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曹操迎獻帝之舉,史學統稱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概括性的好處。細分下來的好處,除此之外,重要在於~

    古代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主要是士族階級,即高官、致士階層(高官退休老幹部),名門望族,富庶豪強等,曹操把獻帝控制在身邊,這些人的人心就會歸附於曹操,獻帝是正統當朝皇帝,天下人才不但會心懷忠君報國的傳統思想來投奔曹操,曹操也同時給自已貼上了正統正義的政治標籤。起到名正言順號令天下諸侯百姓,士子士族階級,人才歸附的壯勢發展作用。事實證明,曹操透過迎獻帝的這個舉措以後,很快發展為三國時期最強大的政治勢力,是魏蜀吳三國中的最強國。也為司馬氏一統三國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和物質基礎。

  • 2 # 三分鐘歷史角

    1、獲得正確的政治地位。

    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出師有名在古代是很重要的。雖然不少人都知道曹操是挾天子,但是曹操一生都是以漢臣自居,這就減少了被群起而攻的可能。袁術為什麼敗亡?自立為帝被打上謀逆的標籤,孫策馬上和他反目成仇,當然這裡面也有利益因素。這正確的政治地位讓曹操統一更容易些。

    2、可以用正統的名義封賞諸侯。

    迎天子後,曹操多了一項籠絡諸侯的手段,而這手段還是免費的,而且極好用。像劉備領益州牧,進位漢中王,表面上都是得漢獻帝封的。另外每年還能從各州牧獲得進貢,肉再少也聊勝於無。

    3、獲得更多的人才。

    曹操能建立霸業,一是自身才能了得,二是挾天子以令不臣的謀劃,還有一個就是唯才是舉的人才戰略。曹操迎請天子,以漢正統的名義獲得了很多優秀人才。像荀彧這樣的頂級謀主一生都是以漢臣自居的。所以如果沒有迎天子的話,曹操的人才戰略肯定大打折扣。在和袁紹對抗的時候搞不好已經輸了。

  • 3 # 修遠談歷史

    曹操迎漢獻帝的好處是什麼?那好處多多!

    咱先看一下,曹操沒有迎漢獻帝的時候!在曹操沒有迎漢獻帝時,他是居無定所,內亂不斷可以說很廢,對北比不過袁紹,對南比不過劉表,對西比不過馬騰,對東打呂布都費勁!

    而迎天子之後那?形式完全逆轉,可以說擁有了抗衡天下的能力!先不說迎天子有多好,先看看迎天子有多重要。看袁紹手下沮授曾給袁紹說過要迎天子,結果沒有迎天子袁紹亡,曹操手下荀彧說迎天子,曹操迎了結果戰勝了比自己強n倍的袁紹!要知道沮授和荀彧都是王佐之才,他們都支援迎天子可見,天子有多重要!

    再來看看迎天子的好處

    一、位居正統

    要知道,雖然是三國時期但是名義上還是漢朝,漢朝才是正統,漢獻帝在曹操這無論別人這麼說。曹操他就是正統了,別人都是反臣,曹操說他們什麼,他們就是什麼!雖然在諸侯面前,天子的作用可有可無,但是在百姓眼裡,天子就是正統,天下再亂,天下也是漢朝的,也姓劉!所以曹操擁有天下,曹操就是正統,他就是正,自古便知邪不壓正!二、人才

    先提一個問題,你說人才是士族多還是百姓多!

    上面說了,曹操位居正統,另外曹操還是支援唯才是舉,要知道亂世人才最重要,為什麼曹魏始終可以壓制蜀漢和吳孫就是因為人才,而曹操佔據這兩個名義,人才能不來嗎?

    舉一個例子,蜀漢的一個重要人物——劉巴,他就一心想去曹魏,要知道他是重要性可以堪比諸葛亮,可是他還是想去曹魏,這足以證明曹魏位居正統的作用!

    由此可見,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決定!

  • 4 # 上將噯福斯

    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好處!

