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東風·七夕》
元代:盧摯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閒亭。
蛛絲度繡針,龍麝焚金鼎。
慶人間七夕佳令。
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在這支小令中,作者化用唐杜牧《秋夕》,繪製成一幅靜夜(望天河)圖,並賦予新的內容、新的意境。七夕之夜,月明風清,人們焚起香來慶賀節日。渴望著心靈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針錢在梧桐樹影下乞巧,看牛郎織女相會。因此此曲具有一定的民俗學價值。
《七夕》
唐代: 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一道仙鵲架起的小橋橫臥在那茫茫的銀河上。 聽著織女的配環叮咚,看她款款地過橋而來。 我和伊人的離別是不會停息地一年復一年。 悵然間抬頭望去只見到牛郎星依舊閃爍,亙古光華不變;我的哀愁啊,就漸漸的不那麼明顯。
唐代: 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這首以這樣一個悽婉哀怨的悲劇故事為題材的小詩,抒發了鍾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詩人對這對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他鄉七夕》
唐代: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在異地他鄉適逢七夕佳節,更增加旅人的思鄉思親的情懷。可是遠離家鄉,看不見妻子在月下穿針乞巧,對月懷人,詩人生起無限羈旅窮愁、去國懷鄉之感。
《七夕二首·其一》
清代: 德容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七夕為農曆七月初七之夜。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相會。後附入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壽等活動。
《菩薩蠻·七夕》
宋代: 陳師道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
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
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神話,《詩經·大東》就有了織女與牽牛兩星分居銀河兩旁的敘述。到《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形成了故事的大致輪廓。
《訴衷情·七夕》
宋代: 吳文英
西風吹鶴到人間。涼月滿緱山。
銀河萬里秋浪,過載客槎還。
河漢女,巧雲鬟。夜闌干。
釵頭新約,針眼嬌顰,樓上秋寒。
“河漢女”三句,應題“七夕”。天孫織女,巧手梳妝,雲髻高聳。她在夜空中斜依在天河邊。“闌干”,這裡有橫斜之意,與唐劉方平《月夜》詩:“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中“闌干”意相同。
《柳梢青·七夕》
宋代: 劉鎮
幹鵲收聲,溼螢度影,庭院深香。
步月移陰,梳雲約翠,人在迴廊。
醺醺宿酒殘妝。待付與、溫柔醉鄉。
卻扇藏嬌,牽衣索笑,今夜差涼。
全詞格調疏朗雋逸,情韻自然流麗。同時,詞人巧擷神話悲劇故事中喜劇式的理想結局為發端,對現實生活中的喜劇作了襯托,使全詞顯得氣氛熱烈歡快,情趣無限。
《乞巧》
唐代: 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夕佳節,人們紛紛抬頭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見牛郎織女渡過銀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婦女望著秋月穿針乞巧,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沉醉東風·七夕》
元代:盧摯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閒亭。
蛛絲度繡針,龍麝焚金鼎。
慶人間七夕佳令。
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在這支小令中,作者化用唐杜牧《秋夕》,繪製成一幅靜夜(望天河)圖,並賦予新的內容、新的意境。七夕之夜,月明風清,人們焚起香來慶賀節日。渴望著心靈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針錢在梧桐樹影下乞巧,看牛郎織女相會。因此此曲具有一定的民俗學價值。
《七夕》
唐代: 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一道仙鵲架起的小橋橫臥在那茫茫的銀河上。 聽著織女的配環叮咚,看她款款地過橋而來。 我和伊人的離別是不會停息地一年復一年。 悵然間抬頭望去只見到牛郎星依舊閃爍,亙古光華不變;我的哀愁啊,就漸漸的不那麼明顯。
《七夕》
唐代: 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這首以這樣一個悽婉哀怨的悲劇故事為題材的小詩,抒發了鍾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詩人對這對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他鄉七夕》
唐代: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在異地他鄉適逢七夕佳節,更增加旅人的思鄉思親的情懷。可是遠離家鄉,看不見妻子在月下穿針乞巧,對月懷人,詩人生起無限羈旅窮愁、去國懷鄉之感。
《七夕二首·其一》
清代: 德容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七夕為農曆七月初七之夜。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相會。後附入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壽等活動。
《菩薩蠻·七夕》
宋代: 陳師道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
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
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神話,《詩經·大東》就有了織女與牽牛兩星分居銀河兩旁的敘述。到《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形成了故事的大致輪廓。
《訴衷情·七夕》
宋代: 吳文英
西風吹鶴到人間。涼月滿緱山。
銀河萬里秋浪,過載客槎還。
河漢女,巧雲鬟。夜闌干。
釵頭新約,針眼嬌顰,樓上秋寒。
“河漢女”三句,應題“七夕”。天孫織女,巧手梳妝,雲髻高聳。她在夜空中斜依在天河邊。“闌干”,這裡有橫斜之意,與唐劉方平《月夜》詩:“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中“闌干”意相同。
《柳梢青·七夕》
宋代: 劉鎮
幹鵲收聲,溼螢度影,庭院深香。
步月移陰,梳雲約翠,人在迴廊。
醺醺宿酒殘妝。待付與、溫柔醉鄉。
卻扇藏嬌,牽衣索笑,今夜差涼。
全詞格調疏朗雋逸,情韻自然流麗。同時,詞人巧擷神話悲劇故事中喜劇式的理想結局為發端,對現實生活中的喜劇作了襯托,使全詞顯得氣氛熱烈歡快,情趣無限。
《乞巧》
唐代: 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夕佳節,人們紛紛抬頭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見牛郎織女渡過銀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婦女望著秋月穿針乞巧,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