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象眼觀天下
-
2 # 至秦子聊歷史
朱元璋登基後沒幾年列了十五個不徵之國,囊括了東亞和東南亞大部分國家在內的十五個國家,其中頭一名便是北韓,第二名是日本。
而朱元璋為什麼把日本列入不徵之國則比較好理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大明立國後除了對蒙元餘孽窮追不捨之外,對外實行和睦政策。
第二,這些國家都是小國,還有不少孤懸海外,鄭和下西洋之前對海外缺乏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以為這已經是絲綢之路外佔海外大部分的國家,有意納為小弟之國。
第三,就是休養生息。元末明初,國逢大變,歷經了戰亂和軍閥盤剝,加上朱元璋自己也是窮苦出身,對基層之苦深有體會,因此採取休養生息之策,對一些非必要的戰爭都是能免則免。
基於以上原因,出於政治和國內民生需要,朱元璋並沒有追究日本在洪武元年殺害明朝使者的罪名,反而接受了日本自稱的臣之稱謂,名義上收為附屬國。
但是日本野狼之心難測,你強他則學之,你弱他自擊之,歷史歷次教訓在前,後人當勉之。
-
3 # 昨夜星辰昨夜風中
彈丸小國,當時與中國是沒有較大的敵意的,(即便有,也是防禦中國的進攻,“元寇”和“蒙古來襲”就是實證。)
其次,朱元璋在位時,將主要精力都放在攻擊北元和鞏固國家基業上,對於如此小的事,是根本不放在心上的。
攻擊北元: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並沒有徹底征服蒙古,北元作為政權一直對大明王朝虎視眈眈,威脅著明朝的統治。洪武元年後,朱元璋先後派徐達,藍玉,傅有德等人先後連年出兵攻打北元殘餘勢力,制止差點將北元消滅殆盡,將他門趕到大草原上餵馬,過遊牧民族的生活。
恢復國民經濟,大明國建立後,連年的農民起義讓中國滿目瘡痍,大明需要休養生息,需要鞏固政權。此時需要的是遏制一切存在隱患的邊防問題,而不是傾全國之力攻擊日本,這並非良策。且大明主要是為了結束元的統治,而若要進攻日本就成了侵略戰爭了,同時也有失中國禮儀之邦的身份。對於日本,只要乖乖的聽哥哥話,哥哥是不會欺負你的。
但是日本要是不聽話,跳樑小醜者,雖遠必誅。
-
4 # 熱愛二次元cosplay
犯中華者應當誅,倭國日本對大明王朝
一不朝拜進貢;二辱殺大明使者。
如此傲慢的行為朱元璋卻選擇不攻打日本,這難道不丟失了顏面嗎?但是我堂堂大國怎能一時衝動,不借前車之鑑呢!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時期,日本沒有朝貢。如此行為,把忽必烈氣急了!
立即決定造船7000艘,派兵兩次東征日本。然而兩次東征都遇上日本臺風,日本人又好海戰,因此元軍大敗。久而久之,日本對我大中華便失去敬畏之心。
而朱元璋雖然和忽必烈一樣氣憤,丟失顏面。但是朱元璋清楚,大明朝軍事能力雖然強,但是海上作戰能力極其弱;還有就是,王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百姓受盡了戰亂的苦,現在新的王朝建立了,也想過上安定的日子。
朱元璋作為一個農民子弟出生,也能夠理解百姓的苦,甘願當下顏面,讓百姓過上安定的日子。
以上的小人的看法,大人們不喜勿噴;如有異議,在下方賜教。
-
5 # 萬綠叢中一點紅
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是漢朝大將陳湯所說,到了明朝朱元璋稱帝后沒有徵戰日本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朱元璋是布衣皇帝靠自己一步一步從最底層走出來的,要過飯,捱過餓,歷盡人生心酸才走上皇位的,大明開國初期國力虛弱,人民渴望有一個和平安靜的社會環境休養生息,重建家園,平息戰爭帶來的損失,征戰日本定會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況且日本小國遠離大明即使臣服也沒有多少價值!
二,朱元璋曾列過十五個不徵之火家,其中就包括日本!在朱元璋心裡層面已經不願意去攻打日本了!
三,大明初期陸軍強盛,海軍弱小,攻打日本需要海上武力支援,沒有強大的海軍,只有長江水師,無法滿足海上打仗需求。以至於後來朱棣建造的寶船才位於世界前列!
綜上三點才是朱元璋沒有攻打日本的原因,深知百姓需要什麼所以沒有出兵攻打日本,但這也為日後埋下了禍患!
