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麼麼噠

    在日本垃圾分類已經有了四十多年的歷史,是一項全民都積極參與的活動。

    日本對垃圾問題的關注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當時正值戰後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東京到處是垃圾。時任日本東京都知事(相當於東京市長)的美濃部亮吉,提出了“向垃圾宣戰”的口號,鼓勵建造垃圾焚燒爐。

    八十年代“泡沫經濟”時期,垃圾數量和種類激增。1989年,東京的垃圾總量達到了創紀錄的490萬噸。焚燒和填埋無力處理巨大體量的垃圾,必須透過有效分類來改進焚燒技術。與此同時,民眾意識到對於垃圾處理無法再置身事外,必須參與其中。

    1999年,日本在《迴圈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中提出了“3R”理念:Reduce、Reuse、Recycle(減少、再利用與再迴圈)。並建立起了細緻、複雜的分類規則。

    如今,走在日本的任何一個社群,你都會看到詳細的垃圾分類圖示和收垃圾時間表。日本的垃圾主要分為五大類,每大類下還有更細緻的分類,並且每個地區都有所不同。

    東京大田區的分類指南長達30頁,有500多個條款;橫濱政府則將垃圾分為10大類,更詳細的指南手冊有27頁。

    而花在垃圾上的時間,不僅僅是分類這麼簡單,扔掉之前,還需要對垃圾進行處理。

    比如,牛奶盒必須用水沖洗後,剪開晾乾,然後用繩子捆綁在一起;寶特瓶的瓶蓋、瓶體和標籤,也需要分開投放;超市裡的塑膠盒,用完後會被清洗乾淨,直接送回超市。剛來日本的外華人有時調侃,“簡直要有個博士學位才能理解他們的垃圾回收規則。”

    比起可以每天扔兩次垃圾的上海,在日本,每種垃圾只能在每週的固定時間投放,如果不小心錯過,就只能再等一週。

    比如在東京,週一統一收容器包裝類垃圾,週二和週五可以扔可燃垃圾,週六可以扔資源垃圾,而不可燃垃圾只有每月第二、四周的週四才能投放。如果有鋼琴、傢俱之類的大件垃圾,則需要聯絡專門的人員,並支付一定的費用。

    垃圾分類,是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在政府和民眾的通力合作下,四十年間,日本在垃圾分類和處理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2014年,東京的垃圾總量為270萬噸,比1989年減少了44.8%。其中約1/8被扔進東京灣的垃圾填埋場。

    為了更好利用和回收垃圾,政府一直在投入資金提高垃圾處理技術。目前,透過高溫處理,可以控制有害氣體的產生,減輕大氣汙染;焚燒後產生的灰燼,除了一部分被填埋、也可以用作水泥生產或製造瀝青。燃燒產生的熱能,可以用來發電和供暖。

    這些成績的背後,也離不開民眾的支援。

    孩子們很小開始就對垃圾分類的規則耳濡目染。從幼兒園到高中,學校也都會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垃圾處理廠。

    經過四十多年的教育,垃圾分類不僅成為日本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也彰顯著他們對國家的責任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十多歲的男生怎麼提升自己的氣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