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條件對雪的δ值也有明顯的影響。高度越高,其δ值越低。如對阿爾卑斯的調查表明,由於新鮮雪中的高度效應,δ值以(2~6)‰/100m的差異變化。中國珠峰的雪,其δD值在海拔4300m處為-74.4‰,8848m處下降為-208.8‰。但同位素的高度效應,僅是小範圍內的一種自然現象,而不是引起同位素變化的主要原因。不同地區,甚至在同一地區不同坡面上測得的δ值,其梯度都不一致,說明上述的認識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圖4-9展示了Moser和Stichler收集的部分降雪的同位素高度效應資料。堆積在極地冰川上部雪的同位素組成,最大的擾動因素是雪的飄移。暴風可以將堆積的表層雪從某地移到另一個地方。在常年颳風的地區,將會發生雪的常年飄移。但在多數地區,雪飄移主要發生在冬季。雪飄移的範圍取決於風力強弱和地形。人們發現,在冰川上部,積雪的同位素組成常出現重複分佈的現象。在正常情況下,從冰川的邊向較高的中心部位延伸時,其δ值應逐漸減小。但有時卻因為雪的飄移影響而變得模糊不清。雪的飄移,一般情況是雪從高處向低處飄移,最有效的飄移是在冬季。其結果,在雪的最終停留地冰川中心部位,雪的δ值的變化就會被削弱,甚至大於氣象學引數計算。4-9 雪的同位素組成高度效應(據Moser等,1970)Epstein等(1963)發現,在南極的Little America吹動中的雪,其δ值比低窪地帶的任何一層雪都低。Gonfiantini等(1963)也報道過類似的現象。據Lorius(1968,1969)報道,在南極年平均溼度和δ值之間的關係比Dansgaard等(1973)在格陵蘭獲得的資料還離散。他們指出,高離散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雪的堆積速度較低和風暴使雪飄移干擾的結果。Lorius等(1969)認為,在Terreadlie海岸和Mariebyrdland都存在著反高度效應,這可解釋為含輕同位素的冬季雪從高向低處飄移的結果。
地形條件對雪的δ值也有明顯的影響。高度越高,其δ值越低。如對阿爾卑斯的調查表明,由於新鮮雪中的高度效應,δ值以(2~6)‰/100m的差異變化。中國珠峰的雪,其δD值在海拔4300m處為-74.4‰,8848m處下降為-208.8‰。但同位素的高度效應,僅是小範圍內的一種自然現象,而不是引起同位素變化的主要原因。不同地區,甚至在同一地區不同坡面上測得的δ值,其梯度都不一致,說明上述的認識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圖4-9展示了Moser和Stichler收集的部分降雪的同位素高度效應資料。堆積在極地冰川上部雪的同位素組成,最大的擾動因素是雪的飄移。暴風可以將堆積的表層雪從某地移到另一個地方。在常年颳風的地區,將會發生雪的常年飄移。但在多數地區,雪飄移主要發生在冬季。雪飄移的範圍取決於風力強弱和地形。人們發現,在冰川上部,積雪的同位素組成常出現重複分佈的現象。在正常情況下,從冰川的邊向較高的中心部位延伸時,其δ值應逐漸減小。但有時卻因為雪的飄移影響而變得模糊不清。雪的飄移,一般情況是雪從高處向低處飄移,最有效的飄移是在冬季。其結果,在雪的最終停留地冰川中心部位,雪的δ值的變化就會被削弱,甚至大於氣象學引數計算。4-9 雪的同位素組成高度效應(據Moser等,1970)Epstein等(1963)發現,在南極的Little America吹動中的雪,其δ值比低窪地帶的任何一層雪都低。Gonfiantini等(1963)也報道過類似的現象。據Lorius(1968,1969)報道,在南極年平均溼度和δ值之間的關係比Dansgaard等(1973)在格陵蘭獲得的資料還離散。他們指出,高離散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雪的堆積速度較低和風暴使雪飄移干擾的結果。Lorius等(1969)認為,在Terreadlie海岸和Mariebyrdland都存在著反高度效應,這可解釋為含輕同位素的冬季雪從高向低處飄移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