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鯉躍客棧
-
2 # 育學園—“大夫,寶寶看起來有點偏矮/瘦,是不是營養不太夠/需要補點啥?”—“偏矮/瘦,為什麼會這麼覺得?”—“那個老誰家的小誰,跟我們家寶寶就差了幾個月,但是看起來又胖又壯……”—“說了多少次了,寶寶長得好不好別跟別人比,得看生長曲線!”
生長曲線?我知道得看生長曲線,你不都說了好多遍了,但是為啥啊!哎大夫你別走啊……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強調:體重、身長是反映幼兒營養狀況的直觀指標;(應)每3個月一次,定期測量身長、體重、頭圍等生長指標。
方法是:從嬰兒出生起,就將其每次健康體檢時所測得的身長、體重、頭圍等資料,按月齡標點在相應的WHO兒童生長曲線上,並將各個資料點連線成線,就是每個嬰兒個體化的生長曲線。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介紹:
知識點
簡單“翻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話就是:
1.寶寶的生長曲線最好能做長期的評估。
2.觀察曲線的“變化幅度”。
寶寶的生長只要在生長曲線標註的區間內都屬於正常的,觀察寶寶長得好不好,不是看某一次體檢時的體重、身長、頭圍等,而是應該觀察曲線在一段時間內是否有大幅的“抖動”,比如驟然上升或下降等。
以體重曲線為例:
驟然上升:說明近期寶寶體重增長過快,需改善過度餵養等行為。
驟然下降:說明最近寶寶體重增長緩慢,家長需考量寶寶是否有疾病,或者輔食等營養是否足夠等。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寶寶偏瘦是有多瘦?
很多媽媽覺得寶寶偏瘦,只是主觀上覺得孩子瘦,其實只要寶寶在正常生長標準內,瘦一些也沒壞處。
那麼,怎麼判斷寶寶的生長髮育指標呢?
鯉躍經常看的三個指標是,體重、身高、頭圍。
但是,也不是看這三個值的絕對值,而是看他們的相對值,也就是生長髮育曲線。
很多媽媽習慣看體重多重,身高多高其實很容易忽略寶寶的生長曲線。
只要生長曲線在正常範圍內的,就不需要額外補充什麼營養素。
如果寶寶確實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可以透過豐富的飲食、適度運動來促進生長髮育。
我家寶寶6個月的時候,醫生給開了鋅,說是促進生長髮育的,開始按照預防劑量吃鐵劑,魚肝油照舊,其他的並沒有特別補充,沒有必要給孩子補充太多營養素,給孩子增加不必要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