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小風263
-
2 # 大羅言酒
這個問題,我曾經也思考過,總結如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1.引用當事人的話:
朱元璋說:“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劉基說:“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
由此可見,這麼一個殺上司上位,殺同僚排除異己,扶植傀儡用完之後殺了取而代之的人,他的晉升之路充滿了血腥和權謀,雖然有人認為血腥權謀對於成功者是不可或缺,但是有誰會蠢到磨都沒用完就把拉磨的驢子殺掉?況且卸磨殺驢這種事情本身就是犯大錯的,有人可能會說朱元璋建國後也殺大臣,但那時情況和元末時完全不一樣,而且動機也不一樣。
2.陳友諒稱帝太早,幹掉自己扶植的傀儡取而代之,做這種事情的在歷史上也有不少,後果怎樣大家都知道,稱帝意味著元朝會將其視為重點打擊目標,所以朱元璋只需要忙著收拾身邊的軍閥,時不時跟元軍打一下,而他則是在和身邊的軍閥打的同時要抗住元軍的大規模剿殺行動。
3.這也是重要原因,元末朝廷已經非常腐敗,暫且不說元軍的渣渣戰鬥力,朝廷內部也十分不堪,難得出了個不錯宰相脫脫,鎮壓起義軍也有點手段,結果也因為內部鬥爭而死,可想而知元末即使兵強也無藥可救了,況且元軍安逸了幾十年,戰鬥力也大不如以前把歐洲打得瑟瑟發抖的蒙古軍了,而有點戰鬥力的精兵又掌握在蒙古、色目貴族手裡,貴族不會在乎國家的利益,他們窩裡鬥搞得不亦樂乎,完全不願管起義軍。況且其四等人制度、高額的稅收,早已使元政府喪失人心。
另外,朱元璋聽從朱升建議遲遲不建國,使元政府對其放鬆警惕而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其他起義軍。
綜上所述,使得朱元璋能在鄱陽湖上能專心對抗陳友諒,並最終取得勝利。
4.陳友諒書讀的少,再加上他的急躁小氣和多疑陰險,造成了他短視、不懂人文、不曉地理、剛愎自用、胡亂作為、培養豬隊友等情況,這些問題在歷代帝王身上或多或少都可能有,但是,在歷代開國皇帝統一天下之前都是很少見到的。
總之,在那個元末動亂的時代,各軍閥中只有朱元璋,更具備統一天下的綜合素質,大明開國後的”洪武盛世”,不就更體現了這一點嗎?
-
3 # 老魏聊歷史
陳友諒和朱元璋,就實力和能力而言,其實不相上下。甚至於說,陳友諒比朱元璋更強一點。那麼,為什麼陳友諒最終輸給了朱元璋呢?
我覺得主要還是陳友諒籠絡人心的手段太差,沒有朱元璋高明,最終落得個人心盡失,四面楚歌,導致最後一敗塗地的下場。
根基不穩殺徐自立有野心並不為過,想當老大也很正常,亂世之中,誰都想逐鹿中原,成為天下至尊。從長遠來看,陳友諒取徐壽輝而代之,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但是陳友諒錯就錯在並不高明。在自己勢力並不穩固,徐壽輝還有一大批心腹將領之時,明目張膽的殺徐自立。
陳友諒的這一舉動,直接導致一大批將領對他心存異見,大家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內部矛盾重重,軍心十分不穩,這也成為了他在鄱陽湖大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朱元璋倒是後來也殺了小明王韓林兒自立,但是卻比陳友諒高明得多。
氣量狹小脾氣暴躁但凡握權掌軍者,一定不能氣量狹小,最起碼在表面上不能氣量狹小。為了自己的江山和天下,成大事者必須暫時放棄自己心中對別人的嫉恨,特別是非常有能力的人,需要花費精力去籠絡人心。
而陳友諒恰恰做不到這一點,他其實和項羽一樣,氣量十分狹小,而且脾氣暴躁易怒。他為人驕橫,對待將士十分苛刻,絲毫不知道籠絡人心。在攻打南昌的戰役中,陳友諒將朱元璋的戰俘全部殺掉,而朱元璋卻是全部放還,並且祭奠了陣亡將士。二者相比之下,籠絡人心的手段高下立判。
我之結語政治界有一句經典名言:人心即是最大的政治。此處的人心並不指民心,而是指的人才的心。誰能夠籠絡人才,誰能夠讓有能力的人為己所用,誰能夠駕馭和控制人心,誰才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回覆列表
時勢造英雄,到潘陽湖大戰之時,朱元璋的實力可以一戰了,那時已經是五五開了。陳友諒一戰敗,就沒有機會爭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