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少臨風
-
2 # 記憶錄
從1940年至1945年,英國皇家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隊對德國本土及其佔領區實施的戰略轟炸是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久的空中作戰行動。在數年時間中,英美盟軍出動轟炸機144萬架次,戰鬥機268萬架次,投彈270萬噸,給德國造成大規模的破壞,主要城市化為瓦礫,超過50萬人在空襲中喪生,750萬人無家可歸,德國工業受到重創,陷於癱瘓,加速了戰爭的勝利。戰後調查表明,有75%的德華人認為德國空軍未能阻止盟軍的戰略轟炸是導致的原因。為了抵禦盟軍聲勢浩大的空中攻勢,德國空軍竭力調集力量構建本土防空網,在西歐和德國境內修建了大量高炮陣地、雷達站、探照燈陣地和戰鬥機機場,不惜從前線抽調大量戰鬥機和精英飛行員投入防空作戰,截擊晝夜來襲的英美轟炸機。同時數以萬計的高射炮密集部署在德國重要城市和軍事目標周圍,不斷強化的防空措施讓盟軍付出了約40000架飛機被擊落,16萬空勤人員傷亡或被俘的高昂代價。
在二戰時期德軍加強本土防空的各種舉措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聳立在柏林、維也納和漢堡的巨型防空塔。這些體量驚人的防空工事堪稱現代軍事工程學的傑作,它將德華人對於鋼筋混凝土的痴迷發揮到極致,這些高達四五十米、牆壁厚達數米的高大堡壘簡直就是歐洲中世紀城堡的現代進化版,足以抵禦二戰時期最具威力的炸彈和火炮的攻擊,戰後人們在拆毀、爆破這些堡壘的過程中遇到的巨大困難足以證明巨型防空塔無與倫比的防禦能力。有網友提出一個頗有腦洞的想法,如果德國修建了100座防空塔,能否抵禦並挫敗盟國的轟炸行動?這個問題倒是值得琢磨一下。
我們先梳理一下德國巨型防空塔的來龍去脈。1940年夏季,英國皇家空軍開始轟炸包括柏林在內的德國城市,戳破了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的牛皮。為了確保柏林的空防安全,希特勒下令在柏林市區修建三座巨型防空塔,配置重型高射炮,保護城市中心區域免受空襲。希特勒本人對此極為著迷,還親手繪製了草圖,賦予了防空塔工程很高的優先度,德國鐵路部門奉命優先運輸工程所需的建築材料。在城市市區修建高大的混凝土堡壘主要出於三方面原因:首先,提升高射炮的炮位位置,使其避免城市密集建築物的遮擋,獲得開闊的射界;其次,堅固異常的混凝土堡壘能夠承受重型高射炮的巨大後坐力,提供穩固的射擊平臺;最後,防禦力非凡且內部空間充足的防空塔可以充當防空掩蔽所和地面戰鬥中的堅固支撐點(這在後來的柏林戰役中得到了證明)。當這些巨型堡壘屹立在城市中心後,無疑也會讓市民們獲得一種心理保障,起到穩定民心、鼓舞士氣的作用。
一個完整的防空塔體系包含兩種型別的巨型混凝土堡壘,一個是G塔,即炮塔(也叫戰鬥塔),用於配置重型高射炮;另一個是L塔,即指揮塔,用於作戰指揮,也配置輕型高射炮。德華人先後設計了三代防空塔,為立方體或圓柱體造型,邊長在43~70米之間,高度在39~54米之間,牆壁的最大厚度可達3.5米,足以抵禦當時英美轟炸機攜帶的各種炸彈的攻擊。每座G塔上都配置了4座雙聯裝Flak 40型128毫米高射炮,這是德國在二戰時期威力最大的防空火炮,最大射程可達20.9公里,最大射高14800米,有效射高10675米,炮彈透過延遲引信在指定高度引爆,製造殺傷彈幕,單炮射速可達10~12發/分。換而言之,一座防空塔在一分鐘內可向空中發射近百發重型炮彈,足以對B-17、“蘭開斯特”等英美重型轟炸機構成嚴重威脅。G塔上還有配置大量37毫米或20毫米高射炮,提供近距防禦火力,L塔通常配置4座四聯裝20毫米高射炮。希特勒對防空塔設計非常滿意,後來又推行到其他大城市,在漢堡修建了2座,在維也納修建了3座,連同柏林防空塔在內總共8座。德國還計劃在更多城市修建防空塔,但因為資源匱乏而作罷。