    說起迎接漢獻帝,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好像控制住了漢獻帝,就能號令天下一樣。

    其實不然,稍微有點實力的割據勢力,比如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孫策,甚至是以皇叔自居的劉備,沒有任何人會聽從漢獻帝的號令,只有在對他們有利的情況下,各方諸侯才會聽命。

    曹操是“挾了天子,令不了諸侯”。

    那麼曹操迎奉漢獻帝一點好處都沒有嗎?非也!好處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

    當初曹操準備迎接漢獻帝的時候,手下大部分將領是有疑慮的。只有荀彧、程昱贊同。

    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

    荀彧講了很多迎接漢獻帝的好處:

    彧勸太祖曰:“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

    荀彧講了三點意見:

    第一,曹操心繫王室,有匡扶天下的素志。既然心繫王室,當然應該迎奉漢獻帝。

    第二,天下人仍然心存漢室。即所謂“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迎奉漢室,可以收天下人心。

    第三,迎奉漢獻帝有三大好處。

    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也就是:可以收民心、可以威服天下豪傑、可以招攬俊傑人才。

    荀彧說的這三點好處,最後一個也沒有,

    收民心主要靠安定的社會秩序和仁德的政策,不是靠迎奉漢室。老百姓管你誰當皇帝呢,能安穩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威服天下豪傑更加做不到,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劉備誰都不聽曹操的,也沒人理會漢獻帝。亂世裡有槍就是草頭王,實力才是安身立命的本錢。曹操就是養著一百個漢獻帝,也別想指揮其他割據勢力。

    招攬俊傑人才,也不怎麼樣。人才還不是誰對自己好就投靠誰。

    曹操所得到的好處,就是政治上佔了一點點的優勢。曹操剛迎接漢獻帝,漢獻帝就授給曹操假節鉞,錄尚書事,任司隸校尉,遷都許昌後,又任命他為大將軍,實際獲取了高出於所有文臣武將的地位。(漢朝的官,任由曹操隨便封,就這點好處)。

    袁紹的謀士也曾經建議迎奉漢獻帝,但是最後沒有實行。他們分析了迎奉漢獻帝的害處。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現在漢室衰微,很難再扶持起來了。現在各地的英雄佔據州郡,軍隊動輒數以萬計。誰強誰得天下。如果迎奉天子,動不動就要上表,凡事都要請示報告,遵從天子那麼自己的權力就小了,違背天子那麼就是抗拒命令。並不是什麼好的計策。

    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現在將軍實力這麼強,弄一個天子來,就是受制於人,自縛手腳。

    我們認為這段分析實際上很有道理。

    曹操最後戰勝袁紹,是因為曹操比袁紹會打仗。跟漢獻帝沒有任何關係。

  • 5 # 歷史壹加壹

    謝謝邀請,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謀士相勸,將士相助的努力下,漢獻帝被曹操接回了許都。同年九月,曹操升大將軍、封武平侯。曹操在獲得無上榮譽之時,也引來無數非議?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曹操在不顧非議之下也要迎回漢獻帝呢?是因為愛,因為責任嗎!不不不,就筆者看來,無非是以下四點現實性目的:

    第一,挾奉天子

    也就是挾持與尊奉天子,很多人一直以來都認為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不正確的,《三國志·毛玠傳》中記載:曹操出任兗州牧時,毛玠曾對曹操說:“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其中明確表明是奉天子為主,而不是挾,挾的有點過於僵硬的手段,而奉則相對軟點。從曹操迎接漢獻帝和迎接漢獻帝之後的表現也可以看出,他對漢獻帝多是尊奉之心。而再從令諸侯來看,所謂的“不臣”不聽,東漢末年,地方割據,地方基本是不聽中央管理的,所以令諸侯的可行性也不是那麼大。再舉個簡單例子,當時袁紹所佔領的州郡遠遠超過曹操所擁有的。而且在三國時期,“不臣”也不能直接等同於“諸侯”。所以,小編認為只是想透過漢獻帝來命令某些人,擁有自己的籌碼。

