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小盤谷記是按時間先後順序,刻畫了”小盤谷”的優美景色。讀後如臨其境。 《遊小盤谷記》 江寧府城,其西北包盧龍山而止。餘嘗求小盤谷,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聞犬聲,乃急赴之,卒不見人。 熟五斗米頃,行抵寺,曰歸雲堂。土田寬舒,居民以桂為業。寺傍有草徑甚微,南出之,乃墜大谷。四山皆大桂樹,隨山陂陀。其狀若仰大盂,空響內貯,謦欬不得他逸;寂寥無聲,而耳聽常滿。淵水積焉,盡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盧龍山,其中阬谷窪隆,若井灶齦顎之狀。或曰:“遺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團瓢,皆當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歸。瞑色下積,月光布其上。俯視萬影摩蕩,若魚龍起伏波浪中。諸人皆曰:“此萬竹蔽天處也。所謂小盤谷,殆近之矣。” 同遊者,侯振廷舅氏、管君異之、馬君湘帆、歐生嶽庵、弟念勤,凡六人。 作者簡介: 梅曾亮(1786—1856),清代散文家。字伯言。江蘇上元(今南京)人 。道光二年(1822)進士。梅曾亮少喜駢文,與同邑管同交好,轉攻古文。姚鼐主講鐘山書院,二人俱出其門。管同早卒,曾亮居京師二十餘年,承姚鼐餘勢,文名頗盛,治古文者多從之問義法,有繼主文壇之勢。梅曾亮生當封建制度解體之際,主張“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時”,他有些比較客觀的“因時”之作,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但表示束手無策。梅曾亮曾批評駢體文矯揉造作,但他對於散文的見解,基本上未脫桐城派窠臼。雖然他還認為“性情異,文章亦異”,但也只是桐城派內部的大同小異。因此,他的散文在藝術上往往選聲練色,姿韻安雅,筆力微弱,與其盛名不能相符。梅曾亮作文之餘,常以悲歡為詩。著有《柏梘山房集》三十一卷。
遊小盤谷記是按時間先後順序,刻畫了”小盤谷”的優美景色。讀後如臨其境。 《遊小盤谷記》 江寧府城,其西北包盧龍山而止。餘嘗求小盤谷,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聞犬聲,乃急赴之,卒不見人。 熟五斗米頃,行抵寺,曰歸雲堂。土田寬舒,居民以桂為業。寺傍有草徑甚微,南出之,乃墜大谷。四山皆大桂樹,隨山陂陀。其狀若仰大盂,空響內貯,謦欬不得他逸;寂寥無聲,而耳聽常滿。淵水積焉,盡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盧龍山,其中阬谷窪隆,若井灶齦顎之狀。或曰:“遺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團瓢,皆當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歸。瞑色下積,月光布其上。俯視萬影摩蕩,若魚龍起伏波浪中。諸人皆曰:“此萬竹蔽天處也。所謂小盤谷,殆近之矣。” 同遊者,侯振廷舅氏、管君異之、馬君湘帆、歐生嶽庵、弟念勤,凡六人。 作者簡介: 梅曾亮(1786—1856),清代散文家。字伯言。江蘇上元(今南京)人 。道光二年(1822)進士。梅曾亮少喜駢文,與同邑管同交好,轉攻古文。姚鼐主講鐘山書院,二人俱出其門。管同早卒,曾亮居京師二十餘年,承姚鼐餘勢,文名頗盛,治古文者多從之問義法,有繼主文壇之勢。梅曾亮生當封建制度解體之際,主張“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時”,他有些比較客觀的“因時”之作,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但表示束手無策。梅曾亮曾批評駢體文矯揉造作,但他對於散文的見解,基本上未脫桐城派窠臼。雖然他還認為“性情異,文章亦異”,但也只是桐城派內部的大同小異。因此,他的散文在藝術上往往選聲練色,姿韻安雅,筆力微弱,與其盛名不能相符。梅曾亮作文之餘,常以悲歡為詩。著有《柏梘山房集》三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