儘管巨型防空塔看起來高大威猛,對於轟炸機極具殺傷力,但它畢竟是一種設定在城市建築密集區域的特殊防空陣地。也就是說,如果在射界開闊的郊外根本不必建造這種造價昂貴的堡壘。而在防空作戰中,防空塔也只能用於保衛特定地區,其最大的缺陷在於它完全是固定的,無法機動,這一點不要說與防空戰鬥機相比,就是可以機動轉移陣地的牽引式高射炮都要比防空塔強得多。由於固定配置,防空塔的火力範圍僅限於其火炮的射程範圍內,以128毫米高射炮的最大射程計算,一座防空塔的火力可以控制大約1370平方公里的區域,注意這是對地面目標的殺傷範圍,如果針對空中目標,考慮到射擊斜距等因素,對空中目標的假設德華人真的修建了100座防空塔,總共只能控制13.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而德國在1939年時的國土面積是63.3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100座防空塔也不過可以保衛20%的國土,剩下的80%依然鞭長莫及。如果將100座防空塔集中配置在德國的中心大城市裡,那麼的確可以強化某些地區的防空能力,可是德國作為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需要保衛的城市實在太多,100座防空塔根本不夠分。加上戰爭期間為了減少空襲損失,德國的工業設施進行了疏散,其分佈範圍遠遠超過100座防空塔的掩護範圍。此外,在戰爭後期,盟軍也改變了轟炸策略,集中力量打擊德國的石油工業和交通網路,德國全境各處都可能成為轟炸的目標。如果交通癱瘓,德國工業設施就算完好無缺也難以獲得生產原料,照樣停產。按照之前的計算,要想使德國全境得到防空塔的掩護,最少也要500座塔!這完全超出德國的國力所能承受的範圍。
最後,我們再看看防空塔的實戰效果,以德國柏林為例,三座防空塔呈三角形配置於柏林中心區,每座塔8門128毫米高炮,共計24門。英國皇家空軍對柏林進行夜間空襲的規模動輒都在數百架以上,甚至多次發起千機大轟炸,以區區24門高炮對付數以百計的目標,其效果可以想見。根據英國皇家空軍的一份評估報告,就算防空火力最為嚴密的柏林在戰爭期間依然有約33%的城區建築被炸燬,而另一座得到巨型防空塔掩護的城市漢堡,竟有75%的建築被毀。可見,依靠數量有限的防空塔並不能讓德國本土的防空能力獲得明顯的提升,反而會浪費大量寶貴的資源。
綜上所述,在二戰德國的本土防空作戰中,巨型防空塔是諸多作戰方式中效費比最低的一種,甚至可以說是安定民心的面子工程,而它們的實際作戰效能與建造它們所耗費的海量資源相比,完全不成比例。因此,在德國本土建造100座防空塔以抵禦盟軍戰略轟炸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也是完全無法實現的。
-
3 # 暴走航母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越發激烈化,航空飛行器的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在大戰的後半階段,美英的戰略轟炸機群對德國構成了極大威脅。1940年8月25日,法國戰役剛剛結束不久,英國皇家空軍就對柏林進行了轟炸。雖然損失不大,但是首次感受到空襲威脅後,除了對英國實施報復性轟炸之外,希特勒立即命令在帝國首都柏林、U潛艇造船廠漢堡和古都維也納建造具有防空功能的要塞炮塔—這就是所謂的“高射炮塔”。(德語:Flakturm,英文:FlakTower)在戰爭的前半階段—1940年1月至42年12月之間,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部隊投下了約9萬8千噸炸彈。隨著美國的參戰和其第8和第15航空隊的加入, 1943年1月至44年3月之間投下的炸彈達到了初期的3倍—30萬1千噸之多。而在大戰的末期—44年4月至45年4月之間,美英共投下了約145萬7千噸炸彈,是大戰前5年總和的3.7倍。整個對德戰略轟炸裡,共投下了約185萬6千噸炸彈,非戰略轟炸行動裡則投下了約84萬4千噸,二者相加達到了270萬噸之多。這些轟炸對德國以及佔領地的鐵路、交通要道、飛機制造廠、坦克製造廠等軍工廠和化學工廠等造成了重大損失。