    第二,招賢納士

    曹操透過迎回漢獻帝,再加上自己唯才是舉,唯才是用的招賢納士方式,致使當時不少的能人士人前來投奔,曹操的集團力量也由此開始強大起來。

    第三,鞏固根基

    曹操有了漢獻帝這張政治王牌之後,也就有了當時象徵正義的政治旗幟,也引來了人才。這樣一來,集團的管理、屯田練兵以及軍事行動謀劃才有了更高的可能性和實行性。

    第四,強兵築軍

    由於人才倍增,投奔招納的人越多,曹操的軍隊也日漸壯大。整個集團的軍事作戰能力以及將士素養也在不斷提升,為以後征討做好了準備。

    總結:曹操迎回漢獻帝之後,在政治上,有了政治旗幟,可以打政治牌,人才方面,招賢納士,使得人才倍增;實力上,“富國強兵”,軍事作戰能力提升,為曹操集團征討四方提供有力的支撐和準備。

  • 6 # 恬然滋味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漢室衰微。雖然如此,但是,漢獻帝是全華人民的皇帝,漢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這一點沒有任何挑戰。

    這個政府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和強有力的支援。他在等待一位強有力的人物出現——曹操。

    曹操出現了。曹操於196年迎駕漢獻帝並移駕都於許昌。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題主疑問曹操迎漢獻帝有什麼好處?漢獻帝可不是包袱。“挾天子以令諸侯”七個字已經曲盡其妙。

    我打個比方。有別於正論。可能利於理解。

    曹操迎漢獻帝好比借殼登上了A股市場。

    對曹操這個運作高手大能人來說,天寬地闊,遍地黃金。

    漢獻帝得到二十幾年的平安天子,北方得到統一經濟得到恢復發展,曹操從大將軍丞相到魏王,再借曹丕的光到魏武帝。

    周公吐脯,天下歸心。

  • 7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雖說漢朝有名無實,但漢朝並未完全滅亡,雖說國外四分五裂,但他們仍然以“扶漢、”、“興漢”,“光復漢室”等名頭而立地為王,也不知他們是真心還是假意,究竟鹿死誰手,還是未知數。

    曹操想幹一番事業憑什麼服眾呢?還不是效仿前面那些人,李催、郭氾何曾不是挾著皇帝到處跑,董卓廢幼帝立獻帝,要遷都洛陽獻帝也沒辦法,而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卻受人欽佩而成名,幸虧陳宮設法救走曹操,但終究也離開曹操,當然這些都不關主題。

    那麼曹操在大權未握之前,自然要迎漢獻帝入朝,以安眾大臣之心,這也是權宜之計,古人都說:“迎神容易送神難”,到後來曹操雖然基本掌握了生殺大權,但也很難在短時間,以何種藉口“處理”掉這有名無實的皇帝呢?加上北方仍未統一,而吳蜀又聯盟,仍然有若干大臣持反對態度,就連荀彧都不贊成,雖說後被賜死,但曹操仍然不敢廢帝稱王,直到兒子曹丕才廢了漢獻帝,而自己逼漢獻帝禪讓傳與魏王。

    其實迎漢獻帝也有很多好處,首先有漢朝的編制官員任責處理諸多國家事務,現有朝廷兵馬仍較為完善正規,曹操調兵遣將也方便,其他各省雖稱王,但仍然要上報朝廷,就連劉備自封漢中王也要上書給漢獻帝,也即曹操掌握,這樣曹操仍然是屬於正規合法,名正言順,有“王牌”在手,也可立於不敗之地,進退自如,若實在不行,還可真的把江山還給漢獻帝,而自已也揚名立萬,當然這種可能性極小,但時事政局風雲多變,曹操也是看菜吃飯,看事態發展而靈活圖之!

