

    這段評價,對張居正進行了真正的“蓋棺定論”,既高度讚揚了張居正的才幹和貢獻,也指出悲劇發生的原因。

    但是,發生在張居正身上的悲劇,也是明朝和中國古代社會的悲劇。在君主專制的體制之下,在明代的後期,散漫成風、謀求私利成風。要幹事,就必須要求人們認真辦事並捨棄一些個人利益,這就需要有鐵腕。但力度一過,就是功高震主或者威福自操,這就是悲劇的開始,

    更大的悲劇還在於,從成化、正德以來,明代多元化的社會正在形成,經濟趨向繁榮、思想趨向自由、文化趨向昌盛,張居正“尊主權、一號令”的施政方針恰恰與這個大趨勢相背離,鉗制言路,容不得任何批評;關閉書院,對自由講學進行打擊。而以暴力推進“奪情”,不管有多大的理由,都在向社會的道德底線進行挑戰。

    天下任何事物,一旦持之過甚、操之過急,都容易走向他的反面。張居正的執政如此,對張居正的清算也如此。隨著對張居正清算的推進,明朝社會開始進入蔑視任何權威並因此而走向渙散的時代。儘管此後仍然有人前赴後繼像張居正那樣為國家鞠躬盡瘁,但整個國家已經無法形成統一意志,這卻是張居正自己和對張居正進行清算的人們所意想不到的。

  • 3 # 晁賀

    翻看古代史,離不開兩個重要角色,一是皇上,一是臣子。如果皇上和臣子的關係處理得特別好,那麼這個朝代肯定會興盛;如果皇上和臣子的關係處理得不好,那這個朝代肯定會沒落。

    以前看電視劇,往往都會看到一些忠心耿耿的大臣這麼說:“食君之祿,怎能不替君分憂!”但有一個朝代很奇怪,一些願意為君分憂的大臣們都會在關鍵時刻為皇上挺身而出,但是到最後,這些大臣往往卻都死於非命了。

    沒錯,筆者說的這個朝代就是大明朝。特別點明朝的名,並非是筆者的信口拈來,而是確乎有實證的。下面我們就來一一探究下。

    開啟百度APP,檢視更多高畫質圖片

    第一個例子就是“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于謙是大明朝非常有骨氣的一位大臣。正統十四年,明英宗親征瓦剌慘敗,不僅自己被俘還搞得大明精銳全軍覆沒。瓦剌以為手裡有了明英宗,就能迫使大明投降。誰知在此關鍵時刻,于謙站了出來,粉碎了瓦剌的圖謀,還將大明朝從亡國的邊緣拯救了回來。

    首先於謙力排南遷之議,打擊了投降派的氣焰;第二,于謙深知“主幼國疑”因此冒著很大的風險請求立了明英宗之弟朱祁鈺為新君(這也為他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第三,于謙身先士卒,整飭兵備,親自督戰,親率大軍二十二萬在北京城外大破瓦剌軍。

    正是因為于謙的英明果斷,在關鍵時刻為君主挺身而出,所以才避免了大明朝的亡國。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大臣,後來卻被明英宗處死,不得不說令人扼腕。要知道當時瓦剌與明朝議和,決定把明英宗釋放,不過已經做了皇帝的朱祁鈺並不願意,當時是于謙據理力爭才將明英宗接回。結果最後明英宗卻將這位為其挺身而出的大臣處死了。

    第二個例子是大明朝的第一首輔,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的張居正。

    張居正當政的年代已距明朝建立過去了兩百多年,當時的大明朝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舞臺,他任內閣首輔十年,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改革精神,整飭朝綱鞏固國防,實行了一系列去除弊病的改革措施。使得當時奄奄一息的大明朝又重新獲得了生機。

    誰知在張居正逝世後的第四天,張居正生前一心輔佐的萬曆皇帝卻開始清算他了。不僅抄了張居正的家,還蒐羅了很多張居正的罪狀。最可恨的是,萬曆還將張居正的家屬活活餓死,沒餓死的就都流放了。要知道在張居正臨死前,萬曆皇帝還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證,他的子孫後代都將會被大明好好照顧。

    可以說張居正讓腐朽的大明朝又喘了一口氣,但是萬曆皇帝卻將這樣一位能臣毀掉了。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無所顧忌,幾十年不曾上朝議事。所以後世也有了“大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