-
6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喊出了我中華民族血氣方剛的最強音,對任何試圖覬覦吾中華利益的外國勢力有著強悍的震懾效果。但從實踐操作層面來看,執政者無疑還要考慮到國力負擔、當時敵我地緣態勢分佈、主次要敵人的評估選定、戰爭的費效比,等相當複雜的政冶、經濟、外交、軍事、內政、佔領地行政等方面的實施可行性的評估。明朝面對日本(東洋)政府的極度挑畔,終究沒有去征伐日本。說明了明太祖朱元璋,還是一個有很好的大局觀和戰略定力的精明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來看看史實記載,朱元璋於1639年《明祖皇訓錄·箴戒》中,以“祖訓”告誡後代之君,“凡海外夷國如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西洋、東洋及南蠻諸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即北元)逼近中國西北,世為邊患,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其文中的15個不徵之國中,赫然就有東洋(日本)在列。《明太祖實錄》載,1641年,諭省府臺臣“海外夷國為患中國者不得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得徹用兵”。又於1665年將上述之文載入《皇明祖訓》(明祖皇訓錄的前身)中,作為明代後世之君的冶國規範。由此可見,經歷了這麼多年,明太祖一直很擔心後世之君,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攻此15國。從中我們發現,由於以下這幾種因素的限制,太祖雖然考慮過出兵並懲罰日本,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去征討日本。
一,戰略層面上的限制
從戰略上看,北元為患、逼邊是明朝國防戰略的主要矛盾。被打敗的元朝政府雖已潰逃至北漠,降格為邊患,但臥榻之側尚容鼾睡。何況又是前政府所構成的邊患,自然不可等閒對待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與“斬草除根”之警語必時刻映在朱元璋同志的眼簾前。鞭策著明朝的國防力量身不卸甲、馬不摘鞍地枕戈待旦去防備北元邊患。同時,明朝重修萬里長城,沿邊設立重鎮。也暗示了明庭的戰略的重心指向哪裡。在明庭將帥的眼中,很明顯,北元是肘腋之患,而日本僅為疥癬之疾。一個聖君就應該具備“風物長宜放眼量”和不為自己的衝動所左右的閒定大氣的心理品質。
二,中華文化和中華軍事思想上的限制
我認為,離開當時所承繼的軍事思想,去談戰爭行動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不現實的。依當時明初的社會條件和國力資源,以及明朝是正統的中國軍事思想衣缽繼承者,這方面來看,“大陸至上”的軍事思想文化的桎梏,讓每一代封建社會的統治者都攜帶著天然的、一貫的,由“重陸權、輕海權”侷限性的戰略格局構成的遺傳基因,從習慣了“遠交近攻”的捭闔謀略,到秉承儒家之“內重大一統、外柔眾邊夷”,這一正統的中華文化的冶國理念核心。並在這諸多理念的合力下,也就決定了北元雖潰,必被窮追猛打,而日本雖畔,卻被放了一碼的結局。
三,前車之鑑和戰爭費效比的限制
史實有云,朱棣曾兩徵越南,越南與日本比起來,陸域與大明接攘。在理論上,大明軍力征伐越南,明顯要比征討日本容易的多。而實際上,永樂朝大軍也確實秒滅了越南政府。然而,正如朱元璋所憂,“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即便打敗了越南軍隊,但後續的佔領,卻因管制不易、軍令不達、反叛不斷、尾大不掉讓征伐的將帥非常的頭疼。即便疲於奔命平定了反叛,也往往安穩不了幾日。佔領越南後的戰爭費效比,也是讓永樂大帝深深的醉了。還有一件史載之實,便是前朝元帝忽必烈遠征日本之戰,其半遇神風,折戟沉沙的兵敗教訓,猶在朱元璋的眼前。以太祖之精明韜略,豈會自甘於削足適履、勉為其難,去逞這一時口舌之快。而棄北元正面的威脅於不顧?
事實上,題主所提的征討日本的題意背景,即指下面這件事。明國初定,大明為宣揚國威,外柔邊夷蕃國,向各國遣派使臣。而日本一反常態殺了大明遣使,明太祖聞知此事,勃然大怒,揚言遣百萬大軍,使千艘艨艟,一舉踏平小日本。話是出口了,但千艘能防禦颱風的戰船在那裡?遣百萬大軍伐日,豈不是置北患於不顧的傾巢而出,國內防禦怎麼辦?糜費千萬軍費豈不是其它的冶國萬事,都不用幹了?打敗日本軍隊易,佔領這個“非吾族類,其心必異”的外族之地後,豈不蹈置孤懸海外的大明軍隊於時時被吊打、不勝侵擾之轍?