  • 8 # 南門太守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好處也有弊端,但以往的認識往往誇大了好處而忽視了弊端,其實這件事得正反兩個方面去看。

    興平二年(195年),涼州軍閥發生嚴重內訌,互相攻伐,漢獻帝在忠於漢室的一些大臣的保護下東歸,一路上歷盡了艱辛和危險,最後於這一年的12月底,到達一個叫大陽的地方,這裡在現在的山西省平陸縣境內。

    雖然甩掉了涼州軍閥的追擊,但漢獻帝和朝廷依然面臨生存危機,中原地區已經陷入群雄混戰的局面,今後何去何從仍然是未知數。

    過了年,公元196年的正月初七,漢獻帝下詔改年號為建安,開啟了建安時代,漢獻帝給各地有實力的人寫詔書,讓他們到大陽來迎駕,這些人包括劉表、陶謙、劉虞、劉焉、袁紹、袁術、曹操、呂布等。

    但是,並沒有人肯來,袁紹派人來看了看,也沒了下文,最後只有曹操來了,曹操將漢獻帝及朝安置在了自己控制的許縣,開始了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先說第一個問題:各地的實力派為什麼不願意來迎駕?

    漢獻帝給大家發了詔書,但沒有什麼反響,其實也都是在意料之中的事,首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形勢和漢獻帝所處的位置。

    漢獻帝當時呆的地方大陽,屬於河內郡,在群雄逐鹿的局面下,這裡屬於“三不管”地帶,雖然有一個河內郡太守張楊,是當年幷州刺史丁原的部下、呂布的老戰友,但他能控制的地方只在河內郡郡治懷縣一帶,河內郡以及相鄰的河東郡,分佈著大大小小的武裝力量,大部分是黃巾軍的餘部,互不隸屬,相到征伐,是一片亂局。

    各地比較有實力的人,包括劉璋、劉表、劉虞,他們離這裡都太遠,冒然派兵去大陽,並沒有多少勝算。呂布這個時候已經取代了劉備佔有了徐州,是他殺的董卓,漢獻帝對他最有事情,所以也給他寫了詔書,但呂布回覆漢獻帝,說要是有實力倒是願意去,但現在打了敗仗,自身難保,“軍無畜積,不能自致”。

    漢獻帝理解呂布,雖然沒來,仍然晉升呂布為平東將軍,爵位晉升為平陶侯。漢獻帝還專門派使臣去給呂布頒印綬,但使臣路過山陽國境內時把任命書給弄丟了。

    除了客觀條件上的困難,各地實力派們心裡也有其它一些考慮,主要是利弊方面的權衡。

    有利的地方,當然是控制了天子和朝廷,既落了護駕有功的名,也掌握了一定權力,但不利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把天子接來,但又無法和諧相處的話,就會事事掣肘,反受其累;朝廷現在也是一個包袱,單就後勤保障就是個大問題,現在糧食比什麼都緊缺,已經有價無市;天子的身邊還有一些有實力的武裝,比如韓暹、楊奉、董承、張楊等幾股勢力,他們護駕的積極性不高,但要把天子從他們的控制下接走,這些人也未必甘心,到時候又是麻煩事。

    正是基於以上主客觀方面的考慮,這些實力派們地迎駕這件事都表現得很冷淡。

    從史書記載的情況看,漢獻帝沒有給劉備和曹操專門寫詔書,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曹操當時雖然是兗州牧,但在世人的眼裡曹操並不是獨立的,他是袁紹的一部分,漢獻帝覺得給袁紹打了招呼,就等於通知曹操了,不必專門再發一道詔書。

    至於沒有通知劉備,是因為劉備之前知名度太低,拿袁術的話說“天下未聞有劉備”,而陶謙與劉備之間的權力交接朝廷也未必認可,徐州隨後又發生變故,呂布取劉備而代之,劉備退往小沛,角色變為次要。

    再說第二個問題:袁紹既然派人來考察,後來為什麼也放棄了?