    第三個例子就是有“明朝最後一位忠臣”之稱的袁崇煥。而且袁崇煥的死較之之前兩位更是令人痛心,他是被崇禎凌遲處死的。

    自從努爾哈赤在滿洲興兵以來,大明朝就對這支剽悍的後金部隊無可奈何。但自從袁崇煥在遼東任職以來,相繼取得了抗擊後金戰爭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就連努爾哈赤本人都說:“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袁崇煥的出現令兇猛的後金挺進中原遇到了巨大的麻煩,也讓大明朝從滅亡的邊緣迴轉了過來。誰知,就是這樣一位可遇不可求的能臣武將,居然最後被崇禎以通敵叛國罪凌遲處死。據記載袁崇煥全身上下割了三千多刀。袁崇煥一死,大明朝內部擋不住李自成的闖軍,外部擋不住皇太極的八旗鐵騎。於是大明很快就滅亡了。

    有明一代,是中國歷史上皇帝集權制最為突出的一個朝代。終其一朝,鮮見有大臣擅權謀反的事情發生,可以說一些忠臣都遵循了“食君之祿,為君分憂”的理念。但是他們最後卻都被自己挺身而出輔助的皇帝“出賣了”,真是令人扼腕悲嘆!

  • 4 # 江湖小曉生

    簡介:

    方孝孺,大明王朝明惠宗時期的翰林學士,自幼飽讀詩書,懂得禮義廉恥。朱棣靖難之役時,方孝孺撰寫了很多討伐朱棣的檄文。

    于謙,大明王朝明英宗時期的大學士,一生最大的功績,是帶領明軍抵擋住瓦剌人的進攻,保住了大明王朝的首都。

    張居正,大明王朝明神宗時期的首輔大臣,勵精圖治,實行改革,為大明王朝續命數十年。被稱為大明王朝最優秀的首輔大臣。

    這三個人有什麼共同特徵呢?第一個,都是大明王朝的臣子,第二個下場都不是很好。那麼他們到底有怎樣的遭遇呢?

    01方孝孺被朱棣誅滅十族。

    作為明惠宗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韓林學士,方孝孺的學問,那是相當高的。開國大文豪宋濂,就是方孝孺的老師。

    朱元璋一直摁著方孝孺不啟用,其實就是為了留給孫子朱允炆來用。等到朱元璋去世以後,在遺詔中註明了,讓方孝孺入京輔佐朱允炆。

    所以朱允炆時期的方孝孺,是非常受器重的。飽讀詩書的方孝孺自然也是人盡其才,好好為朱允炆幹活。

    當朱棣選擇造反的時候,朱允炆所發出的所有檄文,基本都是方孝孺寫的,可見他的文采是相當高的。

    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 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明史》

    朱棣拿到檄文以後,每次都氣得發抖,發誓如果打進京城,一定要去看看這個方孝孺到底是何方神聖。

    當朱棣打進來以後,基本所有大臣們都投降了。唯獨方孝孺拒絕投降朱棣,並且嚴詞表示朱棣就是亂臣賊子。朱棣非常生氣,揚言如果方孝孺不投降,不給他寫登基詔書,那就誅九族。

    沒想到方孝孺反而更加硬氣了,他表示你就算誅十族他方孝孺也不會眨一下眼睛。朱棣聽到以後冷冷一笑:那就誅十族吧!方孝孺這下子傻眼了,十族親戚朋友全都被朱棣給殺了。

    朱棣為什麼非要方孝孺投降呢?其實這是有原因的。方孝孺一直撰寫討伐朱棣的檄文,可見他在各地的名聲是很響亮的,這就好比每天讀報紙都能看到某個作者的文章一樣。

    所以方孝孺投降了,那全國其他人也就會覺得沒有必要再堅持了。所以當方孝孺一直不肯投降的時候,朱棣只好採取了暴力手段,讓那些不肯投降的人看看都是什麼下場。

    02于謙被明英宗殺死,家族也差點被滅族。

    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喜歡玩的皇帝,他敢於挑戰自己。聽說瓦剌人進犯邊境,明英宗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強行御駕親征帶著兵馬征討瓦剌,結果自己被人家俘虜了。

    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大學士于謙的堅持下,明代宗朱祁鈺,也就是朱祁鎮的弟弟登上了皇位,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景泰皇帝。

