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1.血液流變學變化: 長時間微迴圈淤血,微迴圈障礙,組織嚴重缺氧,區域性組胺,激肽,乳酸等增多,一方面使全血黏度增加,有利於微血栓形成:另一方面損害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暴露膠原,活化凝血因子Ⅻ,啟用內源性凝血系統,以及血小板黏附與聚集,促進凝血過程。

    2.外源性凝血系統的啟用:腸源性內毒素或感染性休克的病原微生物及毒素,直接刺激或透過單核—巨噬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使單核細胞和內皮細胞釋放組織因子:創傷、燒傷時受損傷的組織釋放出大量的組織因子,啟動外源性過程;大面積燒傷使大量紅細胞破壞,釋放凝脂、紅細胞素和ADP,啟動血小板釋放反應,促進微血栓形成。

    3. 促凝物質增多,致病原因(如創傷、燒傷、出血等)和休克本身都是一種強刺激,引起應激反應,使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能力加強,促進DIC.。

    4. TXA2 ∕PGI2平衡失調,休克時血管內皮細胞缺氧和損傷後,生成和釋放PGI2減少,而內皮下膠原暴露,又易引起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釋放TXA2增多,PGI2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TXA2則可促進血小板聚集,二者平衡失調,可促使DIC發生。

    5.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功能降低:缺氧或內毒素等致病因素,使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功能降低,不能及時清除凝血酶和纖維蛋白原等促凝物質,易發生DIC..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簡要說明學校為什麼要鼓勵中學生參與公益勞動和志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