高射炮塔的建造方案是以德國建築界權威—埃爾馬.維德曼博士在戰前的設想為基礎改進的。依據其設想,在德國南部重鎮慕尼黑的火車站附近建造8座高30米的防空塔,以便應付未來戰爭中,敵國對德國重要目標的空襲。不過,當時第三帝國的官僚們還未充分認識到轟炸機的真正威脅,這一計劃沒有被批准。後人在其構想上加以改進,從而演變成後來的高射炮塔。從其發揮的功能來分類的話,實際建造的高射炮塔分為兩種:G塔和L塔。
G塔(Geschützturm=炮塔或者戰鬥塔、射擊塔),一般為長70米,寬70米,高35米,屬於大型塔。其頂部通常裝備了4門128mm高射炮8門,以及37mm 機關炮和作為防禦用的20mm機關槍若干。人員方面通常為駐紮6名軍官和160名士兵。
L塔(Leitturm=指揮塔),長寬高分別為50、25、40(米),相對屬於小型塔。主要裝備雷達以及各種射擊瞄準計算儀器等,同時配備防禦用20mm機關槍。人員配置基本同上,士兵數略少於G塔。因此,通常是兩種塔合在一起作為一個實際作戰單位。戰鬥塔負責防空,不遠處的指揮塔則為其提供資料。(即1座G塔+1座L塔=1座高射炮塔)
另外,除了防空任務之外,由於高射炮塔屬於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壁厚度達到了2.5米以上,頂部厚度通常為3米以上,異常堅固,足以抵擋一般的空襲,因此其內部通常作為一般市民避難場所或者其他公共設施的臨時場所。當然,這些高射炮塔存在的第一目的還是對空防禦。按照設計者的構想,即便無法擊落來襲敵機,高射炮塔本身對敵機來說就是個威脅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空襲。
按照計劃,第一期工程是在柏林建設3座(最初計劃6座)、漢堡設定1座;第二期在漢堡的威廉斯堡(Wilhelmsburg)以及維也納的阿倫堡公園(Arenberg Park)各建造1座;第三期則是在維也納繼續建造兩座。這樣,前後三期工程一共建造了8座高射炮塔。具體如下:
第一期工程:高射炮塔1號,柏林動物園(Berlin Zoo)、高射炮塔2號,柏林-弗里德里希海因(Friedrichshain, Berlin)、高射炮塔3號,柏林-胡姆波爾德海因(Humboldthain, Berlin)、高射炮塔4號,漢堡-聖靈廣場(Heiligengeistfeld, Hamburg)。
第二期工程:高射炮塔5號,漢堡-威廉斯堡(Wilhelmsburg, Hamburg)、高射炮塔8號,維也納-阿倫堡公園(Arenberg Park, Vienna)。
第三期工程:高射炮塔6號,維也納-施蒂福特凱瑟那高射炮塔7號,維也納-奧加敦公園(Augarten, Vienna)在眾多高射炮塔中,以設定在柏林動物園的第一座高射炮塔最為有名。柏林的其餘兩座修建於1941年。當時,在“柏林特殊計劃”的名義掩護下,進行秘密修建。下面僅以柏林動物園的高射炮塔為例進行簡單說明。
1940年9月9日,國防軍總司令部發布命令,修建用於柏林防空的高射炮塔。最初,打算修建6座,不過出於種種原因,到最後只完成了3座。整個工程由著名建築家—阿爾伯特.施佩爾(Albert Speer)指揮,具體建設任務則由“托特組織”(德語縮寫為OT)來完成。空軍的防空總監施託德曼將軍、哈波爾德將軍以及相關技術工作者討論了高射炮塔相關武器的問題,由於效能優良的海軍10.5cm炮無法轉換成對空炮,最終決定使用現存的10.5cmFlak38/39高射炮(垂直射程約1萬2800米,生產了1900門)作為高射炮塔的防空高炮。