    當時最有實力的幾個人裡,袁紹離大陽最近,河內郡太守張楊表面上也聽袁紹的,所以這裡算是袁紹的地盤,袁紹派手下謀士郭圖到大陽走了一趟,名為朝貢,其實是觀察觀察天子一行的情況,之後再作決定。

    郭圖到大陽看了看,沒說什麼,走了。回去之後,袁紹召集大家討論,要不要把天子接過來,郭圖倒是傾向於迎駕的,在他看來漢獻帝此時已走投無路,如果得不到妥善安置,就有可能落於他人之手,比如袁術,或者劉表,甚至是呂布和劉備,到那時候將對袁紹集團更加不利。所以郭圖向袁紹報告此行情況時,建議把漢獻帝一行接過來,接到袁紹的大本營鄴縣。

    袁紹手下最重要的謀士之一沮授也勸袁紹迎接漢獻帝,沮授說“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也就是把天子掌握在手裡,誰不服就收拾誰,誰還能打敗我們?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是沮授發明的。

    但是,郭圖、沮授的建議遭到不少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漢室凌遲,為日已久,現在要重新振興,那是多麼困難!現在各路英雄據有州郡,個個人多勢眾,正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為王。如果迎接天子到自己身邊來,以後幹什麼事都要先請示報告,如果聽天子的就削弱了自身的權力,不聽天子的就是違命,這實在不是什麼好主意。”

    一般認為,反對迎請天子的言論看起來有些目光短淺,因為它只看到眼前的一點,沒有著眼於長遠,結果讓袁紹錯失了一次“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好機會。

    但是,這樣的觀點其實並非全無道理,“挾天子而令諸侯”固然風光,也會帶來嚴重的負作用。大家都看到了天子是一個“奇貨”,掌握天子就擁有了發號施令的權力,誰反對自己形同於反對朝廷。

    可問題在於,當今天子不是3歲孩童,已經舉行過加冠禮,按道理應該親政而不是當擺設。當今天子聰明英智,經歷了很多坎坷曲折,得到了歷練,面對兇殘的董卓和強悍的涼州軍他都能無所畏懼,有勇有謀,這樣的天子不是能輕易玩弄於股掌之上的。

    遇到事情,你向天子彙報不彙報?不彙報,說你專權。彙報了,天子一高興,來個指示什麼的,執行不執行?執行,當然是不可能的。不執行,那就會跟天子發生衝突,那奸臣的罪名就背定了。

    如果敢加以謀害,那就更慘了,不管你以前多麼英名蓋世,也不管你確實做了多少好事,你都將登上歷史的惡人榜,子子孫孫都不能翻身。

    所以,“挾天子”看似妙手卻容易下成臭棋。所以,把天子接來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要麼真心實意地擁戴天子,當一名漢室的忠臣,要麼橫下心去,甘背歷史的罵名,否則天子這個燙手的山芋還是不碰為好。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原因讓袁紹放棄了迎天子的打算,一個是客觀困難,袁紹那一段時間挺忙,袁紹、曹操聯手滅掉了張邈,惹惱了張邈的好朋友臧洪,臧洪原來是袁紹的手下,被袁紹任命為東郡太守,結果他在東武陽起兵反對袁紹,袁紹大怒,親自去攻,結果攻了一年多沒能攻下,袁紹的北邊還有強敵公孫瓚,他也確實抽不開身。

    另一個原因是,袁紹對漢獻帝的感情不深,漢靈帝有兩個兒子,袁紹支援的是劉辯,漢獻帝劉協是在董卓支援下上的臺,為此董卓與袁紹公開決裂。之後,袁紹一再質疑劉協的血統,並且還謀求另立一位天子,這些都不是秘密,這也促成了袁紹之後對迎天子一事裝聾作啞。

    最後說第三個問題: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是棋高一招還是敗筆?

    上面說了,“挾天子以令不臣”這句話是袁紹手下的謀士沮授說的,曹操這邊也有類似的話,是他的謀士毛玠說的,不過人家說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挾天子”,“奉天子”,一字之差體現了態度和情懷,區分的是水平高低。

    曹操的手下也有不少人反對迎接天子,理由跟上面其他那些群雄的擔心顧慮差不多,但毛玠堅持主張迎接,他的理由是:“現今國家分裂,君主流離,民眾飢餓流亡,朝廷缺乏儲備,百姓沒有安定的生活,這種狀況難以持久。袁紹、劉表雖然人多兵強,但都沒有長遠的考慮。用兵之事合乎正義才能取勝,所以應當擁戴天子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大力發展農業,積蓄軍資,如此霸業就可以成功了!”

