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54204898989

    1.“去國懷鄉”

    出處: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也。”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文章透過對洞庭湖的側面描寫襯托岳陽樓。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規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合的風格。《岳陽樓記》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2.“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出處:《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 辛棄疾(宋)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是代一位內心充滿"離恨"與"相思"的女性抒寫相思離情,表面是在寫美人相思的苦悶,實則寄託的是詞人無法實現的政治理想。它在風格上也比較特別,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優美的婉約詞。

    3.“此心安處是吾鄉”

    出處: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受使蘇幾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元豐六年(1083)王鞏北歸,出柔奴(別名寓娘)為蘇軾勸酒.蘇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透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4.“長恨人心不如水, 等閒平地起波瀾”

    出處:《竹枝詞九首》劉禹錫

    (一)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二)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三)江上朱樓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紋生。

    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四)日出三竿春霧消,江頭蜀客駐蘭橈。

    憑寄狂夫書一紙,家住成都萬里橋。

    (五)兩岸山花似雪開,家家春酒滿銀盃。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

    (六)城西門前灩預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

    (七)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八)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

    個裡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

    (九)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

    《竹枝詞九首》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組詩作品。竹枝詞原是古代四川東部人口頭傳唱的一種民歌。劉禹錫的這組民歌體詩在形式上都是七絕,可以看成是一組詩,但在寫法上與詩作有所不同,有人認為這是早期的詞作。這些作品都寓情於景,感情色彩也各有側重,一方面既有民風習俗,另一方面又有個人境遇。

    《詩境淺說續編》評鑑其七,首言十二灘道路艱難,以質樸之筆寫之,合《竹枝》格調。第四直(按指“城西門前灩澦堆”)以石喻人心,此首以水喻人心。後二句言翟唐以險惡著稱,因水為萬山所束,巨石所阻,激而為不平之鳴,一入平原,江流漫緩矣。若人心則平地可起波瀾,其險惡殆過於瞿唐千尺灘也。

    5.“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原文:《陋室銘》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於一體。透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緻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兩袖清風的情懷。文章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餘音繞樑,讓人回味無窮。文章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6.“三千弱水深”

    出處:《西遊記》第二十二回“八百里流沙界,三千弱水深。”

    經典名著《西遊記》裡的流沙河位於焉耆縣開都河南岸,這條河伴隨著《西遊記》這一神話小說,在民間保持著風光、神秘的地位。 出自《西遊記》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淨。 《西遊記》中此河水勢兇險,又被捲簾大將佔據,常人根本無法渡過。有詩為證: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

    個人認為,此處流沙界指水勢兇險,弱水在古籍中一般指稱因水淺而無法用皮筏渡過的水,此處亦指水險。與數字連用,乃古人慣用手法,指多而廣。

    7.“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出處:《塞下曲》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塞下曲》是唐代詩人盧綸組詩《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之一。這六首詩透過寫將軍發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懾敵、慶功宴舞、狩獵等場面,表現了邊塞真實生動的軍旅生活與將士們英勇無畏的性格,將邊關將士英勇善戰豪情滿懷的磅礴氣勢描繪得生靈活現,躍然紙上。這組詩每一首都能獨立成章,內容豐滿,寓意雋永,氣勢雄闊。

    8.“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出處:《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滁州西澗》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首寫景七絕。作者任滁州剌史時,遊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此詩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還蘊含了詩人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與憂傷情懷,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懷才不遇的不平。

    9.“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出處:《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10.“竹杖芒鞋輕勝馬”

    出處:《定風波》宋。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的精神。此詞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上片著眼於雨中,下片著眼於雨後,全詞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11.“黃沙百戰穿金甲”

    出處:《從軍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訊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鬥力;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佈的邊塞景觀。全組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12.“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蔭”

    出處:《猛虎行》西晉.陸機

    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惡木豈無枝?志士多苦心。

    整駕肅時命,杖策將遠尋。飢食猛虎窟,寒棲野雀林。

    日歸功未建,時往歲載陰。崇雲臨岸駭,鳴條隨風吟。

    靜言幽谷底,長嘯高山岑。急弦無懦響,亮節難為音。

    人生誠未易,曷雲開此衿?眷我耿介懷,俯仰愧古今。

    這首詩寫陸機在外行役的經歷,雖然壯志難酬,仍不改“耿介”之懷。一個節操高尚之人,因迫於時命,沉浮世事,結果功名未遂,陷於進退兩難,其愧悔可想而知。陸機少有才名,後應詔赴洛陽,在西晉混亂的政局中仕宦不得意,最終陷於王室爭奪皇位的鬥爭,在“八王之亂”中被殺。此詩正是詩人矛盾苦悶心境的真實寫照。

    13.“雲中誰寄錦書來”

    出處:《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作於詞人與丈夫趙明誠離別之後,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於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調,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緻精巧的別情詞作。

    14.“去家千里兮,生無所歸而死無以為墳。”

    出處:《屈原廟賦》宋.蘇軾

    浮扁舟以適楚兮,過屈原之遺宮。覽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鄉。伊昔放逐兮,渡江濤而南遷。去家千里兮,生無所歸而死無以為墳。悲夫!人固有一死兮,處死之為難。徘徊江上欲去而未決兮,俯千仞之驚湍。賦《懷沙》以自傷兮,嗟子獨何以為心。忽終章之慘烈兮,逝將去此而沉吟。

      “吾豈不能高舉而遠遊兮,又豈不能退默而深居?獨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爭而強諫兮,死猶冀其感發而改行。苟宗國之顛覆兮,吾亦獨何愛於久生。託江神以告冤兮,馮夷教之以上訴。歷九關而見帝兮,帝亦悲傷而不能救。懷瑾佩蘭而無所歸兮,獨煢煢乎中浦。”

      峽山高兮崔嵬,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見兮高臺。自子之逝今千載兮,世愈狹而難存。賢者畏譏而改度兮,隨俗變化,斫方以為圓。黽勉於亂世而不能去兮,又或為之臣佐。變丹青於玉瑩兮,彼乃謂子為非智。

      “惟高節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與。違國去俗死而不顧兮,豈不足免於後世?”

    嗚呼!君子之道,豈必全兮。全身遠害,亦或然兮。嗟子區區,獨為其難兮。雖不適中,要以為賢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蘇軾的《屈原廟賦》是採取“騷體賦”的形式寫成的,是為了記念“騷體賦”的創使人屈原,此賦是發屈原之心而作,其詞氣與屈原有暗合之處。本賦敘事、議論、抒情相給合,敘寫了江峽的崔嵬山峰、峭壁驚湍、江畔荒涼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國的矛盾心情,抒發了蘇軾追慕屈原高潔的人品,渴望建立匡時濟世的情感。蘇軾認為在艱難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惡勢力巧妙靈活地周旋,勸誡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樣為保全生命而遠離禍害。

    15.“父母在,不遠遊”

    出處:《論語·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孔子所著重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責任:不遠遊的前提是“父母在”。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這裡的在家或不遠遊可以有多重意義:或是以農耕贍養父母,或是照顧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遠遊而擔心等等。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其重點是對父母盡責,也可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順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魚多長時間喂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