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3]。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但沒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長安弘福寺[4]。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大雁塔成為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建築紀念物。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援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從中國傳往北韓半島、越南和日本。顯慶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經、論,無者先翻,有者在後”[5]。顯慶二年(657年)九月,玄奘藉著陪駕住在洛陽的機會,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請求,“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次日,高宗回信拒絕[6]。
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文的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其學說卻深深地影響了其他諸多宗派。奘師一生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7](目前學界流行說法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為中土一切譯師之最。
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3]。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但沒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長安弘福寺[4]。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大雁塔成為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建築紀念物。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援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從中國傳往北韓半島、越南和日本。顯慶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經、論,無者先翻,有者在後”[5]。顯慶二年(657年)九月,玄奘藉著陪駕住在洛陽的機會,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請求,“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次日,高宗回信拒絕[6]。
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文的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其學說卻深深地影響了其他諸多宗派。奘師一生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7](目前學界流行說法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為中土一切譯師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