    對毛玠的意見荀彧堅決支援,毛玠、荀彧二人觀點相同,但出發點有所側重,荀彧對漢室和天子的感情更深一些,是站在大義的立場上去說的,曹操接受了二人的看法,決定迎接天子。

    無論是“挾天子”還是“奉天子”,曹操控制天子和朝廷之後,帶來的好處立竿見影,他可以用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任命官職,誰不聽話就討伐誰,佔據了道義的高地,真正做到了“以令不臣”。

    同時,還有許多人才衝著朝廷和天子而來,這些人才都成了曹操的重要財富。

    然而這樣做也並非沒有代價,某種程度上說,代價還十分沉重。之前袁紹手下反對迎接天子的那些顧慮,後面切切實實都發生了,漢獻帝並不是一個傀儡,或者說他不完全甘傀儡,為此也有過抗爭,以後陸續發生了董貴人事件、伏皇后事件,就是雙方鬥爭激烈化、表面化的結果,雖然漢獻帝的抗爭是徒勞的,但這些事對曹操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產生了很大的殺傷力。

    曹操在漢獻帝和天子最困難的時候出手相助,救了天子和朝廷,但最後卻落下了“奸雄”的罵名,這大概是“挾天子”的負面效應吧。

    總的來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步在當時情況下走的是對的,帶來了很多好處,促使曹操進一步崛起,但曹操未能及時統一天下,“挾天子”的時間太長,麻煩也就出來了,雙方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

    雖然不能說“挾天子”是一個敗筆,但由此也確實給曹操帶來了許多困擾,影響到曹操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

  • 9 # 煙雨江南1573

    曹操迎接漢獻帝說明曹操有遠見卓識,是曹操初期走的非常正確的一步政治棋。正是因為曹操擁有了漢獻帝這塊招牌,才使得曹操得以順風順水的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為曹氏集團的雄圖霸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代表正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後漢時期人民群眾的正統觀念還很強烈,所謂“非劉姓不能稱王”。連王都不能稱,更何況是“皇帝”呢!可以說誰掌握了皇帝,誰就擁有了發言權和最終裁判權,誰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

    二,高舉大旗,黨同伐異

    只要把皇帝這個牌位握在手裡面,就能夠以正統的名義弔民伐罪,黨同伐異。聽我曹操的就是聽朝廷的我就可以給你官做,給你地盤。不聽我曹操的就是亂臣賊子,就可以人人得而誅之。

    三,循例禪讓,法統延續

    大家知道魏蜀吳三國政權最後歷史上承認誰是正統嗎?是魏國。因為魏文帝曹丕是從漢獻帝手裡接過來的,是經過合理合法的禪讓的。而最後統一天下的晉朝又是從魏國禪讓來的。如果不承認魏政權的合法性,就是承認自己的大晉政權來路不正。

    所以,擁有了漢獻帝這塊招牌好處多多,可以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 10 # 楷書13

    撈取政治資本。中國的傳統,人民都有忠君思想,這有極強的凝聚力。“挾天子以令諾侯”,不管實際上誰掌實權,可在眾人眼裡一切都是名正言順,俯首貼耳。御人之學,農民起義靠鬼神作招牌,篡位奪權者打著匡扶前朝的旗號,農民起義則大都以鬼神作招牌,介於二者之間的也有,梁山好漢是“反貪官不反皇帝”(這一點多像曹魏政權),義和團是“扶清滅洋”,其實都是火候不到,一旦政權穩固,立即抹下鬼臉。把自己打扮成正人君子,就是為了取得百姓的擁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把衣服上沾了別的衣服上洗不掉的顏色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