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提出“太虛即氣”的學說,肯定“氣”是充塞宇宙之實體,“氣”之聚散變化,形成各種事物現象,反對佛、道家關於“空”、“無”的觀點。又以為“造化所成,無一物相肖者。以是知萬物雖多,其實一物無無陰陽者;以是知天地變化,二端而已”。“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認識到事物對立面統一的某些原理。還從人和物同受“天地之氣”以生出發,強調“無一物非我”,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張載認為,宇宙的本原是氣。他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氣有聚散而無生天,氣聚則有形而見形成萬物,氣散則無形可見化為太虛。他認為宇宙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浮與沉、升與降、動與靜等矛盾的對立運動。他還把事物的矛盾變化概括為“兩與一”的關係,說:“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認為兩與一互相聯絡、互相依存,“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在認識論方面,他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的區別,見聞之知是由感覺經驗得來的,德性之知是由修養獲得的精神境界,進入這種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
張載的哲學觀點具有唯物、辯證的特點。張載的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他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激勵了後世許多學者。著有《正蒙》、《經學理窟》、《易說》等,編入《張子全書》。
張載逝世早,而沒有來得及嚴密構築自己的思想體系,因而其思想體系不夠嚴密,常常出現矛盾性。
張載提出“太虛即氣”的學說,肯定“氣”是充塞宇宙之實體,“氣”之聚散變化,形成各種事物現象,反對佛、道家關於“空”、“無”的觀點。又以為“造化所成,無一物相肖者。以是知萬物雖多,其實一物無無陰陽者;以是知天地變化,二端而已”。“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認識到事物對立面統一的某些原理。還從人和物同受“天地之氣”以生出發,強調“無一物非我”,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張載認為,宇宙的本原是氣。他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氣有聚散而無生天,氣聚則有形而見形成萬物,氣散則無形可見化為太虛。他認為宇宙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浮與沉、升與降、動與靜等矛盾的對立運動。他還把事物的矛盾變化概括為“兩與一”的關係,說:“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認為兩與一互相聯絡、互相依存,“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在認識論方面,他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的區別,見聞之知是由感覺經驗得來的,德性之知是由修養獲得的精神境界,進入這種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
張載的哲學觀點具有唯物、辯證的特點。張載的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他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激勵了後世許多學者。著有《正蒙》、《經學理窟》、《易說》等,編入《張子全書》。
張載逝世早,而沒有來得及嚴密構築自己的思想體系,因而其思想體系不夠嚴密,常常出現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