結合明人高岱之評說:“夫以當時熊虎之將,席百戰之威,其於蕞爾小夷,豈為難克?然於敝中國多矣。彼既不足為中國患則已,又何必塗炭吾赤子而邀無益之功邪?”,以舉國之力征伐日本又何嘗不是,以塗炭吾赤子而邀無益之功邪?況且,日本政府一反躬事盛唐的阿諛奉承之態,敢殺大明遣使,分明也是謀定而後動之舉。日本攝政王、懷良親王政府當時就分析了形勢,認為明朝初得政權,需以鞏固國內、防禦北元邊患為重,不大可能調集重兵,遠渡重洋征討日本。自此後,日本開始不服大明朝的管束、常以倭兵襲擾我大明海疆。 而大明朝也以“海禁絕之”的消極防禦,斷絕了與小日本的往來。日本之不伐,非太祖雄心之不武。重洋之隔、元患之急、立國之初、文化之梏,救了小日本。
-
7 # 幸福的人60072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振奮人心的話,喊出了中華民族的骨氣,布衣出身的朱元璋登上皇位後,奉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人生信條,在他心中已經沒有對手,像陳友諒、張士誠等,因為他們都敗了、死了。
大明王朝建立後周邊的小國許多都來朝貢,請求明王朝給於保護,但在這些小國中,朱元璋最痛恨的就是日本了,因為日本之前屢次侵犯中國沿海一帶,而且“倭寇”心中不服且鄙視中國,經常是出爾反爾!朱元璋先後派使者或書信的方式希望建立良好的關係,但都無功而返,朱元璋氣憤至極,但最終沒有出兵征討日本是為什麼呢?
一,當時明朝剛建立不久,經過年年征戰,百廢待興,朱元璋深知,必須要休養生息,畢竟國家強大了才是王道,而且當時的朝局也不是非常穩定,為了政治的穩定也不宜出兵!認為北方的蒙古殘餘才是心腹大患!
二,日本是島國,遠在大洋深處,朱元璋認為這個地方屬於蠻荒之地,毫無價值可言,依照當時的情況,勞師遠征,後勤保障等都是問題,而且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朱元璋不願意冒這個風險!也不值得!
-
8 # 人生學問
第一當時自身海軍實力有限。
第二明朝政權剛剛穩定需要修養生息。
第三 朱元璋看不上日本。
-
9 # 塗塗愛生活呀
明太祖朱元璋自開國之後,為了讓子孫治國有據可依,便特地制定了《皇明祖訓》,對各方面的問題都作了細緻規定。在這部長長的祖訓中,他開篇就確立了十幾個“不徵之國”,也就是子孫不得與之交戰的國家。在這些國家裡,日本國就赫然在列。然而奇怪的是,對於不攻打其他國家,朱元璋給出的解釋都是這些國家有心朝貢,因此不須攻打,唯獨對日本,朱元璋卻說,這日本國陰險狡詐、“謀為不軌”,因此千萬不要和這個國家有過多的往來。
的確,朱元璋對日本的鄙視,可謂深入骨髓。他常常對著大臣和子孫痛罵日本反覆無常,就連在一首誇讚日本進貢的摺扇的詩中,都不忘罵日本人是“肆志跳梁”的跳樑小醜,並在結尾寫道:“今知一揮掌握中,異日倭奴必此變”,提醒自己注意日本的異常動向。更有甚者,洪武初年,日本國王兩次派遣使者前來朝貢,竟都被朱元璋拒之門外。朱元璋不僅不接收日本的貢品,還把前來出使的日本使者軟禁在四川、陝西的寺廟中,令他們沒法回國覆命。此外,按照慣例,日本國王要接受中國的冊封,而朱元璋卻拒不冊封日本國王,一直到朱元璋死後,朱棣即位,日本的天皇才獲得了朱棣頒賜的龜鈕金印,被明朝正式冊封為“日本國王”。
漢朝時期,中國賜給日本的“漢委奴國王”金印那麼,朱元璋對日本的厭惡到底從何而來呢?明朝初年,日本常常有倭寇來騷擾明朝沿海的山東、浙江、福建等地,燒殺擄掠,擄走當地人民。他們手段狠毒,卻又行蹤疏忽,總是小股部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因此很難防禦。於是,朱元璋便派人告訴日本國王,要管束好日本人,不要來中國作亂,否則就要大軍壓境,攻打日本。可是,等日本第一次嚮明朝進貢的時候,朱元璋就被日本國王傲慢無禮的國書氣的怒火中燒。這日本國王不僅沒有收斂,反而在國書中寫道:“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這意思就是說,你明朝儘管來打吧,我們日本自然有抵禦你們的方法。朱元璋對日本的鄙視,可謂深入骨髓。他常常對著大臣和子孫痛罵日本反覆無常,就連在一首誇讚日本進貢的摺扇的詩中,都不忘罵日本人是“肆志跳梁”的跳樑小醜,並在結尾寫道:“今知一揮掌握中,異日倭奴必此變”,提醒自己注意日本的異常動向。
更有甚者,洪武初年,日本國王兩次派遣使者前來朝貢,竟都被朱元璋拒之門外。朱元璋不僅不接收日本的貢品,還把前來出使的日本使者軟禁在四川、陝西的寺廟中,令他們沒法回國覆命。此外,按照慣例,日本國王要接受中國的冊封,而朱元璋卻拒不冊封日本國王,一直到朱元璋死後,朱棣即位,日本的天皇才獲得了朱棣頒賜的龜鈕金印,被明朝正式冊封為“日本國王”。那麼,朱元璋對日本的厭惡到底從何而來呢?