出生於德國北部施威林(Schwerin),曾經負責德國高速公路(Autobahn)和橋樑設計的建築家—弗里德里希.塔姆斯(Friedrich.Tamms)教授,於1940年10月1日應“托特組織”的邀請,成為了高射炮塔建造的監督官員,同時他還擔任高射炮塔的具體設計工作。柏林的高射炮塔由4基為1組構成一座G塔,每基的底層基礎部分面積為60平方米,高25米左右,同時每基頂部各裝備一門2聯裝高射炮。因此整個G塔共配備了4門2聯裝高射炮。在距其400-500米遠處設定了L塔。由於L塔上沒有高射炮,只有普通的對空機關炮,因此建築相對較小。依靠從L塔雷達上傳遞過來的資料,G塔的高射炮和機關炮可以進行精確射擊。另外,L塔上除了裝備自衛用輕型對空機關炮以外,通常還配備了聽音機和探照燈,以便更有效地捕捉敵機。
G塔的輕型對空機關炮通常設定在塔頂部的四個角上,並和高射炮保持一定距離。一方面,是為了不影響高射炮的運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身不受高射炮發射時的聲音及衝擊的影響。因為高射炮的重量達到了30噸,其發射時反衝力會達到約25噸左右。另外,在頂部平臺的下方是炮員們的待命室、居住區、作業室、彈藥室等,在這之間往返時使用自動升降機。在L塔頂部有一個圓形直徑為10-15米的平面臺,上面設定了探照燈和自衛用防空機關炮。L塔的上層構造和G塔基本相同,同樣有待命室、居住區、作業室等。兩座塔之所以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樣是為了避免高炮射擊時的衝擊波干擾。
1941年3月,柏林高射炮塔1號的建造費用是550萬帝國馬克(德語Reichsmark,縮寫為RM),而位於柏林中心地帶-弗里德里希海因的高射炮塔2號,其建造費用竟達到了2400萬帝國馬克。作為比較,當時1輛重型“虎1”坦克造價為30萬帝國馬克,128mm Flak Zwilling40高射炮造價為20萬2千帝國馬克,而戰艦“俾斯麥”號的造價則達到了約1億9680萬帝國馬克,柏林高射炮塔的建設材料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帝國鐵道(Reichsbahn)的運輸。在施工期間,每天有大約1600噸的建設材料,透過鐵路被運到工地附近。高射炮塔外牆的厚度達到了2.5米以上,並被施以灰色+綠色的混合迷彩。在內部構造上,除去地下室以外,通常為5層。每層之間有螺旋形樓梯連線,最上層和頂部之間則使用自動升降裝置。自動升降裝置一共有2臺,除了軍用和搬運貨物以外,還可用於運送傷兵。
G塔內部佈局通常為: 1層為市民用防空掩體,配備了單獨的電源和供水設施;2層作為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品的臨時保管所;3層可作為臨時醫院,設定近100個床位和2個手術室,有8名醫生、20名護士和30名助手;4層及5層通常是士兵居住區以及軍隊司令部、無線部門、蓋世太保支部等設施,方便他們隨時登上塔頂,參加防空戰鬥。為了躲避空襲,柏林14座博物館裡的重要收藏品被集合起來,統一放到高射炮塔中儲存。其中有特洛伊戰爭時的財寶、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各國硬幣收藏、公元前14世紀的埃及王妃胸像等。這些收藏品在1945年3月22日被重新安置到一座礦山隧道中。
高射炮塔內部的醫院曾經收留過以下名人: 1943年末因盟軍轟炸而負傷的著名女飛行員漢娜.萊切(Hanna Reitsch);1944年7.20暗殺事件中負重傷的後因此喪命的魯道夫.施蒙特中將(Rudolf Schmundt,其死後被追授了“德意志勳章”-German Order);1945年2月8日在奧德爾前線執行任務時被擊落的漢斯.烏爾裡希.魯德爾上校(Hans-Ulrich Rudel,摧毀500多輛坦克的那位王牌飛行員,正是這次被擊落使得他被截肢)。帝國元帥戈林和宣傳部長戈培爾在魯德爾住院期間,也曾經來到高射炮塔內對其進行慰問。另外,在柏林上空進行空戰時,施佩爾和納粹高官們常會在塔內觀戰。