    大明朝有了新皇帝,那麼以前的皇帝就算在瓦剌人手裡,也起不到什麼作用了。瓦拉人揚言要打進京城,如果不答應就殺了他們的皇帝。

    于謙帶著明軍死守京城,擋住了瓦剌人的進攻,並且表示大明王朝已經有了新皇帝,也就是明代宗朱祁鈺。

    及籍沒,家無餘資,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揮朵兒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謙死所,慟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復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陳逵感謙忠義,收遺骸殯之。逾年,歸葬杭州。逵,六合人。故舉將才,出李時勉門下者也。皇太后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明史》

    這麼一來朱祁鎮在瓦剌那邊就沒什麼作用了,被關了一年以後,瓦剌人就把他送回去了。因為瓦剌人也知道,放在自己這裡,那是個累贅,送回到明朝,那他們內部可就熱鬧了。

    果然是這樣,明英宗回來以後,被明代宗封為太上皇,相當於囚禁在後宮深處。他被囚禁了足足8年之久,一直等到明代宗身體不好以後,明英宗這才重新搶班奪權,奪回了自己的皇位。

    而於謙作為幫助明代宗登基的大臣,自然是沒有好下場的。這個時候在明英宗黨羽的聲討之下,于謙只好慷慨赴死。

    03張居正死後,被萬曆皇帝抄家。

    萬曆皇帝10歲就登基了,歲數太小,作為他的首輔大臣,張居正全權掌管著全國的政務。

    張居正是天生的政治家,經歷了嘉靖朝的腥風血雨後,張居正的政治能力更加得到了提升。所以他治理下的大明王朝蒸蒸日上。

    尤其是張居正一條鞭法的改革,更是讓大明王朝的國庫日漸充盈起來。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張居正都是大明王朝的大救星。

    甚至到了最後,張居正都是在自己的工作中猝死的,據說是過勞死,可見他為大明王朝有多操勞。

    十年內海寓肅清,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冏寺積金至四百餘萬,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綜名實,清郵傳,核地畝,詢經濟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鉗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寵奪情時,本根已斷矣。威權震主,禍萌驂乘。何怪乎身死未幾,而戮辱隨之。---《明神宗實錄》

    他執政10年就去世了,他死後萬曆皇帝非常傷心,不過僅僅過了3天時間,有人舉報張居正貪汙還有很多以權謀私的罪證。

    這讓萬曆皇帝徹底崩潰,決定一查到底。最終萬曆皇帝帶著被人揹叛的心情,將張居正全家給流放,家裡的錢財也被抄了充公。萬曆還差點就動手鞭屍張居正了。

    可憐張居正為大明王朝付出了那麼多,到頭來居然得了這麼一個結果。不管是誰看了,都會覺得十分心酸。主要原因就是張居正對萬曆的教育抓太緊了,造成了萬曆皇帝的逆反心理。

    總結:那麼這三個人這麼慘,難道就應該向強權低頭嗎?

    很多人為這三個人感到不值,方孝孺為什麼不投降朱棣,從而獲得榮華富貴?于謙為什麼不選擇嚮明英宗低頭,繼續做他的大學士?張居正為何不放縱萬曆皇帝,隨便他怎麼成長?

    我覺得如果你這麼想,那我們就沒有希望了。這個世界之所以還有那麼一點可愛,正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

    如果每個人都是投降派,你我現在可能都用不上中文了,你說是嗎?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富強壯大,一定是因為這個民族裡有一些人是有血性的。

    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做投降,他們心中有信念,他們明白自己堅持下去意味著什麼。投降的確很容易,豎一個小白旗就可以獲得榮華富貴。

    但是我們不能這樣,必須要抗爭下去。同強權去做鬥爭,讓後世知道什麼叫做自由。同不公去做鬥爭,讓後世知道什麼叫爭取公平。

    因為有他們的存在,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美好。後世才能做到繼往開來,他們將永垂不朽,這是註定的。

    參考資料:

    《明史》

    《明神宗實錄》

  • 5 # 仁己及人

    一切國家想要有真正的,超過三百年的繁榮,一定要樹立良善文化。即如基督教,儒教這樣的弘揚仁義禮智信的文化。政府官員中只有形成了尊仁重禮的風氣,肆意妄為還想不負責任的官員就只能被斥為醜類。被排擠打擊。只有這樣,官員才是清的。人民也是安樂和合的,只有這樣才初步有了繁榮的可能。儒佛道都是良善文化,治國的效果都不錯。

    當然,發展國家還有一點重要的就是,不貪。用一些東西衰竭民力,是不是貪?貪就有報。厚德培福才是最吉祥的

  • 6 # 咕嘟趣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看中身前身後名的明朝士人,投降實屬無奈之舉。而方孝孺、于謙和張居正等都只是個例,不足以作為明朝士人投降的理由!