明朝初年,日本常常有倭寇來騷擾明朝沿海的山東、浙江、福建等地,燒殺擄掠,擄走當地人民。他們手段狠毒,卻又行蹤疏忽,總是小股部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因此很難防禦。於是,朱元璋便派人告訴日本國王,要管束好日本人,不要來中國作亂,否則就要大軍壓境,攻打日本。可是,等日本第一次嚮明朝進貢的時候,朱元璋就被日本國王傲慢無禮的國書氣的怒火中燒。這日本國王不僅沒有收斂,反而在國書中寫道:“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這意思就是說,你明朝儘管來打吧,我們日本自然有抵禦你們的方法。
朱元璋看到這種回覆,自然火冒三丈,當即斥退了日本使者。可是,明朝畢竟還剛剛建立,百廢待興,這時就遠征日本,實在有些力不從心。而且,日本國王還特地提到了元朝時,忽必烈派水師攻打日本,卻被“神風”吹得大敗而歸的故事。這前車之鑑,朱元璋也不得不防啊。日本孤懸海外,如果勞師遠征,必然會傷及剛建立的大明的元氣,所以,他不得不擱置下攻打日本的念頭,並告誡子孫,不要輕易攻打日本。
此外,朱元璋拒絕與日本往來,也是因為漢奸太多。總有人受金錢的誘惑,去給日本人當奸細,為日本人帶路,這令各地的守土官員非常頭疼。朱元璋對這種漢奸毫不手軟,專門下詔,責令地方官,一旦抓獲奸細,就要立刻“押赴京師,明正典刑,斬首示眾”。然而,縱使朱元璋這般痛下狠手,奸細仍然不少,於是朱元璋只好下令,嚴禁明朝人與日本人接觸,如果沒法接觸,某些人自然也就做不了奸細了吧。然而,朱元璋的小心防範,只能防的了一時,卻防不了一世。雖然在洪武后期,倭寇有所收斂,但等到明朝中後期的嘉靖年間,倭寇又再次猖獗起來。在嘉靖三十四年,幾十個倭寇來到南京城下,竟然把上千明軍殺的丟盔棄甲。於是,便有了民族英雄戚繼光挺身而出,抗擊倭寇,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
10 # 無藏南即951W
朱元璋出身農民,自始至終就有小富即安的心裡。朱明王朝的版圖充分體現農民“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思維。漢朝滅亡之後,長期沒有王朝修長城,而到了明朝卻大興土木修起了長城。中華文明越來越表現保守和自戀。長城以北近在咫尺的土地他都提不起興趣,他哪裡會有興趣乘風破浪去征服日本?倒是“海盜”汪直在日本區域性建立起了殖民統治,如果不被明朝鎮壓消滅,汪直有可能成為中國的“哥倫布”了。汪直的理念和做法與當時西方Explorer殖民者有很多相似之處,探險,貿易,殖民,致富。
回覆列表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是漢代陳湯說的,不是朱元璋說的、朱元璋從來沒有說過這句話。不僅如此,明朝建立之初,就定下來15個“不徵之國”,也就是如果明朝不準備攻打的國家,北韓、日本、琉球、安南、真臘、占城等國家都在此列之中。
頒佈《皇明祖訓》
朱元璋1369年正式頒佈了《皇明祖訓》,對後世皇帝們的施政方針做出了規範。內容包括內政、外交、禮儀、皇族管理等諸多方面,其中特意規定了這15個“不徵之國”。
朱元璋為何會提出15個不徵之國?朱元璋明確地說道“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窮兵黷武,導致百姓民不聊生,最終走向滅亡的教訓;另一方面他還提到四方的諸夷距離中國遙遠,偏居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所以,朱元璋立國之初,就定下來收縮保守的國策,所以他從沒有想過去征伐日本,而且也不允許他的子孫去征伐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