1941年4月,柏林動物園的高射炮塔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德國空軍第一防空師(1st Anti-Aircraft Division,負責柏林防空)的艾裡希.克雷斯曼少將(Erich Kreßmann)率部進駐,並把其指揮部設定在高射炮塔內。 L塔的各種雷達裝置的運用,主要由駐守在塔內的第123防空營的卡爾.霍夫曼中尉負責。一旦發現敵機接近,馬上釋出以下警報:“請注意!請注意!這裡是第一防空師……發現敵轟炸機編隊,正在從A經B向C飛來……各單位請做好相關準備!”雖然高射炮塔在建造時屬於秘密進行的,即便是施工人員也沒有多少人知道詳細內幕,但是如此巨大的塔本身就很顯眼,想要完全掩飾其存在是不可能的。在1941年底美國參戰之前,美國駐柏林大使館官員曾對柏林的高射炮塔外部進行了詳細攝影,並把相關情報傳給了英國。
炮塔擁有自己單獨的蓄水槽和發電裝置,同時還配備了大型烤麵包設施。理論上,即便德國投降了,柏林的高射炮塔也可以再堅持1年左右。(不過,這樣的理論真的能禁得起實際考驗麼?水和糧食從哪裡運進來呢?。。。)在1944-45年時,被希特勒稱為“最優雅的高射炮”—12.8cm Flak40 高射炮是最有威力的高射炮,而高射炮塔上的雙聯12.8cmFlak40則更是威力驚人。只是,由於構造複雜,不利於量產化,因此只製造了34門,部分安裝在移動列車上,部分配備於德國國內重要地區的防空陣地。柏林的高射炮塔在首都防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盟軍轟炸機編隊飛來之際,高射炮塔實施“彈幕”戰術:在3-4秒之間,所有高射炮以最快速齊射,打出一個240米範圍的正方形“彈幕”,以便給來犯敵機造成最大程度傷害。
高射炮的操作手主要是德國空軍的高炮部隊成員,但是隨著戰爭持續進行,人員嚴重不足,自從1943年開始,允許從蘇軍俘虜中挑選部分志願者來充當助手,這些志願者主要來自烏克蘭。高射炮塔不僅僅進行防空戰鬥,它對攻城的蘇軍同樣實施反擊。除了向蘇軍炮兵陣地開火之外,偶爾還會擊毀蘇軍坦克。不過,它自身也同樣受到蘇軍重炮的打擊。在希特勒自殺之前的1945年4月25日,由於空軍部隊發生任務交接,第81醫療連的64名隊員在維爾納.施塔芬格博士的帶領下,進入高射炮塔。他們和塔內的醫生護士們一起埋葬了戰死者。同時,一批通訊裝置被帶入高射炮塔內部,同時防範坦克入侵的坦克警戒部隊也進駐塔內。柏林市內的無線聯絡由高射炮塔來進行中繼,寄託希特勒最後的希望的那份電報—“溫克的部隊在哪裡?他們什麼時候發起進攻?”就是從高射炮塔裡發出的。
在1945年4月25日,剛剛就任柏林城防司令的赫爾穆特.魏德林(Helmuth.Otto.Ludwig.Weidling)將軍冒著炮火,來到高射炮塔內訪問了第1高炮師指揮官奧托.基德(Otto.Sydow)少將,以便了解最新戰況。由於不停地遭受著蘇軍炮火的打擊,高射炮塔隨之不停地輕微顫抖著,除了塔頂的戰鬥人員外,絕大部分軍人和平民都撤到塔內掩體中避難。據空軍醫師法爾塔.赫格爾戰後的回憶,塔內最多時收容了超過3萬人。激烈戰鬥中,火力較弱的L塔內有較大人員傷亡,500餘人死亡,1500餘人負傷。5月2日凌晨5點,高射炮塔內的德軍全部投降。
在朱可夫元帥的回憶中有這樣的描述:“在柏林的中心部,我軍曾經遭受過激烈的炮擊而暫停了前進的腳步……在我們面前的矗立的是高35米、厚3米巨大混凝土要塞。我軍集中使用了重炮進行轟擊,仍然未能摧毀它。要塞頂部的高射炮不時地對我軍坦克和伴隨步兵開火……它構成了柏林中心部的重要防線……”在德國戰敗後不久,這裡曾經被作為臨時醫院接受了數百名患者。到1969年為止,經歷了幾次爆破後,這座高射炮塔被完全摧毀,現在作為動物園的野鳥區和植物園對柏林市民開放。
被稱為“高射炮塔2號”的弗里德里希海因高射炮塔,位於柏林中心約3公里處。1941年1月20日,該塔的建設決定被批准。預定計劃是在公園中央建立一座G塔,距其350米處建立一座L塔。到同年4月,兩塔的建設工程基本完成。塔高為39米,L塔的指揮官是空軍第123防空營的卡爾.霍夫曼中校。為了躲避轟炸,從1944年秋開始,凱撒.維爾赫魯姆博物館的1636幅美術繪畫被運到了此處的高射炮塔內儲存。1945年5月2日德國投降後,霍夫曼中校和部下們成功地突破了蘇軍包圍,蘇軍佔領了這兩座空塔,並放火焚燒了內部。戰後,塔內儲存的若干幅美術作品曾在公開場合參加了拍賣,但是這些藝術品究竟是透過怎樣的渠道得以倖免的,至今不詳。1946年,兩座塔均被實施了爆破,爆破殘骸被清除。
