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68659781901

    這涉及《說文》的體例。一般今本《說文》的釋文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按照順序來):

    列小篆字形釋義析形凡A之屬皆從A(部首字特有的釋文)兩徐注(徐鉉、徐鍇兩兄弟的註釋)注音(使用反切表示讀音,這是五代-北宋時期的兩徐兄弟後加的,原本《說文》沒有)列古文、籀文等說文重文的字形

    其中除了5.和6.之外,其他部分理論上都是原本《說文》就有的。

    筆者以大徐本《說文》試舉三例(圖版見下文):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於悉切。弌,古文一。

    元,始也。從一從兀。●徐鍇曰:「元者,善之長也,故從一。」愚袁切。

    禎,祥也。從示貞聲。陟盈切。

    「一」的釋文中:「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是「釋義」部分「凡一之屬皆從一。」是「部首字特有的套話」「於悉切。」是兩徐加的反切讀音「弌,古文一。」是附於「一」字之後的戰國「古文」

    因為「一」字不可拆分,所以沒有「析形」部分。

    「元」的釋文中:

    「始也。」是「釋義」部分「從一從兀。」是「析形」部分「●徐鍇曰:「元者,善之長也,故從一。」」是「兩徐注」「愚袁切。」是兩徐加的反切讀音

    「禎」的釋文中:

    「祥也。」是「釋義」部分「從示貞聲。」是「析形」部分「陟盈切。」是兩徐加的反切讀音※※※※※※※※※※※※※※※※※※※※※※※下面說說《說文》「析形」部分使用的「從」字。「從」字是《說文》開創的術語,一般用來分析會意字、形聲字等由多個部件組成的合體字。對於會意字,一般用「從A從B」或者「從AB」的格式,表示這個字由A和B會意所得。如上頭的「從一從兀」表示「元」由「一」和「兀」會意所得。對於形聲字,一般用「從AB聲」的格式,表示這個形聲字以A為形旁,以B為聲旁。如上頭的「從示貞聲」表示「禎」的形旁是「示」,聲旁是「貞」。另外還有一種「形聲兼會意字」,即許慎認為某個部件既參與該字的表音(作為聲旁),又參與該字的表義(作為形旁),如「吏,從一從史,史亦聲。」※※※※※※※※※※※※※※※※※※※※※※※至於題主說的「某某切」(AB切)的話,是五代-北宋時期的兩徐兄弟利用反切的方法給這個字注音(其中大徐本的反切主要來自孫愐的《唐韻》,小徐本的反切來自朱翱)。據 @gm zeng 補充反切上字A用來提供被注音字的聲母反切下字B用來提供被注音字的韻母和聲調「冬」讀作「都宗切」。dōng  d(ū)+(z)ōng(此處為了簡化說解,同時便於初學者理解,所以筆者使用了漢語拼音。事實上漢語語音的歷時演變比較複雜,而且漢語拼音也並不能用來描述中古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藍芽發射器原理?