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風吹楠分佈於雲南(勐臘、景洪、滄源),瀕危種。滇南風吹楠是中國南部熱帶季節性雨林中的特有種,分佈區狹小,由於雨林過度毀壞,數量極少,在已劃定的自然保護區內,雄株較多,雌株稀少,天然更新能力極差。同時,當地商業部門收購種子,群眾採用伐樹收果的不合理的方法,使得結實植株日漸減少,如不加強保護,將有絕滅的危險。
形態特徵
滇南風吹楠是常綠喬木,高12~25米,分枝常集生樹幹頂部,胸徑30~50釐米;樹皮灰白色;小枝皮孔顯著。葉互生,薄革質,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0~35釐米,寬7~13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兩面無毛,側脈12~22對;葉柄扁,長2~3.4釐米,寬約5毫米。花單性,異株;雄花序圓錐狀,著生於老枝落葉腋部,長8~15釐米,各部被鏽色樹枝狀毛,老時漸脫;花小,直徑約5.5毫米,桔紅色,花被裂片3或4,雄蕊20,完全結合成球形體;果序軸頗粗壯,密被皮孔,長6~12釐米,著成熟果1~2。果橢圓形,長4.5~5釐米,外面光滑,基部偏斜,並下延成柄,宿存花被片成不規則盤狀,成熟時2瓣裂;種子為假種皮完全包被,假種皮橙紅色,種皮薄,脆殼質,胚乳嚼爛狀。
生長特性
滇南風吹楠分佈於溝谷雨林的坡地上。本種要求高溫多溼的環境。分佈區年平均溫19~21℃,極端最低溫不下0.5℃,極端最高溫達40℃,相對溼度82~86%;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分佈不均勻,80~90%的雨量多集中在5~10月,但乾季多霧,以補償水分之不足。土壤為三疊紀紫色砂頁岩形成的山地黃壤性土,有機質層厚,pH值4.5~5.5。滇南風吹楠非主要建群種,在熱帶季節性雨林中居於2~3層喬木,個別高30餘米,與其伴生的主要建群種有番龍眼、千果欖仁、毗黎勒、輪葉戟、白顏樹等。在土壤乾燥瘠薄的地方極少天然分佈。花期1~2月,果期4~6月。當果實成熟落地後,小獸喜吃,天然更新較差,在有上層喬木的廕庇下則偶見幼苗。
滇南風吹楠分佈於雲南(勐臘、景洪、滄源),瀕危種。滇南風吹楠是中國南部熱帶季節性雨林中的特有種,分佈區狹小,由於雨林過度毀壞,數量極少,在已劃定的自然保護區內,雄株較多,雌株稀少,天然更新能力極差。同時,當地商業部門收購種子,群眾採用伐樹收果的不合理的方法,使得結實植株日漸減少,如不加強保護,將有絕滅的危險。
形態特徵
滇南風吹楠是常綠喬木,高12~25米,分枝常集生樹幹頂部,胸徑30~50釐米;樹皮灰白色;小枝皮孔顯著。葉互生,薄革質,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0~35釐米,寬7~13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兩面無毛,側脈12~22對;葉柄扁,長2~3.4釐米,寬約5毫米。花單性,異株;雄花序圓錐狀,著生於老枝落葉腋部,長8~15釐米,各部被鏽色樹枝狀毛,老時漸脫;花小,直徑約5.5毫米,桔紅色,花被裂片3或4,雄蕊20,完全結合成球形體;果序軸頗粗壯,密被皮孔,長6~12釐米,著成熟果1~2。果橢圓形,長4.5~5釐米,外面光滑,基部偏斜,並下延成柄,宿存花被片成不規則盤狀,成熟時2瓣裂;種子為假種皮完全包被,假種皮橙紅色,種皮薄,脆殼質,胚乳嚼爛狀。
生長特性
滇南風吹楠分佈於溝谷雨林的坡地上。本種要求高溫多溼的環境。分佈區年平均溫19~21℃,極端最低溫不下0.5℃,極端最高溫達40℃,相對溼度82~86%;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分佈不均勻,80~90%的雨量多集中在5~10月,但乾季多霧,以補償水分之不足。土壤為三疊紀紫色砂頁岩形成的山地黃壤性土,有機質層厚,pH值4.5~5.5。滇南風吹楠非主要建群種,在熱帶季節性雨林中居於2~3層喬木,個別高30餘米,與其伴生的主要建群種有番龍眼、千果欖仁、毗黎勒、輪葉戟、白顏樹等。在土壤乾燥瘠薄的地方極少天然分佈。花期1~2月,果期4~6月。當果實成熟落地後,小獸喜吃,天然更新較差,在有上層喬木的廕庇下則偶見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