作為柏林的第3座高射炮塔,它的歷史可以從1941年6月19日開始計算。同日“托特組織”的領導人托特和弗里德里希.塔姆斯教授到訪此處進行實地考察。隨後,開始了建設工程。工程從41年10月持續到42年4月,共耗資約900萬帝國馬克。高射炮塔3號共5層,塔壁厚度為2.5米以上,並用螺旋狀混凝土結構進行加固。在施工過程中,動用了800多名外國工人,他們來自法國、荷蘭、義大利、比利時、南斯拉夫等國。指揮塔完成後,在G塔頂安裝了10.5cm高射炮,並於1943年1月16-17日和經過此地的盟軍轟炸機進行了首次戰鬥。到大戰結束時,這座塔共擊落32架盟軍飛機。1943年1月至8月之間,G塔的主要武器是10.5cm高射炮,之後得到了強化,改為聯裝的12.8cm高射炮。在G塔頂部的向外突出部位,配備了3.7cmFlak36/37對空機關炮和2cm對空機關炮,後更換為威力更強的3.7cmFlak43對空機關炮。只是, Flak43操作時經常出現故障,不甚理想,又被更改為迎擊低空飛行敵機的對空機關槍。之前曾提到過,高射炮塔可以作為市民的臨時防空掩體,而在胡姆波爾德海因高射炮塔旁邊,可以透過火車站和地下通道相連,共可容納4萬人。因此,在柏林戰役的最終階段,相當多的軍人和市民把這裡當作了避難處。負責防守此地的德軍指揮官把指揮塔L塔作為總指揮部,並依靠G塔頂的重炮支援,組織了突擊隊,對攻入柏林市內的蘇軍第12近衛軍實施反擊。
蘇軍實施了有組織的重炮火力打擊,並把目標鎖定在高射炮塔的弱點—厚度僅為6cm的裝甲門窗部分。結果,炮塔的眾多裝甲門窗遭受了重炮直擊,炮彈直接在塔內炸裂,眾多空軍官兵戰死。另外,蘇軍士兵爬到周圍的高層大廈上,對高射炮塔頂部的高炮操作手實施狙擊戰術,同時大批T34坦克包圍了炮塔,對裝甲門窗實施集中火力打擊。在蘇軍的重重打擊之下,這座高射炮塔裡的德軍於1945年5月3日凌晨零點投降。戰後,1947年10月開始,對這座炮塔實施了多次爆破,現在僅殘留一部分,作為紀念碑來紀念那段歷史。
美軍對這些防空要塞的評價如下:高射炮塔是一種大膽的防空戰術的體現。它的構造設計優秀,結構堅固耐用,作為防空要塞非常稱職,既可預警,又可防空,並在其他方面(作為市民防空掩體、綜合醫院、防空博物館等)有靈活運用。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博士曾聲稱:“這(高射炮塔)才是讓人驚歎的真正的防衛設施!”。柏林市民對此反應冷淡,甚至有人反語道:“這(高射炮塔)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棺材”。
下面的照片是另一種防空塔:
這些樓塔是德國建造用來防止二戰炸彈和重炮的避難所。它是錐體,造成炸彈滑下牆壁較鞏固的地下。
它的建造費用比防空洞便宜,它們非常有效, 因為它是能夠容納多達500人. 再加上這個塔從空中觀看時是很難找到目標,可以防止轟炸機對準目標,以確保直接擊中。
-
4 # 戰略論
二戰中德國為抵禦盟軍的空襲所修建的防空塔異常堅固,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澆築,外壁厚度達到2.5米,頂部厚度3米,這意味著即便是盟軍的重型航空炸彈還是地面的重型火炮都無法直接摧毀防空塔。理論上來說,盟軍要想摧毀這些防空塔的唯一途徑就是對防空塔上暴露著的高射炮、高射機槍進行精確的打擊,不過在具體的實施上難度很大,幾乎難以成功。
