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雨峰
-
2 # 鬱香墨
按道理說,你學誰的字帖就按照誰的字帖練習。當今可能有一些人,沒有學過書法,但又想把字寫好。對於這類人來說,沒有定論,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當你看見硬筆還是毛筆書法時,覺得如意喜歡,相互彼此之間都可以學。
-
3 # 手帳王羲之
作為成人,我認為沒有必要“墨守成規”,非得要從楷書入手。如果可能,也可以從行楷入手練字。所謂“思路決定出路”,學書法也是這樣,與其亦步亦趨,不如“突出重圍”。做任何事要想與目標接近,總得用理念指導實踐。而且要想效果“最快”,必定要出其不意。
具體建議把握以下幾點:
1.真的喜歡。喜歡某一家,看他的故事,喜歡那個時代的風氣,熟悉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不僅僅喜歡書法家寫出的字,也要能找來這個書家怎麼說,才能算真正喜歡。如果掌握了足夠多的書家訊息,意味著你是真的喜歡,上手臨摹的時候,感覺和氣息也會往所喜歡的書家作品那邊靠攏。
2.取法乎上。學習書法不是市場買菜,覺得新鮮就可以。而是要學會用“高古”的格調學習古人。比如楷書,儘量學晉唐的碑帖,而且儘量選用“善本”,能看得出筆觸見得著用筆。比如同樣學智永《真草千字文》,你得從智永那裡尋找王羲之的氣息,從“二王”系統裡要營養,透過反覆比較,找出規律,化到自己筆下才能風規高遠。
3.容易上手。對一種碑帖的臨摹,一點感覺都沒有,花不少時間(比如一個月),啥體會都沒有,那就得找找自身原因了,是不是你自己“個性”太強了,“自我”沒有完全“消滅”掉,成不了“碑帖”裡的那個樣子。所以選碑帖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時間裡,寫出它的樣子,至少透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讓內行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你學的是什麼碑帖。如果看不出來,說明沒有“上手”,或者方法不對,或者選錯字帖了。
4.延展性強。如果你學的是顏真卿的字,可以學習的東西很多,學了楷書,要看看《祭侄文稿》、《爭座位帖》、《劉中使帖》等等,人家顏公怎麼把書法“耍”出千古雄強的模樣的。除此之外,可以看看何紹基是怎麼學顏,又怎麼自出機杼的。同樣的字,“老何”怎麼會這樣變那樣變,變成了不一樣又挺有趣的樣子。所以有時讀帖比傻傻地書寫更重要。
5.一以貫之。任何事都不能一曝十寒,淺嘗輒止地練習,否則連自己都會對自己失望,學習書法也是一樣,必須提高練習強度,必須持之以恆。還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意思是,別想著今天看到這個碑帖好就換這個,明天見到那個好就換那個。打個比方,人家宋朝米芾的兒子米友仁,一輩子都學習老爸的書法,老爸得10分,他能習得4分,也已經足夠在南宋立足、在書法史上留名了。把一個時代一種風格一種型別的碑帖搞透,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
4 # 卿主墨影
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而漢字的演變過程,形成了篆隸楷行草五大書體,這是華夏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結晶,而歷代書家更是舉不勝數,碑帖浩如煙海,那麼對於初學者而言,究竟該從何入手?筆者以為:
1.首先要選擇的什麼書體,因為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審美標準也不相同,五體都可以選擇,但最常用的,也是最為常見的是隸楷行,而篆書歷史久遠,草書難以辨認。初學者可從隸從楷從行入手,更為妥當.
2.其實是選擇歷代書家誰的碑帖。碑帖是歷代書家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可以說各個流派,百家爭鳴,但書法之法,書法共性永遠不變,只是風格面目有所不同而已,比如若從楷書學起,歐顏柳趙四家對後世影響最大,並且唐楷為最,歐體險絕,顏體雄強,柳體瘦挺,趙體秀美,因人喜好之擇之。一旦確定,不可隨便更改,而以一家為主,堅持臨寫,待羽翼漸豐,再涉獵他家,彌補其不足。更不可半途而廢,枉費時日而一事無成!切記!切記!
回覆列表
書法主要有篆、隸、楷、草、行五大類,每一種形體,古時都有較大影響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佳作都可以成為我們的選擇。這些名家風格迥異,在你選擇時,可以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書體,以及你喜歡的風格。
初學者最適合從楷書開始,唐楷系列的有歐顏柳,宋元時有趙,再往前有鍾繇、二王,明清有“吳門四名士”等。
需要強調的是,練習時的書體選擇,也應該從楷書入手,比較適宜,風格上根據自己喜好選,風格大致分為兩類:江南的小橋流水(溫婉秀麗),北方的戈壁沙漠(粗獷豪放),一類是刻意營造,一類追求自然古樸。
字帖的作者,越是年代久遠,越難模仿。選個當代或者現代書家再或者是清代、民國的書家的作品進行練習,相對要容易些。
書法具有時代特點,離我們年代近的人,書寫者書寫的方法,習慣和愛好也會和我們比較接近,有脈絡可尋,便於模仿,當然水平也一般要比前代要差一點。
比如現當代一流的書家,如果放到民國時期,可能就只算二流、甚至三流水平。民國的和明清的比,又要差一截,諸如此類,雖不絕對,但也大致如此。
元代的趙孟頫水平就不輸唐代名家,但這樣的例子不多。
扯得有點遠了,雖然初學者常講學習要“取法乎上”,但也不能無限上,難度要適合自己,因為越上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