    古人最看重的就是“忠君愛國”,對於投降叛國被認為是不恥,尤其是在明朝時期,程朱理學思想達到了巔峰,重點強調人的社會感和責任感,教化士人應該有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氣節。

    一、明朝從來不給臣子面子

    中國自古就有“刑不上大夫”“士可殺不可辱”等說法,歷朝歷代的君主多少都會給大臣們留些薄面,即便是臣子犯了重罪也是需要交有司法部門審理定奪後再行處置的。到了宋朝時期,文人士大夫可謂是到了最輝煌的時期,因為宋朝祖訓“不得殺士人和上書言事者”,終北宋一世,對於士人最重的處罰莫過於發配流放了。

    “秦亡於暴政,漢繼以無為才得以長久,元以寬仁而亡。”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就是因為管理過於寬鬆,所以才導致官員腐敗橫行、起義四起,最終立國不足百年便滅亡了。所以朱元璋奪得天下大權,建立大明朝之後,便開始施行十分嚴厲的政策,其中最為變態的行為就是“廷杖”。

    廷杖,顧名思義就是在朝堂之上,當著滿朝文武的面,脫下褲子用板子打屁股,這一刑罰發端於東漢時期,到金元時期開始被普遍使用,而到了明朝“廷杖”被推向了歷史最高峰。據史料記載,嘉靖年間,因為“大禮議”事件,導致明朝歷史上最大的一場廷杖,共一百四十多人被杖罰,其中十六人被當場打死。

    在明以前的朝代,廷杖只不過是皇帝實在氣不過偶爾行之的一種處罰懲戒形式,但是到了明代,廷杖便形成了一種制度,它不在法律範圍之內,所以經常有宦官藉助皇帝的名義殘害大臣,所以有許多大臣下朝後為自己沒有被廷杖而感到慶幸。

    二、崇禎皇帝疑神疑鬼

    崇禎皇帝可以算作是明朝較少的有為之君了,但是崇禎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他生性多疑,致使君臣離心離德,最終加速了大明的滅亡。

    據史料記載,崇禎在位共17年,期間內閣首輔換了19人,內閣人事調動多達50多次,可見崇禎皇帝對臣子的不信任到了何等地步。崇禎皇帝可以說是個完美主義者,凡事眼裡揉不得半點沙子,只要聽到對某位臣子稍微有一點不利的話,就認為這個人是奸臣,不等查清便會將其革職並且殺掉。如此一來朝廷上下不管是忠臣還是奸臣,就都開始紛紛棄崇禎而去。

    而袁崇煥的死,更使得滿朝文武對崇禎對大明感到了絕望。袁崇煥可以說是明朝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如果袁崇煥不死,清軍是絕對無法入關,但是如此大忠的一個人,因為受到魏忠賢餘黨的陷害,加上清軍的反間計,使得崇禎在沒有調查清楚事情原委的情況下,便將袁崇煥革職入獄,並且將其凌遲處死,家人發配充軍。

    而這件事在明朝大臣眼裡,看到的更多是恐懼,試想如此為國盡忠的一個人都落得這般下場,自己的結局未必好的過袁崇煥,而此時滿清朝廷卻嚮明朝的大臣丟擲了友好的橄欖枝。

    三、皇太極善待並重用投降漢臣

    皇太極在入關之初便提出了“滿漢一家,一體眷顧”的主張,一改殺戮漢人或貶為奴隸的做法,對於投降的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並下令禁止騷擾漢人,規定漢人和滿人所受的刑罰一樣。

    皇太極這一步棋可謂是走的極其高明,與崇禎皇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於降清的明朝官員來說,降清不但不會被殺還可以得到重用封侯拜相,例如吳三桂、洪承疇等。如此一來自崇禎六年開始,明朝官員便紛紛投降清朝。