要想對防空塔上的高射炮實施精確的打擊,只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運用俯衝轟炸機,另一種就是使用地面重型榴彈炮或加農榴彈炮。盟軍的戰略空襲使用的都是水平轟炸機,幾乎很難直接命中防空塔上的高射炮,加上德軍的防空塔迅猛的防空火力,盟軍的轟炸機群一般會選擇繞開這些防空塔的射擊範圍,即便強行轟炸在德軍防空火力的干擾下也不可能命中。俯衝轟炸機相比於水平轟炸機擁有很高得精準度,不過俯衝轟炸機在進行俯衝時極易被高射炮火力摧毀,投入俯衝轟炸機襲擊高炮林立的防空塔無異於自殺。
另一種就是地面重型榴彈炮了,事實上蘇軍在柏林戰役中也確實投入了不少重型火炮用以對付柏林地區的防空塔,效果並不理想,而且自身還損失慘重。原因很簡單,蘇軍威力最強大的榴彈炮就是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這種火炮的射程高達17公里,不過德軍防空塔上的128毫米重型高射炮最大射程超過20公里,如果加上其部署在高處的地理優勢,射程會更遠。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蘇軍火炮射程都沒有防空塔的德軍高射炮遠,這樣就只能推進到較近的距離內對防空塔實施打擊,70米高的防空塔是柏林地區最好的觀察所,再加上128毫米高射炮極高的射速(機械供彈),沒有任何一支蘇軍榴彈炮部隊可以在對射中佔據優勢,射程、射速、精準度都不是防空塔上德軍高射炮的對手。所以投入地面火炮不僅不能消滅防空塔上的高射炮,反而容易被對方摧毀。蘇軍一個重型火炮陣地就是在和防空塔的高射炮進行對射時被摧毀的,火炮和人員損失慘重。
如果不是蘇軍迅速突破了防空塔前的德軍步兵陣地,從而對防空塔實施了近距離的包圍的話,恐怕蘇軍真的要認真研究一種特殊武器來摧毀這些防空塔上的高射炮了。事實上隨著蘇軍戰線的不斷推進,蘇軍一般選擇繞過這些防空塔,或者利用夜間的掩護,直接穿過防空塔,向後繼續攻擊,對於這些防空塔蘇軍選擇了圍困和勸降,絕大部分的防空塔裡德軍都選擇了投降。
-
5 # 薩沙
防空塔就是一個要塞,只是側重防空而已。
空襲對於堅固要塞來說,哪怕不是防空要塞,效果往往是不佳的。
炮塔是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外牆厚度達到3.5米厚。
3.5米什麼概念?
普通的炸彈和重炮是對付不了的,必須使用特種炸彈和300毫米以上口徑列車炮來對付。
防空炮塔可以抵抗250公斤炸彈直接命中,以及300毫米口徑以下大炮正面炮擊。
防空炮塔在柏林,正常來說敵人基本不可能打到柏林。所以防空炮塔主要是防空,裝備幾門120毫米高炮就夠了。
即便如此,防空炮塔的防禦能力已經驚人了。
事實上,英華人曾經在柏林拆除過一座防空塔。
英華人開始使用了25噸列形炸藥,定向爆破以後防空塔毫無動靜,讓英國工程師非常尷尬。
經過4個月的評估,第二次使用了35噸炸藥,還預先在炮塔上鑽了400多個炮眼,這才將炮塔炸燬。
大家看看,這種防禦程度,普通航空炸彈是無能為力的。
至於傳統火炮,上面說了,低於300毫米以下火炮是無效的。
而當時蘇軍常規火炮沒有超過300毫米的,這就得用列車炮。
然而,當時蘇聯在歐洲戰場,只有的第一海軍鐵道炮兵旅,共編有85門大口徑鐵道炮,其中包括3門356毫米鐵道炮,3門305毫米鐵道炮,以及20門189毫米鐵道炮,20門152毫米鐵道炮和39門130毫米鐵道炮。
符合要求的僅有3門356毫米鐵道炮,3門305毫米鐵道炮。
不過,這些火炮的運輸非常困難,對於鐵路有較高的要求,柏林戰役都沒有參戰。
那麼,蘇軍攻堅主力,主要是制式的1939年式280毫米榴彈炮。
可惜,這種火炮的射程只有1萬米,只能擊穿2到2.5米的混凝土層,打不穿防空炮塔。
只有極少量的BR-18式305毫米榴彈炮也是差不多,只是射程增加到1萬6000米,攻擊力也有限。
它會被敵人的128毫米火炮本來就有2萬米的射程,居高臨下射程就更遠,可以輕鬆壓制蘇軍火炮。
