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常心132178314俞凌

    道家老子悟的是什麼,人心即是天,那麼列子人定勝天就道貌即合,說明列子是道教者也。心有多大,而現所順。阿彌陀佛

  • 2 # 水木人生413

    道家並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只不過方法是以柔克剛。《列子》中的愚公移山是以人力一點一點的挖山,正是以柔克剛。

  • 3 # 夜小紫

    因為“人定勝天,改造自然”壓根就不是原書想要論述的道理。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整個這一卷都是虛荒誕幻的故事集,整體的大主題是對自然界最根本的哲學探討,尤其是關於一些基本相對概念的辨析,是道家事物對立統一思想的闡發。

    《湯問》的第一則,是以湯問夏革的形式展開的,探討的是“自然界事物的出現有沒有先後”“天地是否有窮盡”“事物是否有鉅細、修短、同異”。

    《愚公移山》是接在這一段之後的,怎麼會忽然如此接地氣兒,就變成“人定勝天,改造自然”了,不可能。

    這個故事探討的依然是深刻的哲思,愚公在這個故事裡頭,代表的是一種對待時間的態度,智叟則是另一種,愚公的時間觀裡的“子子孫孫無窮匱”,和上文中夏革說的“荊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是一個意思;而智叟則對應了“因雨而生,見陽而死”的蠓蚋。

    最後天帝出來幫助愚公,並不是被他“人定勝天”的精神所感動,而是讚賞愚公符合天道的時間觀。晉人張湛在他的《列子注》註解這個故事說:“以天地為一朝,億代為瞬息。”說得就是愚公的關鍵是在時間觀上。

    所以,《愚公移山》的原始含義,和我們一般認為的並不一樣,“人定勝天”是後人無意間的改造,不能說是錯的,僅僅是與道家原來的思想不同罷了。

  • 4 # 奉天一葉

    《愚公移山》,所反應的是一種教導人們的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那個年代,列子能有這種激勵人們並且能傳承到現今的教誨,確實了不起。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人的本性的應該有的東西,是不是也需要不斷的有人鞭策?

    所以我覺得不應該把《愚公夠山》單純的去看做是所謂的;改造自然,人定勝天的那種思想。我更覺得“天人合一”更好,也必須是“天人合一”,這樣人類才能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借用現在的一個詞: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不是這樣嗎?

  • 5 # 夢露居士

    在道家著作《列子》一書中,有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這個故事後來成為激勵華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象徵。那麼《列子》一書中為什麼要說這麼一個故事呢?是否表達了“人定勝天”的思想呢?其實並非如此。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於《列子·湯問》一篇,要探究這個故事本來的內涵,就要弄清《湯問》一篇主要說的是什麼。在《湯問》中,作者描寫殷湯與夏革兩位古人探討了一個問題:不同事物的大小、長短、同異是否有分別?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作者還描寫了這麼一個故事:

    在東方遙遠的海面上,有五座十分巨大的仙山,高三萬裡,山頂的平地方圓九千里,分別叫做: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與蓬萊。這五座仙山就在海中漂浮,在風流中起伏搖擺。

    在這五座仙山上,還住著很多仙人。天帝擔心這五座仙山漂到西極去,那樣這些仙人就沒有居所了,於是他派了十五隻巨大的海龜來馱這些仙山,每三隻海龜馱一座山,一隻龜馱六萬年再換另一隻。

    這些海龜就安安穩穩地馱著仙山,直到一天,龍伯之國有個巨人來釣海龜,一下子就把負責馱岱輿和員嶠這兩座仙山的海龜釣走啦。於是岱輿和員嶠飄到了北極去,最終沉沒了。

    這兩個故事說明了一個問題:事物的大小是相對的。大隻是相對於小而言的,遇到更大的事物,大也變成了小。比如,這五座仙山非常巨大,可是天地派出的海龜能把仙山馱在背上,海龜比山大多了。然而龍伯之國的巨人一鉤就能釣走六隻海龜,說明巨人又比海龜大多了。

    《湯問》中還講了另一個故事:有一種小蟲子叫做焦螟,它們非常細小,小到哪怕聚集在蚊子的睫毛眉毛上,蚊子都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不過,黃帝和容成子齋戒三個月後再看焦螟,感覺它們像高山一樣巨大,聲音像雷霆一樣響亮。作者想說明,大可以變為小,小也可以變為大,你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事物的大小也就不同。

    其實,“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是想說明這個道理。在智叟看來,王屋、太行兩座大山非常大,與之相比人的壽命、力量有限,顯得十分渺小。然而愚公卻認為,人可以生兒子,兒子可以生孫子,子子孫孫無窮匱,而山卻不會生長,所以與無窮的人力相比,王屋與太行又是很渺小的。

    所以,《列子》中這個愚公移山的故事,其實想說明,大與小、長與短的對立並非靜止不變的,大能變成小,短也可以化為長。其實智與愚也是這樣,智叟看似智慧,但他不明白大與小可以相互轉化,所以他其實是愚蠢的。愚公看似愚痴,但他明白大小轉化的道理,所以他是智慧的,最終感動了天帝,搬走了兩座大山。

  • 6 # 青山紅豆心

    “愚公移山”這一話題,屬於不切實際、勞民傷財的舉動,是鑽牛角尖至死不回頭的固執變態。愚公的觀點,是發乎於個人意願並強加於子孫後代思想中的盲目迷信和武斷。

    愚公的出發點無疑是對的,門前大山阻隔。但違背自然規律的硬闖蠻幹,“心之固,固不可徹”終將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愚公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孫,孫又有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這個觀點很荒謬。期盼後世子孫會一代又一代陷進同一泥潭而不自拔,這是根本經不起實踐考量的。

    在歷史長河中,人類有多次違反自然規律的“壯舉”,但都無一例外的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些人自認為“人定勝天”的短暫業績,都給大自然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再看看《愚公移山》的故事,從“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的違反自然規律蠻幹,以蚍蜉撼大樹的舉動是不成功的。 若非“帝感其誠”派二神以助其一臂之力,愚公是不可能搬走這兩座山的。

    古往今來,人們往往借愚公移山的傳說,講述其艱忍執著的志氣,是今天人們論愚公移山的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汙染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