    “太祖時誅戮漢人,而今漢人有為王者矣,有為昂邦章京者矣,而滿洲宗室卻有為官者,有為民者。”、“歸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貝勒大臣有掠歸降地方財物者,殺無赦,擅殺降民者抵罪。”

    皇太極“恩養”漢人的一系列政策,在當時可以說為清朝爭取漢人的民心以及博得漢族士大夫的好感上,起到了一定積極的作用。正是這批投降清朝的漢臣,對於清軍來說可謂是如虎添翼,如果沒有他們為清軍出謀劃策,清朝即便打進了北京城也不可能將皇位坐久。

    四、清軍打著得民心的口號

    由於滅亡明朝的是李自成的大順而非清軍,所以清軍在進入北京前便對城內放出口號:“迎降者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首倡內應者,城破後破格提升。”而後清軍又以先皇之禮為崇禎皇帝發喪,此等做法深得漢族士紳們的認可,所以順治皇帝得以順利的完成進京登基。

    而後多爾袞又聽取降臣范文程的建議,在進軍的過程中打著“滅流寇而安天下”的口號,並要求清軍在佔領地要軍紀嚴明,不準濫殺無辜、不準搶奪財物。

    如此一來,清軍便得到了更多士人階層和農民的支援,李自成的大順軍很快就被消滅了,並且,清軍不費吹灰之力就穩定了佔領區內的形勢。

    五、結語

    明朝的滅亡,崇禎皇帝可謂是脫不了關係,在時代交替的大背景下,最重要的還是君臣同心,軍民一體,但是崇禎皇帝和他的臣子們卻沒有認清這個事實。所以不管明朝士人最後是否投降,都難阻擋大明滅亡的命運。而清朝表現的卻恰恰相反,雖然清朝君主專制較明朝達到了頂峰,但是清朝歷代皇帝可以說還是比較尊重大臣人格的,在對待臣子問題上還是相對客觀的。

  • 7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方孝孺,于謙,張居正屈死被殺,那朝那代沒有被冤死屈殺的,讀書為了做官,學而優則仕,讀書首先選則作官,雖然這些學士被冤殺,但是那些讀書人還是搶著,前赴後繼爭著當官,那朝那代不是貪官殺不盡,春風吹又生,受苦受難的還是老百姓,一部文人寫的桃花扇,道盡了明朝有些文化人,滿口的仁義道德,滿口的禮義廉恥,忠君愛國,他們最先投靠滿清,為虎作倀,甘當滿清的鷹犬,甘作滿清的漢奸走狗,心甘情願甘當滿清走狗,而且是奴才加漢奸走狗,滿清強迫漢民族剃髮易服,屠城揚州,嘉定三次屠城,精神上,服裝上,文化上全面壓迫屠殺漢民族,乾隆大搞文字獄,冤殺多少文人志士,千千萬萬人頭落地,投降滿清還給自己找理由找借囗,剃髮易服,不剃髮者殺頭,不換滿清服裝者殺頭,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耀,明朝女子怒扯桃花扇,看見昔日文人公子哥,穿著滿清服裝,頭上頂戴花翊,我活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曾國藩以理學治軍,主張亂世要用重典,靠殺人平定天下,雙手沾滿太平天華人民的鮮血,姑息縱容曾國荃屠城安慶南京,姦淫燒殺,亂殺無辜平民百姓,屠城南京達30萬人,有一軍官連御十女,被活活累死,搶劫金銀珠寶,為掩飾罪行,放火燒燬南京城,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勾結國外勢力,內外聯合鎮壓太平軍,重創晚清朝廷。

  • 8 # 經濟資訊速遞

    于謙

    ·

    土木堡,遭兵變,

    大明生死存亡間。

    朝議遷都欲偏安,

    砥柱中流看于謙。

    ·

    出城門,到前線,

    督陣王師挽狂瀾。

    同仇敵愾敗也先,

    再續大明二百年。

    ·

    逢昏君,遭清算,

    兔死狗烹留冤案。

    粉身碎骨渾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間。

    ·

    1449年9月,明朝遭遇土木堡之敗,精銳部隊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被俘虜。蒙古人順勢打到了北京城下,明朝危在旦夕。