資料這麼寫:在這天,塔頂的火炮在防空塔指揮官奧勃特-沃勒曼上校的指揮下向位於十公里外馬燦(marzahn)的蘇軍重炮陣地射出了四百餘發高爆彈,造成蘇軍死亡700多人,擊毀大量火炮。這是戰爭期間FLAK40(128毫米)高炮最輝煌的戰果紀錄。參加過馬燦行動的蘇軍老戰士加繆沙-薩維柯基夫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道:“當時我們被嚇呆了,我們的人被炸得手忙腳亂。我們甚至都不知道是德華人的什麼在轟炸我們。炮彈太密集,以至於我們後來知道是四門火炮在開火時,簡直不肯相信——什麼炮有如此威力——100毫米的機關槍嗎?”4月21日的馬燦炮擊使蘇軍的炮火減弱了三天。不僅如此,在為期一個月的抵抗中,動物園附近至少留下了七輛斯大林-2和T-34的殘骸。這些都是FLAK40的戰果。
看看就是這樣。
-
6 # 印度周星池
德國防空塔是為保衛柏林領空遇襲而設,堅固無比。但當德國敗局已定,整個國家包括柏林都將淪陷的時候。幾座孤塔已經顯得無關戰局。盟軍也無必要專為此徒增傷亡。直到蘇軍佔領柏林也無打下這些防空塔。到最後還是彈盡糧絕自動投降。
-
7 # 溪流飲鐵馬
就兩點,一是太堅固,頂部3米鋼筋混凝土,側面2.5米。蘇軍的152和203打在上面都挨癢癢。當年蘇軍用火炮對防空塔的薄弱處,也就是防空塔的觀察窗進行攻擊,雖然造成塔裡面的軍民傷亡,但總體收效甚微,甚至在戰後,英軍用幾百公斤炸藥進行爆破,都無法將其摧毀。二是塔頂有強大的火力,不但可以防空,還能支援塔周圍一定範圍的友軍。特別是雙聯裝,半自動裝填128毫米高炮盟的轟炸機都繞著飛。蘇軍動用過大量的裝甲力量,如IS2坦克,對防空塔進行圍攻,最後損失慘重而撤退。大量的平民躲進防空塔裡面避難,最後還是在彈藥,糧食耗盡的情況下而投降
-
8 # 盧比揚卡大酒店歡迎您
這玩意及其堅固,當年盟軍轟炸機根本不敢貼近駐守著防空堡壘的地方,畢竟再大再高的轟炸機被這128mm來一發也得被打成零件延時引信炮彈的破片也是很恐怖的。而投放反混凝土的“大滿貫”炸彈想要命中這樣一個目標可比轟炸水壩大橋之類的目標難太多了,曲射火力是個很好的想法,但同樣需要極其龐大的地面火力群,而且集結這麼多的火力很難不被發現,與其吃力不討好的使用地面部隊攻擊不如,圍困防空塔,攻擊其他目標,畢竟,防空塔在強,他也動不了不是?
-
9 # 森羅永珍光影
放空塔的數量不是特別的多都分佈在柏林,而且打入柏林的是蘇軍不是盟軍。蘇聯有火箭炮可以打放空塔上部的。當戰鬥推進到塔下的時候放空作用已經不大了
-
10 # 小孔來說事
答:大型導彈,是要接受目標指引訊號的,空襲是,會有電子干擾,也會先摧毀雷達等設施,這樣,大型導彈沒有目標,就不能打準,盲目射擊,會浪費彈藥的。肩射導彈或高炮等,可以目視射擊,但到了晚上,效果就差了。
-
11 # 韓兵17
柏林防空塔的作用完全沒必要神化。如果已經推近到抵近距離的話,對付手段非常多。首先,可以用航空兵壓制,比如用戰鬥機輪番掃射壓制人員,然後用俯衝轟炸機投擲大當量的高爆彈。反覆攻擊之下,也是能夠摧毀的。其次,可以將曲射火炮部署在建築物或者障礙物後面。透過前方觀察員引導,對塔頂的高炮進行壓制,然後再想辦法摧毀。再不濟,讓步兵利用地形地物隱蔽進行土工作業,掏洞到塔底,然後進行大當量爆破作業。再堅固的塔也能摧毀。
-
12 # 耿四哥
沒有高度資料,有我也算不出來了,但是一定會要非常遠的射程才可能打的上去。近的要非常高的仰角才有可能,估計機槍都能打到你。
-
13 # 歷史的重負
防空塔是“點對面”,高炮可以扇形火力射擊,但如果空中攻擊這防空塔,就非常吃力了,哪怕B-17可以水平轟炸,也是命中率相當低的“面對點”,,更何況,盟軍一般飛機根本不敢靠近防空塔的有效射程內……
-
14 # Lv霧裡霧外
大哥,這是二戰,不是現代化戰爭,有自導衛星,你看試二戰德國防空塔非常大,但是用當時火炮打的遠還是很不好打倒,更別說頂部的高炮陣地了,再說你的曲射火力都能打道頂部的高炮陣地了,也說明防空塔也失去它主要功能防空了,那還管什麼高炮了。
-
15 # 一切以經濟為中心
前期實施遠端轟炸,接近不了目標,也沒有精確制導,後期接近目標後,軍事人員已經撤離,破壞反倒更費事,所以保留下來
回覆列表
這些專門為了防空建設的建築。
能用曲射火力的時候,說明已經打到了附近,大勢已去,裡面的德軍都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