    剛剛上位的新皇帝朱祁鈺對於是戰還是跑路猶豫不決,一群建議南遷的大臣叫喚著,再不南遷,大明就亡了!而於謙說:“建議南遷之人,該殺!”于謙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于謙的勇氣感動了一眾大臣,也說服了新皇帝,於是北京保衛戰就此拉開。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這是一場本無勝算的戰鬥,是于謙臨危受命,肩負起了保衛北京、拯救大明的責任。

    于謙不是一個天生的英雄,他本來只是一個文臣,面對上面的情況,他肯定也猶豫過、彷徨過、畏懼過、痛苦過,經歷了艱苦了心理鬥爭,他最終做出了抉擇,也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英雄——畏懼並能戰勝畏懼的人。最後,于謙做到了,他憑藉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成功抵禦了蒙古人的大軍壓境,保住了北京,也讓明朝國祚再續了近200年。

    于謙一生,無論是為官還是為人都公正清廉,可謂是毫無黑點,最終卻隨著朱祁鎮的復辟,遭奸臣陷害而被殺,著實可惜可嘆。他的那首《石灰吟》是他一生的寫照: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9 # 雜看世界

    為正義而死和沒有骨氣的漢奸不畫等號

    方孝孺,原本朱棣是打算放過他的,但是在起草詔書的時候,方孝孺大罵朱棣,結果被惱羞成怒的朱棣判了史無前例的“誅十族”。

    而作為前朝帝師,方孝孺的做法雖然現在一些人看起來很傻,但是卻成為有脊樑的代表!

    于謙,以剛硬對待外敵,寧可因此得罪皇族,也絕不對侵略者低頭。正是因為這種態度,才使得侵略者不敢小覷中國。

    至於張居正,雖然他的私生活上面有一些東西值得詬病,但是作為改革家,他是實實在在的幫助了中國當時的老百姓解決了一些困難。

    並且也是因為他的堅持,才得以為其明王朝續命。不然,萬曆皇帝哪來的30年不上朝王國還能正常運轉的好事。

    他們都是民族的英雄,也是對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人,而他們也分別代表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三種精神,分別是:

    以方孝孺代表的信以于謙代表的勇以張居正代表的仁

    而這些人雖然在後來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難道就可以當作丟掉骨氣、丟掉脊樑、丟掉為人最基礎的東西的理由?

    難道說,只因為之後有可能的不公正,我們就可以背叛自己的民族和正義?背叛我們的公知去做一個沒有脊樑的對外敵搖尾乞憐的人?

    自從中行說開創了漢奸這種職業,不得不說太多的後輩們前赴後繼,以無可奈何的名義行無恥之事了!

    從大了說,這就叫無恥、無知、無良。

    從小了說就是一個沒骨頭的無恥之輩。

    人都有自私心理,也都有求生本能。

    但是不代表以這種本能就可以頂著這種口號行損民族而肥自己的事情。

    當外敵入侵,山河一片狼煙。你可以害怕,可以退縮,可以冷眼旁觀,不代表可以當帶路黨。

    躲避是天性也是你的權利,人可以做懦夫但不能做奴才,尤其是不能做背叛自己民族的奴才。

    假如,國家淪陷,民族滅亡,最後作為投降派的人得以苟存又能如何?

    你還是你嗎?

    無根浮萍註定難以持久,無根草木註定會枯死。這是定律,也是必然。

    人是社會群體,但更是以種族群體。

    雖說是世界一體,但是一個沒有了民族的殘存者誰會認同你接納你?

    就如同當年日本法西斯所說“明朝之後,中國再無正統”。為何會如此?莫非視而不見?

    沒有脊樑骨的民族不叫民族,沒有脊樑骨的人活著跟死了沒有分別!

    滄海有幸留忠骨,頑石無辜記漢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終究在人間。

    就如同NBA莫雷事件,為何他敢如此肆無忌憚?

  • 10 #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這個問題提的就有歧義,無論前人的下場如何,在國破家亡之時文人中總有人投降,有人殉國,有人歸隱山林。南宋岳飛曾經說過“文人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則天下太平也”,岳飛為何有此感慨?因為當年靖康之變時,北宋朝廷太多的文人投降,太多的武將叛變,宋朝如此“重文輕武”,文人也會投降,可見明朝文人的投降不是看到了前人的下場,更多的是為了個人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吃枸杞想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